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大学校园与北京城市空间的关系。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书系统探讨了当代北京城大学校园的现状、类型与特征,归纳了北京城大学校园的四大问题。而后分析问题并论述了问题形成的原因与机制,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本书为提高大学校园及北京的城市空间品质提供了一种思路。 本书适合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高等教育等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的爱好者。编辑推荐语:本书系统探讨了当代北京大学校园的现状、类型与特征,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提高大学校园及北京城的空间品质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绪论壹·大学校园的普遍问题贰·为什么要研究北京的大学校园叁·为什么从城市的角度研究大学校园肆·如何从城市的角度研究大学校园(一)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二)大学校园的分布位置(三)大学校园与周边环境伍·大学校园与城市的理想关系第一章北京城的大学校园壹·现状综述(一)隶属多及合作壁垒(二)类型齐全源于计划(三)重点大学易获支持(四)校园面积差异显著贰·局部聚集(一)1950年代规划决定西北郊聚集(二)1980年代后规划引导卫星城聚集叁·四大问题(一)旧城大学校园空心化的问题(二)远郊区分校园成孤岛的问题(三)校园成交通拥堵症结的问题(四)校园被城市道路割裂的问题(五)四大问题的内在关联第二章旧城大学校园空心化壹·搬离旧城成为趋势(一)搬离的校园(二)留守的校园贰·搬离旧城原因何在(一)扩展校园寻求新址(二)发展旧城腾出空间叁·保护校园并发展旧城(一)注入旧城活力(二)保护历史建筑肆·如何保留旧城中的校园(一)置换旧城用地(二)租赁旧城建筑釜底抽薪,大学校园搬离旧城虽速难优第三章远郊区分校园成孤岛壹·距离远致成孤岛(一)与主校园联系弱的分校园(二)与主校园联系较弱的分校园(三)与主校园联系适中的分校园贰·与主校园联系弱的分校园特征(一)远郊区分布(二)建设时间短叁·分校园与主校园联系弱的原因(一)大学大幅扩招(二)新城战略引导肆·分校园与主校园相互联系策略(一)建设公交系统(二)共享校园设施方兴未艾,分校园的联系与共享势在必行第四章校园成交通拥堵症结壹·大学校园周边的交通现状(一)分级标准(二)交通拥堵(三)交通较堵(四)交通尚可贰·周边拥堵的大学校园特征(一)占地面积大(二)重要程度高(三)聚集程度高叁·大学校园成为拥堵的症结(一)路网间距过大(二)相关产业聚集(三)入口人车滞留肆·校园周边交通的疏导策略(一)缩小路网间距(二)疏散周边产业(三)推广慢行系统愚公移山,校园周边交通疏导多管齐下第五章校园被城市道路割裂壹·城市道路割裂校园现状(一)空间严重割裂(二)空间割裂(三)空间仍完整贰·校园空间割裂的表现(一)核心功能被割裂(二)附属功能被割裂叁·什么原因导致校园被割裂(一)城市交通需要(二)校园用地扩张肆·校园空间完整性补救策略(一)设置人行系统(二)调整校园规划各自为政,校园与城市交通需开启对话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壹·研究的初步结论贰·多管齐下的策略叁·决策偏颇是动因肆·多方参与、合作决策、校园自主,迈向大学之都附录A附录B附录C参考文献后记
前言/序言
1980年,我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学习建筑学专业。三十年来,亲历了中国城市、尤其是北京城的飞速发展。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师从吴良镛先生,开始城市空间的研究。我的博士论文,从理论上进行了中国和西方城市空间的比较研究,探索了中国城市空间的本质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其中,有关北京城市空间的研究成为博士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中提出的中国城市空间的“边界原型”和“街道亚原型”,呈现了中国城市建筑空间的本质特征和演进规律。千年古都北京城完整地体现了“边界原型”和“街道亚原型”空间特征,近代以来,体现西方城市建筑特征的“地标原型”和“广场亚原型”,正在融入北京城市空间。今天的北京城,旧城四合院以及单位大院的空间肌理延续至今,新区建设中出现的“大院式”楼盘遍布北京城。从中可以发现,“边界原型”呈现出的“院套院”空间形态依然很清晰。而王府井商业街、前门商业街和三里屯酒吧街等街道空间特色鲜明,延续了“街道亚原型”空间形态。与此同时,“地标原型”体现出的高楼林立景象以及同心圆放射的环路空间结构,逐渐成为当代北京城空间的形态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天安门广场的建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广场”的出现,表明“广场亚原型”正在成为当代北京城的显性空间,尽管有不少“广场”仅仅是文字性的名称1。对北京城市空间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成为我学术研究的主战场,也为我深入思考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的形态规律提供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我博士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那时,正是北京城市超大规模发展的初始。其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展,城市活动日益丰富,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有厚度的、丰富多元的、立体的当代北京城市空间景象。于是,我开始关注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问题,对北京城市公共活动与空间之间的关联产生浓厚的兴趣。从1996年开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我拟定了当代北京“弱势空间”系列研究。针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弱势空间”,如:商摊空间(杨滔)2、街头观演空间(傅东)3、无障碍空间(庞聪)4、胡同游空间(谷郁)5、行乞空间(戚积军)6、老字号空间(陈瑾羲)7、婚庆空间(谷军)8、殡葬空间(兰俊)9、宠物空间(刘磊)10、夜市空间(夏国藩)11、公厕空间(汪浩)12等,指导研究生展开城市整体空间调查与研究。“弱势空间”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对人的关照,体察空间的细微部分。我把这项持续十余年的研究称为“微观北京”城市弱势空间系列研究。“微观北京”系列研究追求相对完整地呈现当代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状况,并针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项研究从一个侧面弥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匮乏。2008年以来,部分研究成果以专栏形式在《北京规划建设》、《建筑创作》上连续发表。 2001年,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特色问题,成为我关注的研究领域。我拟定了“广角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系列,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了当代北京城市宗教空间(金秋野)13、行政空间(王辉)14、纪念空间(高巍)15、博物空间(秦臻)16、校园空间(陈瑾羲)17等专项研究。“广角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系列中的群众体育空间、旅游空间等专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广角北京以“城市空间切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尝试挖掘、呈现当代北京城的空间特色,为弘扬和创造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供参考。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它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北京城近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有限范围内追踪了北京城的空间演进轨迹,探索了北京城的空间特征和特色。研究成果以我主编的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版。第一辑《微观北京》收录了我从1997年到2005年期间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的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北京大众观演空间、北京旧城胡同游空间等研究成果。第二辑《微观北京&广角北京》收录了我开设的“微观北京”和“广角北京”两个学术专栏上刊登的36篇关于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的学术文章。18这是我从2005年到2007年指导研究生完成的研究成果。第三、四、五辑由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完成。金秋野著《北京宗教空间》、王辉著《北京行政空间》、高巍著《北京纪念空间》已于2011年7月出版;陈瑾羲著《大学校园北京城》、秦臻著《博物空间北京城》将于2014年出版。 北京城市空间研究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系列丛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套丛书能为北京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美好人居城市的创造有所启发。 朱文一 2009年12月28日 2012年1月31日修改 于清华园
大学校园北京城(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8)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学校园北京城(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8)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