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一书全面分析了杨梅的生产情况、病虫害概况,详细介绍了75种杨梅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安全防控技术,系统讲述了杨梅的安全生产技术。涉及的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此书的发行和推广,既可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理论依据,又可为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等的杨梅安全生产实践提供应用指导,对提升杨梅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促进果品安全生产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杨梅生产概况
第二节 杨梅病虫害概况
第二章 杨梅虫害
第一节 果实虫害
一、黑腹果蝇
二、拟果蝇
三、高桥氏果蝇
四、伊米果蝇
第二节 枝叶虫害
一、小黄卷叶蛾
二、褐带长卷叶蛾
三、拟小黄卷叶蛾
四、拟后黄卷叶蛾
五、圆点小卷蛾
六、大蓑蛾
七、桉蓑蛾
八、白囊蓑蛾
九、茶蓑蛾
十、油茶枯叶蛾
十一、栗黄枯叶蛾
十二、嘴壶夜蛾
十三、枯叶夜蛾
十四、杨梅小细蛾
十五、乌桕黄毒蛾
十六、绿尾大蚕蛾
十七、黑星麦蛾
十八、褐边绿刺蛾
十九、桑褐刺蛾
二十、杨梅粉虱
二十一、油茶黑胶粉虱
二十二、柑橘粉虱
二十三、黑刺粉虱
二十四、油桐尺蠖
二十五、棉蚜
二十六、马尾松毛虫
二十七、柏牡蛎蚧
二十八、樟网盾蚧
二十九、榆蛎盾蚧
三十、锯腹蛎盾蚧
三十一、茶糠蚧
三十二、蚌形蚧
三十三、台湾蜕盾蚧
三十四、红褐圆盾蚧
三十五、吹绵蚧
三十六、角蜡蚧
三十七、红蜡蚧
三十八、桑纽蚧
三十九、铜绿丽金龟
四十、小粒材小蠹
四十一、黄小叶甲
四十二、碧蛾蜡蝉
四十三、黑蚱蝉
四十四、灰巴蜗牛
四十五、野蛞蝓
四十六、白斑星天牛
四十七、褐天牛
四十八、茶天牛
第三节 根系虫害
小地老虎
第四节 系统性虫害
黑翅土白蚁
第三章 杨梅病害
第—节 果实病害
一、杨梅肉葱病
二、杨梅裂核病
三、杨梅白腐病
四、杨梅轮帚霉
五、橘青霉
六、绿色木霉
第二节 枝叶病害
一、杨梅褐斑病
二、杨梅炭疽病
三、杨梅锈病
四、杨梅膨叶病
五、杨梅叶枯病
六、杨梅小叶病
七、杨梅梢枯病
八、杨梅干枯病
九、杨梅枝腐病
十、杨梅腐烂病
十一、杨梅癌肿病
十二、杨梅赤衣病
第三节 根系病害
一、杨梅根结线虫病
二、杨梅根腐病
第四节 系统性病害
杨梅凋萎病
第四章 杨梅安全生产技术
第一节 环境选择
一、生态环境
二、园地环境
第二节 避灾减灾
一、冻害
二、雪害
三、风害
四、日灼症
第三节 天敌保护和利用
一、草蛉类
二、瓢虫类
三、小蜂类
四、茧蜂
五、姬蜂
六、虫霉
第四节 苗木质量要求
第五节 整形修剪
一、整形技术
二、修剪技术
第六节 合理施肥
一、杨梅树需肥特点
二、施肥数量与时间
三、施肥方法
四、缺素症及矫正
第七节 安全用药
一、农药选择与施用
二、激素安全风险评估
三、除草剂安全使用
第八节 综合防控
一、冬季清园
二、中耕除草
三、杨梅果蝇
四、杨梅凋萎病
五、采前落果
六、采前果实霉烂
第九节 产品追溯
一、设计原则
二、体系框架
三、溯源关键点信息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满满的专业气息。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使是那些复杂的病虫害图片和图表,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年跟作物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结构上的设计,从基础的病理知识讲起,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各种常见病害的识别,再到后期的综合防治策略,逻辑性非常强。尤其是关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平衡讨论部分,作者明显是下了大功夫去研究的,没有一味地推崇某一种方法,而是强调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非常信服。虽然我对杨梅的种植了解得不算少,但阅读过程中依然被不少新的知识点所启发,比如某些病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差异,以及一些新型的生物源农药的应用案例,都非常具有实操价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兼顾得非常好,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指导手册可以比拟的,更像是一部集大成的技术宝典,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从业者,我对书中关于“安全生产”的部分给予最高的评价。很多农业技术书籍在强调产量和防治效果时,往往会忽略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然而,这本书的立足点显然更高远。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有机肥替代、土壤健康维护以及作物轮作对降低病原基数的基础作用。关于农药安全使用的章节,更是细致入微,它不仅关注了采摘期残留的控制标准,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农药在土壤和水体中的降解路径和潜在风险。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种植技术指导,上升到了农业生态伦理的高度。它倡导的是一种负责任的、着眼于未来的种植哲学,这对于推动整个杨梅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价值。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量的爆炸,但这种“爆”是井井有条的。书中对各类病虫害的分类、命名、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的描述详尽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植物病理学图谱。特别是关于病原菌的显微照片和昆虫的生殖器官特写(当然是必要的,为了准确鉴定),细节清晰得仿佛能用放大镜直接观察。但最绝妙的是,它并没有让这些海量信息淹没读者。作者利用大量的流程图、对比表格和决策树,将复杂的诊断过程简化成了一系列清晰的步骤。比如,当果农遇到一个不认识的病斑时,可以通过书中的“症状快速诊断路径图”,一步步排除干扰项,最终锁定问题所在。这种强大的信息组织和检索能力,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个随时可以查阅的“移动诊断专家”,极大地提高了现场处理问题的效率。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达到了令人敬佩的高度,但同时又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巧妙。我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几本相关的书籍,很多要么是纯理论研究,读起来像在看硕士论文,要么就是纯粹的“速成秘籍”,操作指南过于简单粗暴,缺乏对原理的阐释。而这本则恰到好处地找到了那个甜蜜点。它不仅告诉你“该做什么”,更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讲解营养调控与抗病性的关系时,它不仅列出了推荐的配方,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微量元素在植物免疫系统激活中的分子机制。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知识结构,对于培养真正的技术骨干至关重要。我尝试按照书里介绍的某一套综合管理方案在我的试验田里试行了半年,效果非常显著,病害发生率明显下降,而且果实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这无疑是对这本书理论体系最有力的佐证。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它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的刻板和枯燥。作者的文笔里透着一股对这门手艺发自内心的热爱和长期的田间经验的沉淀。读起来不像是在啃技术文件,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灶台边跟你拉家常、传授独门秘籍。他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描述,简直是栩栩如生,比如描述某种真菌孢子是如何在潮湿的空气中扩散,那种画面感能直接让你联想到自己果园里的那种闷热和不安。更棒的是,书中对“安全生产”的强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政策宣读,而是融入到每一个操作细节中的人文关怀。比如,如何正确穿戴防护装备,如何科学稀释药剂以降低对操作者的风险,这些细微之处,体现了作者对一线工作者的尊重和体恤。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内容的学习门槛,即使是刚接触农业的新手,也能很快领会上手,而不是被一堆晦涩的专业术语给劝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