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摄影术的发明促使摄影工业应运而生,摄影工业的进步又推动摄影事业的发展。在相互的作用下,摄影材料的发展史就是摄影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的辉煌与淡出是中国摄影工业民族化的重要史实,它的存在意义不容忽视。《对话公元:中国感光工业巨星远去的背影》作者谢琳,用三年多时间做调研,从公元厂开辟中国感光新纪元着手,对公元厂整个历史进程进行梳理与整合,走访45位公元厂的老人,给读者真实展示了公元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走向消失的历史过程。本著作以人物专访纪实的方式,与访谈者面对面交谈,并保留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原始图片,以翔实丰富的原始资料为依据,还原中国民族工业汕头感光化学材料厂一个划时代的辉煌。
作者简介
谢琳,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摄影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新华社广东分社图片总汇顾问,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汕头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从事高校摄影教学近20年,荣获中国摄影教育德艺双馨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最高奖,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与纪实摄影、文艺评论及摄影史等。出版著作:《新闻摄影教程》、《实用旅行摄影》等。
目录
前言
口述历史:不再让中国摄影感光史失忆
公元——写在中国摄影史上的一页
投射在历史幕墙上的“公元”
公元与狭小的生存空间
第一部 历史的主角
第一章 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
一、开创新纪元的“公元”
二、林希之的传奇人生
1、颠簸求学路
2、束装回潮汕
3、新中国第一张照相纸诞生
4、林传真眼中的父亲
5、林希之过着简朴生活
6、一家人与公元的不解之缘
7、兄弟姐妹四人名字与感光有关联
8、林传真用“舌头”学化学
9、摄影发烧友
10、林希之旧居
11、我为父亲而自豪
第二章 生命换来“半壁江山”
一、“公元成就以林希之生命为代价”——林传骓
二、陶铸“二顾茅庐”
三、破釜沉舟卖大宅,公私合营分红利
四、“五七干校”历艰辛,降级当个记账员
五、公元——中国感光半壁江山
1、鼎盛时期
2、税利大户
3、嫁人要嫁公元人
4、林传骓撰写《回忆录》
第三章 印刷制版胶片的开拓者——陈英伟
一、有所创造,才有所发展
二、没有“裤头方”,只有靠科学
三、协作大会战,挑战伊士曼
四、诉说当年,感慨万千
五、与林希之同一屋檐下
六、推行公私合营,利润“四马分肥”
七、无法阻止盲目引进,留下最大遗憾
八、国内行业翘楚,直着腰杆做人
九、摄影兴趣不减,丰富自己生活
第四章 技术质量把关人——李景熙
一、从技术人才转型高层管理
二、严格执行制度,确保生产可控性
……
第五章 “末代皇帝”——谢郭汉
第六章 中科院研究员林应锐先生谈林希之
第七章 从班长到厂长的钟钦成
第二部 是是非非“踩"色线
第一章 “公元”与“柯达”合作机缘
第二章 走马上任于非常时期——周志华
第三章 经历黑白与彩色“两道”的乐凯副总经理——陈永秋
第四章 集公元、柯达、乐凯“三点一线”的副总工程师——周志坚
第五章 感光材料专业科班出身——吴建新
第三部 社会的变迁
第一章 用国产相纸印出第一张相片的人——韩志光
第二章 三十八年见证公元辉煌时期——舒悦昌
第三章 工作细致严谨的副书记——许镇明
第四章 公元和艺坛的“怪才”——吴德水
第五章 黄坤伟看公元的“三错”
第六章 一家5口历经公元三“朝代”——邓忠庭
第七章 一个与国外客户打交道最多的人——姚贵城
第八章 “老公元厂”旧址的守望者——陈业兴
第九章 与公元共成长的女工陈绍卿和张玉珠
第十章 工作于斯家住于靳——红毛嘛
第十一章 老牌凉果PK老牌公元——何利东、徐旦妮夫妇
第十二章 公元胶片和相纸与本土照相馆相依并存
第十三章 历史选择公元又抛弃公元
第十四章 对汕头“公元”兴衰原因的梳理与思考
后记
公元人名单索引
文献引用
鸣谢
精彩书摘
三、破釜沉舟卖大宅,公私合营分红利
林传骓: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泰古南记转业时我卖掉了大房子,我的回忆录里有记录,这叫破釜沉舟。我将5代人住的大宅卖掉,那是农村里5层楼房子,前后有空地,占地2000多平方米,几十个房间,以6000元价格卖给了国营电灯厂,6000万变成了6000元,职工知道老板没有钱,都死心了,要解雇才能创立公元,这是我年轻时的决策,现在觉得以前胆子很大,无所顾虑,当时我告诉工人,如果要解雇,按照工龄需要给工人解雇费,按照制度,老工人10年按照10个月计算,考虑到4个小公司的新员工,他们建国后才进厂工作,工龄只有三四年,我给他们600元,600元在当时是很大的数目,当时工资只有三四十元。600元可以买每层为两房一厅的两层楼旧建筑。
林传骓:在回忆录里我写了这一段,后来公私合营,我们当时私方有三权。
林传骓:三权就是财产权、用人权和经营权。政府尊重我们的三权,所以我们可以自己升工资,但是需要劳动局的批准,当时最高的是林希之300元,厂长也是300元,两个技术人员是200元,我和林希之的父亲都是副经理,升了200元的工资,在大同大会上,政府报告中公元被点名,说我们抗拒合营,还未合营就升这么多的工资,后来我们放手让政府决定,后来政府批准我们升8。元,林希之和厂长120元,他们一定要压迫我们,后来陶铸过来,把我们工资提升幅度增加到160元,后来又过来一次,补助增加到250。陶铸两次接见都升工资,还送给林希之小汽车,待遇很好。
出乎意料的是1954年7月l曰合营,12月31日结算,四马分肥,我们接到通知,去领20多万元的红利,我们一听,才半年就赚了100万元,我们占6成,公家占4成,6成就有20多万元,你看多厉害,清产合资时,我们10万,公家投入15万,才25万资产,半年的时间,我们四马分肥,12.5%就分得了20多万了,经过劝说,市委常委开会决定的。领钱的时候拿钱的手都在发抖,20多万的5%就是一万多,我分到1.5万,他父亲分了六七万,买了三层楼的房子,他原本住在宿舍楼的其中一层,1955年年尾又分到了20多万,1956年只有5%。
谢琳:那一年收获最大。
林传骓:我投资一千多元,领了2万多元,外面的人说泰古南记又变成富翁。
谢琳:当时主要生产相纸和胶卷吗?
……
前言/序言
《论语》上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银盐摄影系统中,对感光材料的评价和选择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在现代摄影的进程中,对于大多数中国摄影家的来说,“公元”曾经有着和世界第一大照相纸品牌“柯达”一样的重要地位。
摄影术发明之初,感光版和相纸都是习惯由摄影师自己手工制造。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中国出版的一部摄影教材《色相留真》中曾经奉劝玩照相的人:“照相者,常喜自造各种材料,殊不知自造之料难比专家者物精而价廉”。然而,中国的感光制造工业的起步谈何容易。
新中国建立前,所用的摄影器材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每年都耗费巨资用于进口摄影器材。当时,一些有志于改变中国摄影工业.的落后状态的科学工作者和摄影家,最早见著于摄影史记载的广东人李莲友,在20世纪20年代初试制成一种感光片。据说感光速度竟驾乎英国胶片“依尔福大红牌”之上。30年代,上海摄影家胡伯翔和胡伯洲兄弟二人,也曾着手试制干片和印相纸。并试制成油制照片(又称溴纸钠油色法)及碳素溴纸照片,曾在“华社”影展中展出,颇得好评。因缺乏资金和设备,研制工作不得不半途而废。
1930年前后,陈筱肪在上海南京路474号二楼开设“筱肪照相厂”,该厂制造的“筱舫爱娜爱灯光纸”问世。然而即使这是我国照相器材工业史上值得称道的一件大事,实际上也不过是个家庭作坊,需要购买进口纸基生产照相纸。一些照相馆用后认为“品质优美,人物风景咸宜,价格低廉,合乎经济原理。可称适用之代替舶来品”’。产品问世后,经过几年改进,质量有所提高。但终因敌不过世界几大名厂产品在中国倾销的压力,纸的销路曰趋缩小,后来还是被舶来品冲垮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lO月,我国第一张符合使用要求的黑白相纸诞生了。研制者林希之先生与同事们给实验室和相纸起了个别致的名称——“公元”,意在开创我国感光工业新纪元。1953年4月,中国第一家感光材料生产厂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成立,并以公元为产品商标。当年全厂职工只有15人,生产设备仅有一台简陋的13英寸木制小型涂布机,产品只有单一的黑白印相纸,年创产值6.2万元。由此起家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感光材料的最大品牌,并有少量产品出口。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这是中国照相材料工业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国摄影家值得骄傲的事实。在我的记忆中,公元照相纸的盒子上赫然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字样。遗憾的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数字影像时代的到来,公元感光材料厂的辉煌已被人们几乎忘得一千二净。
本书的作者谢琳,在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摄影教育工作,有着丰富的摄影研究和教育学实践。我很高兴看到这位年轻的教师能对这样一个艰难而枯燥的选题做出了努力,并完成了此著作。她用三年多时间做调研,从公元厂开辟中国感光新纪元着手,对公元厂整个历史进程进行梳理与整合。走访45位公元厂的老人,给读者真实展示了公元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走向消失的历史过程。本著作以人物专访纪实的方式,与访谈者面对面交谈,并保留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原始图片,以翔实丰富的原始资料为依据,还原中国民族工业汕头感光化学材料厂一个划时代的辉煌。
……
对话公元:中国感光工业巨星远去的背影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对话公元:中国感光工业巨星远去的背影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