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不会缺席

正义不会缺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桂明 著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犯罪
  • 法律
  • 正义
  • 人性
  • 社会
  • 剧情
  • 反转
  • 心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ISBN:9787510211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532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正义不会缺席》收录的主要是作者刘桂明近几年发表在报刊和网络上的法律时事评论,是一本有关思考正义、书写正义、表达正义的图书。
  作者刘桂明希望通过《正义不会缺席》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一种如何感受正义、如何表达正义的视角与方法,推动社会法治建设。

作者简介

  刘桂明,字开强,笔名千古洲,汉族,1962年9月生,江西省永新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1985年7月,毕业分配至司法部法律出版社法学著作编辑室工作。1986年7月至1987年7月,作为中央机关讲师团司法部团员赴河南省濮阳县支教一年。1994年,任法律出版社《法律与生活》编辑部副主编。1994年8月至1997年4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研究生班。1996年,调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1998年9月,被评为“主任记者”职称。2006年3月,任中国律师论坛秘书长。2006年8月,调任共青团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

目录

当2013年成为历史(代序)

Ⅰ 正义是一种表态:法律的追问
我们读书是求学识还是求学位?
中国足球为什么会发生“武昌起义”?
要指标还是要目标?
学术造假:岂能仅仅一开了之?
邓玉娇案件的逻辑推理
“杭州飙车案”有替身,怎么可能?
“胡斌替身门”:究竟是质疑还是造谣?
香港律政司司长的“当事人”是什么人?
“钓鱼执法”:究竟是谁惹的祸?
没有《刑法》的年代是一个什么年代?
《刑法》修正案的“加减乘除”
从“限”到“宪”:法律人的联想
从一“言”难尽到“我要发言”

Ⅱ 正义是一种表白:律师的思索
律师怎么会踢了一个“乌龙球”?
律师何故被罚“点球”?
律师不能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
律师业的冬天来了吗?
律师为什么要为“坏人”说话?
律师被铐为什么会成为新闻?
律师为什么会自杀?
律师为什么就不能当“和事佬”?
律师是在场还是走过场?
律师协会要如何帮律师说话?
律师节,不是奢望
律师文化的仪式化表达

Ⅲ 正义是一种表述:法律的困境
钓鱼台凭啥牛到敢扔法院通知书?
状告清华大学背后的法律难题
法律面对“宋大嘴”,究竟有没有办法?
过劳死:究竟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谁能补偿罗彩霞因被冒名顶替而改变的命运?
嫖客勇救被逼卖淫女:算不算“见义勇为”?
“湖北假文凭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
深州监狱为什么会多次发生越狱事件?
谁来保护法官?

Ⅳ 正义是一种表现:律师的境界
我为新《律师法》打了90分
律师能否被“买断”?
中国律师团能否追回圆明园国宝?
金斯伯格大法官的期待和佟丽华律师的贡献
一个外国律师为什么会加盟中国律师事务所?
如何看待“律坛怪侠”的“怪”与“侠”?
君子律师行天下

V 正义是一种表情:青春的救赎
15岁的少女怎么会成了强奸案的犯罪嫌疑人?
云南孟连少女施暴案:谁之过?谁之责?
“小学生卖淫案”中被藐视的未成年人权利
网瘾少年被打死:犯罪嫌疑人是故意还是过失?
壁炉压死五岁女童:开发商岂能逃避责任?

Ⅵ 正义是一种表达:错案的防范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冤假错案?
我们应当如何发挥辩护律师的作用?
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疑罪从无”原则?
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功大于过”的判断?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奉命行事”的应然与实然?
我们应当如何让证据说话?
我们渴望感受什么样的公平正义?

Ⅶ 正义是一种表象:封面的解读
我们的“北”究竟在哪里?
“巡回讲坛”讲什么?
“走”字应该怎么写?
百年辛亥,我们读懂了什么?
立遗嘱能否成为一种文化?
提问是媒体人的天职
有一种总结是反思
当“打假还是假打”成了问题
“实名制”:想说爱你不容易
好大一棵树
直挂云帆济沧海
谁能逃出如来佛的掌心?
条条大路通北京
是谁让我们成了“透明人”?
是“前车之鉴”还是“后顾之忧”?
诉讼困局“困”住了谁?
“四手联弹”的样本意义
亲,当我们老了的时候
合理怀疑是一种法律思维
劳动合同法何以被架空?
谁来竖起这面旗?
一场大雨为何下“呆”了北京?
“赤脚医生”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有教无类”仅仅是一种理想吗?
天下万事谁最大?
“环球同此凉热”折射了什么?
“劳动教养制度”能否洗心革面?
30年,中国法学会的一个新起点
我们如何看好政府的钱袋子?
监狱到底是什么地方?
他们代表了公平正义
“美丽中国”靠谁来实现?
惬意在宪法的光辉照耀下
错错错莫莫莫
2012,我们看到了哪些故事片?
正义是法治社会最动听的表达(跋)
《寰宇星图:失落文明的低语》 作者: 艾丽莎·维恩 出版社: 天际线文创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内容概要: 《寰宇星图:失落文明的低语》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硬科幻史诗,它将读者抛入了一个浩瀚无垠、危机四伏的宇宙深处。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大寂静时期”后的艰难复兴,以及对一个比已知宇宙历史更加古老的超级文明——“造物者”——留下的残骸的探索展开。 本书并非聚焦于道德审判或法律程序,而是深入探讨了科学的边界、哲学的困境,以及生命在面对绝对力量时的脆弱与坚韧。情节围绕着一艘名为“奥德赛号”的深空探索舰展开,这艘飞船肩负着绘制银河系未知区域、寻找传说中能解开宇宙终极奥秘的“星图核心”的使命。 第一部:寂静的回响 故事始于公元2750年,地球文明在数次资源枯竭和短暂的内战后,终于重组了星际联邦。然而,对宇宙的探索总是伴随着恐惧——对那些在历史记载中突兀消失的先进文明的恐惧。 主角是卡莱布·里德,一位饱受争议的宇宙考古学家,以及伊莉莎·索伦,奥德赛号的舰长,一位坚守着理性与纪律的太空军人。他们奉命前往被称为“熵之环”的星系团,那里是已知所有星际航线中最危险、最不稳定的区域。 在熵之环的边缘,奥德赛号侦测到一个微弱但结构极其复杂的信号。这个信号并非基于任何已知的物理学定律,它似乎是某种更高维度存在的“回音”。随着信号的追踪,船员们发现了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扭曲保护的巨型空间站残骸——“源点”。源点是“造物者”文明最后的观测站。 在源点内部,船员们发现的不是武器或能源,而是庞大的、由液态数据构成的图书馆。这些信息记录了“造物者”如何跨越了生命、物质和能量的界限,以及他们最终面对的那个无法战胜的对手——“虚空熵增”。 第二部:超越维度的悖论 随着奥德赛号的深入,船员们开始接触到“造物者”留下的信息载体,这些信息以近乎精神传输的方式冲击着他们的认知。核心冲突由此爆发: 科学的极限与伦理的冲突: 首席工程师,陈威,试图利用“造物者”的技术来加速人类的进化,他相信只有达到超越性的智能才能应对未来的威胁。然而,舰长伊莉莎坚持认为,未经理解的强大力量是文明的催化剂,而非保障。他们为此展开了激烈的哲学辩论,关于是否应该“激活”源点中沉睡的、可能具有自我意识的巨型计算核心——“先知之眼”。 时间错位与存在危机: 卡莱布在解读历史记录时,发现“造物者”并非是自然演化而来,他们是通过吸收和改造其他文明的生命力而建立的超级有机体。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记录暗示,“造物者”的灭亡并非来自外部入侵,而是源于对时间本身的干预,试图“修正”宇宙的初始设定,导致了灾难性的时空反馈。 奥德赛号遭遇了来自未知方向的干扰——一股被称为“幽灵舰队”的能量体。这些能量体似乎是“造物者”技术失控的产物,它们以信息碎片的形式攻击船员的意识,试图窃取或抹除人类的记忆和身份。 第三部:星图的真相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船员们成功地将“先知之眼”核心接入奥德赛号的主系统时。他们并未获得全能的知识,而是接收到了一个警告:星图核心并非一张地图,而是一个“封印”。 “造物者”在发现宇宙的终极威胁并非外部敌人,而是宇宙物理定律本身的限制(即熵增的不可逆性)后,他们采取了极端的措施:他们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跨越多个星系的结构,旨在冻结特定区域的时间流速,以减缓熵的侵蚀。这个结构就是“星图核心”。 然而,激活核心需要一个强大的、尚未被熵污染的“生物节点”。卡莱布意识到,“造物者”的最终计划是利用后来者作为能源,来维持这个“永恒的避难所”。 最终的抉择:伊莉莎必须在“拯救”人类于未来的威胁(通过融入核心,换取暂时的安全),还是“反抗”这种被设计的命运之间做出选择。她拒绝了卡莱布提出的合作激活计划。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术部署,伊莉莎和陈威(在最终领悟到力量的危险性后与其达成和解)决定不使用“造物者”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他们选择了“逃逸”。他们利用核心启动瞬间产生的巨大能量脉冲,撕开了一个临时的空间折叠,带领奥德赛号脱离了“熵之环”的引力范围,但也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导航数据和能源储备。 尾声:新的航向 奥德赛号残破不堪地漂浮在一片未被星图标记的星云之中。船员们幸存下来,但他们的精神和知识结构已被“造物者”的信息彻底重塑。他们没有找到救赎或答案,只获得了深刻的警示:有些知识,人类的心灵结构尚未准备好去承载。 卡莱布最终明白,真正的“正义”并非是惩罚或裁决,而是对生命自身延续的承诺。伊莉莎看着窗外陌生的星光,她知道,人类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不完美的韧性,去面对一个并非为他们设计的宇宙。 《寰宇星图:失落文明的低语》是一部关于探索的代价、认知的边界以及在无垠黑暗中坚持人类自身价值的史诗。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英雄主义或明确的胜利,而是留下了对宇宙深层结构永恒的追问。故事的基调是宏大、压抑,但又在人类不屈的探索精神中蕴含着一丝微弱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很独特,它不像许多社会话题类的书籍那样直接抛出观点,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故事,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一开始觉得节奏有些慢,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我发现作者是在精心铺垫,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对话,都可能成为后续剧情发展的关键。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把握,那种沉闷、压抑又带着一丝希望的氛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能够想象出那个地方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气息。书中的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显得那么真实,他们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更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任何一方,而是展现了事件的多面性,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去感受。它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它是否总是以我们期望的形式出现?有时候,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邀请我们一起参与到这场关于是非与良知的思考之中。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深刻的思考。我被书中描绘的那种对公平和正义的永恒追寻所打动,这种追寻,纵使历经磨难,纵使跌宕起伏,也从未放弃。我从中学到了,真正的力量,往往藏匿于那些看似平凡的坚持之中,藏匿于那些不为人知的默默付出之中。书中的人物,他们的选择和命运,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所怀揣的希望。它让我意识到,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善良的心是多么重要。它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去独立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即使前路充满荆棘,也总有那么一股力量,会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评分

读完这本书,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无奈,却依然在各自的轨道上艰难前行。我尤其被其中一个角色的困境所打动,他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阻碍,似乎每一次的努力都像是螳臂当车,最终的结局也充满了现实的残酷。但即便如此,他身上那种不屈的斗志,那种对内心良知的坚守,却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总觉得,生活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完美和妥协,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可以选择不被黑暗吞噬,不放弃内心的底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绝望的境地,微小的希望依然可以燎原。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着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就感觉一切都圆满结局的书,反而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空间,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和勇气。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正义”的实现并非轰轰烈烈,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微小的坚持和每一次无声的反抗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特别沉静而充满力量的感觉,暗色调为主,但隐约透着一丝希望的光芒,仿佛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棒,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厚重。我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虽然没读内容,但“正义不会缺席”这几个字就像一种无声的承诺,一种坚定的信念,总能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安心感。我常常在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觉得付出得不到回报,公平似乎遥不可及,那些不公和黑暗似乎无处不在,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力。而这本书的名字,就像在这样的时刻,递过来的一杯温水,一点点地温暖你的心,让你重新燃起对美好的憧憬和对正义的向往。我非常期待它能讲述一些关于坚持、关于奋斗、关于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最终迎来曙光的故事。它会不会揭示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真相?会不会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那么公平的现象?我甚至在想象,书中的人物会不会是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却从未放弃过理想的人,他们的故事或许平凡,但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持,才构成了最动人的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份承诺的力量,去寻找那些属于正义的光芒。

评分

翻阅这本书,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那是一种对人性深处某种美好特质的赞叹,也是对现实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默默付出者的致敬。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将一种深邃的价值观念传递给读者。我尤其被书中的某个片段所打动,它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那种不求回报、只为良心的行为,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在想,在我们周围,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光明。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力量”的含义,它不一定在于呐喊和抗争,更在于内心的坚定和行动的执着。它让我明白,即使面对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只要心中有光,就有可能找到前行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