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二版)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乾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中国记者
  • 历史
  • 战争
  • 回忆录
  • 传记
  • 文化
  • 社会
  • 历史人物
  • 二战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326
版次:2
商品编码:1175095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字数:25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该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1985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被收在书中。

  阅读这本《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二版)》,仿佛亲历二战中的欧洲战场,作者对于战争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将帮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读者了解和认识战争的本质。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于北京,蒙古族。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后为正式的战地记者,是二战时期最早进入欧洲战场并经历了全过程的中国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1949年回国。“文革”期间备受迫害,后平反。199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主要著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等。

前言/序言


烽火中的凝视:二战时期国际视角下的重大事件与人物群像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记者、观察家们所记录和撰写的详尽报告、私密信件与深度分析。它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战场或某个特定的军事行动,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国际叙事拼图,旨在呈现战争对全球格局、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精神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战云初起与意识形态的较量 1. 欧洲的“和平的黄昏”:从慕尼黑到波兰的崩溃 本部分详述了1930年代末期,欧洲列强在外交斡旋中的挣扎与幻灭。通过彼时驻柏林、伦敦和巴黎的通讯员的视角,读者将得以审视绥靖政策背后的政治考量、公众情绪的微妙变化,以及希特勒政权对外扩张的步步紧逼。重点关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的幕后交易,以及西方媒体如何从最初的盲目乐观转向深刻的担忧。特别收录了关于德国闪电战(Blitzkrieg)理论在入侵波兰时初次展现其破坏力时的现场报道,描绘了早期技术优势如何迅速颠覆既有军事战略的冲击。 2. 意识形态的角力场:民主、法西斯与共产主义的交锋 二战不仅是领土的争夺,更是三种截然不同政治哲学的残酷检验。本书收录了对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新罗马帝国”梦想的早期批判性报道,这些报道揭示了法西斯宣传机器的运作模式及其对社会资源的掠夺。同时,我们探讨了苏联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的内部分析,以及西方记者如何努力穿透铁幕,试图理解斯大林主义的真实面貌及其对战争走向的潜在影响。这种多维度的意识形态观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这场冲突会被赋予如此沉重的历史意义。 第二部分:全球战场的侧面与人性的深度挖掘 3. 太平洋的涟漪:珍珠港事件前后的舆论风暴 本书并未直接描述珍珠港的军事细节,而是聚焦于美国公众对日本外交意图的误判与信息真空。我们通过对美国东海岸报纸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在冲突爆发前,美国社会内部关于是否应干预欧洲战争的激烈辩论。此外,书中还包含了早期关于日本在亚洲扩张的“大东亚共荣圈”叙事与当地抵抗力量的复杂互动报告,展现了殖民地人民在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艰难的生存选择。 4. 占领区的日常:饥饿、抵抗与“新秩序”的幻象 深入描绘了被占领的西欧和东欧城市中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不同于前线的宏大叙事,这些报告侧重于日常的物资短缺、黑市的兴衰,以及在严酷管制下,非暴力抵抗(如散发传单、保护犹太人邻居)如何悄然滋长。重点分析了维希法国的“合作”政策是如何被国内不同阶层所解读和执行的,以及纳粹在占领区推行的“日耳曼化”政策对当地文化和族群关系的长期破坏。 5. 非洲之角与地中海:被遗忘的战线 二战的舞台远不止英伦三岛和东线。本章节汇集了关于北非战役、巴尔干半岛游击战的通讯,着重探讨了英联邦军队(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部队)在沙漠中的作战环境和后勤挑战。同时,也呈现了二战对殖民地关系带来的冲击,以及非洲士兵在欧洲战场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终结的序曲与未竟的审判 6. 科技的伦理困境:空袭时代的恐怖与防御 本书细致考察了战争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危机。这包括对德国V系列火箭的研究,以及盟军对德累斯顿、汉堡等城市进行战略轰炸的报道。通过对当时参与轰炸的飞行员日记和战后幸存者的回忆进行交叉比对,探讨了“总体战”概念下,军事目标与平民伤亡界限的模糊化,以及关于“报复性轰炸”的道德辩护。 7. 终结的曙光与阴影:欧洲的解放与纽伦堡的序章 聚焦于1945年春,盟军向德国腹地推进的过程。报告描述了盟军士兵首次接触集中营的震惊与创伤,以及这些见证如何迅速转化为国际社会对“反人类罪”的定义和追责的动力。本书收录了对战后初期纽伦堡审判的实时报道,分析了国际法庭试图在战火硝烟后建立普世正义的艰难尝试。 8. 战后重建的初期迷雾:从雅尔塔到冷战的萌芽 二战的结束并非和平的开始。本章分析了战后初期,关于德国和东欧势力范围划分的密集的政治角力。通过对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外部观察者记录,揭示了“三巨头”之间日益加深的猜疑链条,以及自由世界与苏维埃阵营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初步对立,为即将到来的冷战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结语:历史的恒久回响 全书以一系列对战争中涌现出的“普通英雄”——无论是坚守岗位的护士、冒着生命危险运送情报的信使,还是在废墟中坚持创作的艺术家——的速写作为收尾,强调了战争背景下个体尊严的顽强,以及人类精神对极端暴力的抵御与超越。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焦点的、立体的二战历史切面,它关乎的是观察者如何记录,记录者如何思考,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塑造了我们对那段黑暗时期的集体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个人记忆的温度与历史事件的广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在场感”。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将一个宏大的历史节点,落脚到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个体故事上,让读者能够通过这个小切口,窥见全貌。这种叙事技巧非常高明,避免了传统历史写作中常见的枯燥说教。此外,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成熟的韵味,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观察者的敏锐和思辨者的深度。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转折点上所做的艰难取舍和深思熟虑。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探讨二战主题作品中的一股清流,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无数个带着独特印记的视角共同构筑而成的复杂结构。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便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文字的华丽辞藻,而是来自于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作者似乎并不避讳去触碰那些敏感、晦涩甚至令人不安的历史角落。在描述战争的残酷性时,他没有丝毫的粉饰或美化,笔触直指核心,那种对生命逝去和文明毁灭的深刻反思,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这种毫不妥协的真实,让阅读过程充满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促使我以更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书中对信息来源的严谨态度也值得称赞,大量的脚注和引文暗示了作者背后付出的巨大研究心血,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二战的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在极端环境中保持清醒与良知的历史见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人立刻联想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以及透过一个特定视角审视全球性冲突的意图。初读之下,我便被作者那种深入现场、力求捕捉时代脉搏的文字功底所吸引。它不像许多官方历史著作那样侧重于宏观的战略部署或政治角力,反倒更像是将读者拽入到泥泞的战壕边,或是拥挤不堪的防空洞里。那种扑面而来的、带着硝烟和尘土味的真实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敏感度,总能捕捉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遗漏的微小细节——比如一次短暂的眼神交汇,一次艰难的物资分配,或是普通人在极端压力下的瞬间反应。这种聚焦于“人”的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冰冷的战争图景瞬间立体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它没有提供一个绝对清晰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关于战争本质的深刻疑问,引导着读者去思考历史记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可以说,它成功地用一种独特的东方视角,为我们理解那段全球动荡的时期,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你面前,用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调,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它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紧凑激烈,如同亲历炮火的瞬间;时而又放缓下来,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上投入大量的笔墨,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道德困境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面对战争中的非黑即白,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展现灰色地带——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是如何在生存与信念之间艰难权衡的。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使得书中的角色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缺陷也有光芒的“人”。这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历史学习,升华成了一种对人性深层主题的探索,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消化这本书所蕴含的丰富信息量,它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文献整理能力和跨文化理解的深度。不同于我们习惯从西方视角接触到的二战叙事,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件和人物的解读,都带着一种微妙而重要的文化滤镜。这种滤镜并非简单的偏见,而是一种基于特定历史语境和国民集体记忆的独特观察点。比如,作者对于某些关键战役的描述,其侧重点和情感倾向明显不同于主流的欧美史学著作。这种差异并非对错之争,而是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对比视角,帮助我们跳出单一的叙事框架。在细节的处理上,书中穿插的许多访谈片段或私人信件的引用,都显得尤为精妙,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无常。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溯前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信息,编织成一个逻辑严密且富有感染力的整体结构的。

评分

该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该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1985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被收在书中。

评分

买书一直信赖京东~不错

评分

萧乾,1910年生于北京,蒙古族。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后为正式的战地记者,是二战时期最早进入欧洲战场并经历了全过程的中国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1949年回国。“文革”期间备受迫害,后平反。199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主要著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等。 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该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1985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被收在书中。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没开始看,京东优惠买的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书质量很好,发货神速,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