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病榻杂记(季羡林经典作品新精装典藏版):病榻之上的达观记录耄耋之年的独到见解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家、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等,素有“国宝”之称,然后在病榻上,却写下《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三篇文章,摘下头上的桂冠。
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底住院后,在病榻上撰写了这些文字,其中包含了其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生死观、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感想。
文章中处处洋溢着季羡林先生笔耕不辍的精神,清晰地再现了季羡林先生是如何与病魔搏斗,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001 小引
004 病房杂忆
012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
015 在病中
045 辞“国学大师”
047 辞学界(术)泰斗
049 辞“国宝”
059 对未来的悬思
061 李恒进大夫
063 回家
068 “三进宫”
075 护士长
078 一幕小闹剧
080 笑着走
082 输液
084 安装心脏起搏器
085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
088 常建的—首诗
090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赠301医院宋守礼大夫
092 白衣天使新赞
095 座右铭(老年时期)
096 赠301医院
097 赠中石
098 封笔问题
100 论包装
102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105 一点关于“美”化的杞忧
107 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110 给“拆”字亮红灯
112 从小康谈起
114 漫谈消费
119 论怪论
121 论“据理力争”
125 公德(一)
127 公德(二)
129 公德(三)
131 公德(四)
133 真理愈辨愈明吗
136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
138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141 难得糊涂
144 我的座右铭
146 我的怀旧观
149 我的美人观
154 老年四“得”
156 老年十忌
174 时间
178 老年谈老
183 九三述怀
189 九十五岁初度
193 虎年抒怀
200 狗年元旦抒怀
202 漫谈“再少”问题
204 泰山颂
206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精彩书摘
小引
半年以前,我已经运交华盖。一进羊年,对别人是三羊开泰,对我则是三羊开灾,三羊开病。没有能够看到池塘生春草,没有能够看到楼旁小土山上露出一丝绿意,更谈不到什么“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我病倒了,被送进了301医院。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天,不但春天已过,夏天也好像早已开始了。
春天是复苏,是醒悟,是希望,是光明。这几种东西都是人见人爱的,因此没有人不爱春天,我当然不能例外。
但是我有一个怪的想法,想参与春天的到来。春来春去,天地常规,人怎么能参与呢?我的意思并不是想去干预,我只是想利用自己的五官四肢的某一部分去感知春天的到来。古人诗: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人的春天是嗅出来的。在过去的91年中,我大概每年都通过我的某一个感官,感知春天的到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光明,眼前有无限的希望。偏偏今年出了娄子,没有能感知到春天的到来,就进了医院。
我有一个优点(有时也是缺点),就是永远不让脑海停止活动。在初进医院的时候,忙于同病魔做斗争,没有想多少东西。病势一稍缓,脑海又活动起来了。全身让人感到舒服的地方,几乎没有,独独思维偏不糊涂。除了有时还遗憾春天的逝去以外,脑袋里想了好多好多的东西。特别是在输液时,有六七大瓶药水高高地挂在自己头顶上,这有极大的威慑力,自己心里想:这够你吃四五个小时的了。我还想到许许多多别的事情,包括古代的诗词。我于是想写一些文章,不是记录自己的医疗过程,而是记录自己想到的东西。结果文章确实写了不少。现在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编成了一个集子,名之曰《病榻杂记》,送给读者。
我知道,人世间大概还有一些关心我的朋友,他们有的会想道:“季羡林哪里去了?”现在这一本小册子就可以告诉他们:季羡林还活着,不过是经过了一段颇长的疾病的炼狱。现在正从炼狱里走出来,想重振雄风了。
在301医院治病期间,我受到了院领导、大夫们以及护士们的爱护,衷心感谢。
蒙新世界出版社的周奎杰和张世林两同志加以青睐,答应出版,十分感激。书中的照片大都是一直陪我住院的李玉洁女士精心挑选的。
最近几年住过四次医院。
第一次,2001年12月;
第二次,2002年8月;
第三次,2002年11月;
第四次,2003年2月。
2003年6月16日于301医院
病房杂忆
住到全国最有名的医院之一——301医院的病房里来,已经两年多了。要说有什么致命的大病,那不是事实。但是,要说一点儿病都没有,那也不是事实。一个人活到了95岁而一点儿病都没有,那不成了怪事吗?我现在的处境是,有一点儿病而享受一个真正病人的待遇,此我的心之所以不能安也。
我今年已经95岁,几乎等于一个世纪,而这一个世纪,又非同寻常。光是世界大战,就打过两次。虽然第一次没有打到中国来,但是,中国人民也没少受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一大撮“浪人”(大家都会理解,我为什么只提“浪人”。实际上不止这些人)乘机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烧杀掳掠,无所不用其极。以至杀人成山,流血成河,中国人民陷入空前的灾难中。
此后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漫长过程。
盼星星
盼月亮
盼到东方出太阳
盼到狗年旺旺旺
盼到我安然坐在这大病房中,光亮又宽敞。
现在我的回忆特别活跃。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旮旮旯旯,我无所不忆。回忆是一种思想活动。大家都知道,思想这玩意儿,最无羁绊,最无阻碍,这可以说是思想的特点和优点。胡适之先生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话是绝对没有错的。假设越大胆越好,求证越小心越好。这都是思维活动。世界科学之所以能够进步,就因为有这种精神。
是不是思想活动要有绝对的自由呢?关于这个问题,大概有不同意见。中国过去,特别是在古典小说中,有时候把思想活动称之为心猿。一部《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就是一只猴子。这一只猴子,本领极大,法力无边。从花果山造反,打上天宫,视天兵天将如草芥。连众神之主的玉皇大帝,他都不放在眼中。玉皇大帝为了安抚他,把他请上天去,封他为弼马温。他嫌官小,立即造反,大闹天宫,把天宫搞得一塌糊涂。结果惊动了西天佛祖、南海菩萨,使用了大法力,把猴子制伏,压在五行山下,等待唐僧取经时,才放他出来,成为玄奘的大弟子。又怕他恶性难改,在他头上箍上了一圈铁箍。便把紧箍咒教给了唐僧。一旦猴子猴性发作,唐僧立即口中念念有词,念起紧箍咒来。猴头上的铁箍随之紧缩起来,让猴子疼痛难忍,于是立即改恶向善,成为一只服从师父教导的好猴子。
写到这里,我似乎听到了批评的意见:你不是写《病房杂忆》吗?怎么漫无边际,写到了紧箍咒和孙行者身上来了?这不是离题万里吗?我考虑了一下,敬谨答曰:没有离题。即使离的话,也只有一里。那九千九百九十九里,是你硬加到我头上来的。我不过想说,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必须有紧箍意识。法院和警察局固然有紧箍的意义,连大马路上的红绿灯不也有紧箍的作用吗?
绕了一个小弯子,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原题上:《病房杂忆》。“杂”者,乱七八糟之谓也。既然是乱七八糟,更需要紧箍的措施。我们必须在杂中求出不杂的东西,求出一致的东西。决不能让回忆这玩意儿忽然而天,忽然而地也,任意横行。我们必须把它拴在一根柱子上。我现在坐在病房里就试着拴几根柱子,目前先拴两根:
一、小姐姐
回想起来,已经是8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们家住在济南南关佛山街柴火市。我们住前院,彭家住后院。彭家二大娘有几个女儿和男孩子。小姐姐就是二大娘的二女儿,比我大,所以称之为姐姐;但是大不了几岁,所以称之为小姐姐。
我现在一闭眼,就能看到小姐姐不同凡俗的标致形象。中国旧时代赞扬女性美有许多词句。什么沉鱼落雁,什么闭月羞花。这些陈词滥调,用到小姐姐身上,都不恰当,都有点儿可笑。倒是宋词里面有一些丽词秀句,可供参考。我在下面举几个例子。
江城子苏东坡
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
雨中花慢苏东坡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
三部乐苏东坡
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
鹧鸪天苏东坡
罗带双垂画不成,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来,我不再列举了。我的意思无非是想说,小姐姐秀色天成。用平常的陈词滥调来赞誉,反而适得其反。倘若把宋词描绘美人的一些词句,拿来用到小姐姐身上,将更能凸显她的风采。我在这里想补充几句:宋人的那一些词句描绘的多半是虚无缥缈的美人。而小姐姐却是活灵活现,真实存在的人物。倘若宋代词人眼前真有一个小姐姐,他们的词句将会更丰满,更灵透,更有感染力。
小姐姐是说不完的。上面讲到的都是外面的形象。在内部,她有一颗真诚、热情、同情别人、同情病人的心。大家都知道,麻风病是一种非常凶恶、非常可怕的病。在山东济南,治疗这种病的医院,不让在城内居留,而是在南门外千佛山下一片荒郊中修建的疗养院中。可见人们对这种恶病警惕性之高。然而小姐姐家里却有一位患麻风病的使女,自我认识小姐姐起,就在她家里。我当时虽然年龄小,懂事不多,然而也感到有点儿别扭。这位使女一直待在小姐姐家中,后来不知所终。我也没有这个闲心去刺探研究——随她去吧。
但是,对于小姐姐,我却不是这样随便。小姐姐是说不完的。在当时,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只不过是寄人篱下的一只丑小鸭,没有人瞧得起,没有人看得上。连叔父也认为我没有多大出息,最多不过是一个邮务生的材料。他认为我不闯实,胆小怕事。他哪里知道,在促进我养成这样的性格过程中,他老人家就起了不小的作用。一个慈母不在跟前的孩子,哪里敢飞扬跋扈呢?我在这里附带说上几句话: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出于什么动机。毕竟是叔父从清平县穷乡僻壤的官庄把我带到了济南,我因此得到了念书的机会,才有了今天的我。我永远感谢他。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话头仍然回到小姐姐身上。但是,在谈小姐姐之前,我先粗笔勾画一下我那几年的情况。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我贪玩,不喜欢念书,并无什么雄心壮志,不羡慕别人考甲等第一。但是,不知道是由于哪一路神仙呵护,我初中毕业考试平均分竟达到了97分,成为文理科十几个班之冠。这一件个人大事,公众小事,触动了当时的山东教育厅长——前清状元王寿彭老先生。他亲自命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给我,算是对我的奖励。我也是一个颇有点儿虚荣心的人,受到了王状元这样的礼遇,心中暗下决心:既然上来了,就不能再下去。于是,奋发图强,兀兀穷年。结果是,上了三年高中,六次期考,考了六个甲等第一。高中最后一年,是在杆石桥那个大院子里度过的。此时,我已经小有名气。国文,被国文教员董秋芳先生评为全校之冠(同我并列的还有一个人王俊岑,后入北大数学系);英文,我被大家称为Greathome(大家,戏笑之词,不足为训)。我当时能用英文写相当长的文章。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有点儿惊诧。当我看到英文教员同教务处的几位职员在一起谈到我的英文作文,那种眉开眼笑的样子,我真的不禁有点儿飘飘然了。
上面这些情况,都是我们家搬离柴火市以后发生的,此时,即使小姐姐来走娘家,前面院子也已经是人去屋空了。那一位小兄弟(我)也已杳若黄鹤,不知飞向何处去了。事实上,我飞得真不能算近。我于1935年离开祖国,到了德国,一住就是十年。一直到1946年,才辗转回国。当时国内正在进行战争。我从上海乘轮船到了秦皇岛,又乘火车到了北京。此时正是秋风吹昆明(湖),落叶满长安(街)的深秋。离京十载,一旦回来,心中喜悦之情,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小姐姐却仍然见不到。
我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间是1946年。1946年和1947年这两年,仍然教书。此时战争未停,铁路不通。航空又没有定期航班,只能碰巧搭乘别人定好的包机。这种机会是不容易找的。我一直等到1948年,才碰到了这样的好机会。于是我就回到了阔别13的济南,见到了我家里的人,也见到了小姐姐。
二、大宴群雌
那一年,我37岁。若以40岁为分界线的话,我还不到中年,还是一个青少年。然而,当时知识分子最高的追求有二:一个是有一个外国博士头衔(当时中国还没有授予博士的办法);第二个是有大学教授的称号。这两件都已是我囊中之物。旧时代所谓“少年得志”差堪近之。要说没有一点儿沾沾自喜,那不是真话。此时,工资也相当高,囊中总是鼓鼓囊囊的。我处心积虑,想让大家痛快一下。在中国,率由旧章,就是请大家吃一顿。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于是我想立即付诸实施。
但是,且慢。在中国请客吃饭是一门学问。中国智慧(ChineseWisdom)有一部分就蕴藏在这里面。家人父子,至亲好友,大家随便下个馆子,撮上一顿,这里面没有很深的哲学。但是,一旦请外人吃饭,就必须考虑周详:请什么人?为什么请?怎样请?其中第一个问题最重要。中国有一句俗话:“做菜容易请客难。”对我来说,做菜确实很容易,请客也并不难。以我当时的身份和地位,请谁,他也会认为是一种光荣。可是,一想到具体的人,又须伤点儿脑筋。第一个,小姐姐必须请,这毫无问题,无复独多虑。第二个就是小姐姐的亲妹妹,彭家四姑娘,我叫她荷姐的。这个人比漂亮,虽然比不上她姐姐的花容月貌,但也似乎沾了一点儿美的基因,看上去赏心悦目,伶俐,灵活,颇有一些耐看的地方。我们住在佛山街柴火市前后院的时候,四姐仍然处于丑小鸭阶段,但是她和我的关系非常好。她常到我住的前院北屋同我闲聊,互相开点儿玩笑。说心里话,她就是我心想望的理想夫人。但是,阻于她母亲的短见,西湖月老祠的那两句话没有能实现在我们俩身上。现在,隔了十几二十年了,我们又会面了。她知道,我有几个博士学位,便嬉皮笑脸地开起了玩笑,左一声“季大博士”,右一声“季大博士”。听多了,我蓦地感到有一点儿凄凉之感发自她的内心。胡为乎来哉!难道她又想到了20年前那一段未能成功的姻缘吗?我这个人什么都不迷信,只迷信缘分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我们俩之间的关系,难道还不是为缘分所左右的吗?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我继续考虑要邀请的客人。但是,考虑来,考虑去,总离不开妇女这个圈子。群雄哪里去了呢?群雄是在的。在我的亲戚朋友中,我这个年龄段的小伙子有二十多个。家庭经济情况不同,有的蛮有钱的,但他们的共同情况是不肯念书。有的小学毕业,就算完成了学业;有的上到初中;上高中者屈指可数。到北京来念书,则无异于玄奘的万里求法矣。其中还有极少数人,用小学时代学到的那一点儿文化知识,在社会上胡混。他们有不同的面孔:少爷、姑爷、舅爷、师爷,如此等等。有如面具一般,拿在手里,随时取用。现在要我请这样的人吃饭,我实在脸上有点儿发红,下不了这个决心。我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桌子一拍,下了决心。各路英雄,暂时委屈,我现在只请英雌了。
我选定济南最著名的大饭店之一——聚丰德,定了几桌上好的翅子席(有鱼翅之谓也)。最后还加了几条新捉到的黄河鲤鱼。我请了二十来位青年妇女,其中小姐姐姊妹当然是心中的主客。宴会极为成功,大家都极为满意。我想,她们中有的人生平第一次吃这样的好饭,也许就是最后一次。我每次想到那种觥筹交错、杯盘齐鸣的情况,就不禁心满意足。
……
前言/序言
病榻杂记/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病榻杂记/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