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学科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是国内第一部以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综合性专业著作。书中以国际前沿的视野和中外比较的视角,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作为新兴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妥善解决城乡改造和城镇化中的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序
序二
导言
上卷 科科探索
第一章 城乡建筑遗产研究
第一节 理论范畴与中外思考
对建筑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
历史保护与真实性的困惑
走向“生活世界”的建构——建筑遗产价值观的转变与建筑遗产再生
第二节 在地观察与案例探析
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反思
探索与突破——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综述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
大城小事——对上海步高里一户居民生活空间演变的分析
第三节 遗产未来与传承构想
在历史中再创造——当代法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趋向
探索前行中的文化景观
从风土观看地方传统在城乡改造中的延承——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领
第四节 法律身份与底线守护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史回眸
第二章 保护与再生工程实践
第一节 外滩历史空间保护与再生
外滩源概念规划及划船俱乐部整合设计
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搂修复工程设计
外滩“镶牙”:公共服务中心设计
第二节 风土聚落保护与再生
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规划设计
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尚德当铺保护修复设计
乌镇东栅翰林第保护修复设计
台州北新椒街(海门老街)保护与再生设计
海口骑楼老街保护与再生设计
宁波月湖西区再生设计
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修复及再生设计
第三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上海武康路保护规划与整治实施
上海思南路47-48街坊保护与更新规划
上海徐汇区风貌保护道路规划
山西平遥古城保护规划
广东湛江雷州占城保护规划
第四节 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
同济大礼堂保护性改建
南市发电厂保留与改造
第五节 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跨学科保护技术系统
信息采集技术
材料及病害勘察技术
材料修复技术
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
修复技术典型案例
平遥城墙夯土面层病害及其保护试验研究
天安门金水桥桥面汉白玉修复材料性能设计
海口中山路骑楼立面修缮整治
香港牛棚艺术村墙面修复工程
下卷 专业教育
第三章 教学体系与核心课程
第一节 回眸与检视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述评
第二节 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的方法论及准则
第三节 保护核心课程
“历史建筑保护概论”教学初探
“材料病理学”教学初探
“保护技术”教学探索
“保护设计”教学初探
第四节 相关核心课程
为什么要在建筑系开设“艺术史”必修课程
“中国艺术史”教学初探
鲁班匠艺的传承——“中国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课程建设探索
装饰意匠的解读——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及其文化意义
探索一种研讨型教学模式——“西方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课程建设思考
附:古罗马万神庙形式与建造技术探究——“西方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课程案例研究
对“丈博专题”课程建设的思考
“共时”与共生——中国传统雕塑史视角的“文博专题”讲授维度
第五节 保护实践课程
从历史样式测绘到现状信息采集——针对历史建筑保护专业的“历史环境实录”课程改革初探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第六节 学生作业精选
保护设计作业
上海铜仁路333号原吴同文住宅保护设计
上海铁合金厂旧厂房保护与再利用设计
历史环境实录测绘
上海豫园
上海和平饭店
上海总会
晋中风土建筑
第四章 保护教育的国际视野
第一节 法国经典保护教育及中法交流
建筑与城乡遗产保护教学改革初探——以同济-夏约联合教学成果为例
附:夏约学校——法国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培训中心
第二节 意大利的保护教育
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与教育述评——以米兰理工大学为例
第三节 英国的保护教育
英国建筑保护教育述要——以剑桥大学为例
第四节 美国的保护教育
文脉:美国历史建筑保护教育的精神
附录
附录一 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讨论稿)
附录二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相关著述
附录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博士论文
后记
精彩书摘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学科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
罗小未教授是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开拓者,也是上海近代城乡建筑遗产变迁的重要见证者,特别是在六十多载的学术生涯中,她是上海城乡建筑遗产确定保护身份、开展调查实录和完成修复工程的重要引领者和学术顾问。她主编的《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是全国建筑院系公认的权威教材,所撰写的《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一文是研究上海建筑遗产的经典文献。在罗先生的长期影响下,她的学生在学术研究、工程实践和城市管理等多个层面为上海的遗产保护做出了贡献。如郑时龄院士主持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伍江教授主导了六载上海市规划局的城乡建筑保护管理工作;笔者主持的外滩源项目前期研究与概念规划、外滩9号修复工程等,也是在她的直接顾问下完成的。罗先生对待建筑遗产保护既严谨求真,又开明务实,将原则性和策略性灵活地运用在不同性质的对象上。她主张建筑遗产的价值应以所在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所系来判定,而不应照搬西方的“标准”。在外滩等重要历史地段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的评审现场,她对于“存真”问题始终持“强硬”立场,决不退让。而对“新天地”里弄石库门住宅的保留性开发,由于原属非保护类对象,故她有条件地支持了可以尝试作为特例进行保留更新的方案,使本来可能胎死腹中的这一里弄石库门“活化”构想得以实现,从而也有益于非保护类老建筑在城市结构和肌理保持方面发挥价值作用。
在城市规划学科方面,董鉴泓教授率先在国内建筑院系开设了“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了同名教材,对该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均有重要影响。此外,他还曾在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点开辟了中国城市史研究方向,并较早开始关注城乡遗产保护问题。他的学生阮仪三教授在抢救城乡遗产方面已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与再传的周俭、张松、邵甬等教授组成的城乡遗产保护团队,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和城市遗产保护事业上屡建功业,特别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江南古镇等保护案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出版了大量有关论著,在国内外均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同济建筑、规划、景观学科的一面旗帜,冯纪忠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设计理念也影响了建筑遗产领域。冯先生学贯中西,慧心过人,在方塔园规划中,率先探索了在文物环境中兼顾遗产保护与现代延承的可能性,为历史语境约束下的现代设计做出了典范,对新旧共处的矛盾给出了睿智的解决途径。他提出“继承传统主要应该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揣摩其匠心意境,吸取营养,为我所用”,将设计立意以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中“与古为新”的名句概括之,并认为那是指“今”与“古”相和以成“新”,而不是变古为新,因而“与古为新,前提是尊古,尊重古人的东西,要能够存真,保存原来的东西”。所以方塔园以北宋的兴圣教寺塔为景观中心,合着其北侧的明代城隍庙照壁,次北移建的清代天后宫大殿,构成了三朝遗产相互映衬的空间格局。三者均不在一条轴线上,而历史变迁所造成的这一空间特质,正合中国古典园林所崇尚的萧散意境。在这种“存真”的前提下,冯先生才将自己设计的新元素作为“今”的存在与之相匹配,足见方塔园设计的创新正是建立在尊古和存真的基础之上的。
……
前言/序言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学科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学科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