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安全攻防权威指南

Android安全攻防权威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Joshua J·Drake,[西] Pau Olive Fora,[德] Georg Wincherski 等 著,诸葛建伟,杨坤,肖梓航 译
图书标签:
  • Android安全
  • 移动安全
  • 漏洞分析
  • 逆向工程
  • 渗透测试
  • 应用安全
  • 安全攻防
  • 代码审计
  • Root权限
  • 恶意软件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857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77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调查数据指出,Android已经赢得平台之战,未来有望成为移动操作系统领域的寡头,而安全性则有可能会成为阻碍Android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专业Android安全研究员编写,本书为白帽子提供了漏洞发现、分析和利用的使用工具。在详细介绍Android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和总体安全架构后,研究了如何发现漏洞,为各种系统部件开发利用,并且进行应对。移动设备管理者、安全研究员、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者和负责评估Android安全性的顾问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必要的指导和工具。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面的Android系统安全手册。书中细致地介绍了Android系统中的漏洞挖掘、分析,并给出了大量利用工具,结合实例从白帽子角度分析了诸多系统问题,是一本难得的安全指南。移动设备管理者、安全研究员、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者和负责评估Android安全性的顾问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必要的指导和工具。
  在本书中你可以:
  熟悉实现安全性的细节,以及由Android操作系统开放性带来的复杂问题;
  绕开常见安全隐患,了解智能手机全新黑客攻击策略;
  回顾曾成功攻破Android操作系统的各类攻击;
  探索ROOT操作、分区布局和引导过程;
  理解Android生态圈的复杂性,包括各个硬件厂商和软件开发者的影响。

作者简介

  Joshua J.Drake,是国际知名黑客,AccuvantLABS公司研究部门总监,曾在世界黑客大赛Pwn2Own上攻陷IE浏览器中的Java插件,曾发现GoogleGlass漏洞。

  Pau Oliva Fora,是viaForensics公司的移动安全工程师,为主流AndroidOEM提供咨询服务。
 
  Georg Wicherski,是CrowdStrike公司的安全研究员。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的主要作者是在信息安全领域浸淫多年的一流专家,三位译者也都在技术一线耕耘多年并各有卓越成就。这种全明星阵容让我对本书充满期待。”
  ——于旸(tombkeeper),腾讯“玄武”安全实验室总监,安全专家,微软漏洞防御挑战悬赏10万美元大奖获得者

  ★“一本值得安全从业者认真研读的经典Android系统安全方向技术书籍,高质量的翻译也保证了技术内容的原汁原味传达。”
  ——何淇丹(Flanker),KeenTeam高级研究员

  ★“这是一本关于Android系统安全方面的书籍,内容涵盖了设备系统底层、漏洞挖掘及利用方面的知识,本书的作者都是在网络安全以及嵌入式设备领域的高级专家。此书由我国几位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学术和工业界享有杰出声望的专家们译制而成,他们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够保证该书的翻译质量,让读者能够从浅至深地掌握书中的技能,并且熟练玩转Android设备。”
  ——dm557,PanguTeam成员

  ★“很高兴看到这样一本好书可以用中文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在移动平台安全成为热点的今天,讲解相关底层技术的书籍却少得可怜,内容丰富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打破了这一僵局。全书以应用软件、系统内核、硬件等层面为出发点,讲解了在安卓平台上,如何对其进行漏洞分析、挖掘等鲜为人知的安全技术。书中的干货颇多,是软件安全与开发人员案头的一本技术专著。我相信,此书将会引领安卓平台的安全技术潮流!”
  ——丰生强(非虫),Android软件安全专家,看雪论坛Android安全版版主,安卓巴士开发交流版版主,《Android软件安全与逆向分析》作者

  ★“说实话,在Android的安全与开发方面,没有哪本书比这本更详细。”
  ——AdityaGupta,世界知名白帽子,移动安全公司Attify创始人

目录

第1章纵观Android生态圈
1.1了解Android的根源
1.1.1公司历史
1.1.2版本历史
1.1.3审视Android设备家族
1.1.4主体开源
1.2了解Android的利益相关者
1.2.1谷歌
1.2.2硬件厂商
1.2.3移动通信运营商
1.2.4开发者
1.2.5用户
1.3理解生态圈的复杂性
1.3.1碎片化问题
1.3.2兼容性
1.3.3更新问题
1.3.4安全性与开放性
1.3.5公开披露
1.4小结
第2章Android的安全设计与架构
2.1理解Android系统架构
2.2理解安全边界和安全策略执行
2.2.1Android沙箱
2.2.2Android权限
2.3深入理解各个层次
2.3.1Android应用层
2.3.2Android框架层
2.3.3DalvikVM
2.3.4用户空间原生代码层
2.3.5内核
2.4复杂的安全性,复杂的漏洞利用
2.5小结
第3章rootAndroid设备
3.1理解分区布局
3.2理解引导过程
3.3引导加载程序的锁定与解锁
3.4对未加锁引导加载程序的设备进行root
3.5对锁定引导加载程序的设备进行root
3.5.1在已启动系统中获取root权限
3.5.2NAND锁、临时性root与永久性root
3.5.3对软root进行持久化
3.6历史上的一些已知攻击
3.6.1内核:Wunderbar/asroot
3.6.2恢复:Volez
3.6.3udev:Exploid
3.6.4adbd:RageAgainstTheCage
3.6.5Zygote:Zimperlich和Zysploit
3.6.6ashmem:KillingInTheName-
Of和psneuter
3.6.7vold:GingerBreak
3.6.8PowerVR:levitator
3.6.9libsysutils:zergRush
3.6.10内核:mempodroid
3.6.11文件权限和符号链接相关的攻击
3.6.12adb恢复过程竞争条件漏洞
3.6.13Exynos4:exynos-abuse
3.6.14Diag:lit/diaggetroot
3.7小结
第4章应用安全性评估
4.1普遍性安全问题
4.1.1应用权限问题
4.1.2敏感数据的不安全传输
4.1.3不安全的数据存储
4.1.4通过日志的信息泄露
4.1.5不安全的IPC端点
4.2案例分析:移动安全应用
4.2.1初步剖析
4.2.2静态分析
4.2.3动态分析
4.2.4攻击
4.3案例分析:SIP客户端
4.3.1了解Drozer
4.3.2发现漏洞
4.3.3snarfing
4.3.4注入
4.4小结
第5章理解Android的攻击面
5.1攻击基础术语
5.1.1攻击向量
5.1.2攻击面
5.2对攻击面进行分类
5.2.1攻击面属性
5.2.2分类决策
5.3远程攻击面
5.3.1网络概念
5.3.2网络协议栈
5.3.3暴露的网络服务
5.3.4移动技术
5.3.5客户端攻击面
5.3.6谷歌的基础设施
5.4物理相邻
5.4.1无线通信
5.4.2其他技术
5.5本地攻击面
5.5.1探索文件系统
5.5.2找到其他的本地攻击面
5.6物理攻击面
5.6.1拆解设备
5.6.2USB
5.6.3其他物理攻击面
5.7第三方修改
5.8小结
第6章使用模糊测试来挖掘漏洞
6.1模糊测试的背景
6.1.1选定目标
6.1.2构造畸形输入
6.1.3处理输入
6.1.4监控结果
6.2Android上的模糊测试
6.3对BroadcastReceiver进行模糊测试
6.3.1选定目标
6.3.2生成输入
6.3.3传递输入
6.3.4监控测试
6.4对Android上的Chrome进行模糊测试
6.4.1选择一种技术作为目标
6.4.2生成输入
6.4.3处理输入
6.4.4监控测试
6.5对USB攻击面进行模糊测试
6.5.1对USB进行模糊测试的挑战
6.5.2选定目标模式
6.5.3生成输入
6.5.4处理输入
6.5.5监控测试
6.6小结
第7章调试与分析安全漏洞
7.1获取所有信息
7.2选择一套工具链
7.3调试崩溃Dump
7.3.1系统日志
7.3.2Tombstone
7.4远程调试
7.5调试Dalvik代码
7.5.1调试示例应用
7.5.2显示框架层源代码
7.5.3调试现有代码
7.6调试原生代码
7.6.1使用NDK进行调试
7.6.2使用Eclipse进行调试
7.6.3使用AOSP进行调试
7.6.4提升自动化程度
7.6.5使用符号进行调试
7.6.6调试非AOSP设备
7.7调试混合代码
7.8其他调试技术
7.8.1调试语句
7.8.2在设备上进行调试
7.8.3动态二进制注入
7.9漏洞分析
7.9.1明确问题根源
7.9.2判断漏洞可利用性
7.10小结
第8章用户态软件的漏洞利用
8.1内存破坏漏洞基础
8.1.1栈缓冲区溢出
8.1.2堆的漏洞利用
8.2公开的漏洞利用
8.2.1GingerBreak
8.2.2zergRush
8.2.3Mempodroid
8.3Android浏览器漏洞利用
8.3.1理解漏洞
8.3.2控制堆
8.4小结
第9章ROP漏洞利用技术
9.1历史和动机
9.2ARM架构下的ROP基础
9.2.1ARM子函数调用
9.2.2将gadget组成ROP链
9.2.3识别潜在的gadget
9.3案例分析:Android4.0.1链接器
9.3.1迁移栈指针
9.3.2在新映射内存中执行任意代码
9.4小结
第10章攻击内核
10.1Android的Linux内核
10.2内核提取
10.2.1从出厂固件中提取内核
10.2.2从设备中提取内核
10.2.3从启动镜像中提取内核
10.2.4解压内核
10.3运行自定义内核代码
10.3.1获取源代码
10.3.2搭建编译环境
10.3.3配置内核
10.3.4使用自定义内核模块
10.3.5编译自定义内核
10.3.6制作引导镜像
10.3.7引导自定义内核
10.4调试内核
10.4.1获取内核崩溃报告
10.4.2理解Oops信息
10.4.3使用KGDB进行Live调试
10.5内核漏洞利用
10.5.1典型Android内核
10.5.2获取地址
10.5.3案例分析
10.6小结
第11章攻击RIL无线接口层
11.1RIL简介
11.1.1RIL架构
11.1.2智能手机架构
11.1.3Android电话栈
11.1.4对电话栈的定制
11.1.5RIL守护程序
11.1.6用于vendor-ril的API
11.2短信服务
11.2.1SMS消息的收发
11.2.2SMS消息格式
11.3与调制解调器进行交互
11.3.1模拟调制解调器用于模糊测试
11.3.2在Android中对SMS进行模糊测试
11.4小结
第12章漏洞利用缓解技术
12.1缓解技术的分类
12.2代码签名
12.3加固堆缓冲区
12.4防止整数溢出
12.5阻止数据执行
12.6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
12.7保护栈
12.8保护格式化字符串
12.9只读重定位表
12.10沙盒
12.11增强源代码
12.12访问控制机制
12.13保护内核
12.13.1指针和日志限制
12.13.2保护零地址页
12.13.3只读的内存区域
12.14其他加固措施
12.15漏洞利用缓解技术总结
12.16禁用缓解机制
12.16.1更改personality
12.16.2修改二进制文件
12.16.3调整内核
12.17对抗缓解技术
12.17.1对抗栈保护
12.17.2对抗ASLR
12.17.3对抗数据执行保护
12.17.4对抗内核级保护机制
12.18展望未来
12.18.1进行中的官方项目
12.18.2社区的内核加固工作
12.18.3一些预测
12.19小结
第13章硬件层的攻击
13.1设备的硬件接口
13.1.1UART串行接口
13.1.2I2C、SPI和单总线接口
13.1.3JTAG
13.1.4寻找调试接口
13.2识别组件
13.2.1获得规格说明书
13.2.2难以识别的组件
13.3拦截、监听和劫持数据
13.3.1USB
13.3.2I2C、SPI和UART串行端口
13.4窃取机密和固件
13.4.1无损地获得固件
13.4.2有损地获取固件
13.4.3拿到dump文件后怎么做
13.5陷阱
13.5.1定制的接口
13.5.2二进制私有数据格式
13.5.3熔断调试接口
13.5.4芯片密码
13.5.5bootloader密码、热键和哑终端
13.5.6已定制的引导过程
13.5.7未暴露的地址线
13.5.8防止逆向的环氧树脂
13.5.9镜像加密、混淆和反调试
13.6小结
附录A工具
附录B开源代码库
2

前言/序言

  信息安全与大多数领域一样,都是从家庭式手工作坊开始萌芽的。经过自主发展,这一领域已经跨越了业余消遣式的初级阶段,逐渐成为一个健全的产业。如今 的信息安全领域中,有顶着各种行政头衔的大佬们,也有从事一线研发工作的牛人们,还有来自学术圈的"眼线"们。这也是一块创新热土,能够让数论、密码学、 自然语言处理、图论、算法、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看似冷僻的研究方向产生重大行业影响。对于这些令人神往的科学研究而言,信息安全行业正在发展进化成为 它们的创新试验场,但与此同时,信息安全(特别是"漏洞研究")仍然受信息技术领域整体发展的限制,并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趋势保持一致。
  正 如我们每个人从个人生活中强烈感受到的那样,移动计算显然是信息技术领域近年来得到巨大发展的一个热点方向。现在,各种移动设备已经无时无刻不伴随在我们 的左右,我们花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要比花在电脑上的时间多得多:办公用的电脑在下班后就会被我们遗弃在办公桌上,而家里的电脑在我们早上急匆匆去上班时甚 至没有打开的机会,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与电脑不同的是,我们的移动设备始终是保持开机的,而且连接着工作与家庭这两个世界,因此也成为了坏人们眼中更 具价值的攻击目标。
  不幸的是,信息安全行业适应移动化趋势的脚步有些迟缓,近期才刚刚跨出了一小步。作为一个"保守派"占多数的行业,信息安 全领域在移动与嵌入式安全研究开发上的行动在过去几年里过于缓慢(至少公开层面上是这样的),以至于移动安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被认为是前沿研究,因为移动 设备的消费者与用户最近才开始察觉并理解日常使用移动设备所面临的安全威胁。这些威胁也随之为移动安全研究与安全产品创造了市场前景。
  对于信息安全领域研究者而言,移动平台就像是一块新大陆,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其中有着各种处理器架构、硬件外设、软件栈和操作系统所构成的多样化"地理结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挖掘、利用和研究各类漏洞的生态系统。
   根据IDC的统计,Android在2012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是75%(以当季出货量计算),共出货一亿三千六百万部。苹果公司的iOS在当季 的市场份额为14.9%,黑莓与塞班则分别以4.3%和2.3%的市场份额被甩在后面。而到了2013年第三季度,Android的市场份额上升到了 81%,iOS下降至12.9%,剩余的6.1%则分散在其他移动操作系统中。在这样的市场份额分布格局下,Android世界中有着一系列有趣的信息安 全事件和研究工作,我们觉得一本能够描述该领域本质的书籍肯定是大家翘首以盼的。
  Wiley出版社已经出版了Shellcoder's、Mac、Database、WebApplication、iOS和Browser等"黑客攻防技术宝典"系列图书。《Android安全攻防权威指南》是这一系列的最新图书,充分借助了整个系列的一些基础信息。
  本书及相关技术概述
   我们决定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移动安全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过于稀疏,仅有的参考资源和技术资料互相孤立,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虽然已经有了不少专注 于Android的优秀论文和其他出版物,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所涵盖的内容都非常狭窄,仅仅关注Android安全的某个特定方向,或者只是在讨论移动或嵌 入式设备的某个安全问题时将Android作为一个辅助例子予以提及。此外,Android相关的已公开漏洞信息非常稀缺,虽然现在已经有超过1000个 已公开的漏洞会影响到Android设备,但通过常见漏洞信息渠道报告的只有不到100个。我们相信,本书所介绍的相关技术、概念、工具、技巧和案例,可 以帮助你迈上改善Android安全产业态势的漫漫长路。
  本书的结构
  本书应该按照章节顺序进行阅读,但是对于正在钻研 Android或者进行Android设备安全研究的读者来说,也可以将本书作为一本参考资料。本书一共分为13章,几乎涵盖了安全研究人员第一次接触 Android所需要了解的所有内容。这些章节通过图表、截图、代码片段和反汇编代码等来介绍Android的软硬件环境,进而讨论在Android上进 行软件漏洞利用和逆向工程的不同之处。全书的大致结构是,从一些宽泛的话题开始,以深度的技术细节收尾。这些章节逐步具体化,最终将讨论一些安全研究的高 级话题,如发现、分析和攻击Android设备。本书尽可能地引用来自外部的各类详细文档,从而专注于阐述设备root、逆向工程、漏洞研究和软件漏洞利 用等技术细节。
  第1章介绍Android移动设备的生态系统。首先回顾Android系统发展的历史,然后介绍通用软件的构成、 Android设备的市场流通情况以及供应链当中的各大关键角色,最后从较高层面上总结和讨论Android生态系统发展遭遇的挑战以及安全研究面临的困 难。
  第2章阐述Android系统的基础知识。首先引入系统安全机制的基础核心概念,然后深入关键安全组件的内部机制。
  第3章介绍获取Android设备完全控制权的动机与方法。首先讲授适用于众多设备的通用技术,而后逐一详细分析十几个公开的漏洞利用。
  第4章涉及Android应用相关的安全概念和技术。讨论了Android应用开发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错误,并介绍如何使用正确的工具和流程来找到这些问题。
  第5章讨论移动设备可能遭受攻击的形式,并解释用来描述这些攻击的关键术语。
  第6章讲述如何使用模糊测试技术来发现Android系统中的软件漏洞。从介绍模糊测试宏观流程入手,重点描述如何使用这些流程更好地帮助我们发现Android系统中的安全问题。
  第7章介绍如何分析在Android系统中发现的缺陷和安全漏洞。本章涵盖了Android系统中不同类型与层次代码的调试技术,最后以基于WebKit引擎的浏览器中一个未修补的安全问题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第8章关注如何利用Android设备中发现的内存破坏漏洞,涵盖了编译器和操作系统的内部机理,例如堆的实现、ARM体系架构规范等。章节最后详细分析了几个公开的漏洞利用。
  第9章介绍高级利用技术ROP(ReturnOrientedProgramming)。进一步讲述ARM体系架构,并解释为何、如何使用ROP技术,最后对一个独特的漏洞利用作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第10章深入Android操作系统内核的内部工作原理,涵盖如何从黑客的角度来对内核进行开发和调试,本章最后还会教会你如何利用若干已公开的内核漏洞。
  第11章将带你返回用户空间,来讨论一个特殊且重要的Android智能手机组件--无线接口层(RIL)。在阐明RIL的架构细节之后,教你如何通过与RIL组件的交互,对Android系统中处理短消息的模块进行模糊测试。
  第12章关注目前存在于Android系统中的安全保护机制,介绍了这些保护机制是何时被发明并引入Android系统,以及是如何运作的,最后总结绕过这些保护机制的方法。
  第13章深入探索通过硬件层面来攻击Android和其他嵌入式设备的方法。首先介绍如何识别、监视和拦截各种总线级别的通信,并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攻击那些难以触及的系统组件。最后给出了如何避免遭受这些常见硬件攻击的诀窍。
  本书面向的读者
  任何想要加深对Android安全认识的人都可以阅读本书,不管是软件开发者、嵌入式系统设计师、安全架构师,还是安全研究人员,本书都会帮助你拓宽对Android安全的理解。


《深入解析Android平台安全》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移动设备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个人隐私、商业机密乃至国家安全的关键数据。Android作为全球最普及的移动操作系统,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开放的生态系统,使得它成为攻击者觊觎的焦点。理解Android平台安全机制的深层原理,掌握有效的攻防策略,对于保障设备安全、数据隐私以及生态健康至关重要。 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领域的浅尝辄止,而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Android安全知识体系。我们将从Android操作系统的底层架构出发,逐步剖析其核心安全机制,揭示潜在的漏洞和攻击面,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防御和攻坚方法。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具备一定Android开发或安全基础,希望深入理解Android安全原理、提升安全防护能力,或从事Android安全研究、渗透测试、移动应用安全审计等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 二、Android安全模型概览 Android的安全模型建立在Linux内核的安全特性之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定制和扩展,以适应移动设备的特殊需求。本书将首先系统性地介绍Android的安全模型,包括: Linux内核安全基石: 深入解析Linux内核的进程隔离、用户权限模型(UID/GID)、文件系统权限控制、SELinux(Security-Enhanced Linux)等核心安全机制,理解它们如何为Android平台提供基础的安全保障。我们将探讨Android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隔离应用程序,防止恶意进程访问敏感数据。 Android应用程序沙箱机制: 这是Android安全的核心。本书将详细阐述Android应用程序沙箱的工作原理,包括每个应用拥有独立的UID和GID,应用程序在各自独立的进程中运行,以及对文件系统、网络、进程间通信(IPC)等资源的严格访问控制。我们将分析沙箱机制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探讨绕过沙箱的潜在攻击向量。 Android权限管理系统: 详细解读Android的权限模型,包括普通权限、危险权限、签名权限以及安装时权限、运行时权限等演变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权限的定义、申请、授予、撤销机制,以及应用程序如何声明和使用权限。同时,也会探讨权限滥用和绕过权限检查的攻击手法。 Android系统服务安全: Android系统由众多核心服务组成,如Activity Manager Service (AMS)、Package Manager Service (PMS)、WindowManager Service (WMS)等。本书将分析这些系统服务的安全设计,以及它们提供的IPC接口的安全性。我们将探讨针对这些服务的攻击,例如利用Binder IPC漏洞进行提权或信息泄露。 Android密钥和证书管理: 深入讲解Android系统中数字签名、证书验证、密钥库(Keystore)等加密技术的应用。我们将分析Android如何使用证书来验证应用程序的来源和完整性,以及Keystore如何安全地存储和管理敏感密钥。同时,也会探讨与密钥和证书相关的安全风险,例如证书伪造、密钥泄露等。 SELinux在Android中的应用: SELinux作为Android重要的安全增强组件,在强制访问控制(MAC)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书将深入剖析SELinux的策略配置、类型强制(Type Enforcement)、角色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等概念,以及Android系统如何利用SELinux来限制应用程序和系统组件的访问权限,防止权限过大导致的安全问题。我们将学习如何分析SELinux日志,定位安全策略的违规行为。 三、Android应用程序安全攻防 应用程序是Android生态系统的直接载体,也是攻击者最常瞄准的目标。本书将深入探讨Android应用程序层面的安全攻防技术。 应用程序代码审计与漏洞分析: 静态代码分析: 介绍Android应用程序的代码结构,以及使用静态分析工具(如Lint、FindBugs、SonarQube等)识别代码中潜在的安全漏洞,如SQL注入、硬编码敏感信息、不安全的加密使用、不当的WebView配置等。 动态代码分析: 讲解如何通过Hooking技术(如Xposed Framework、Frida)在运行时修改应用程序的行为,动态分析应用程序的关键逻辑,捕获敏感数据,以及验证安全控制的有效性。 逆向工程技术: 详细介绍Android应用程序的逆向工程方法,包括反编译APK文件(使用Jadx、Apktool等),分析Dalvik字节码(DEX文件),理解Smali语法,以及如何分析JavaNative Interface (JNI)代码。我们将学习如何定位关键函数、分析加密算法、提取硬编码的配置信息等。 常见应用程序安全漏洞详解与利用: 本地文件权限漏洞: 分析应用程序对本地存储(如Shared Preferences, SQLite数据库, 文件目录)的访问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 WebView安全隐患: 深入探讨WebView组件的各种安全风险,如JavaScript接口(addJavascriptInterface)的漏洞、URL加载安全问题、文件访问权限滥用等。 IPC安全漏洞: 分析应用程序内部或与其他应用程序之间的Intent、Content Provider、Service等IPC机制的漏洞,例如Intent注入、Content Provider权限绕过、Service远程调用漏洞等。 不安全的网络通信: 探讨HTTP明文传输、SSL/TLS证书验证不当、不安全的API接口设计等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抓包分析和中间人攻击。 输入验证与输出编码: 分析应用程序在处理用户输入和外部数据时,缺乏充分的验证和过滤,导致命令注入、跨站脚本(XSS,在WebView中)、SQL注入等漏洞。 敏感信息泄露: 探讨应用程序在日志、内存、临时文件、缓存中存储或传输敏感信息,以及如何发现和防范这些泄露。 应用程序安全加固技术: 代码混淆与加密: 介绍ProGuard、DexGuard等代码混淆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加密关键代码段,增加逆向工程的难度。 签名校验与完整性保护: 讲解如何通过应用签名校验来防止篡改,以及使用其他技术手段来检测应用的完整性。 运行时保护: 介绍反调试、反Hooking、反篡改等运行时保护技术,用于检测和阻止恶意工具对应用的分析和攻击。 安全编码实践: 提供一套安全编码的指导原则,帮助开发者编写更安全、更健壮的Android应用程序。 四、Android系统底层安全 深入理解Android操作系统的底层安全机制,对于发现更深层次的漏洞、进行更高级别的攻击和防御至关重要。 Android启动过程安全: 分析Android的启动流程,包括Bootloader、Kernel、init进程、Zygote进程等关键阶段,探讨每个阶段的安全机制和潜在的安全风险。 Binder IPC机制的安全: Binder是Android进程间通信的核心机制。本书将深入剖析Binder的工作原理,包括Client-Server模型、Binder驱动、Service Manager等。我们将重点分析Binder接口的安全性,探讨Binder漏洞的发现和利用,例如UAF(Use-After-Free)、越界读写等。 Android系统组件与服务安全: System Server安全: System Server是Android系统中承载大部分核心服务的进程。我们将分析System Server的启动过程,以及其内部各服务(如ActivityManagerService, PackageManagerService)的安全性和它们之间的交互。 HAL(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安全: 探讨Android HAL层的安全设计,以及HAL服务暴露给Framework的接口安全性。分析HAL漏洞可能带来的安全影响。 SurfaceFlinger与图形栈安全: 深入分析SurfaceFlinger在图形渲染和窗口管理中的安全考虑,以及图形栈可能存在的漏洞。 Android内核漏洞分析与利用: Linux内核漏洞: 介绍Linux内核中常见的漏洞类型,如缓冲区溢出、信息泄露、权限提升等,以及如何在Android设备上寻找和利用这些漏洞。 Android特有内核组件: 分析Android内核中特有的驱动程序和模块,例如Binder驱动、ION内存管理驱动等,这些组件可能包含特有的漏洞。 SELinux策略分析与绕过: SELinux策略深入解析: 详细讲解SELinux策略的语法、规则以及Android系统中的常用策略配置。 SELinux绕过技术: 探讨在特定场景下,如何通过利用SELinux策略的逻辑漏洞或配置不当来绕过安全限制。 五、Android高级攻防技术 在掌握了基础和深入的Android安全知识后,本书将进一步探讨一些高级的攻防技术。 Rooting与提权技术: 详细介绍Android设备的Rooting原理,分析各种Rooting工具和方法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在已Root的设备上进行权限提升,获取系统级控制权。 Android恶意软件分析与检测: 恶意软件的分类与特征: 介绍各类Android恶意软件(如木马、病毒、间谍软件、勒索软件)的攻击模式、传播方式和典型特征。 静态与动态分析工具: 讲解如何使用IDA Pro、Ghidra、MobSF等高级工具进行恶意软件的深入分析。 沙箱与虚拟化环境: 介绍如何利用沙箱和虚拟化技术(如AndroBugs, Cuckoo Sandbox)来安全地运行和分析恶意软件。 机器学习与行为分析: 探讨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检测未知恶意软件的行为模式。 Android漏洞挖掘技术: Fuzzing技术: 介绍针对Android系统组件和应用程序的Fuzzing技术,如AFL++、honggfuzz等,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Fuzzing用例。 符号执行与程序切片: 探讨这些高级的程序分析技术在漏洞挖掘中的应用。 Android设备安全加固与审计: 设备固件安全: 分析Android固件的组成,以及固件更新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安全固件分析: 探讨如何分析和审计设备固件,发现潜在的后门或安全漏洞。 移动安全渗透测试框架: 介绍一些成熟的移动安全测试框架和工具,如OWASP Mobile Security Testing Guide (MSTG),以及如何在实际的渗透测试中应用这些方法。 Android端云一体化安全: API安全: 分析Android应用程序与后端服务器API之间的通信安全,包括API认证、授权、数据传输加密等。 移动安全SDK: 探讨移动安全SDK(如安全加固SDK、安全支付SDK)的工作原理和安全实践。 六、结论 Android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新的漏洞和攻击技术层出不穷。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实践经验,使其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Android平台面临的安全挑战。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Android系统的安全本质,掌握有效的攻防手段,从而更好地保护自身、组织和他人的数字资产安全。我们鼓励读者在掌握本书内容的基础上,持续关注Android安全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技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后,着实被它的厚度惊艳到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印着“Android安全攻防权威指南”这几个大字,感觉就透着一股专业和沉甸甸的分量。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排版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直接切入枯燥的技术细节,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整个Android安全生态的全貌。从早期的设计理念,到如今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分析。我尤其喜欢它在开篇部分对Android安全架构的梳理,那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其核心要义。它并没有上来就讲二进制漏洞挖掘,而是先讲清楚了Android的权限模型、沙箱机制、SELinux等基础概念,为后续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让我觉得掌握起来游刃有余,而不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你一步步走进Android安全的世界,让你从宏观上认识到这个领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移动安全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实战能力的参考书。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实操案例的分析上。书中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当下主流的Android安全攻防技术,例如,利用smali代码注入修改应用行为,通过Hook技术动态调试和分析应用逻辑,以及对Android原生库进行逆向分析等。我特别欣赏它对逆向工程工具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的讲解,比如JEB、IDA Pro等,它不仅仅是列出工具的名字,而是结合具体的实例,演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去分析一个APK文件,找出其中的安全漏洞。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Android系统服务、Framework层的安全漏洞挖掘和利用的深度分析,这些内容对于想要深入理解Android底层安全机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就像一本实战手册,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够动手去实践,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安全漏洞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还对未来Android安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探讨。书中对一些新兴的安全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的应用,以及区块链技术在Android安全中的潜在作用,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对Android安全领域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此外,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安全防护体系的系统性论述。它不仅仅关注单个漏洞的修复,而是从应用开发、系统加固、运行时防护等多个层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书中提出的各种加固策略和检测方法,都非常具有实操性,能够帮助读者有效地提升Android应用的整体安全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战价值和前瞻视野于一体的优秀书籍,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Android安全领域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评分

坦白讲,我一直认为Android安全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领域,很多技术名词和概念都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好,即使是初次接触Android安全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技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Android权限管理和数据保护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Android系统中各种敏感权限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权限配置来防止应用滥用权限。同时,它还深入讲解了Android的数据加密、安全存储等技术,并提供了具体的实现示例。这些内容对于开发者而言,能够帮助他们构建更加安全的应用,对于安全研究者而言,也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更重要的是,书中还强调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日常使用Android设备的安全建议,这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人员。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买这本书,主要是被“权威指南”这四个字吸引了。我一直对Android的内部机制很好奇,特别是它的安全方面,总感觉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在内容上,给我带来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Android应用的生命周期,并且详细讲解了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比如,在应用安装阶段,它就分析了各种恶意应用的伪装手段,以及系统层面的防护机制。在我看来,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对Binder机制的解读。这个Android特有的IPC(进程间通信)机制,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也一直是安全研究的重点。书中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大量的图示,将Binder的复杂性一一拆解,让我这个之前对此一知半解的读者,茅塞顿开。它不仅讲了Binder的工作原理,还详细分析了基于Binder的漏洞,比如各种内存越界、类型混淆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防御和检测方法。这种从原理到实践,再到攻防兼备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差评是 给京东的,京东88,以后不会在京东买东西了

评分

值得看的一本书

评分

东西收到了,用起来感觉还不错!挺好的!

评分

帮公司研发部门买的书,很实用

评分

送货快,书的内容比较常规。没有特别的新的东西。

评分

买东西京东自营永远是首选,飞一般的送货速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推荐阅读。

评分

经常买的,非常好的东西

评分

买的一推书里面,这本书的包装居然没被拆,给个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