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可供曆史學、曆史地理學研究者及其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閱讀參考。
內容簡介
《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是作者充分利用相關文獻資料,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齣發,在曆史時段中動態考察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的特點和變化及其對中原王朝的影響。
此外,《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還對西北地區疆域的變化、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社會經濟結構進行瞭探討,視圖揭示曆史時期西北地緣關係的總體特徵及其發展規律,為廣大讀者客觀認識西北地緣政治結構的變遷提供新的途徑。
目錄
序言1
緒論1
一、學術史的迴顧與評價1
二、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6
三、學術意義與現實意義9
第一章上古部落分布與先秦時期西北地緣政治14
第一節西北地區的文化遺址與部落分布14
一、史前文化遺址的分布14
二、傳說時代的部落分布16
三、部落間的徵服與融閤活動17
第二節商周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18
一、西北地區的地理範圍18
二、殷商時期的地緣特點19
三、西周時期的地緣特點99
第三節春鞦戰國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25
一、先秦時期的地緣思想25
二、西北地緣地位的變化33
三、地緣政治與國傢戰略39
第二章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45
第一節秦漢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45
一、漢武帝以前的西北地緣形勢45
二、西北疆域的擴展與地緣形勢的變化49
三、東漢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55
第二節魏晉南北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61
一、魏晉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61
二、淝水之戰以前的西北地緣政治64
三、淝水之戰以後的西北地緣政治67
四、北魏、南朝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72
五、北魏分裂後的西北地緣政治79
第三章隋唐五代時期西北地緣政治的變化及其特點84
第一節隋唐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84
一、西北疆域、民族及地緣意義84
二、西北地緣因素變化的階段性88
三、西北地區對隋唐地緣政治的影響93
四、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97
第二節民族關係與“我群意識”104
一、“我群意識”的基本內涵104
二、唐人“我群意識”的形成105
三、“我群意識”與大唐的崛起110
四、“我群意識”與西北地緣政治114
第三節五代十國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117
一、全國政治中心的東移117
二、政治中心東移的原因120
三、五代十國時期的西北地緣地位122
第四章宋金元時期西北地緣政治的變化及特點128
第一節北宋時期西北地區的地位及變化128
一、研究現狀及西北地理範圍128
二、西北地區的地位及變化130
三、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136
第二節金代西北地區的地位及地緣特點138
一、地理範圍的進一步縮小138
二、西北地區的地緣地位及其變化140
三、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145
第三節元代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及變化147
一、西北地區的地理範圍148
二、對西北地區的經營150
三、民族問題與中西交流154
四、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158
第五章明代西北地緣政治之地位與特點162
第一節明代前期西北地緣政治與陝西行都司衛所體係的建立163
一、明代前期西北地緣政治與明軍平定西北163
二、建立陝西行都司衛所體係一167
第二節明代中期西北地緣政治與修築邊牆塹壕178
一、明代中期西北地緣政治形勢178
二、築邊牆塹壕與貢賜貿易183
第三節明代後期西北地緣政治與封貢互市186
一、明代後期西北地緣政治形勢186
二、隆慶議和與俺答封貢190
三、結語191
第六章清代前期的西北地緣政治193
第一節康雍乾時期西北地緣政治的變化193
一、平定噶爾丹戰爭之前的西北地區地緣政治格局193
二、平定噶爾丹戰爭時期的西北地區地緣政治格局196
三、平定準噶爾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格局199
第二節西北疆域擴大後的地緣政治影響203
一、對清王朝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203
二、對中亞地醫地緣政治的影響209
第三節嘉慶至同治年間的西北地緣政治211
一、陝甘地區迴族組織力量的逐步壯大212
二、青海藏族的北遷運動與“環湖八族”的形成215
三、新疆天山以南地區和卓後裔的不斷叛亂218
四、哈薩剋族內徙對西北地緣政治的影響222
第四節結語——清代前期西北地緣政治的特點226
第七章晚清民國時期的西北地緣政治227
第一節近代西北地區的地緣政治變化的國際國內背景997
一、前近代時期的中國地緣政治特點227
二、近代國際關係、國內政治變動下的西北地緣政治229
第二節晚清時期西北地緣政治變化233
一、19世紀六七十年代迴民起義及邊疆危機的齣現233
二、戰後清政府對西北地緣政治結構的調整與新疆設省236
三、陝西在辛亥革命中地緣政治作用的體現238
第三節民國時期西北地緣政治的變化240
一、西北地方軍閥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政治關係240
二、抗戰時期西北國際國內地緣政治地位的變化251
三、陝甘寜邊區在中國革命中特殊的地緣政治地位261
結語——近代西北地緣政治變化的特點264
第八章西北地區曆代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66
第一節所涉及的幾個重要概念266
一、曆代疆域的變遷266
二、西北地區的地理範圍267
第二節夏商周至秦漢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68
一、夏商周至秦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68
二、兩漢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71
第三節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76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77
二、隋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79
三、唐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0
四、五代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5
第四節宋夏金元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6
一、宋夏金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6
二、濛元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89
第五節明清與民國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92
一、明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92
二、清代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94
三、“中華民國”時期西北地區疆域的變遷及影響297
結語297
第九章地緣政治視野下的西北經濟、文化的特點299
第一節農業經濟的特點299
一、先秦、秦漢時期的特點299
二、魏晉北朝時期的特點305
三、隋唐五代時期的特點309
四、宋金以來的特點315
第二節畜牧業經濟的特點322
一、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畜牧業322
二、隋唐五代時期的畜牧業326
三、宋金至明清時期的畜牧業330
四、畜牧業生産的演變及其啓示335
第三節手工業與商業經濟的特點336
一、手工業生産及其特點336
二、對外經濟交流的發展342
三、號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354
第四節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361
一、文化交流的初期階段361
二、文化交流的鼎盛階段364
三、文化交流的衰落階段370
第五節結語375
後記377
精彩書摘
緒論
西北地區是我國古人類遺址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我們的始祖黃帝與炎帝就是從這一地區走齣去的。從政治地理角度來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西北地區的地域範圍大小不一且變化頗大。在曆史時期,由於種種原因,人類遷徙頻繁,故在這一地區生活的人類族群也不穩定。在商周之前,由於我國尚處於文明社會的初期階段,生産力水平低下,各族群之間極少交往,故西北地區的地緣地位尚不明朗。自商周以來,隨著各個曆史時期全國政治中心的轉移與改變,西北地區在全國的地緣地位也隨之發生變化,從而形成瞭不同的鮮明特點。研究商周以來西北地區在不同曆史時期地緣政治的結構、特點,以及其在全國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和變化,是本書的研究重點之所在。
一、學術史的迴顧與評價
類似本書這樣全麵、係統的研究設計,在學界至今尚未齣現。從已有的研究情況看,多是從某個單一的角度,或者對其中某個具體問題進行研究,也有對整個中國古代地緣政治進行宏觀地論述,卻未見有對西北地緣政治的全麵係統的研究。此外,還有對地緣政治學說本身進行專門研究的,其中雖然也涉及區域地緣政治的問題,卻不是針對西北地區,也不是專論中國古代地緣政治,而是屬於一種概論。關於這方麵的研究成果,作為本書的指導理論,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但兩者畢竟不是一迴事,故這裏不予細述,而主要針對前兩個方麵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評述。
在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的宏觀研究方麵,姚曉瑞的《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空間結構過程及模式研究》姚曉瑞:《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空間結構過程及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8年第1期,第69—73頁。一文,對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結構的地理規律和形成過程進行瞭研究,認為秦以前結構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秦以後結構的融閤、擴散和模式化,反映瞭中國古代地理政治化和政治地理化的兩個階段。結構模式的初步分析,可以揭示齣結構的一些重要特性,主要有強大的整體功能、獨特的邊緣效應和通過圈層同構、結構復製所展現齣來的穩定性的復雜錶現。對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空間結構的分析,是大尺度的整體輪廓研究,隨著空間結構研究尺度的細化,可進一步對中國古代政治過程的諸多特性做齣結構主義的揭示,從而推動中國古代政治曆史研究的深化。這篇文章並沒有涉及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的具體問題,主要研究瞭空間結構模式的問題,將中原地區視為結構的核心層,以此為中心依次是邊緣層、邊疆層。這一研究成果對分析古代地緣政治問題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僅限於理論方麵。關於我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尹朝暉的《論管子的地緣政治思想》尹朝暉:《論管子的地緣政治思想》,《管子學刊》2005年第2期,第11—14頁。一文,認為我國古代雖然沒有地緣政治學的存在,但地緣政治思想卻是早就存在的。此文主要從地緣實力思想、地緣外交思想、地緣經濟思想等方麵研究瞭管子的地緣政治思想。這一研究對瞭解先秦時期諸子的地緣思想頗有助益。此外,在大陸學術界還認為春鞦戰國時期的一些軍事傢和思想傢,除瞭管子外,孫子、吳子、張儀、蘇秦等,均具有地緣政治思想。縱橫傢們在政治實踐中也多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齣發,進行遊說和實施其政治方略的。有關這方麵的論著頗多,就不一一列舉瞭。
趙世超的《西周政治關係、地緣關係與血緣關係並存現象剖析》趙世超:《西周政治關係、地緣關係與血緣關係並存現象剖析》,《河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第23—29頁。一文,認為西周時期的宗法製與分封製,滲透著濃厚的地緣政治關係和血緣關係。此文對瞭解先秦時期的政治關係頗有幫助,文中雖然也論述瞭地緣關係的問題,但卻不是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展開論述的。李久昌的《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論研究》李久昌:《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論研究》,《史學月刊》2007年第9期,第22—29頁。,雖然探討的是周公的建都思想,但其中也涉及瞭一些地緣政治方麵的內容。此外,還有吉傢友《魏惠王以後地緣政治變化與魏國戰略策略得失之探析》、周德鈞《閤縱:中國古代地緣政治論》等一批成果。吉傢友:《魏惠王以後地緣政治變化與魏國戰略策略得失之探析》,《軍事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04—114頁;周德鈞:《閤縱:中國古代地緣政治論》,《湖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第15—17頁。其中,吉傢友的文章僅涉及魏惠王以來魏國諸國君沒有根據地緣政治關係的變化及時調整魏國的戰略方針,從而導緻魏國由強盛走嚮衰落以至於滅亡的問題。然而在分析魏國地緣政治變化時,提齣瞭地緣政治思維的七大定勢,並認為“這些理論和規律不僅適應分析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在戰國時期也適應分析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周德鈞的文章主要認為閤縱策略的提齣,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齣發的,認為“閤縱理念的要義在於將地緣政治因素視為製約國力強弱和國際關係的首要變量,並以地緣政治因素作為研判國際形勢、製定應對戰略的主要依據”。於愛華的博士學位論文《南宋地緣政治關係研究》,比較全麵、係統地研究瞭南宋一朝地緣政治的發展變化情況及特點,認為南宋的地緣優勢在於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就外緣地理環境來說,則與西夏、金、濛古、交趾、大理等政權並立,軍事壓力極大,環境極為險惡。在其初期不得不采取聯閤西夏、西遼與高麗,共同抗金的策略;在後期則采取瞭聯強攻弱的戰略,即聯閤濛古滅金的戰略。在總體軍事布局上,采取瞭禦北安南的方略。其能夠立國150多年,與強大的濛古抗衡達半個世紀之久,與這種禦北安南的地緣戰略思想不無關係。於愛華:《南宋地緣政治關係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雲南大學曆史係,2010年,第1—177頁。尹海全所撰的《論晚清地緣政治睏局》一文,認為19世紀中葉以來,清朝政府陷入瞭東南海疆與北部陸疆同時受到外來威脅的睏境,緻使其陷入瞭戰略上的兩難選擇,強鄰環伺的地緣政治環境和矛盾交匯的地緣戰略區,這是嚴重影響和製約晚清社會變遷的三大地緣政治睏局。晚清政府應對失誤,為其覆亡埋下瞭禍根。尹海全:《論晚清地緣政治睏局》,《史學月刊》2005年第7期,第64—69頁。以上這些論著,或研究瞭古人的地緣政治思想,或針對某些曆史時期的地緣政治進行瞭比較深入的研究,對瞭解我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和地緣戰略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理論和研究思路方麵對本書的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啓示或參考意義。
研究我國古代區域地緣政治的論著主要有:蕭映朝《河南地收復前的代北形勢與漢初地緣政治》、趙天改《論北宋首都定位的地緣政治基礎》、陸韌《元代西南邊疆與麓川勢力興起的地緣政治》、滕蘭花《明清時期兩廣的地緣政治關係及其影響》、方鐵《曆代治邊與雲南的地緣政治關係》等。蕭映朝:《河南地收復前的代北形勢與漢初地緣政治》,《蘭州學刊》2010年第11期,第200—204頁;趙天改:《論北宋首都定位的地緣政治基礎》,《理論界》2010年第1期,第115—117頁;陸韌:《元代西南邊疆與麓川勢力興起的地緣政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第55—65頁;滕蘭花:《明清時期兩廣的地緣政治關係及其影響》,《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2—117頁;方鐵:《曆代治邊與雲南的地緣政治關係》,《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9期,第5—20頁。以上這些研究成果雖然與西北地緣政治無涉,但均屬於區域地緣政治的研究範疇,與本書在研究性質上完全相同,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某個角度或在某個具體問題上涉及古代地緣政治,並且與西北地緣政治有關聯的研究,主要是從地理環境、軍事鬥爭、民族關係等方麵展開研究。在軍事方麵,有江戍疆等《唐與吐蕃在西域的鬥爭》、王飛《從地緣政治看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郭弘《試評唐蕃戰爭中的河隴形勢》、薛宗正《波斯薩珊王裔聯閤吐火羅抗擊大食始末——兼論唐與大食中亞對峙形勢的演變》、趙現海《明初甘肅的地緣政治與西北疆界的形成》等。江戍疆等:《唐與吐蕃在西域的鬥爭》,《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第29—37頁;王飛:《從地緣政治看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甘肅農業》2006年第4期,第215—216頁;郭弘:《試評唐蕃戰爭中的河隴形勢》,《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第79—81頁;薛宗正:《波斯薩珊王裔聯閤吐火羅抗擊大食始末——兼論唐與大食中亞對峙形勢的演變》,《新疆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第65—75頁;趙現海:《明初甘肅的地緣政治與西北疆界的形成》,張柱華主編:《“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齣版社,2010年,第220—236頁。在地理環境方麵,主要是從西北地理的重要性及關中地理形勢等方麵展開論述,尤其在後一方麵,取得瞭許多成果。著名曆史地理學傢史念海先生在其《中國古都和文化》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一書中,率先論述瞭在關中建都的地理環境因素,隨後又有一批成果問世,如魏道明《試論唐代建都關中的曆史影響》魏道明:《試論唐代建都關中的曆史影響》,《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第54—60頁。等,均屬此類成果。在民族關係方麵,主要有周偉洲《中國中世西北民族關係研究》、高榮《先秦漢魏河西史略》、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等書周偉洲:《中國中世西北民族關係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7年;高榮:《先秦漢魏河西史略》,天津:天津古籍齣版社,2007年;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8年。以及一些相關的論文,這些論著都或多或少地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論述瞭西北民族關係的變化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瞭西北地緣政治研究的內容。
在研究漢唐時期和清代的西北地緣政治時,不能不涉及整個西域、中亞的問題,中原王朝在這一地區先後與匈奴、突厥、吐蕃及大食帝國等,展開過激烈的爭奪。直到清代為瞭維護中國在廣大西北地區的利益和領土完整,同當地分裂勢力和沙俄、英國進行過鬥爭,從而使西北地緣政治上升到有關國傢安全的高度。有關這方麵的成果主要有劉光華《秦漢西北史地叢稿》、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馬建春《大食、西域與古代中國》、張新平《地緣政治視野下的中亞民族關係》等書劉光華:《秦漢西北史地叢稿》,蘭州:甘肅文化齣版社,2007年;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颱北:文海齣版社,1975年;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1992年;馬建春:《大食、西域與古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齣版社,2008年;張新平:《地緣政治視野下的中亞民族關係》,北京:民族齣版社,2006年。,至於相關論文就更多瞭。以帝國主義對西北地區的蠶食為例,主要有鄭紹欽的《清代沙俄侵吞中國西北邊陲史實考》、石滄金《英國、沙俄與後期阿古柏政權的關係》、魏飛《淺析國際法視角下民國初期新疆與沙俄的交往——立足於1917—1919年的考察》、李淑雲《沙俄侵略中亞的地緣思考》等論著。鄭紹欽:《清代沙俄侵吞中國西北邊陲史實考》,《世界曆史》1982年第1期,第28—36頁;石滄金:《英國、沙俄與後期阿古柏政權的關係》,《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第34—38頁;魏飛:《淺析國際法視角下民國初期新疆與沙俄的交往——立足於1917—1919年的考察》,《法製與社會》2009年第16期,第207頁;李淑雲:《沙俄侵略中亞的地緣思考》,《國際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第76—82頁。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比較深入地探討瞭帝國主義在中亞的爭奪以及對我國新疆地區的侵略情況,有些還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論述瞭帝國主義的這些行動對當時國際政治的影響。有關這些方麵的研究還有不少,其中多為就事論事式的研究,沒有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切入,所以不再一一列舉瞭。不過,也有一些學者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研究瞭中亞及我國西北地區的問題,如丁建偉《地緣政治中的西北邊疆安全》、潘誌平《中亞的地緣政治文化》等書。丁建偉:《地緣政治中的西北邊疆安全》,北京:民族齣版社,2004年;潘誌平主編:《中亞的地緣政治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齣版社,2003年。這些著作雖然也從曆史的角度迴顧瞭中亞及我國西北地區危機的根源,但更多的還是從現代國際地緣政治方麵展開論述,對本書的研究雖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卻不在本書研究的範圍之內。
以上這些論著研究的範圍和時段極為廣
前言/序言
中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曆史與現實: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曆史與現實:西北地區曆代地緣政治變遷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