本书是中世纪波斯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247—1318)主编的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是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特别是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社会制度、族源、民族学的重要资料。
从内容本身来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地域和时间跨度的极度庞大,这使得任何单一的阅读策略都难以奏效。我试图按照时间线来阅读,但作者在不同区域间的切换速度快得惊人,常常在东方的某个王朝刚刚稳定下来,下一章的焦点就突然转移到了遥远西方的部落联盟的内斗中。这种全球视野的宏大叙事,虽然气势磅礴,但在细节的连贯性上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你很难在脑中为每一个事件建立一个稳定的坐标系。举个例来说,当我在消化完关于某个特定时期宗教改革的复杂细节后,立即需要切换到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军事联盟解体事件的叙述中去,这要求读者的心智必须具备极强的“上下文切换”能力。这本书更像是地图集,而不是故事书,它提供了所有关键节点的地理和时间信息,但需要你自己去脑补其中的动态连接。我时常需要合上书,望向窗外,努力把脑子里那些散落的碎片重新拼凑起来,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脚步。这是一种极其考验专注力和历史敏感度的阅读体验。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引文和脚注部分,简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我不是说它们不重要,恰恰相反,它们是构建这本书权威性的基石。但是,每一次深入脚注,都像是一次潜水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会浮现出多少个陌生的学者名字和他们所处的不同学派的争论。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正文、脚注和书后的附录之间来回跳转,试图搞清楚某个关键名词的精确定义,或者某个历史记载的争议焦点。这种交叉引用机制,虽然对研究者极其友好,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简直是阅读体验的“连环杀手”。我曾试着忽略它们,直接阅读主干内容,但很快就发现自己错过了大量关键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的论证逻辑。最终,我不得不承认,想要“读完”这本书,几乎等同于要“吃透”它所引用的所有相关文献。这让阅读变成了一种高强度的信息处理工作,而不是一种休闲或放松。我不得不承认,我可能只读懂了这本书的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十,都被那些详尽但令人望而生畏的注释体系给“保护”起来了。
评分这本《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见时让我有些提不起精神。封面设计得过于朴素,几乎没有能抓住眼球的元素,黑白灰的搭配显得沉闷,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某个世纪的图书馆。内页的纸张质感尚可,但排版却显得有些拥挤,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引文,初读时着实让人感到有些吃力。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在一个多云的下午,带着对历史的虔诚和一点点“不得不读”的使命感才翻开它的。一开始,我被那些拗口的古代地名和人名弄得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迷宫里的探险家,急需一张清晰的地图。这种阅读体验,初看之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枯燥的学术考古,而非享受一场知识的盛宴。它没有现代畅销书那种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更像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那些真正有耐心、有毅力的学者去发掘它深藏的宝藏。那种需要反复查阅、核对细节的阅读过程,对一般的读者来说,可能构成了一道不小的门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那种古老的、略显晦涩的语言风格,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沉浸感也随之而来,只是开始的门槛确实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工作简直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这带来的副作用是叙事的跳跃性极大,让人常常需要花一番力气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作者似乎更注重罗列事实和引证来源,而非构建一个流畅连贯的故事线。举个例子,前一页还在描述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细节,后一页可能就突然转到了某个遥远部落的婚姻习俗,中间缺乏明显的过渡或逻辑钩连。这迫使我必须不断地在脑海中建立自己的时间轴和人物关系图。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那些错综复杂、多线并行的历史事件。虽然这种处理方式保证了信息量的最大化和对原始材料的尊重,但对于希望得到一个清晰、线性历史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阅读一个历史学家写就的“故事”,更像是在研读一份未经整理的、极其详尽的皇家档案汇编。这种“原生态”的呈现方式,虽然在学术上价值无可估量,但在阅读的愉悦度上,确实打了折扣。它更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读者自己去打磨,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璀璨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或者说它的“劝退点”,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它似乎完全脱离了后世的道德评判或意识形态的束缚,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记录着权力更迭和文化冲突。我读到的一些关于征服者行为的描述,其坦率程度远超我预想。它没有美化,也没有过度谴责,只是平静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这种非批判性的叙述方式,初看之下会让人感到一丝不安,仿佛作者站在一个极高、极远的位置俯瞰人间烟火,丝毫不介入其中。这种抽离感,让历史事件失去了许多情感上的共鸣点。我读到那些人民的苦难时,期待看到一些作者的叹息或惋惜,但得到的往往是下一段关于税收制度的精确描述。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智力上的推演,而非情感上的体验。我理解这种追求“纯粹历史”的学术追求,但坦白讲,这种极致的客观性,使得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帝王还是黎民,都像是一组组被记录的符号,缺乏鲜活的血肉。
评分社会影响
评分粗略翻下,感觉蛮适合本人的。
评分本书是中世纪波斯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247—1318)主编的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是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特别是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社会制度、族源、民族学的重要资料。
评分编辑推荐 ◎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本书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第1册,讲述自远古至春秋时期战事。起于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迄于齐袭晋太行之战。对殷商代夏,武王伐纣,中原与荆楚、秦齐与晋之争斗有精彩叙论。 第2册,涵盖了从春秋时代后期到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巨鹿之战为止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时代的晋楚、吴楚争霸,秦国经商鞅改革后的崛起及其并吞六国的历场战争,秦朝与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历次主要战争。 第3册,涵盖了从楚汉战争到东汉一朝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楚汉战争,西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对西南夷和西域的开拓,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和东汉的建国战争,以及东汉对匈奴的战争等内容。 相关视频请点击: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评分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评分第二部分:把儿坛把阿秃儿夫妇像及其诸子氏族支系表
评分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评分根据《史集》现存的各种波斯语抄本来看,《史集》只包含第一部、第二部和《阿拉伯、犹太、蒙古、拂郎、中华五民族世系谱》。原拟编写的第三部,在各种抄本中均没有发现,很有可能该部分当时就没能完成;或者是拉希德丁被政敌陷害而死后就被毁掉了,总之没有流传下来。
评分第二部分:把儿坛把阿秃儿夫妇像及其诸子氏族支系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