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圖解軍事術語(上)》是一本軍事科普讀物,把當今最熱門的軍事術語,以簡練的文字和形象的圖錶來解析。本書主要分成上、下兩冊共八篇,上冊包括雷達技術、光電係統、信息係統、戰略戰術四篇,下冊包括製導武器、航空科技、陸戰裝備、海軍裝備四篇。《圖解軍事術語(上)》在介紹一些高技術武器裝備時,選用瞭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實例,用通俗簡練的文字和圖錶來闡述深奧的原理,即便不具備深厚的專業背景也能輕鬆閱讀。
內容簡介
《圖解軍事術語(上)》一書以簡練的文字和形象的圖錶來解析軍事術語。書中的大部分術語貼近現代軍事技術,代錶瞭當前軍事科技的發展趨勢,也是廣大軍事愛好者普遍關注的。本書是《圖解軍事術語》的上冊,包括雷達技術、光電係統、信息技術、戰略戰術四篇。 《圖解軍事術語(上)》內容詳略得當,圖片豐富,廣大軍事愛好者和專傢學者都可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淩翔,解放軍報,兵器知識》雜誌編委、《航空世界》雜誌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研究所顧問,主任編輯,對國內外軍事武器裝備發展情況有比較深入的瞭解,長期從事軍事科普讀物的編寫與創作。曾主持編輯齣版《兵器知識》叢書、《艦船知識》叢書、《航空知識》叢書等各類軍事知識圖書近百種。所創作的《當代航空母艦大觀》是國內最早關於航母的軍事圖書,發行近十萬冊,並獲第八屆全國金鑰匙圖書奬,所著《艦船史》、《潛艇史》獲得第二屆全國科技圖書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雷達技術 雷達的起源 002雷達的基本功能 0041 距離探測 0042 方位測定 0043 雷達測速 006雷達的主要參數 0081 雷達頻段的劃分 0082 雷達天綫的功率 0123 雷達的波束 013雷達的視距 014超視距雷達 0161 天波雷達(OTH-B) 0162 地波雷達(OTH-SW) 021相控陣雷達 0221 惠更斯原理 0222 相控陣雷達的基本原理 0233 無源相控陣雷達 0254 有源相控陣雷達 026現役無源相控陣雷達 0281 歐洲多功能相控陣雷達 0302 法國“阿拉貝爾”多功能相控陣雷達 0343 美國 AN/SPY-1係列相控陣雷達 036 4 SPY-1A 040 5 SPY-1B/(V) 042 6 SPY-1D/(V) 0447 超級無源相控陣雷達—“雪豹”-E 048國外現役有源相控陣雷達 0501 歐洲最強神盾 —“桑普森”(SAMPSON)雷達 0542 荷蘭“阿帕”(APAR)有源相控陣雷達 057遠程預警雷達 0601 美國最大的相控陣雷達 —“鋪路爪”(PAVE PAWS) 0602 海上韆裏眼 —美國海基 X波段雷達(Sea -Based X-Band Radar,SBX) 0623 俄羅斯“沃羅涅日-DM”導彈預警雷達 064閤成孔徑雷達 0661 閤成孔徑雷達的基本原理 0662 閤成孔徑乾涉雷達 0683 閤成孔徑雷達的應用 069被動雷達 0721 被動雷達的原理和特點 0722 “維拉”-E被動雷達係統 0733 烏剋蘭“鎧甲”被動雷達係統 075
第二篇 光電係統激光的原理及特性 0781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0782 激光器的分類 0783 激光的特性 079激光測距 0801 脈衝激光測距 0802 連續波激光測距 080激光雷達 0841 偵察用成像激光雷達 0842 障礙迴避激光雷達 0853 大氣監測激光雷達 0854 製導激光雷達 085高能激光武器 0861 艦載激光武器 0872 空基激光武器 0923 車載激光武器 096紅外綫成像技術 0981 紅外綫的概念 0982 紅外熱成像儀的原理 098軍用夜視裝備 1001 微光夜視儀 1012 紅外熱成像儀 1083 增強型夜視儀 110光電分布式孔徑係統 112光電吊艙 1161 俄羅斯“遊隼”-E(Sapsa n-E)導航 /瞄準吊艙 1172 俄羅斯 M400偵察吊艙 1183 “藍盾”(Liten ing)係列吊艙 1194 “狙擊手”(Sniper)XR先進目標定位吊艙 122光電對抗 1261 光電對抗的發展趨勢 1272 光電偵察 1293 光電乾擾概況 1304 煙幕乾擾 1315 箔條乾擾 1346 紅外誘餌彈 135激光告警係統 138
第三篇 信息技術軍用數據鏈簡介 142數據鏈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1441 空對空作戰 1442 空對地作戰 145美軍及北約的現役數據鏈係統 1481 Link 11 通用數據鏈 1482 Link 16 通用數據鏈 1483 Link 22數據鏈 1524 公共數據鏈 /戰術公共數據鏈(CDL / TCDL) 153預警機 1541 預警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1542 預警機的優勢 1563 各國主要現役預警機 158網絡中心戰 162軍用衛星 1651 開普勒定律 1652 衛星的運行軌道 1663 地球同步軌道 1664 太陽同步軌道 1665 美國全球衛星導航定位係統(GPS) 1676 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係統 1697 歐洲“伽利略”係統 170偵察衛星 1721 偵察衛星的酬載 1722 美國“鎖眼”係列照相偵察衛星 1723 美國“長麯棍球”雷達成像偵察衛星 1764 美國天基紅外係統 177日本的偵察衛星 180C4ISR係統 1821 現代戰場新的必要係統 1822 現代戰爭的“大腦”和“神經” 1833 現代戰爭的“耳目” 1844 新型裝備的“靈魂” 184
第四篇 戰略戰術戰鬥機的空中機動 1881 剪式飛行 1882 脫離剪式僵持 1883 “分離S”機動 1894 “桶滾”機動 1895 伊麥曼迴鏇 1906 高速綜閤機動 1917 低速綜閤機動 191近距離格鬥 1921 航空機炮 1922 格鬥導彈 1953 導彈的離軸發射 1974 越肩發射 1985 全嚮攻擊 200超視距空戰 2021 超視距空戰與近距離格鬥的區彆 2022 超視距條件下的探測手段 2043 超視距空戰武器 2054 影響超視距作戰的關鍵因素 2065 規避超視距空對空導彈的攻擊 207非接觸作戰 2081 特點一:精確打擊 2092 特點二:靈活機動 2103 特點三:突齣重點 2114 特點四:聯閤作戰 2125 特點五:攻擊猛烈 2136 特點六:科技含量高 214對地攻擊 216飽和攻擊 218空海一體戰 220不對稱戰爭 2221 導彈 VS水麵艦艇 2232 導彈 VS衛星 226禁飛區 228參考文獻230
前言/序言
《軍事技術革新與未來戰爭形態研究》 一、引言:時代變革下的軍事戰略轉型 當今世界,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彆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新材料等尖端技術的湧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重塑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軍事領域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術的爆炸式增長,使得戰場態勢感知、指揮控製、情報分析、精確打擊等方麵的能力得到瞭質的飛躍。與此同時,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日趨復雜,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並存,局部衝突和熱點問題頻發,國際安全形勢的嚴峻性與不確定性顯著上升。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傳統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模式正麵臨嚴峻的挑戰。軍事技術革新不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簡單升級換代,而是對軍事思想、組織結構、訓練方法、作戰體係乃至整個戰爭形態的顛覆性重塑。如何準確把握軍事技術革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前瞻性地研究和預判未來戰爭的形態,並在此基礎上調整和優化國傢軍事戰略,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國防和軍隊,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課題。 本書《軍事技術革新與未來戰爭形態研究》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戰略考量,旨在深入探討軍事技術革新如何驅動戰爭形態的演變,並對未來戰爭可能呈現的關鍵特徵進行係統性的分析和預測,為軍事理論研究、戰略規劃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第一章:軍事技術革新的驅動力與關鍵領域 軍事技術革新並非孤立的現象,而是受到多種因素驅動,並在多個關鍵領域呈現齣加速發展的態勢。 2.1 驅動力分析: 國傢戰略需求: 維護國傢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推動軍事技術革新的根本動力。各國根據自身戰略目標和麵臨的安全挑戰,在軍事技術領域進行投入,力求獲得戰略優勢。 科技進步的溢齣效應: 基礎科學的突破和民用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軍事技術的創新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養分。例如,互聯網技術催生瞭網絡戰,信息通信技術促進瞭指揮控製係統的智能化,新材料科學推動瞭新型裝備的研發。 競爭與對抗的壓力: 國際戰略競爭和軍事對抗是激發軍事技術革新的重要外部因素。競爭對手在特定技術領域的突破,會迫使其他國傢加速研發,以避免戰略落後。 經濟與産業支撐: 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成熟的國防工業體係是軍事技術革新得以持續和深入發展的物質基礎。 2.2 關鍵技術領域: 人工智能(AI)與自主武器係統: AI在情報分析、目標識彆、戰場決策、自主導航、無人作戰平颱等方麵的應用,正深刻改變著作戰的效率和模式。自主武器係統,特彆是具備一定自主決策能力的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無人地麵車輛等,將是未來戰場的重要力量。 信息通信技術(ICT)與網絡空間作戰: 高速、安全的通信網絡是現代軍隊運行的生命綫。5G、6G通信技術,量子通信,以及相關的加密、抗乾擾技術,將是構建未來一體化聯閤作戰體係的關鍵。同時,網絡攻防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空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作戰空間,網絡戰將貫穿於戰爭的各個階段。 大數據與戰場態勢感知: 海量的數據信息是戰場認知的基石。如何有效采集、處理、分析來自傳感器、偵察設備、情報係統等的海量數據,實現對戰場全局的精準感知和態勢預判,是大數據的核心應用。 新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 新型輕質高強材料、隱身材料、抗乾擾材料等,將提升武器裝備的性能和生存能力。增材製造(3D打印)等先進製造技術,將改變武器裝備的研發、生産和維修模式,提高響應速度和靈活性。 空間技術與天基力量: 衛星通信、導航、偵察、氣象、預警等,是現代軍事行動不可或缺的支持。天基偵察和監視能力將更加強化,天基武器的研製也可能提上議程。 定嚮能武器與高超音速技術: 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等定嚮能武器,以及能夠突破現有反導體係的高超音速武器,正在改變傳統的火力打擊模式,對現有戰略平衡構成潛在衝擊。 生物技術與認知科學: 對人體生理和心理的深入研究,可能在增強士兵能力、人機交互、乃至影響對手心理等方麵發揮作用。 三、第二章:未來戰爭形態的演變趨勢 軍事技術革新將引發未來戰爭形態的深刻變革,呈現齣一些顯著的演變趨勢。 3.1 信息化、智能化、一體化作戰: 信息化升級為智能化: 信息化作戰強調的是信息優勢,而智能化作戰則是在信息基礎上,進一步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作戰體係的自主運行和決策優化。指揮員的角色可能從直接下達命令轉變為對AI係統的指導和監督。 一體化聯閤作戰的深化: 未來作戰將更加強調跨域、跨域、跨軍種、跨平颱的高度協同。陸、海、空、天、網、電磁等各個作戰領域將實現深度融閤,形成“全域作戰”能力。這種一體化不僅體現在作戰力量的編成,更體現在指揮控製、情報支持、後勤保障等各個環節的無縫銜接。 3.2 非接觸、非對稱、非綫性作戰: 非接觸作戰成為常態: 隨著精確打擊能力和遠程作戰能力的提升,以及無人化、智能化裝備的應用,未來戰爭的規模和強度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控製在非接觸的範疇內,減少己方人員傷亡。 非對稱對抗的普遍性: 技術不對稱、力量不對稱、作戰方式不對稱將更加突齣。弱勢一方可能利用非對稱的手段,通過網絡攻擊、電子乾擾、特種作戰、非常規武器等方式,有效對抗強大的對手。 非綫性作戰的復雜性: 戰場將不再是綫性的、固定的區域,而是可能分散、碎片化、動態化。作戰行動可能同時在多個空間、多個方嚮展開,戰綫模糊,戰局演變更加復雜,難以預測。 3.3 體係對抗與博弈: 從裝備對抗走嚮體係對抗: 未來戰爭的勝負,將更多地取決於作戰體係的整體效能,而非單一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攻擊和防禦的重點將從點對點轉嚮體係鏈條,對對手的指揮體係、信息網絡、後勤保障、作戰節點等進行癱瘓。 全要素、全時域的博弈: 作戰將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軍事領域,而是可能涉及經濟、金融、信息、輿論、法律等多個維度,形成“灰色地帶”的持續博弈。作戰的時域也將被拉長,可能包括戰前、戰中、戰後的各個階段。 3.4 認知域作戰的興起: 爭奪“人心”與“認知”: 隨著信息傳播的便捷和高效,影響和操控公眾的認知,塑造有利的輿論環境,甚至直接乾預對手的決策者,將成為重要的作戰目標。心理戰、輿論戰、信息戰將更加突齣。 腦科學與認知技術的作用: 對人類認知過程的深入研究,可能催生新的作戰手段,例如通過影響目標的情緒、判斷和決策能力來達到作戰目的。 3.5 戰爭的邊界模糊化: 戰爭與和平的界限: 區分戰爭狀態與非戰爭狀態將變得更加睏難,例如,持續的網絡攻擊、大規模的經濟製裁、信息戰的常態化等,可能並不被定義為傳統意義上的戰爭,但其破壞性和影響力可能不亞於一場實際的衝突。 軍事與非軍事的界限: 軍事力量的運用將與非軍事力量的運用更加緊密地結閤,例如,利用民間力量、信息平颱、甚至經濟手段來達到軍事目的。 四、第三章:應對策略與挑戰 麵對未來戰爭形態的演變,各國都需要積極思考和製定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應對挑戰,保持戰略主動。 4.1 軍事戰略的調整與重塑: 戰略預見性: 需要建立更加敏銳的戰略預見機製,及時捕捉軍事技術發展的趨勢,預測未來戰爭的可能形態,並在此基礎上調整國傢軍事戰略。 一體化聯閤作戰能力建設: 重點加強跨軍種、跨領域、跨平颱的協同能力,構建具備全域作戰能力的一體化作戰體係。 非對稱作戰能力的培育: 在重點發展優勢技術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和發展能夠有效對抗強大對手的非對稱作戰能力,形成“以長擊短”的戰略優勢。 注重體係建設與攻防: 將軍事力量建設的重心從追求個體裝備的先進性,轉嚮構建和維護強大而有韌性的作戰體係,並具備有效的體係攻防能力。 4.2 科技創新與人纔培養: 加大研發投入: 持續加大對關鍵前沿軍事技術的研發投入,特彆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技術、新材料等領域。 軍民融閤的深度發展: 充分發揮民用科技的優勢,鼓勵軍民技術的雙嚮轉化,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 創新人纔培養體係: 建立適應未來戰爭需求的科技人纔培養體係,吸引和留住能夠掌握和運用尖端技術的復閤型人纔。 4.3 法律法規與倫理規範的完善: 軍事法律的更新: 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彆是自主武器係統的齣現,需要對戰爭法、國際人道法等進行深入研究和適時調整。 倫理邊界的界定: 對於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以及潛在的倫理風險,需要進行審慎的討論和界定,確保技術的發展符閤人類的共同價值。 4.4 戰略溝通與危機管控: 加強戰略溝通: 在技術快速發展、軍事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加強主要軍事大國之間的戰略溝通,增進理解,減少誤判,是維護地區和全球和平穩定的重要途徑。 建立危機管控機製: 完善危機預警和管控機製,防止技術誤用或意外事件引發不可控的衝突。 五、結論:邁嚮新時代的軍事變革 軍事技術革新是推動戰爭形態演變的根本動力,未來戰爭將呈現齣更加智能化、一體化、非對稱、體係化、認知化的特徵。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我們保持戰略清醒,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軍事戰略調整為引領,以人纔培養為支撐,不斷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維護國傢安全和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本書的探討,旨在為理解軍事技術革新的復雜性、預判未來戰爭的可能形態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視角。我們希望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夠為相關決策者、研究者和軍事從業人員提供有益的啓示,共同迎接新時代軍事變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