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長穹一抹風:民國公子張伯駒》文化大師 傳記[正版]

《生是長穹一抹風:民國公子張伯駒》文化大師 傳記[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忠和 榮進 著
圖書標籤:
  • 張伯駒
  • 民國
  • 傳記
  • 文化大師
  • 曆史
  • 人物
  • 文學
  • 藝術
  • 舊時代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湖北人民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湖北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6065849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835095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1-01-01

具體描述

第一章 張生父輩自有趣/001 
一、為人處世皆低調
——生父張錦芳/002
二、落寞本隨顯貴來
——嗣父張鎮芳/004

第二章 平生苦樂有誰知/013
一、九歲人稱小神童/014
二、心高少年受籠絡/016
三、脫卻軍袍換布衣/019
四、鹽業銀行暫棲身/022
五、傢有歡樂亦有愁/025
六、滬濱遭遇驚險事/032
七、弭兵促和不言功/037

第三章 一生聚散救國粹/045
一、收藏本是雅人事/046
二、離棄汙穢嚮清高/050
三、拯救國寶真愛國/059
四、伯老嘆物是人非/064
五、結怨當朝紅權貴/069

第四章 欲救京劇於俸統/075
一、京劇藝術榮與衰/076
二、伯駒拜師餘叔岩/078
三、菊壇難逢話盛事/089
四、伯老力保傳統戲/098

第五章 說真話者大沉淪/103
一、可憐中州老詞人/104
二、落魄之人君子交/110

第六章 公子嘆漂泊歲月/119
一、伯駒春遊至長春/120
二、避居西秦度殘年/131
三、欲迴京師無戶口/136
四、布衣元帥攀友情/140
五、續斷詩詞難為續/145
六、桑榆晚景堪自慰/156
附錄一 張伯駒主要作品與捐獻書畫目錄(不完全統計)
附錄二 叢碧書畫錄/171

內容簡介

《生是長穹一抹風(民國公子張伯駒)》追懷張伯駒先生生平事跡,品味其散淡心情和仗義作風。在娓娓而幽默的敘說中,可見一個純粹文人的模樣和心情。這是關於著名的“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的最新傳記。張伯駒齣生於官僚傢庭,卻癡迷於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為使國寶永存吾土、世傳有緒,他賣掉豪宅、變賣首飾收藏法書名畫。國民黨遊說他去颱灣,他沒有同意,安排他去美國,他毅然拒絕。他力促北平和平解放,卻從不言功。解放後他把自己的大量收藏無償捐獻給瞭國傢。他在反右運動中落難,卻依然沉浸於自己熱愛的文化事業。

作者介紹

張伯駒於光緒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1898年2月12日)齣生於河南項城縣秣陵鎮閻樓村。他本名張傢騏,生父為張錦芳。張伯駒有一同父異母弟張傢駿,同母妹張傢芬。 

張錦芳(1872—1942),字綱庵,清末廩生(秀纔)齣身。所謂廩生乃是從秀纔中經過多次考試選取的優秀者,送到縣學或是府學中讀書,並由政府給予一定補貼者。由此可見,張錦芳的學問不是泛泛之輩。據說,張錦芳自幼聰穎好學,為人誠實謙恭,而且性情慷慨豪爽,救濟危難,唯恐人後,深受鄰裏稱贊。

清末,張錦芳曾任度支部郎中。鼎革後於民國二年(1913)任眾議院議員、道尹等職。其本人已是身份顯赫,且其兄張鎮芳曾代理過直隸總督,並官至河南督軍,也算是一方大員,更可謂煊赫一時。但是,張錦芳在鄉裏生活卻很是低調,管束子弟極為嚴格。一次,他的次子張傢騤與同學張文鈺聊天,張傢驥問張文鈺:“你是哪兒的張?”張文鈺答日,是北街牌坊底下的張(意謂住在牌坊下麵)。張文鈺反問張傢驥:“你是哪兒的張?”張傢驥卻答道:“我是牌坊頂上的張。”明顯有壓人一頭的意思。張文鈺不服氣,二人便爭吵起來。原來這張文鈺也不是無名之輩,他的先輩曾捐資修建縣文昌宮,做過文昌宮的山長。一般文昌宮都是縣學的所在,所以文昌宮山長就是一個縣的教育學院院長。張錦芳聽說瞭此事,便首先教訓瞭張傢驥一頓,隨即套上馬車到張文鈺傢,嚮他們賠禮道歉。為此,鄉鄰們都稱贊張錦芳識大體,不以勢壓人。

民國元年,袁世凱任命張鎮芳為河南督軍。此時,正是辛亥革命風潮方興未艾,各路豪傑爭雄未已。革命黨人不甘心由袁世凱做共和國總統,準備與之一爭高下,各地的青年學生風頭正健,充當瞭暗殺、爆炸等激烈行動的先鋒。河南的青年革命黨人也密謀炸開封的火藥庫。張鎮芳作為一省之長,為穩定局勢,不能坐視,便實行戒嚴,大肆搜捕,牽連無辜之事也就時有發生。可是張錦芳卻反其兄之道而行之,保護、救助瞭許多青年學生。如因為項城閻子固一案,株連牽扯多人。張錦芳勇於任事,極力為之辯白,使許多無辜青年得以解脫。

張錦芳能詩善文,文學功底不薄,有詩集《修竹齋引玉詠》問世。但他卻虛懷若榖,絕不以傢世驕人,也不以學問傲世。他聽說豫東名士硃飛仙詩書畫都有很深造詣,便慕名造訪。第一次未遇,遂留下名片而返。第二次又去親臨硃宅,見硃飛仙正在灌園種菜。那硃飛仙知道他是張督軍之弟,無意與之攀援,也沒有客套,便開口問道:“你找我有什麼事?”張錦芳答:“聽說先生的詩做得好,想來與先生和詩。”硃問道:“你的詩屬哪一傢?”張錦芳謙虛地迴答:“我不過是雜學亂湊,談不上哪一傢。”硃冷冷地說:“你既然不人傢,還與我和什麼詩?”說罷,轉身又繼續灌園去瞭。張錦芳並未惱怒,反而嘆道:“真乃名士也!”

張錦芳死後,鄉裏口碑很好,汝南知府張子晉所撰之《綱庵先生碑》中說他:“自清末逮民國初元,汝南改辦一切公益,得公贊助之力居多,其他排難解紛造福於汝人者,殆不可數計。” ……  
《光影交錯中的時代側影:近代中國文壇名士群像錄》 一、 緒論:在變革的洪流中堅守與新生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曆史人物,而是試圖以群像的方式,勾勒齣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群體在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革新之間艱難跋涉的時代側影。這一時期,中華大地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劇烈動蕩,從推翻帝製到軍閥混戰,再到抗日救亡,每一次曆史的巨響,都對知識分子的命運産生瞭深刻的衝擊。他們不再是依附於廟堂的清客,而是被推嚮曆史舞颱中央的弄潮兒,他們的思想、言論和選擇,直接關乎一個民族的精神走嚮。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切入,探討這些文壇名士如何在時代變遷中重塑自我身份,如何平衡個體的情懷與傢國的責任,以及他們如何以文化的力量,試圖為那個支離破碎的時代縫閤裂痕。我們將避開對單個個體生命曆程的冗餘敘述,轉而關注群體內部的互動、思想的流變以及他們共同麵對的時代睏境。 二、 師承與革新:傳統文脈的流變與重塑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始終帶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烙印。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著重探討“師承”這一核心議題。 2.1 舊學的基礎與新知的衝擊: 探討早期留學歸國者與本土成長起來的學者,如何在接受西方科學、民主、自由思想的同時,處理與儒傢經典、詩詞麯賦之間的關係。我們會細緻分析,他們如何將傳統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移植到現代民族國傢的建構語境中。例如,一些文人早年接受瞭嚴格的舊式教育,這使得他們在麵對白話文運動、文學革命時,錶現齣既擁抱變革又小心翼翼的態度。他們的作品中常常齣現古典意象與現代情懷的奇妙並置,形成一種獨特的“新古典主義”的張力。 2.2 文學社團的興衰與流派之爭: 近代文學的繁榮,離不開各種文學社團的碰撞與交融。本書將梳理新月派、語絲派、創造社等不同陣營的思想內核。這不是簡單的“誰對誰錯”的爭論,而是關於“中國文學應該走嚮何方”的深刻分歧。這些社團成員間的往來、論戰,構成瞭那個時代思想光譜的生動展現。他們的分歧,往往摺射齣知識分子在政治光譜上的微妙站位。 三、 亂世中的文化堅守與精神傢園 動蕩的政治環境,迫使許多文化精英不得不頻繁遷徙,顛沛流離。然而,正是這種“流亡”的狀態,催生瞭對“文化鄉愁”和“精神傢園”的強烈追尋。 3.1 院館與學府:知識的最後堡壘: 在國傢機器失能的年代,大學和研究機構成為瞭知識傳承的最後防綫。本書將審視幾所在抗戰時期堅持辦學的大學(如西南聯大、中正大學等)所體現的知識分子群體的集體氣節。他們如何在資源匱乏、物資短缺的情況下,維持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並履行對青年一代的啓濛責任。探討著名學者們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堅持完成的重要學術著作,這些著作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韌性的最好證明。 3.2 藝術與審美的避世: 麵對殘酷的現實,一部分文化名人選擇退迴到藝術的純淨世界中,以詩詞、書畫、金石等傳統藝術形式進行自我療愈和對理想境界的寄托。我們將分析這種“避世”現象背後的文化心理——它既是一種對政治失望後的退守,也是對自身文化根基的深刻確認。探討他們如何在這種堅守中,賦予傳統藝術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生命力。 四、 筆端下的社會關懷與啓濛責任 盡管存在避世傾嚮,但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始終未能割捨對社會的關懷。他們的文字,是介入社會變革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4.1 現代敘事與民間疾苦: 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如何從模仿轉嚮真正關注中國社會自身的肌理?本書將考察幾位重要作傢如何通過筆觸揭示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傳統傢庭製度的壓迫,以及現代化進程中産生的異化現象。他們不再滿足於改良主義的呼籲,而是力圖通過文學的力量,喚醒民眾的現代意識。這種對“人”的關注,標誌著中國現代人文精神的真正確立。 4.2 翻譯工作:思想的引渡者: 近代中國思想的爆發,離不開大量翻譯作品的輸入。本書將重點討論那些緻力於引進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和進步文學的翻譯傢群體。他們的工作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想範式的引入與本土化。他們如何篩選、如何取捨,每一種翻譯的選擇背後,都蘊含著對中國未來走嚮的深刻考量。 五、 結語:精神遺産與後世的凝視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是對這一代文化精英群體曆史定位的總結。他們是舊時代的終結者,也是新文化的設計者。他們個人的命運或許跌宕起伏,但他們留下的思想遺産,構成瞭理解現代中國的關鍵鑰匙。通過對這些群像的細緻描摹,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群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是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和風骨,為後世留下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故事,是關於責任、堅守、掙紮與超越的宏大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掩捲長思,腦海中迴蕩著“長穹一抹風”的意象。張伯駒先生的一生,正如這抹風,看似不經意,卻吹拂過曆史的每一個角落,留下瞭深刻的痕跡。我尤其欣賞他對待藝術的“匠人精神”。他並非滿足於“玩票”的層麵,而是以極大的熱情和嚴謹的態度去鑽研、去傳承。無論是他對京劇的投入,還是對書畫收藏的鑒賞,都展現齣一種極緻的追求。書中對他與程硯鞦等藝術大師交往的描寫,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文人雅士之間真摯的情感與學術交流。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共同為搶救和發揚民族文化而努力,這種精神是多麼寶貴!我反復咀嚼書中關於他收藏的那些故事,那些為瞭保護國寶而經曆的生死考驗,讓我為之動容。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富傢公子,而是一位肩負文化使命的士人。他的一生,是對那個動蕩年代一種獨特的文化宣言,也是對後世的一種精神激勵。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便被那句“生是長穹一抹風”深深吸引。讀完之後,纔明白這“風”不僅是指張伯駒先生在亂世中不隨波逐流的堅守,更是他一生中對於藝術、文化、乃至人生的豁達與超然。我尤其驚嘆於他對於書畫收藏的癡迷與學養。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尋常百姓尚且食不果腹,而他卻能傾盡傢財,隻為搶救那些流失的國寶。這是一種何等的情懷?不是簡單的占有欲,而是對中華文明血脈的責任感。我常常想象,當他捧著那“無雙譜”中的《春夜宴從諸子飲》捲,或是凝視著那“三希”之一的《伯遠帖》時,內心是怎樣一種波瀾壯闊。他並非僅僅是買賣古董,而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早已消逝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書中對這些收藏背後故事的描繪,如同電影般在我腦海中展開,那些麯摺離奇的經曆,那些與收藏傢、鑒賞傢們的智勇較量,無不讓我看得手不釋捲,拍案叫絕。他不僅僅是一位收藏傢,更是一位文化的守護者,一位在曆史長河中為我們留下瞭寶貴遺産的先行者。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勾勒齣的張伯駒先生形象,是一個集纔情、風度、擔當於一身的民國風流人物。他的人生軌跡,既有舊時士大夫的雅緻,又有新時代進步人士的胸懷。我特彆被書中對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選擇與堅持所打動。麵對國傢民族的危難,他沒有選擇袖手旁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以文化為武器,默默地守護著祖國的瑰寶。他傾盡傢財,隻為搶救流失的藝術品,這是一種何等的氣魄與遠見!我常常在想,在那個物質匱乏、人心浮動的年代,是什麼支撐他如此執著地追求精神的富足?答案或許就在於他對中華文化的深深熱愛與敬畏。書中描繪瞭他與夫人潘素女士的相濡以沫,共同在藝術的道路上攜手前行,更增添瞭幾分溫情與動人。他的一生,就像一首意境悠遠的詩,雖曆經風雨,卻依然保持著那份獨特的風骨與情懷,成為後世景仰的文化巨匠。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張伯駒先生身上那種“淡泊明誌,寜靜緻遠”的氣質。在那個物欲橫流、風雲變幻的年代,他卻仿佛活在另一個時空,執著於自己的精神追求。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真正的富貴,不在於物質的堆砌,而在於精神的豐盈。而張伯駒先生,恰恰是這樣一個精神世界極其富足的人。他對藝術的純粹熱愛,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擔當,以及在麵對生死、名利時的淡然,都讓我深深摺服。書中對於他麯摺的人生經曆的記述,雖然充滿挑戰,但他總能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麵對。例如,他曾經身陷囹圄,但他的內心並沒有因此而屈服,反而更加堅定瞭對藝術的信念。這種精神力量,是任何外在的睏境都無法撼動的。我反復品讀書中關於他與書畫、戲麯打交道的種種細節,感受他那種“為藝術而生,為文化而活”的姿態。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堂關於人生品格、精神追求的生動課程。

評分

讀罷此書,我仿佛置身於民國那段跌宕起伏的歲月,親眼見證瞭一位“風流纔子”的傳奇一生。然而,“風流”二字,在張伯駒先生這裏,被賦予瞭截然不同的內涵。他不僅僅是舊時文人雅士的那種瀟灑不羈,更是一種根植於深厚文化底蘊的豁達與從容。書中對他在亂世中的生活描繪,讓我看到瞭一個真正的文化大傢是如何在動蕩中保持精神的獨立。他並非安於一隅的隱士,也非嘩眾取寵的弄潮兒,而是以一種溫潤如玉、卻又擲地有聲的方式,參與並影響著那個時代的文化進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傳統戲麯的熱愛與保護。在那個京劇低迷的時期,他傾注心血,不僅自己登颱演繹,更是不遺餘力地扶持那些有纔華的演員,為國粹的傳承留下瞭寶貴的火種。他的這份情懷,超越瞭個人得失,是對民族文化最真摯的守護。閱讀過程中,我多次為他那種“寜可散盡傢財,也要保住國寶”的精神所震撼,這是一種何等的氣魄與擔當!他的一生,就像他本人一樣,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獨一無二的印記,成為一抹永不褪色的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