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北京方言。北京是千年古都,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了极富有本地特色的京腔京韵。离不开的儿化音,张口就来的京片子。不知不觉中,北京话早已成为代表北京的一张名片。
本套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
目录
第一章 北京话的基本情况
1.1北京话与普通话
1.2 语音
1.3 词汇
1.4 语法
1.5 “自然”的北京话与“人工”的普通话
1.6 北京话与北方方言
1.7 北京话与北京官话
1.8 北京话的地理分布
第二章 北京话的社会历史背景
2.1 北京简史
2.2 北京的居民和移民
第三章 北京话语音特点
3.1 北京语音系统的特点
3.2 关于韵母 ê
3.3 几个叹词和语气词
3.4 轻声与儿化
3.5 去声连读是否存在
3.6 性别的差异——“尖音”与“吞字”
3.7 形容词重叠式的变调
3.8 合口呼零声母字
3.9 个别字和词与普通话不同
(4)“二”怎么读
3.10 音的脱落
第四章 词汇特点
4.1 称谓用语形式多样
4.2 人际关系词语丰富
4.3 外来词的渗入
4.4 个别词语中的特殊字音和残存的古音
第五章 语法特点
5.1 几种主要的构词手段:轻声、儿化、变调
(1)轻声
5.2 人称代词
5.3 语音节律与造句
5.4 程度副词“很”与“挺”
5.5 虚词的省略
5.6 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
5.7 几个语气词的融合
5.8 几个功能特殊的词
第六章 北京话中的京味文化
6.1 词语和语言禁忌
6.2 对京外人士的调侃与歧视
6.3 “说”文化
6.4 强烈的方位感
6.5 地名中的文化积淀
第七章 北京话的语言艺术
7.1 相声
7.2 小说
7.3 话剧
7.4 京剧
7.5 评书和京韵大鼓
第八章 北京话的发展
8.1 发展的规律:历史的验证
8.2 新北京话一斑
8.3 普通话、北京话与潜在的语言声望
索 引
[附录]北京话词汇
精彩书摘
第二章北京话的社会历史背景 欲全面认识一种语言,就不能不追溯它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分析北京话时,尤有必要,因为北京在最近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受到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远超过多地汉语方言。我们很有必要在分析当代北京话的结构和用法之前,先来认识一下北京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发展的。 2.1北京简史 关于北京历史的一个常见说法是“三千年古都”。所谓三千年古都,就要上溯到西周时代。当时北京是周朝燕国的国都所在地,位置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琉璃河一带。到春秋时燕襄公时期(前657一前617),燕国以蓟为国都。蓟原是北京地区的一个古国,后归于燕的统辖。蓟的大致地点在今天北京外城广安门附近。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灭燕,实行中央集权,在蓟一带设置广阳、渔阳二郡。西汉初年,北京地区被封为燕国,仍以蓟为都城。东汉时北京划归幽州。《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兄弟结义的故事就是以幽州为背景的。到隋炀帝时,改幽州为涿郡,唐代又改为幽州、范阳郡、幽州。秦统一中国后,原燕国一带遂成为秦在北方的重要军事防线。中国历史第一次著名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直接原因就是戍卒不能按期赶到目的地渔阳郡,即今北京东北部的密云区。北京的这一军事功能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描述的”安史之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北京是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大本营和出发地。 与今天北京话形成具有密切关系的重大历史变故发生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地方割据,政权频繁更迭,人民饱经苦难,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五代十国”之说出自北宋欧阳修主编《新五代史》。“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逐个更替的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北宋建立,五代结束。唐末到宋初,五代之外还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被史学家合称“十国”。直到979年,北宋才陆续将其统一,结束了混乱局面。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感慨:“孟子谓‘春秋无义战’,予亦以谓五代无全臣。”其实新旧政权更替,社会动乱,这在中国古代史上并不罕见。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动乱中有极为重要的表现,且影响极为深远。 ……
前言/序言
方言与文化丛书:北京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方言与文化丛书:北京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