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好日:遺落在日本的小時光

念念好日:遺落在日本的小時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安孜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旅行
  • 治愈
  • 散文
  • 隨筆
  • 生活
  • 文化
  • 慢生活
  • 遊記
  • 小清新
  • 情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萬捲齣版公司
ISBN:978754703561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291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5
字數:1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孤獨不是刻意,亦非永恒,生活的每一寸時光拾掇起來,原來都一路走過,亦牽動韆絲萬縷。
  ◆一個人,在路上
  ◆乘著自己的風、希冀的夢
  ◆光鮮地、獨行
  ◆落後的影子,
  ◆寂寞地奔忙
  ◆用手中的鏡頭
  ◆點滴收割著
  ◆錯落一地的時光
  緻——
  我所記憶、所擁有的生活
  過去的
  現在的
  將來的
  所有的美麗與哀愁

內容簡介

  初時咀嚼“念念好日”四字時,以為作者展示的隻是精彩的異國生活片斷,故而戲稱為“小時光”罷瞭。然一頁一頁日子翻過,有火花般的絢爛,有涼白開似的冷然,有酸梅湯似的自嘲,套用一句遺忘瞭不知哪本名著中的句子來概括作者那些遺落在日本的小時光,那就是“那一肚子的情懷,好難描述”。
  不得不佩服作者,她心心念的好日子,原來是一份關於平淡生活的體味,隻是作者自己似乎也遊離於多個生活視角,鏡頭下的小時光,抽離世外的恍惚時光,若不是她有用鏡頭和文字記錄的習慣,突然集成書,像是有人悠悠遠遠地衝自己大喊:“喂,落下啦!”驀然迴首,原來遺落下的小時光,一點一點拼湊起來,正是那個走遠瞭的,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

作者簡介

  安孜,女,自由攝影師,作者。
  曾遊學日本,在尼泊爾、越南、美國、德國、韓國小住,現居希臘雅典。
  攝影作品《起航》曾獲日本留學振興機構2011年攝影展特彆奬,《羊蹄山晨光》曾懸掛於日本國立政策研究院;多幅攝影作品獲西班牙藝術品鑒要MariaPeiro專門撰文介紹;2014年9月,組圖作品《InTibet》受邀參展希望雅典的“OpenSeptember#3”藝術節。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九月長月·長夜
十月神無·安然
十一月霜月·孤獨
十二月師走·憶念
一月睦月·心重
二月如月·如月
三月彌月·無聲
四月卯月·更生
五月皋月·謝客
六月水無·氤氳
七月七夕·月上
八月葉月·迢迢

精彩書摘

  九月長月長夜
  開始獨自旅行,探索這個陌生的國度。
  記錄生活和感悟。
  探索內心平靜的途徑。
  告彆祖國和既往的生活,
  來到日本新潟縣浦佐市。
  異國生活的第一個月,生活簡樸單純,
  如同抽絲剝繭,
  看到瞭自己的最本質。
  一日離彆
  原定13點25分起飛的CA167航班不齣所料地遭遇首都機場的延誤慣例,靜靜排隊一小時後,平穩地離開瞭北京。航程的開始就像我以往任何一次尋常的齣行,甚至連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會是對北京、對祖國、對以往生活的一次長久告彆。
  低頭看看舷窗外掠過的海和隱約的陸地。海上有遊弋的航船,陸地上不時有城市和林地、農田交替齣現。不知道它們屬於哪個國傢,甚至沒有一丁點綫索供我去猜想--哪裏是我剛剛離彆、還沒有開始想念的祖國,哪裏屬於朝鮮韓國,哪裏又是我即將抵達的日本--這就是我的旅程,因為錶麵上的太過相似,我成功地哄騙瞭自己,以為這不是告彆,至少不是所謂傳統意義上的去國離鄉。
  真正的旅程也許開始於抵達成田機場之後。走齣艙門,我就像一尾被放入大海的魚,自由卻有點迷茫。匯入形形色色的旅人中間,跌跌撞撞地辦理完入關手續,在潮熱的夜色中,轉換兩次擺渡巴士後,我和並不算碩大卻沉重無比的行李一起,終於抵達預訂好的酒店。從機場到酒店,所有的接待人員都彬彬有禮,甚至稱得上無微不至。他們一定聽得懂我說的大部分英語,但是沒有人用英語迴答我的問題。我說英語,他們迴答日語,而我們竟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溝通。
  如是在日本的第一日。於我而言,異國生活的開端並不像寫下的這些文字一樣簡單平淡。
  二日浦佐
  酒店窗外的樹木長得繁茂,既不同於我國北方的荒蕪,也不似江南的秀麗。那是一種介乎無人照料的瘋長和精心修葺的整潔的中間狀態。是的,這就是日本給我的第一印象--一切都呈現得精緻完美,同時還帶著一絲刻意的不經意。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之後,浦佐站伴著青山綠水到來。再次換乘校園巴士,15分鍾後,終於抵達我在日本的第一個目的地:國際大學。
  有人在公用廚房裏叮當作響地做晚飯,有人穿著劈裏啪啦的和式拖鞋走過。打開我宿捨的房門,一個8疊榻榻米大小的寂靜小屋呈現麵前--比我想象得狹促,但也更加精巧。
  偌大的校園幾乎空無一人,大片的綠地延伸開來,漸漸銜接到遠處的稻田和青翠的山巒。夜色降臨,有微涼的夜風吹來。我有些恍惚,不知今夕何夕,也不知自己所處何地。
  三日林間
  藉瞭自行車齣行。林間到處是碩大的烏鴉,繞樹三匝。稻田裏窸窣作響的是毛色灰暗的浣熊,見人就馬上躲開。微雨,天空有鷹在盤鏇。路旁的溪水喧囂,農人將毛巾搭在頸上,田間遍布金黃,成熟在望。安靜的村莊,山林外的警示牌上真的寫著:"熊齣沒,注意。"
  不覺莞爾。
  四日真小
  浦佐是蜿蜒在信濃川畔的城市,更確切地說隻是個小鎮。大名鼎鼎的上越新乾綫卻在這裏設有一站,浦佐居民說是因為這裏齣瞭個"草根首相":"新乾綫站前立著田中角榮的銅像,這裏是他的齣生地啊。"其實這個小鎮在全日本的知名度相當低,離開新潟縣就少有人聽說。說是窮鄉僻壤有點誇張,不過絕對是荒郊野外小地方。
  沒有課的午後,我騎瞭自行車齣來,尋找地圖上標注的寺廟。嚮西,沒有錯。路邊傢傢門窗緊閉,是都在睡午覺吧?一路下坡,我騎得順風順水,可寺廟的蹤影在哪裏?日語不靈光,實在不好意思入室打聽,隻好硬著頭皮再騎再找。半小時後,一個車站齣現在我眼前--"小齣",原來不知不覺我已經騎到瞭另一個市。
  掉頭迴去的路上經過浦佐小學校。操場邊搭瞭遮蔭帳篷,廣播喧嘩,我聽不懂也猜得齣正在開學校運動會。孩子們在場上操練,傢中長輩齊聚帳篷中充當啦啦隊。恍然大悟,終於明白剛纔一路傢傢閉戶的原因:全浦佐的人可能都來這裏開運動會啦。
  五日美術館
  驚異地發現瞭池田紀念美術館。
  如此之小的市鎮上,就在國民小學的對麵,這樣美術館的存在就是一個國傢綜閤素質最好的體現。
  六日不離漢字
  陰雨天,一個人騎車遊蕩。
  日語不好,來到浦佐後很少與人講話。每天的衣食住行簡單純粹,牛仔褲、平底鞋;日齣即起,黃昏後做瑜伽;8疊榻榻米大小的房間沒有電視,從書桌轉身一秒鍾就能投進床的懷抱;話越說越少,常常一個人上路,半天甚至一天不發齣聲音;行前打包行李,近乎刻意地幾乎沒有帶上中文書籍,於是連閱讀也免瞭。聲色犬馬的過去完全被放棄,偶爾迴想在國內時的喧囂熱烈,開始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一個人騎車,漸漸發現自己的變化:慢慢開始習慣左側
  的行路規則,也學會在自行車上嚮路過的每個人緻意,動作的幅度介乎點頭和鞠躬之間。開始嘗試著用剛學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拼讀見到的廣告和指示牌,如果能解其意,會有孩子牙牙學語一般的歡喜。
  不覺又騎到瞭浦佐市立美術館。偌大的庭院有錦鯉有花草,沒有人。水池邊有長長蜿蜒的步道,鋪著手作的彩磚。走過去看:龍榖寺、駒之嶽、越後三山森林公園,都是這個小地方的大景點。在步道的邊角找到我所在的國際大學,有長舒一口氣的暢快。到底還是在漢字中找到瞭安全感。
  七日國際大學行
  到浦佐市役所辦理外國人注冊手續。同行的是三個印度孟買的男同學,女士則有兩位,來自斯裏蘭卡和菲律賓。看他們熱火朝天地聊天,我卻一句插不上嘴。語言是個問題,誰都知道印度口音英語的聽力難度係數,斯裏蘭卡英語也容易不到哪裏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靈魂裏的人際恐懼。相伴十年的親人都會在我最脆弱無助的時候離棄和傷害,如何可以信任這些不知過往的陌生人?
  想起從東京乘新乾綫來浦佐的路上,也是我們六人同行。那一個半小時的路途裏,印度同學嘗試著贈我巧剋力,嘗試著問我中國的動車高鐵,嘗試著跟我討論綠茶和大吉嶺紅茶的區彆。見我不太迴答,最後隻好嘗試著對我笑。他的牙真白啊,我想,試圖衝淡心裏的尷尬。
  坐在車站等從市役所迴學校的班車,依舊尷尬。我四下張望,無事可做,隻好把鏡頭對準寂靜矗立的站牌。
  八日電車上
  對著浦佐火車站的自動售票機,我著實抓耳撓腮瞭好一陣子。是先投幣還是先選綫路?日文界麵隻能靠猜,丟瞭兩次硬幣都吐齣來。好吧,切換成英文的,這迴看懂瞭,可是,誰來告訴我要去的站名,羅馬拼音是哪一個啊?解決辦法隻有一個,我寫瞭站名的繁體字在筆記本上,夾上一張1000日元的紙幣,遞給車站辦公室穿製服的漂亮小妹。片刻後480日元的電車票和找零就到瞭我手上,還附贈一路鞠躬送我到"改劄口"(即檢票口)。
  電車上有成群結隊的中學生,想來是去縣府長岡參加瞭什麼活動迴來。男生的製服和動漫《灌籃高手》裏一模一樣,也都背著碩大的單肩背包。其中一個男孩子,身形高大,頸上搭一條紅色毛巾,眉宇間有織田裕二的風采。女生都穿著短裙和黑色中筒襪,嘰嘰喳喳談笑不停。我鄰座的女孩子,發送短信的間隙,黑皮鞋踩上對麵的座椅,打開粉餅細細補妝。
  九日生日
  窗外的蟲鳴若有似無,全不似幾天前的喧鬧。迴想剛剛抵達國際大學時,漫步在校園裏成片的櫻樹下,總驚訝於昆蟲的聒噪,聽起來似乎是一整棵樹在嘶鳴。
  這完全不同於我以往度過的任何一個九月。傢鄉的西北小城,九月鞦風颯颯,夜間的涼意透窗而來;北京的九月,經曆瞭三個月暑熱的蒸熾後,空氣乾燥,陽光通透。而這個九月,我是在哪裏?
  這個叫浦佐的城市,在中國充其量隻算得上半個自然村。兩條十字交叉的主乾道,一個新乾綫車站,三個中等大小的超市和電器店,再加上兩傢牙醫診所和一個法律事務所,剩下的就是鐵路兩邊散布的民居。離開北京時絕想不到我會來到這樣荒僻的小鎮,但就是這麼小的市鎮,距離國際大學也需要步行50分鍾以上。
  一早換上輕便鞋,我背著相機,沿著校園櫻樹下的道路慢跑過去。驀然迴頭,看到遠遠的校捨和蒼茫的駒之嶽山,以及山腰間縈繞的一抹霧嵐。這個生日,沒有親人在身邊,也沒有壽麵蛋糕。我在路邊坐下來,為自己倒上一杯涼瞭的煎茶。
  十日寜靜
  連日陰雨,嚮日葵的花盤腐敗發黑。棒球場邊的蒲草稀稀落落,波斯菊卻開得正好。信濃川邊的午後,大片雲朵被疾風帶走,身旁的長凳上,有騎車前來的遊客在小憩,毗沙門堂的庭院裏有僧侶和信徒在繪製水彩素描,靜心池邊的水舀上印著前來祈願公司的名字。
  長久地坐在大殿前的颱階上,心情前所未有的平和寜靜。
  十一日八海山
  浦佐最著名的特産是聞名全日本的越光米。每天我騎車穿過一片片稻田,眼見稻穗日益金黃,越發低垂下去,收獲的季節馬上就要來臨。
  米好,水好,酒自然也就好。於是就有瞭和越光米一樣馳名的八海山清酒。
  從毗沙門堂參拜迴來的路上,我把車子支在路邊,走進一傢寂靜的酒館。對各地特産酒類的好奇心,一直以來不能很好控製。在德國小鎮呂德斯海姆,我曾暢飲當地著名的冰酒;在首爾大雪飄飄的寒夜,我也就著參雞湯豪放地喝下真露燒酎。如今一個人站在滿目琳琅的清酒壇子中間,我鼓起的勇氣隻夠買下最小瓶裝的八海山。
  迴到房間後開瓶嘗試,發現八海山有溫潤的口感和入喉綿久的力道,不同於白酒的熾烈,也不同於米酒的清甜,總覺得那是孤獨落寞的味道。
  十二日沉默
  喜歡待在8疊榻榻米大小的房間。
  在玄關脫下鞋子,赤腳感受清潔地闆的微涼。晴朗的夜裏,停車場驅蚊燈的光亮透過百葉窗,在床腳投下斑駁的影子。等待浴缸蓄滿熱水時總有點寥落,水汽一點點暈滿衛生間的半身鏡。把口鼻浸入水中,輕輕吐氣,氣泡溢齣水麵的瞬間,隱約聽到遠處聚會的喧鬧。
  長久的沉默會讓人對安靜産生慣性,喧囂和熱鬧開始經常引緻頭痛,於是更加沉默。
  ……

前言/序言

  自序:寫給自己的“小時光”
  緻那些細碎影像、零星心情和片段時光
  離開日本的時日已經不短。在日本時我幾乎每天隨身攜帶相機,也通過微博和日記記錄那時的所思所感。離開日本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不太能夠聽到任何關於日本的字眼,不敢看自己拍攝下來的影像。因為每有觸及,心情就會跨越時間和空間,迴到那在東瀛度過的三百多個日夜。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否在那裏經曆瞭什麼特彆難以忘懷的宏大事情,或是遇見瞭特彆難忘的人?我的答案是:沒有。即便是經曆瞭3·11東日本大地震,所幸未曾傷及自身,生命安全無虞,並不構成我個人的宏大難忘。那麼在日本的生活為何讓我如此掛懷?一直到很久以後,我纔終於明白,那些在日本拍攝的關注細節的影像,和當時我零零碎碎的心情,一起銘刻進瞭我的生命裏每一個時光片段。這些零碎的
  小影像、小心情和小時光,就是那時的我。
  那些關注細部的小影像
  幼時,父親訂閱的《人民攝影》和《大眾攝影》常常被我擺在床頭,用來消磨枕上時光。那時我就發現,能夠打動我的,往往都是精於細部的小品;宏大、壯觀和絢麗的照片,從來不能讓我産生共鳴。
  4歲時我第一次接觸相機,一颱海鷗135雙鏡頭反光照相機,需要手動調整光圈、快門和ISO。那時底片昂貴,端著相機的我在按下快門時總是斟酌再三,多數時候都將寶貴的底片貢獻給瞭生活的細節和靜態的場景。
  這些習慣被我帶進瞭數碼時代的攝影。雖然不再顧慮底片支齣,但是在按下快門時我還是會有片刻的鄭重思考。我很少拍攝所謂的宏大敘事,也不太關注記錄動態。讓我心甘情願躲在鏡頭後靜靜記錄的,是生活裏的小影像。感謝日本,這是一個精細到基因裏的國傢,我能夠在幾
  乎每一個經過的街角發現細碎之美。在浜離宮恩賜園,我沒有拍攝日式庭院的全景,反而被身著和服的準新娘的背影深深吸引;在櫻花繽紛的六藝園,我沒有拍下樹齡六百年的著名垂櫻,反而圍繞一朵勝放的茶花不斷拍攝;在宮島神社,我沒有關注著名的水中紅色大鳥居,反而在神社後麵商店街的牡蠣店裏拍瞭又拍。這些細碎的小影像,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世界於我,不是空洞的口號,不是振臂高呼的熱血激情,而是一個個細碎的、平凡的、恬靜的小小場景。我的照片,不過是透過鏡頭固化瞭我的世界觀。
  那些細碎的影像,就是我眼中的日本,就是我眼中的世界。
  那些零碎的小心情
  任何情緒都不可能憑空而來,也不是毫無所依。每一個閃念,都是外部世界在心底的投射;每一次心動,都必然有源於外界的因果。但情緒是如此倏忽易變,很多時候就如同山麓飄來的一團霧靄,霎時籠罩我們,可又會頃刻間不知所終。幾乎每一刻,我們都在起心動念,情緒的變動是如此之快,以至於我們自己往往都會詫異自己為何如此敏感,卻又往往瞬間就會忘記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如何起承轉滅。
  在日本的旅行,大多數時候我都是一個人。沒有旅伴,不通日語,讓我的旅途安靜純粹。很多時候,我一邊拍攝,一邊在心底與自己對話。
  很多照片,我不是為瞭景緻而拍,而是為瞭記錄彼時的心情而拍;如是,我在很久以後翻看它們時,依然能夠曆數當時的情緒。這些拍攝的經曆讓我凝固瞭自己當時那些零零碎碎的小情緒。曆久後迴顧,我在一張張照片中,還原瞭當時的自己,也依稀看見瞭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
  這是多麼難得的境遇,能夠知道自己痛苦、抑鬱、掙紮、平和、快樂和成長、成熟的每一個心理碎片,然後拼湊齣一個完整的、延續的自我。在這個日記等心事文體被絕大多數人棄絕的浮躁時代,能夠印刻下自己的心路,並可以再迴溯分享,多麼難能可貴。那些零星的小心情,是我看待自己的方式,是我成長的曆程。
  那些一去不復返的小時光
  任何社會史都是個人史。我們從來不知道時光為何,除非親身經過。書寫曆史的人都知道,最好的史傢是荷馬和司馬遷,因為在他們筆下,曆史不是空洞的年月日,而是一個個具體的時光片段。古典時代的人們會用日記來印刻時光,但在如今這個速生速滅的時代,沒有人能夠堅持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去記錄。我們的心是如此飄忽,甚至不能沉下來體味一下時間過去的方式,更不要提嘗試去固化時光的痕跡瞭。於是,我們生命裏絕大多數的時光,都如同閃過的日影,我們知道它曾經在那裏,但卻不能抓住它、留下它。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如果我們不曾將生命裏的或甜或苦、或歡欣或沉鬱的時光片段記錄下來,當它們統統逝去,我們如何麵對自己?麵對時光,我們多麼無力。抓不住過去,看不到未來,就是僅有的現在,也是稍縱即逝。但好在還有攝影和那些記錄下來的零碎心得。藉助照片和文字,在日本的三百多天就如同從來沒有遠離、消逝,它們就在我手裏,觸指可及。我也因此有瞭抗衡時光的些許成就感。
  這些一去不復返卻被記錄下來的小時光,是時間留下的痕跡,是我存在過的證據。在整理照片和文字的過程中,我曾經不斷反觀和質問:這本書究竟將呈現什麼樣貌?在如今遠離日本、遠離中國、遠離中文錶達,甚至遠離攝影的情況下,我終於明確地整理齣瞭自己的感受:這是一本關於細節、關於影像、關於心情、關於時光、關於“小”的書。我從來沒有打算小中見大,隻願在“小”中,能夠看到時光的足跡,自己如何成長,以及那些美好是如何輕輕地、細細地、零零碎碎地打動我。我知道,和我一樣的人,一樣喜愛珍藏小時光的人,不在少數。
  我要做的,就是與他們分享。
  安孜
  2014年6月8日於希臘雅典

書名:念念好日:遺落在日本的小時光 簡介: 人生,有時就像一場不期而遇的旅行,總有些不經意的片段,悄悄地在心底生根發芽,成為我們生命中最柔軟的印記。那些遺落在某個時空的細碎時光,不需華麗的辭藻去堆砌,卻能在一瞬間將我們拉迴,感受到彼時彼刻的溫度與氣息。《念念好日:遺落在日本的小時光》,便是這樣一本試圖捕捉那些微小卻珍貴的瞬間的書。它不是一部宏大的敘事,也不是一本探究深奧哲理的著作,它更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彩畫,勾勒齣一段段在日本土地上發生的、關於“好日”的尋常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談驚心動魄的冒險,也不涉及纏綿悱惻的愛情史詩。我們聚焦的是那些被日常淹沒,卻又散發著獨特光芒的片段。或許是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薄的和紙窗簾,在榻榻米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或許是午後,坐在一傢臨街的咖啡館,看著人來人往,任憑咖啡的香氣在空氣中緩緩彌漫;又或許是黃昏,沿著一條蜿蜒的小巷,尋覓一傢隱藏的居酒屋,在氤氳的酒香中聽著老闆娘輕聲細語地講述著過往。這些,都是“好日”的構成元素,它們樸實無華,卻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 作者以一種近乎喃喃自語的口吻,帶領讀者漫步在日本的街頭巷尾。這裏有古老寺廟的靜謐,有現代都市的活力,有鄉村田園的恬淡。每一次轉角,都可能遇見一份驚喜;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一段故事。或許是在京都,偶遇一位正在認真修繕古老庭院的老匠人,他手中的刻刀,不僅僅是在雕琢木石,更是在延續著一份傳承;又或許是在北海道,置身於一片無垠的薰衣草花海,紫色的花浪在風中輕輕搖曳,仿佛能將所有的煩惱都捲走;又或許是在東京,穿梭於繁忙的車站,看著形色匆匆的人們,卻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捕捉到一抹溫和的笑容,瞬間點亮整個疲憊的心靈。 這本書中的“遺落”,並非指失落或遺忘,而是指那些被有意無意地珍藏起來的時光,它們不常被提及,卻在內心深處留下瞭深刻的烙印。它們可能源於一次萍水相逢的善意,一次突如其來的頓悟,一次對尋常景物的全新發現。比如,在一次迷路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瞭一傢充滿人情味的小雜貨店,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用流利的日語,卻帶著溫暖的笑容,為你指明瞭方嚮,並遞上一塊手工製作的和菓子,那種淳樸的善意,久久不能忘懷。又比如,在一個下雨的午後,被迫躲進一傢古樸的書店,偶然翻開一本泛黃的舊書,書頁間夾著一張褪色的明信片,上麵寫著幾行早已模糊的字跡,卻能讓人感受到一股跨越時空的溫情。 《念念好日:遺落在中國的小時光》所描繪的,是一種“在路上”的生活哲學。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讓我們明白,所謂“好日”,並非一定是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更多時候,是那些平凡日子裏的閃光點,是那些不期而遇的溫暖,是那些用心去體會和感受的瞬間。 書中穿插的,還有一些與日本文化相關的細節。不必是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那些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例如,一次與當地居民的交流,學會瞭幾句簡單的日語,那種努力溝通的笨拙與真誠,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又比如,品嘗一道地道的日式料理,不僅僅是滿足味蕾,更是對食物背後匠心精神的一種體驗。又或者,在體驗一次茶道儀式時,感受到的那種寜靜與專注,仿佛能洗滌心靈的塵埃。這些文化符號,如同點綴在畫布上的色彩,讓畫麵更加豐富和生動。 這本小書,就像一個私人相冊,記錄著作者在日本遊曆的點點滴滴。但它又超越瞭單純的遊記,因為它觸及的是一種普遍的情感——對美好時光的追憶,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在匆忙的世界裏尋找一份安寜與慰藉的渴望。它不是為瞭讓你瞭解日本的某個特定景點或曆史事件,而是為瞭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迴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念念好日”的時刻。 或許,你在某個城市的街頭,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曆: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處風景,一段音樂,都會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本書,便是想喚醒你心中那些沉睡的美好迴憶。它鼓勵你,在人生的旅途中,不隻是匆匆趕路,也要時不時地停下腳步,迴味那些被遺落在身後的、閃閃發光的時光。 《念念好日:遺落在中國的小時光》是一本適閤在安靜的午後,一杯清茶,一本好書的陪伴下閱讀的書。它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有著一種獨特的治愈力量。它會讓你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其實一直都在,隻是我們可能因為忙碌而忽略瞭它。它提醒我們,要用心去發現,去感受,去珍惜每一個看似平凡卻充滿意義的“好日”。 書中的文字,如同細雨般潤物無聲,又不經意間在心田播下種子。它不是強加給你的道理,而是讓你在字裏行間,自己去領悟,去體會。你可能會在某個片段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會因為某個場景而心生嚮往,也可能會因為某一種情感而産生共鳴。 這是一本關於“慢”的書。它讓你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個可以暫時停靠的港灣。它不是為瞭讓你忘卻煩惱,而是為瞭讓你在煩惱中,也能找到一絲力量和希望。它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生活不隻有遠方,更有眼前的風景;生活不隻有詩和遠方,更有眼前的“好日”。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句俗語,或許可以很好地概括這本書的精神。那些被我們深深銘記的時光,無論過去多久,它們都會以某種方式,繼續影響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本書,就是一次對那些“念念好日”的緻敬,也是一次對美好生活的溫柔邀請。 它試圖展現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當下,對細節,對情感的珍視。它邀請讀者,一同在這些“遺落在中國的小時光”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共鳴,發現屬於自己的“好日”。它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不是一本指南,它隻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內心深處,通往那些被珍藏的、閃耀著微光的“好日”的窗。 讀完這本書,你可能會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會嘗試著用一種更細膩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去感受生活。你會明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往往纔是構成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而那些“遺落在中國的小時光”,也將會成為你心中,一份永遠不會褪色的溫暖記憶。 這本書,就像一杯淡雅的日本清酒,初嘗時或許平淡無奇,但餘韻悠長,在口中久久迴蕩,散發齣一種獨特的甘醇與迴味。它讓你在品味的同時,也品味著人生,品味著那些關於“好日”的點點滴滴。 願每一個閱讀這本書的人,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念念好日”,那份遺落在心底的、閃閃發光的小時光。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能夠捕捉生活瞬間的文字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看似平凡的片段,往往蘊含著最真實的情感和最動人的故事。讀這本書,就好像在翻看一位老朋友珍藏的相冊,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著一段值得迴味的故事。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仿佛在與你耳語的方式,分享著她在日本的點點滴滴。那些關於美食的描述,總是能讓人垂涎欲滴,不僅僅是食材的美味,更是烹飪過程中的匠心和儀式感;那些關於人情世故的體察,總是能讓人會心一笑,那些細微之處的禮貌與尊重,都展現瞭日本人獨特的生活哲學。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但它所呈現齣的,卻是最打動人心的,那種屬於日常生活本身的,溫暖而治愈的力量。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日本這個國傢就充滿瞭奇妙的嚮往。不僅僅是它發達的科技,精緻的文化,更是那種藏匿在細節裏的,淡淡的、卻又十分動人的生活氣息。總覺得,生活在日本,哪怕隻是短暫的停留,也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節奏和心境。那種井井有條,卻又不失人情味的城市風貌,那種對自然萬物懷有的敬畏之心,都深深吸引著我。尤其是在那些老街小巷,或者人跡罕至的鄉村,總能發現一些被時光遺忘的美好。一杯熱氣騰騰的抹茶,一扇雕花的木窗,一次偶遇的當地祭典,都仿佛能勾勒齣一種隻屬於那個地方的獨特韻味。我曾無數次幻想,自己也能在某個不經意的午後,漫步在日本的某個角落,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將它們珍藏在心底。這種對日本的“慢生活”和“小確幸”的渴望,一直是我心中難以平息的一股暗流,期待著有一天能有機會親身去體驗,去感受。

評分

閱讀這本書,仿佛是一次身臨其境的日本旅行,又像是一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仿佛看到瞭晨曦中,陽光透過古老寺廟的屋簷灑下斑駁的光影;也仿佛聽到瞭,老街上店鋪開門時,那清脆的門鈴聲;更仿佛聞到瞭,空氣中彌漫的淡淡的淡淡的花香,混閤著街邊小吃店飄齣的誘人香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日本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那些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美好。它不僅僅是關於風景的描繪,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環境之間那種微妙而深刻的連接。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都仿佛是有生命一般,躍然紙上,讓我不由自主地被捲入其中,跟著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探索、去感受。

評分

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作者對於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敏銳洞察力。她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觀察和記錄那些在日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我特彆喜歡她對自然景色的描寫,那種對季節變化的敏感,對花草樹木的喜愛,都深深地打動瞭我。無論是櫻花盛開時的絢爛,還是楓葉染紅時的熱烈,亦或是雨後初霽時的清新,都通過她的文字,變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展現在眼前。同時,書中對當地人文的描繪,也讓我看到瞭日本社會中那種獨特的社區文化和鄰裏關係,那種樸實而真摯的情感交流,讓人倍感溫暖。這本書就像是一杯清茶,初入口時淡淡的,但迴味無窮,越品越有味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生活有瞭新的感悟。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旅行中的“微觀視角”有著特彆的偏愛。與其說是去看那些宏偉壯麗的景點,我更願意去發掘那些隱藏在城市角落裏,或者某個小鎮居民生活中的細節。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樣的期待。作者沒有去追逐所謂的“網紅打卡點”,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更具煙火氣,更顯生活本真的場景。從一傢不起眼的拉麵館,到一次偶然的與當地人的對話,再到一次對傳統手工藝的探訪,每一個小小的片段,都匯聚成瞭作者在日本留下的獨特印記。這些片段,不張揚,不喧嘩,卻有著一種溫潤的光芒,能夠穿透生活的錶象,直抵人心。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著一位資深的朋友,在漫無目的地閑逛,卻又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