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植物病理学导论》的编写基于“厚基础、宽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涉及植物病理学的各个领域,如基本概念、植物病原生物、病害侵染循环、寄主-病原物互作、病害诊断、病害流行与预测、病害防治原理与方法,以及各类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等。充分体现了完整性、系统性、启发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特点的有机统一。
《植物病理学导论》适合于作为高等院校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艺学、园林学、中草药和草业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二、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病害三角关系
三、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状及其类型
二、病征及其类型
第三节 植物的非生物病原与非侵染性病害
一、温度与光照
二、水分和湿度
三、营养失调
四、环境污染
五、农药药害
第二章 植物病原真菌
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一般概述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二、真菌的繁殖
三、真菌的生活史
四、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根肿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三节 丝壶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四节 卵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一、一般性状
二、主要病害
第五节 壶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一、一般性状
二、主要属及所致病害
第六节 接合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一、一般性状
二、主要病害
第七节 子囊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一、一般性状
二、半子囊菌和不整囊菌及其所致病害
三、核菌及其所致病害
四、腔菌及其所致病害
五、盘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八节 担子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一、一般性状
二、锈菌目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三、黑粉菌目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九节 半知菌及其所致病害
一、一般性状
二、丝孢纲真菌一般性状及所致病害
三、腔孢纲真菌一般性状及所致病害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一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一、菌体结构
二、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
三、细菌的血清学性质
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
一、分类概况
二、分类和鉴定方法
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一、普罗特斯门
二、厚壁菌门
三、放线菌门
第四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所致病害
第四章 植物病原分子生物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
一、侵染和复制
二、植物体内的运转
三、传播方式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二、命名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检测
……
第五章 植物寄生线虫和原生动物
第六章 寄生性植物
第七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第八章 寄生-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十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防治原理与方法
第十二章 作物病害及其综合治理
第十三章 果树病害及其综合治理
第十四章 蔬菜病害及其综合治理
第十五章 其他植物病害及其综合治理
精彩书摘
《植物病理学导论》:
植物抗病育种与常规育种并无本质差别,其重点是将育种材料或不同品种的抗病基因与某些优良性状,通过不同方法融为一体,使得选育的品种抗性好,经济性状和品质优良。不同育种工作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条件,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和途径实现这一目标。
抗病优良品种的成功选育,直到生产实际应用,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求育种工作者具有扎实的育种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还应了解病原菌的相关特性。在育种过程中,确保所选材料的稳定抗病性,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很多,包括常规选育、品种杂交、物理和化学诱变、转基因技术及分子育种等。此外,通过引进抗病优良品种,经示范种植后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也是一种见效快、周期短、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途径。
在抗病育种的过程中,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针对何种病害,应重视品种抗性的稳定和持久,重视对病原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防止因病菌小种毒性的改变,而导致品种的抗性迅速丧失。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概念的提出,是依据寄主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前者属专化抗性,其特点是抗病原菌的部分生理小种,由少数主效基因控制,抗性易受生理小种毒性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后者属非专化抗性,对病原菌全部生理小种均表现抗性,抗性较为持久,但抗性程度较前者略差。根据Flor“基因对基因”学说,不论选育什么抗性类型的品种,将主效和微效抗性基因加起来,就可以培育出由多基因控制抗性较稳定和持久的品种,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实例。遗传工程技术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为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二、植物抗病性鉴定
植物抗病性鉴定包括对育种资源材料,杂交后代以及育成品种的抗病性评价。植物的抗病性表现,因受病原菌生理小种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同一育种材料或品种,因选用病原菌生理小种的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其抗感病性可表现明显不同。因此,准确选用病原菌优势致病生理小种,创造适宜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确保鉴定结果可靠的关键。
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很多,包括离体鉴定、室内人工鉴定、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抗病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等。通常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最能客观反映品种真实抗性水平,这两种鉴定结果是评价品种抗病性的主要依据。
(一)田间自然鉴定
田间自然鉴定是将育种资源材料或品种置于自然诱发病圃,按病理学要求、统一标准、观察记载病情,评价抗病性。自然诱发病圃的设立,应考虑病害对象的地理分布及环境条件,通常鉴定圃应设在病害常发区和老病区,栽培管理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如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病圃就应设在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雾露多、持续时间长的山间田块,以高肥密植栽培管理,使田间郁闭高湿,有利于病菌侵染与发病。对有些病害,若自然条件不适宜于发病,应采取必要的辅助手段,促进病害发生。例如,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扬花期,如果气候干燥、田间湿度不够、即使有菌源存在,通常也不会发病或发病很轻。这种情况可辅以人工加强接菌,并定时喷雾保湿,创造有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保证鉴定结果的客观准确。
(二)室内人工接种
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是在温室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对育种材料或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与田间抗病性鉴定相比,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具有省时、省工、不受季节和自然条件影响等优点。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接种时期、接种方法以及相关环境条件的控制。大多数病害通常以苗期鉴定为主,气传真菌性病害多采用喷雾接种,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害一般采用针刺接种和摩擦接种,土传类病害可采用土壤拌菌法接种。不论什么类别病害,也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接种,环境条件的控制,尤其是温、湿度必须控制在适于该病发生的范围内,否则影响鉴定结果。
此外,离体鉴定作为植物抗病性鉴定的辅助手段,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植物的叶片、茎秆和块茎等材料,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人工接菌,根据病情反应级别,可作为评价育种材料或品种抗病性的参考依据。有些植物病害是因病原菌侵人寄主后产生毒素所致,寄主植物对病原菌毒素的抵抗能力也就反映了植株的抗病性。因此,这类病害可用已知的毒素处理植物离体材料替代接种病原菌,评价其抗病性。
在植物抗病性鉴定的不同方法中,各方法均有其优缺点,但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基本方法,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相结合,是评价植物抗病性最为准确、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可靠的依据。
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在同一地区,相同环境条件下,因品种不同,有些病害的危害表现出明显差异。我国农业生产上,不同时期、不同作物上病害发生种类及主次的变化,在较大程度上与品种的抗性和病原菌致病力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一个抗病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几年后,往往就变成感病品种,其原因除品种自身衰退外,病原菌生理小种组成发生变化是重要因素。有些新育成的品种,一旦投入生产应用,该类作物上原来不足以造成明显危害的某些次要病害,会严重发生流行,并上升为主要病害,这就是育种时忽视了品种的多抗性。如何保持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培育能兼抗多种病害的优良品种,是抗病育种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合理有效利用抗病品种,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使其在病害综合防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是育种工作者和植物病理工作者的共同期望。在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方面,通过不同的策略和技术方法使品种的抗病遗传保持异质性,遗传的异质性可避免抗病的单一性,从而就可以利用寄主群体的抗病性控制病原物群体组成的变化,以保持二者间的相对平衡,防止寄主的抗病性和病原物的变异性在短时间发生较大的不可逆变化。在生产实践中,采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或技术途径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前言/序言
植物病理学导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植物病理学导论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