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概要介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论,并对大学生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和人格、能力等个性心理中表现出来的发展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交际、恋爱、职业等多种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等进行讲解。书中既有理论方面的深入阐述,又有大量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还有心理测试与训练环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自我指导的意义。《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方面的通识教材,也可以作为高校相关教职人员了解大学生心理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手册以及青年人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自学用书。
目录
第1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1.1 心理活动的特点与实质
1.1.1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1.1.2 心理学要探索什么
1.2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2.1 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1.2.2 大学生隋绪情感的发展
1.2.3 大学生意志水平的发展
1.2.4 大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发展
1.3 心理健康的标准
1.3.1 心理健康的意义
1.3.2 心理健康水平的判定
1.3.3 心理健康的标准
1.3.4 正确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
1.4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4.1 生物因素
1.4.2 心理因素
1.4.3 社会因素
1.4.4 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小结
第2章 大学生心理咨询
2.1 高校心理咨询的历史回顾
2.1.1 国外心理咨询发展回顾
2.1.2 国内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
2.2 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
2.2.1 心理咨询的概念
2.2.2 心理咨询的对象
2.2.3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功能
2.2.4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
2.3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3章 大学生异常心理及心理困惑
3.1 异常心理的判别
3.1.1 确定什么是异常
3.1.2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
3.2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3.2.1 大学生适应问题
3.2.2 自我认知失调
3.2.3 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3.2.4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3.3.5 恋爱心理问题
3.3 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3.3.1 什么是神经症
3.3.2 重性精神疾病
小结
第4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4.1 自我意识概述
4.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4.1.2 自我意识的结构
4.1.3 自我意识的形成
4.2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4.2.1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特点
4.2.2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特点
4.3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调适
4.3.1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
4.3.2 愉快地接纳自我
……
第5章 大学生的人格心理
第6章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能力发展
第7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
第8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
第9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
第10章 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第11章 大学生挫折应对及压力管理
第12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精彩书摘
美国出版的《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的各阶段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的服务事项。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到老的各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和情绪困扰减低到最低的限度。社会方面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各方面功能的强化。”所以,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也必须从这三大方面去考虑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活动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按一定的方式去生活,这种方式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要求,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引发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冠心病、脑卒中,甚至癌症。“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则有利于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了健康的身体,就能给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
2.讲究心理卫生
人们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讲究心理卫生。说到心理卫生,直到目前恐怕还是一个普遍被人们忽视的概念。所谓心理卫生指的是人们应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发生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的原则、方法和措施。
(1)要注意用脑卫生
因为大脑是心理器官,而心理是大脑的功能,如果大脑作为器官受到损害,其心理功能也必然要受到危害,这时心理健康自然就难以维护和保持。用脑卫生除避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有害影响之外,主要是指在使用大脑时要讲究科学用脑,就是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以致功能衰弱,特别是应有充足的睡眠,以便使劳累一天的大脑有一个及时而有效的修复过程。
(2)切莫讳疾忌医
在我国,人们对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的认识和态度存在许多误区。因而对一些本来很平常或难以避免的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表现得难以接受,讳莫如深。对自身的类似情形常常“讳疾忌医”,对别人则避而远之或抱以歧视的态度。这对于预防和消除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维护心理健康都是很不利的,也违反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讲究心理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及时在心理失调之初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以尽快消除可能发生的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
3.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
人的情绪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积极的良性情绪,如高兴、愉快、喜悦等,它能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增添新的活力,发挥机体的潜能,改善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二是消极的负性情绪,如愤怒、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有两面性,一方面可利于个体为适应恶劣的环境刺激而斗争;另一方面负性情绪往往以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持久的心境出现,使人的头脑失去冷静,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或精神颓丧、意气低沉,使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被歪曲,意志行为反应受到扰乱等,从而影响人的整体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心理健康遭受严重的损害。因此,要维护心理健康就要学会情绪活动的自我调控,及时排除各种消极的负性情绪。
4.培养完善健全的人格
人总是按照自己既有的人格来观察外界事物,思考问题,产生相应的态度和情绪体验;同时对外界环境刺激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并做出一定的行为反应。能采取恰当的态度,体验正常的情感情绪,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反应,即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因而,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评价客观事物,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更有助于人们有效地去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所以,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过的是群体生活,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通过群体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一个人就可以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和联系,特别是和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和同事在一起,更能推心置腹地进行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得以不断地扩大,不仅可以使人开朗心胸、增进理解、交流经验、开阔视野,还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人感受到与社会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以及充足的社会安全感、责任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增强个人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社会活动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