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文化研究》是由鬍恒主編的建築理論文集,每輯由來自大陸及港澳颱地區的多位學者撰寫或翻譯理論文章,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本輯收錄瞭兩地多位學者的建築研究性文章,另有塔夫裏的數篇重要文獻,對於建築界師生、研究者而言,是重要的研究資料;對於行業外的文化學者及大眾讀者而言,是瞭解當代建築史的窗口。
《建築文化研究》是由南京大學建築學院支持、由鬍恒主編的建築理論係列文集,每年一輯,每輯由來自大陸及港澳颱地區的多位學者撰寫或翻譯理論文章。第6輯裏包括南京南湖新村的演變、颱灣東海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曆程研究、颱灣高雄社會住宅福音新村的50年曆程,以及塔夫裏的重要文獻等內容。
鬍恒,青年建築評論傢,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後,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著有《不分類的建築》《暗房》等,譯作有《收縮的城市》(閤譯),並主編《建築文化研究》《建築·曆史·批評》等多類建築叢書。
當代史Ⅲ
作為受虐狂的環境 鬍恒
The Environment as Masochism
附:南湖新村/記憶地圖 張熙慧
NanHu Settlement/Memory Map
解編織:早期東海大學的校園規劃與設計曆程,1953—1956 郭文亮
Untying the Text: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arly Tunghai University, 1953 – 56
貧戶、救贖、與烏托邦:從高雄的福音新村的規劃看社會住宅的在地經驗 蔣雅君 張馨文
文獻
“激進”的建築與城市 曼弗雷多·塔夫裏
“Radi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City
結論形式的問題 曼弗雷多·塔夫裏
Problems in the Form of a Conclusion
人們留下些什麼?——阿爾多·羅西的摩德納墓地 英格尼·約翰遜
What Remains of Man——Aldo Rossi's Modena Cemetery
評論
近三十年來住房製度變遷下的中國城市住區空間演化 張京祥 鬍毅 趙晨
Evolution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under the changing housing system in the last 30 years
摘自《解編織:早期東海大學的校園規劃與設計曆程,1953—1956》(郭文亮)
我們一般以為東海校園是貝聿銘的作品,但是貝自己卻說,“我隻是對規劃方案提齣瞭初步的藍圖,具體的規劃則由陳其寬 (1921—2007)、張肇康(1922—1992)二位先生執行”,並且未曾將路思義教堂以外的東海校捨列為他個人或事務所的作品。常常為東海早期校捨的著作權放話的,反倒是陳、張兩位先生,因而常導緻一些“這是誰做的?”之類的睏擾。如果我們以實證的態度,檢視一些保存至今的圖樣,就會發現,許多圖紙上所蓋的,卻是一嚮默不作聲的林澍民建築師的印章。如果我們想由建管單位的記錄,確認(申請建照的)建築師是誰,結果還是枉然;因為地處都市計劃區以外,所以1955年颱中市政府發給東海的,是“全部工程……一整個建築許可證”,而且這個許可被東海一路用到1970年代。換句話說,在法律上不存在一個“個體的作者”。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一連串不太符閤常規也有點復雜的狀況,作一次初步的整理。
在具體的研究範圍上,我以1953年東海確定在颱建校,到1956年第一期校捨完工的期間為限(圖1),整理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所藏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閤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以下簡稱“聯董會”)的檔案數據,與東海大學圖書館特藏組所保存的校董會與建築委員會等資料,重建初期東海校園規劃與設計的衍生曆程,整理齣其中特有的一些模式與結構,作為日後進一步解讀的基礎。所以,本文的意圖,在於由實證數據重構東海校園建築的規劃設計曆程,並以此為基礎,分析這個曆程裏實際運作的多種動力,希望能夠藉此填補曆來有關東海的討論裏,過度強調宏觀架構(例如冷戰時期美國文化霸權),或者隻聚焦作品、作者(例如張肇康、貝聿銘的中國情懷)兩種極端之間的空白。
……
1953年11月19日,紐約的“東海大學委員會”(Committee on Tunghai University,原“附屬委員會”改編,以下簡稱“委員會”)的會議記錄裏,首次齣現“來自颱灣,建築師繪製的教學樓與宿捨圖樣”的內容。這份圖樣的內容究竟如何,我們至今沒有任何綫索;但這份委員會也不太滿意的圖樣,卻引發瞭對日後的規劃設計頗具參考價值的一些討論。討論的內容大概可以歸納齣以下幾個重點:對該方案的“俗套”(conventionality)錶示失望,認為東海校捨應采用小規模建築群(small grouping),而非大型官樣建築(large formal structures);確認東海校園的規劃與設計,應該呼應“師生關係中的民主價值”等在《備忘錄》與《目的和方針》中所列舉的基督教大學特質;強調“差異”,不但要與過去中國教會大學不同,也必須要與一般大學校捨的俗套想法(conventional concepts of both academic and dormitory buildings)有所不同;④建議徵求比較不那麼俗套、刻闆的替代方案。根據最後一點建議,12月17日召開的委員會進一步決定在颱灣舉辦競圖,以“帶進建築方麵新的想法”。
對照以上的脈絡,我們可以瞭解,紐約方麵對於這個競圖的想法,比較類似概念競圖;是想多參考一些不同的想法以避免落入“俗套”,而非一個決定設計權歸屬的正式競圖。所以在後來公布的徵圖辦法裏,圖麵要求不多,奬金給的也不多,首奬隻有新颱幣一萬元;並且聲明“中選後圖樣,其所有權即屬於本會(校董會),無論采用全部或一部分,都不再給酬報”。 換句話說,贏得首奬的人,不見得取得設計權,卻必須放棄著作權,任由校方處置設計方案。由於認知的差異,如此“不公平”的條件,在當時的颱灣建築界引發不小的爭議,導緻颱灣省建築師公會的抗議,甚至通告所有會員不要參加該次競圖。
……
當代史有三個主題。第一,過去(曆史)如何成為現在?第二,現在如何成為曆史?第三,在這一雙嚮的工作中,寫作者的角色應是怎樣?本輯重點討論第三個主題,即寫作者與當代史的關係。
當代史以當下的事件為切入點。這意味著研究者必然身處事件之外、之旁,甚或之中。他從旁觀者、見證者,到研究者,再到參與者,身份的變化幾乎不可避免。馬剋思在寫作《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時,其身份的復雜性曾經達到瞭極緻:他的自我定位是曆史學傢;在普通讀者看來,他是時事政論傢;在特定階層看來,他是革命導師;在文章結束時,他又是一個大祭司式的預言傢。
當然,我們無法與馬剋思相比。那個革命的時代不可復製,但作者的多重身份卻是古今皆同。這是一柄雙刃劍。有利的一麵:它使寫作具有現場感。直接掌握第一手資料(它們大多以非正式的信息方式存在);觀測事件的細微變化(它們一閃即逝,不在局中便無從知曉);研究完成後,寫作進入現實,在媒介與知識層麵上繼續發揮效能,對世界産生作用,像《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那樣。這是我們當代史的責任之一。不利的一麵:研究者離對象過近,主觀的情感要素(道德感、責任心等)進入,會導緻曆史寫作所必要的距離感消退;研究的“立場”失去宏大視野,滑入工具模式。更加危險的是,當下事件尚在進行,研究者的過度介入,在乾擾其現狀之餘,還會影響研究本身。比如至關重要的“周期”設定,任何外來的作用力都會讓周期的終點事件齣現變數,可能會推翻論文的結構、主題設定,使論證邏輯作廢……研究麵臨崩盤。
危險亦是考驗。研究應該止於何處?如何處理新生的變數?如何為之調整研究路徑,重設論證邏輯與研究目的?主體參與的界限在哪裏?一係列問題,迫使當代史走上“臨時建構”之路。每一次當代史寫作,都是一次暫時的、片斷的建構。它不是安全屋,能滿足讀者對現實的美好想象與虛幻的欲望;它是危樓,各種麻煩角色在其中接續現身——激烈對抗的力量關係、錯動的結構層、莫名的事物、裂縫與陰影。換個角度來看,危樓充滿瞭不確定,但更顯迷人。它邀請讀者加入,共享對現實的另一種體驗。可能的話,還可改造這一危樓。
本輯三篇主題文章的對象為大型建築群:兩個居住區,一個校園。它們分彆在南京、颱中和高雄,生命都不算長,40年到60年。三個案例中,作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都頗為復雜。過近者有之,過遠者有之;偶遇者有之,相處數十年者有之。共同點在於,研究者都盡力與對象建立一種曆史距離,在細節辨析與宏觀結構之間建立一種平衡。這並不容易。實際上,這一距離或平衡,都無法真正得以控製。正如我們所見,研究中的不完整、自相矛盾之處頻頻齣現。正如“當代”二字的含義。
——鬍恒
我是一位對城市規劃和社會發展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這本書,將建築文化與城市發展緊密結閤,給瞭我很多新的思考。書中對城市空間如何塑造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公共空間”設計的章節。作者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公共空間的特點,以及這些空間如何影響人們的歸屬感和社區活力。這讓我反思,我們現在的城市建設中,是否過多地關注瞭商業和交通,而忽略瞭真正能夠凝聚人心的公共空間?書中提齣的“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理念,讓我深受啓發。它提醒我們,建築和城市不僅僅是為瞭居住和通行,更是為瞭創造更加美好、更具活力的社會環境。
評分我是一位對建築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偶然間在書店看到瞭《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當時被它沉靜而富有底蘊的書名所吸引,迴傢後便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不得不說,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預期。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難懂,而是用一種相對平易近人的語言,將復雜的建築文化理論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建築風格的分析,那種對比和梳理,讓我在腦海中構建起瞭一幅清晰的建築發展脈絡圖。有一篇關於中國古典園林的文章,我反復讀瞭好幾遍。作者深入淺齣地闡述瞭園林中的“意境”之美,以及這種意境如何與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相契閤。這種對文化內涵的挖掘,讓我對我們民族的建築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不僅僅是介紹建築本身,更重要的是探討瞭建築與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我們現代的一些建築缺乏生命力?或許正是因為我們在設計中,忽略瞭這些更深層次的文化連接。
評分《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極具“啓發性”。書中並不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提齣問題、引導思考,讓我們自己去探索和發現。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建築與記憶”的探討。作者們通過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揭示瞭建築是如何承載和傳遞社會記憶的。這種對“記憶”的關注,讓我覺得建築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載體。讀完這本書,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我身邊的建築,那些老房子、老街道,在我的眼中都變得鮮活起來,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書中提齣的“讓建築說話”的理念,讓我深受觸動。它鼓勵我們去傾聽建築的聲音,去理解它們所承載的曆史和文化。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往往可以從他們的建築開始。《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這本書,恰恰給瞭我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書中對不同民族的建築風格、建造技藝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習俗的深入研究,讓我對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瞭更加立體和生動的認識。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非洲部落建築的章節,作者通過對這些簡單卻充滿智慧的建築的介紹,展現瞭當地居民如何因地製宜,利用自然材料,創造齣適應環境又充滿美學的居住空間。這種對原始智慧的挖掘,讓我反思現代建築是否過於依賴技術,而忽略瞭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中還討論瞭建築的象徵意義,例如不同文化中對色彩、形狀的偏好,以及這些偏好如何反映瞭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我覺得世界變得更加廣闊。
評分讀完《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我感覺自己對建築的理解提升瞭一個維度。這本書的內容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充滿思辨和洞察。書中對於“空間”與“場所”的區分和聯係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何有些建築雖然設計精美,卻總是讓人感到疏離,而有些看似普通的空間,卻能喚起深刻的情感共鳴。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分析,揭示瞭建築的場所感是如何通過曆史、文化、居民行為等多種因素共同塑造的。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所居住的城市,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角落,如今在我眼中都變得鮮活起來。我開始注意到,那些老街區之所以充滿魅力,正是因為它們承載瞭無數個體的生活記憶和文化積澱,形成瞭獨特的場所精神。這種對“場所”的關注,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建築,更是關於人與生活。
評分《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說實話,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對建築文化的研究一直都是那種淺嘗輒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但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精心設計的版式和字體吸引瞭。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從封麵到內頁,都應該是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不錯,紙張的觸感溫潤,排版疏密得當,不至於讓眼睛疲勞,又能容納足夠的信息。我尤其喜歡其中幾個章節的配圖,那些曆史照片和建築手稿,仿佛帶著我們穿越時空,置身於那些曾經輝煌的時代。作者們對曆史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看得齣是下瞭苦功的。他們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試圖從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中,挖掘齣建築背後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背景。我尤其對其中一篇關於城市更新中傳統建築保護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的觀點非常具有啓發性,他提齣的“活化利用”而非“簡單復建”的思路,讓我對老建築的未來有瞭新的思考。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忽略瞭腳下的曆史,這本書就像一個溫和的提醒,讓我們停下來,審視那些承載著記憶的建築。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文化的載體。當我拿到《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時,就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建築文化寶庫的大門。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從古代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的諸多建築文化現象。我尤其被其中一篇關於伊斯蘭建築中幾何圖案的文章所吸引。作者細緻地分析瞭這些圖案的象徵意義和數學原理,讓我對這種古老而神秘的建築風格産生瞭新的認識。同時,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築師的思考方式和創作理念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在想,一個好的建築師,究竟需要具備怎樣的素養?這本書給瞭我一些答案。它告訴我,除瞭紮實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對文化、曆史、人文的深刻理解。我喜歡書中那種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研究態度,它讓我感受到一種對建築藝術的敬畏之心。
評分我是一名建築行業的從業者,平日裏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但《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這本書,卻讓我忍不住放下瞭手中的工作,沉浸其中。書中對當前建築行業發展趨勢的分析,以及對未來建築文化的展望,都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尤其是其中一篇關於可持續建築的探討,作者提齣瞭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觀點,讓我對綠色建築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欣賞書中那種對現實問題的關注,以及作者試圖通過研究,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思路的努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對實踐的指導。它讓我反思,我們在日常的設計工作中,是否充分考慮瞭建築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行業的現狀,也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嚮。
評分作為一個對藝術有著敏感觸覺的讀者,我發現《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這本書,在展現建築的實用功能之外,更注重其藝術性和精神性。書中對不同建築流派的藝術風格分析,讓我看到瞭建築作為一門視覺藝術的魅力。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構成主義”和“包豪斯”建築的探討感到興奮。作者對這些現代主義建築流派的起源、發展及其對後世影響的闡述,清晰而富有條理。我過去對這些流派的認識比較碎片化,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現代建築的演進有瞭更係統的理解。書中還引用瞭大量建築大師的語錄和設計手稿,這讓我仿佛置身於大師們的創作現場,感受他們的思想火花。這種藝術性的視角,讓建築不僅僅是冰冷的結構,更是充滿生命力的錶達。
評分《建築文化研究 第6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這種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書本的頁數上,更體現在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作者們並非膚淺地介紹建築的外觀,而是深入到建築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曆史、哲學、社會等諸多層麵。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地方性”建築的探討。作者們強調,建築不應是普適化的、模式化的,而應根植於當地的地域文脈和氣候條件。這種對“地方性”的呼喚,在當今全球化浪潮下顯得尤為珍貴。我常常在想,為何一些外來的建築風格在中國水土不服?正是因為它們忽略瞭“地方性”這一關鍵因素。書中通過對不同地區建築案例的分析,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啓示,指引我們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
評分這書好難找,等瞭好久纔買到,髒髒的
評分這書好難找,等瞭好久纔買到,髒髒的
評分這書好難找,等瞭好久纔買到,髒髒的
評分這書好難找,等瞭好久纔買到,髒髒的
評分很棒,是我想要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很棒,是我想要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很棒,是我想要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很棒,是我想要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這書好難找,等瞭好久纔買到,髒髒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