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生物质加工和转化中的绿色化学 [The Role of Green Chemistry in Biomass Processing and Conversion]

国际环境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生物质加工和转化中的绿色化学 [The Role of Green Chemistry in Biomass Processing and Convers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Haibo Xie,[英] Nicholas Gathergood 著,曹峥 译
图书标签:
  • 生物质
  • 绿色化学
  • 环境工程
  • 生物转化
  • 化学工程
  • 可再生能源
  • 可持续发展
  • 生物质加工
  • 环境技术
  • 化学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871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188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环境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外文名称:The Role of Green Chemistry in Biomass Processing and Convers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更侧重于生物质在分子层面上转化的讨论,非常适合有志于在生物质加工与转化研究领域开展新研究的广大学者,同时也是本领域科研人员了解最新技术进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100%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的选择与模型》

《》

《(下册)》

《 》

《》

内容简介

  《国际环境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生物质加工和转化中的绿色化学》专注于绿色化学在生物质加工与转化中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将绿色化学技术整合到生物质加工与转化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作者重点讨论了生物质转化过程中用到的主要实验方法(离子液体、超临界二氧化碳、非均相催化、热解、微波、超声、微生物技术等),同时对其中一些新技术对于环境和生态毒性的广泛影响进行了阐述。

作者简介

  谢海波,博士,是中国科学研究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生物能源研究部的一名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使用环保溶剂的催化和生物质加工与转化。迦泽古德,博士,是中国科学研究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生物能源研究部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使用环保溶剂的催化和生物质加工与转化,是都柏林城市大学讲师和爱尔兰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原书前言
贡献者
关于作者

第1章 生物质和生物炼制导论
1.1 简介
1.2 生物炼制技术和生物炼制系统
1.2.1 背景
1.2.2 LCF的生物炼制
1.2.3 全作物生物炼制
1.2.4 绿色生物炼制
1.2.5 双平台生物炼制概念
1.3 平台化合物
1.3.1 背景
1.3.2 生物技术在生产平台化合物中担当的角色
1.3.3 绿色生物质分离和能源方面
1.3.4 绿色生物炼制的质量和能量流动
1.3.5 绿色作物分离过程的评估
1.4 绿色生物炼制:经济和生态层面
1.5 展望:以GJ为原料生产L-赖氨酸-L-乳酸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绿色化学的最新进展
2.1 简介
2.2 绿色化学
2.2.1 绿色化学的十二项原则
2.3 绿色化学的十二项原则案例
2.3.1 预防
2.3.2 原子经济性
2.3.3 低毒害的化学合成
2.3.4 设计较安全的化合物
2.3.5 使用较安全的溶剂与助剂
2.3.6 有节能效益的设计
2.3.7 使用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
2.3.8 减少运用衍生物
2.3.9 催化
2.3.10 可降解设计
2.3.11 及时分析以防止污染
2.3.12 采用本身安全且能够防止意外发生的化学方法
2.4 小结
2.5 展望
2.5.1 由可再生的5-氯甲基糠醛合成雷尼替丁
2.5.2 一锅法有机催化
缩略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IL的生物炼制
3.1 简介
3.2 IL及其绿色所通向的可持续的生物炼制
3.3 用于生物质加工和转化的IL
3.3.1 IL溶解生物聚合物的机制
3.3.2 基于IL的生物炼制的概念
3.3.3 IL中的木材化学
3.3.4 源于IL中生物质的可持续材料
3.3.5 源于IL中生物质的增值化学品
3.3.6 通过IL生产生物柴油
3.4 用于生物炼制的IL的毒性和生态毒性
3.4.1 概述
3.4.2 毒性研究
3.4.3 用于生物炼制的IL的毒性
3.4.4 用于生物炼制的IL的生物降解性
3.4.5 关于IL的毒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结论
3.5 小结与展望
3.6 相关的IL:全称和缩略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水的生物炼制
4.1 简介
4.2 基于水的生物炼制的基本原理
4.2.1 在SCW中处理生物质的能源效率
4.2.2 水在SCW状态下独特的可调谐属性
4.2.3 适用于生物质提炼、预处理、分离和转化的介质
4.3 利用水预处理LC以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化学品/生物材料
4.4 利用水提炼增值化学品
4.4.1 热水提取硬木
4.4.2 热水提取中溶解的非碳水化合物来源的材料
4.4.3 不溶组分
4.4.4 可溶组分
4.4.5 热水提取中溶解的非碳水化合物来源材料的潜在应用
4.4.6 胶粘剂
4.4.7 木质素基聚合物共混物
4.4.8 生产氧化芳香族化合物
4.4.9 可溶组分的分离和潜在用途
4.5 生物质在水中的热解和气化
4.5.1 生物质在水中的热解
4.5.2 生物质在水中的气化
4.6 生物质在SCW中的化学转化
4.6.1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
4.6.2 单糖
4.6.3 木质素
4.6.4 甘油三酯和脂肪酸
4.6.5 甘油
4.6.6 蛋白质和氨基酸
4.7 机遇、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用于生物炼制的良性介质——超临界CO
5.1 简介
5.2 CO2的性质
5.3 生物炼制中CO2的使用
5.4 利用CO2的提取
5.5 脂类的提取
5.6 从LCF中提取二次代谢产物
5.6.1 角质层蜡的潜在应用
5.6.2 利用scCO2提取的经济考虑
5.6.3 生物质致密化
5.7 scCO2中的反应
5.8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纤维素在NaOH/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和应用
6.1 简介
6.2 低温下纤维素在NaOH/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和机理
6.3 溶液性质
6.4 新型溶剂系统中制备的新型纤维素材料
6.4.1 新型纤维素纤维
6.4.2 新型纤维素膜
6.4.3 新型纤维素凝胶
6.4.4 用于合成纤维素衍生物的新介质
6.5 小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7章 由LC生产化学品、燃料和材料的有机溶剂生物炼制平台
7.1 简介
7.2 有机溶剂乙醇法
7.3 有机溶剂乙醇法中的化学
7.3.1 木质素的反应
7.3.2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反应
7.4 有机溶剂乙醇法作为生物炼制平台
7.4.1 有机溶剂乙醇法生物炼制平台
7.4.2 有机溶剂乙醇法预处理的质量平衡
7.5 有机溶剂乙醇法底物的酶解
7.6 有机溶剂乙醇法木质素的特性和应用
7.6.1 有机溶剂乙醇法木质素的特性
7.6.2 基于有机溶剂乙醇法木质素的聚合物材料226目录ⅩⅦ7.7 来自有机溶剂型木质素的碳纤维
7.8 有机溶剂型木质素的抗氧化能力
7.9 有机溶剂乙醇法中可回收的化学品
7.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生物质热解油及其产品升级
8.1 简介
8.2 生物油的制备
8.3 生物油
8.3.1 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
8.3.2 生物油的组成
8.4 生物油的升级
8.4.1 氢化
8.4.2 催化裂化
8.4.3 蒸汽重整
8.4.4 乳化
8.4.5 转化成稳定的含氧化合物
8.4.6 从生物油中提取的化学品
8.4.7 其他生物油升级方法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用于LC生物炼制的微波技术
9.1 简介
9.2 微波加热的原理和特性
9.3 微波吸收功率和穿透深度
9.4 用于木质生物质预处理的微波辐射系统
9.4.1 LC生物炼制的微波辅助反应
9.4.2 利用钼酸铵和过氧化氢的酶解糖化LC的微波辅助反应
9.4.3 顽拗型软木的微波辅助甘油解反应
9.5 小结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10章 利用微生物的生物炼制
10.1 关于生物转化的简介259生物质加工和转化中的绿色化学ⅩⅧ10.2 微生物转化的绿色环保性
10.3 生物质向生物燃料的生物转化
10.3.1 生物质作为原料
10.3.2 生物乙醇
10.3.3 生物丁醇
10.3.4 生物柴油及相关产品
10.4 生物质向大宗化学品的生物转化
10.5 机遇与挑战
10.6 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用于生物质转化的非均相催化剂
11.1 关于非均相催化的绿色环保性的简介
11.2 设计和选择非均相催化剂
11.2.1 固体酸和固体碱催化剂
11.2.2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11.3 关于新的非均相催化系统最新进展的简介
11.3.1 利用非均相催化剂由生物质生产5-羟甲基糠醛
11.3.2 利用非均相催化剂将纤维素转化为多元醇
11.3.3 利用非均相催化剂生产生物柴油
11.4 机遇与挑战
11.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12章 甘油的催化转化
12.1 简介
12.2 甘油催化氢解制备二元醇
12.2.1 生产1,2-丙二醇
12.2.2 生产1,3-丙二醇
12.2.3 乙二醇的选择性形成
12.3 甘油催化氧化制备有价值的化学品
12.3.1 伯羟基氧化生产甘油酸
12.3.2 仲羟基氧化生产二羟基丙酮
12.4 甘油脱水制备有价值的中间体
12.4.1 丙酮醇的生产
12.4.2 丙烯醛的生产
12.4.3 甘油氧化脱水生产丙烯酸和丙烯醛319目录ⅩⅨ12.5 甘油生产燃料和燃料添加剂
12.5.1 甘油通过醚化反应生产燃料添加剂
12.5.2 甘油重整生产氢气或合成气
12.6 关于甘油的其他最新应用
12.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3章 用于提高液体生物燃料生产的超声技术
13.1 简介
13.2 超声学
13.2.1 功率
13.3 近场和远场
13.3.1 频率
13.3.2 超声的形成
13.3.3 液体中的作用
13.4 生物燃料原料和加工
13.4.1 化学路径综述
13.4.2 目前这一代、下一代和先进燃料
13.5 超声学和生物燃料
13.5.1 预处理
13.5.2 发酵
13.5.3 酯交换反应
13.5.4 油的提取
13.5.5 消泡
13.5.6 分离
13.5.7 乳液
13.5.8 能量平衡
13.5.9 成本分析
13.6 工业系统
1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用于生物炼制中产品分离的先进膜技术
14.1 简介
14.2 膜分离技术
14.3 关于生物质转化过程中的生物制品分离的最新进展综述361生物质加工和转化中的绿色化学ⅩⅩ14.3.1 微滤过程
14.3.2 超滤过程
14.3.3 微滤和超滤的膜污染
14.3.4 用于渗透汽化回收醇的膜材料
14.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5章 对于生物炼制的生态毒性和环境影响的评估
15.1 简介
15.2 背景
15.2.1 生物燃料的生态毒理学概述
15.2.2 生物质预处理
15.2.3 稀酸预处理样品的生态毒理学调查
15.3 结果与讨论
15.3.1 细胞毒性
15.3.2 二恶英类活性
15.3.3 致突变性
15.3.4 鱼类胚胎毒性
15.3.5 内分泌活性
15.3.6 对于可持续生产和使用生物燃料的启示
15.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国际环境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生物质加工和转化中的绿色化学》:
  3.3.4源于IL中生物质的可持续材料
  聚合物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生物质资源涵盖了大量的可再生聚合物材料,例如,纤维素、蚕丝纤维、羊毛、几丁质等。其中,纤维素是最常见的有机聚合物,它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着1.5×1012t的年产量,被认为是需求不断增加的环保和生物相容产品的取之不尽的原材料来源[2]。几千年来,维素作为能量源以木材和植物纤维的形式被利用在建筑材料和服装中[28]。为了提高其处理性能,并对某些特定应用进行性能剪裁,对于纤维素的化学修饰是必要的[29]。这方面的研究很可能被拓展到相对于纤维素更容易得到的Lc材料上,这同时避免了将食物源作为化学工业原材料相关的道德问题。有了对纤维隧、LC以及其他生物聚合物的有效溶解,人类对于新型生物聚合物衍生材料的开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相关的文献报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再生纤维素纤维。
  2)将纤维素进行小分子修饰,微调成纤维素和LC衍生物(例如,乙酸盐、羧基甲醇盐、苯甲酰化物、氨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碳酸盐、硫酸盐、磺酸盐、邻苯二甲酸盐、三苯甲基盐、糠酸盐、马来酸酯或酯树脂)。
  3)通过聚合反应(例如,紫外线辐射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的聚合物接枝的纤维素[22,32]。
  4)在再生过程中通过形成纤维素链和合成的聚合物链之间的交织网络而混合成的纤维素复合材料(例如,纤维素/枝化聚酰胺、纤维素)[108,33]。
  Pinkert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提供了关于此领域的全面综述[34]。因此,这里我们仅强调一些选定的研究。纤维素作为服装业最环保的聚合物材料,可以以多种形式再生,如膜、纤维和凝胶,具体形式取决于反溶剂和干燥工艺的选择。这些再生材料的性质(例如,机械强度、结晶度和比表面积)取决于再生条件,如溶解时间、沉淀速率、起始纤维素浓度、再生溶剂类型,以及干燥方法。据报道,LC纤维[35]、甲壳素[36]、丝素纤维[31b]、纤维素/碳纳米管[37],以及纤维素/羊毛角蛋白纤维/膜[31c]可以通过传统的湿法纺丝工艺(见图3.4)和电纺丝制备,这些已经成为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领先技术。
  ……

前言/序言


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化石燃料替代路径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聚焦于如何通过创新的技术和战略路径,有效地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能源未来。全书围绕“能源转型”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系统梳理了当前能源系统面临的挑战,并详细阐述了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政策框架以及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一部分:全球能源挑战与转型驱动力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当前全球能源结构的现状,特别是对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及资源枯竭的严峻后果。我们分析了驱动能源转型的三大核心力量: 1. 气候变化与国际协议: 详细解读了《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治理框架对各国能源政策制定的深远影响,强调了碳中和目标对能源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2. 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 探讨了能源供应的区域集中性所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阐述了发展本土、多元化能源结构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3. 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尤其是太阳能光伏和风能)成本的急剧下降趋势,以及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的成熟,如何使得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成为经济上可行的选择。 第二部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前沿探索 本书将大量的篇幅聚焦于当前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不仅关注成熟的技术,更深入剖析了下一代技术的研发进展: 2.1 太阳能的深度利用与集成 除了传统的晶硅光伏发电,本书详细介绍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钙钛矿电池在效率突破和制造成本上的优势与挑战。同时,对光热发电(CSP)的储热技术,如熔盐储热系统的效率优化和商业化应用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其在提供稳定电力方面的独特价值。此外,还探讨了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和光伏农业(Agrivoltaics)等跨界应用模式。 2.2 风能技术:从陆地到深远海 风能部分着重于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工程挑战与机遇。详细讨论了固定基础风电向浮式风电(Floating Offshore Wind, FOW)过渡的技术路线,包括浮体结构设计、动态电缆铺设和集群效应优化。针对陆上风电,分析了通过智能控制和叶片设计提升老旧风电场的性能,以及分散式风电在偏远地区的微电网应用潜力。 2.3 地热能与水能的稳定贡献 地热能部分重点介绍了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钻探技术突破,旨在将地热能的地理限制扩展到非火山活动区域。对于水能,则超越了传统大型水电站的讨论,转而关注小型径流式水电站、潮汐能与波浪能发电的工程化难题及海洋环境适应性研究。 第三部分:电网现代化与储能系统的核心作用 能源转型的瓶颈往往不在于发电端,而在于电网的适应性和电能的灵活存储。 3.1 智能电网与数字化转型 本书详细阐述了智能电网(Smart Grid)的架构,强调了双向电力流动管理、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 DR)机制的构建。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分布式能源资源(DERs)的有效整合如何增强电网的韧性。我们特别关注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负荷预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进展。 3.2 先进储能技术:超越锂离子电池 虽然锂离子电池在交通领域占据主导,但本书更侧重于电网规模储能所需的替代技术: 长时储能(Long-Duration Energy Storage, LDES): 深入分析了液流电池(Flow Batteries)在循环寿命和容量扩展上的优势,以及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重力储能系统的工程实践。 热能储存(Thermal Energy Storage): 探讨了利用熔盐、再生砖或相变材料(PCM)进行大规模热能存储,及其与工业余热回收的结合潜力。 绿色氢能的制备与应用链: 详细阐述了电解水制氢(特别是PEM和SOEC技术)的效率提升,以及氢气在工业脱碳、长途运输和季节性储能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能源系统的经济性、政策与社会影响 能源转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复杂的经济学、监管环境和社会接受度。 4.1 能源经济学与平准化成本 本章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LCOE)进行了严谨的计算和对比分析,考虑了资本支出、运营维护、补贴退坡以及碳定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特别关注了“系统边际成本”的概念,即评估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对整体电力系统的真实影响。 4.2 政策工具箱与市场机制设计 详细评估了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包括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差价合约(CfD)、碳税/碳交易系统(ETS)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es)来加速创新技术的市场化进程。 4.3 能源转型的社会公平性 本书强调,成功的能源转型必须是包容性的。我们探讨了“能源贫困”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政策确保低收入社区能够从能源转型中受益,避免形成“绿色技术鸿沟”。同时,分析了化石燃料行业工人再培训和区域经济转型的策略规划。 结论:迈向净零排放的综合路径 本书的最终结论强调,单一技术的突破无法实现能源转型,必须依赖于系统集成、技术协同与政策引导的综合路径。唯有全面优化能源生产、输送、存储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最终实现全球向稳定、安全、低碳能源系统的平稳过渡。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能源工程师、环境规划师以及所有关注可持续发展议题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环境可持续性问题有着强烈关注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书名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一直在思考,在能源和化工领域,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转向更加清洁、环保的生产方式。“生物质加工和转化”与“绿色化学”的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提供了一些具有颠覆性的思路。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复杂的生物质转化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入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我希望它能详细阐述,在生物质的收集、储存、预处理、以及最终的化学或生化转化等各个环节,如何应用绿色化学的十二项原则。例如,书中是否会重点介绍如何设计原子经济性更高的反应,如何利用可再生原料,如何减少或避免有毒物质的使用和产生,以及如何提高能源效率。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绿色化学在生物质转化领域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对环境和经济效益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本书在我眼中,仿佛是一本开启可持续未来的“钥匙”,让我对生物质的潜力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

在寻找能够拓展我对可持续材料和生物基化学品知识边界的书籍时,这本书的名字引起了我的高度兴趣。我一直对如何从自然界获取可持续的化学品和能源充满好奇,而“生物质加工和转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这本书的书名,似乎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绿色化学”这一强大工具,来解决生物质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挑战。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这本书会详细介绍各种生物质原料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环境友好的方法,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比如生物塑料、生物燃料、精细化学品等。我尤其希望它能详细介绍那些能够减少对化石资源依赖、降低碳排放、并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加工和转化技术。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绿色溶剂、催化剂设计、以及反应路径优化的深度分析。如果书中还能提及一些关于生命周期评估(LCA)在生物质转化项目中的应用,那将是对可持续性评估的全面性考量。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可能是一部能够为行业创新和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的著作。

评分

读过一些关于环境工程的书籍,但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绿色”的味道。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触动。“绿色化学”这个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它将如何把这种理念应用于生物质这一极具潜力的资源上。我设想,这本书的篇幅会相当可观,因为它要涵盖的范围很广:从生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分析,到各种预处理方法如何为后续转化打下基础,再到各种具体的转化技术,如发酵、热解、催化裂化等,都将一一被绿色化学的视角所审视。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阐述清楚,在这些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副产物的产生,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如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成功的工业化案例,让我看到绿色化学在生物质转化领域已经取得的实际成果,那将是极大的鼓舞。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一些新兴的绿色化学工具和方法,比如生物催化、光催化等,以及它们在生物质转化中的创新应用。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本引领绿色未来方向的灯塔。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有关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研究资料,而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吸引了我的注意。虽然我还没有翻开它,但“生物质加工和转化”以及“绿色化学”这些词汇,在我看来,是当前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挑战的关键。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如何将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甚至城市有机垃圾等生物质,通过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方式,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燃料或者材料。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能够减少化学品使用、降低能耗、甚至实现零排放的创新工艺。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涵盖生物质预处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以及各种转化技术的优劣势对比。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生物质提取中的应用,或者厌氧消化、气化、液化等过程是如何被绿色化学理念所指导和优化的。此外,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生物质能源经济性分析和政策导向的讨论,那对我的实际应用将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可能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参考指南,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这场绿色革命中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简洁而富有质感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书名的内涵。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这封面,就足以勾起我对“绿色化学”和“生物质”这两个关键词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今这个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的时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和转化那些曾经被视为废弃物的生物质,同时又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本书的书名直击了我的痛点,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解决之道。我尤其对“先进技术”这个词很感兴趣,这意味着书中可能介绍的是前沿的、尚未普及但潜力巨大的方法和理念。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野,让我看到生物质转化领域充满希望的未来。我还在脑海中构思着,如果书中真的能够详细阐述绿色化学的原理如何在生物质的前处理、酶催化、热化学转化等各个环节得到应用,并且有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支撑,那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启发,也可能在我未来的研究或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一定非常充实,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而是有深度、有广度的探讨。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对工作有所帮助,很好的。我们一起都会有收获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对工作有所帮助,很好的。我们一起都会有收获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对工作有所帮助,很好的。我们一起都会有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