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集

書信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寅恪 著
图书标签:
  • 书信
  • 文学
  • 散文
  • 情感
  • 人生
  • 回忆
  • 通信
  • 文化
  • 经典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067
版次:3
商品编码:11750960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19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入笔者1923—1966年间致亲朋、学者的200余件书翰,是其数十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内容涉及论学、论人、心志情感和日常生活。由此可以了解陈氏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学术探索,了解其性情与为人。这批书函对于研究20世纪学术史、研究陈寅恪均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与妹书(一通)
致徐炳昶(一通)
致袁同礼(一通)
致容庚(九通)
致傅斯年(七十七通)
致陈垣(十八通)
致胡适(八通)
致罗香林(八通)
致梅贻琦(八通)
致刘文典(一通)
致浦江青(一通)
致伯希和(一通)
致沈兼士(二通)
致杨树达(七通)
致陈述(廿一通)
致劳 陈述(七通)
致萧纶徽 陈述(一通)
致张政良 陈述(一通)
致闻宥(十一通)
致华忱之(一通)
致牛津大学(二通)
致刘节(三通)
致陈磐(三通)
致史语所第一组诸友(一通)
致王云五(一通)
致戴望舒(一通)
致陈登恪(三通)
致刘永济(五通)
致方豪(二通)
致姚薇元(一通)
致潘公展(一通)
致缪钺(一通)
致董作宾(二通)
致沈履 雷海宗(一通)
致郑天挺(二通)
致王力(一通)
致叶企孙 吴晗(一通)
致李思纯(一通)
致吴宓(二通)
致蒋天枢(四通)
致郭沫若(一通)
致唐长孺(一通)
致刘铭恕(一通)
致刘祖霞(一通)
致牟润孙(一通)
致梁绮诚(一通)
致广东省委文化革命驻中山大学工作队(一通)
编后记

精彩书摘

  拙撰唐代政治史略讲(乃在香港大学之讲稿也,上学期讲唐史,下学期讲唐代文学)约分三部分:
  上、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中、政治革命及党派之分野
  下、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四十四
  恭三吾兄先生左右:顷奉二月五日手示,敬悉一切,感荷。昨日亦得孟真先生函,所言亦与尊函意旨相同。弟已迳复寄重庆,兹再为兄略述之。弟居港下半年,即六月以后便无办法,行止两难,进退维谷,颇如待决之死囚,故半年来白发又添无数茎矣!敝眷大小共五人,若坐飞机,至少须三张半票,其价约合国带万元,且询之亲友即司运输者,俱言无输运行李之可能,故衣被等物若坐飞机则必全部弃置,在内地重购亦非数千元不可,此情势之最困难者也。又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开会在三月五日,弟现在港大授课钟点甚少,假期又长,现既负演讲之责,若不在其假期中往渝,势必缺课太多,且又须返港,往返仆仆,劳神费钱。今年之会,非同去年有选举院长之重要,故弟不必去,遂亦不能利用其赴会之旅费以迁川,若开会在五六月间,则公私俱便矣!但弟下半年既不能再居港,则拟弟一人至川,而将家眷由广州湾赴广西居住,因路短费省,且可略带行李(运费极昂)。但经此路亦极苦辛,又恐将阻滞不通也。据最近估计,即由此路,亦非别筹川资四五千元因币不能离港,因已困在此间,欲离去真匪易事。若由此路之川资无从筹借,则祇有冒险赴英之一法,而欧局形势如此,恐不可能。弟已将此意迳复孟真先生,不知有无良策解我所悬?近因函件检查,颇多延误,前函不识达到否?请兄并将此函寄与孟真先生一阅,不胜感盼之至。今早得丁梧梓先生函,询沈兼士先生文稿事。弟前数月已将沈稿寄昆明,前日罗莘田先生来函,言此稿已收到,因丁先生嘱将稿留滇云云。弟已将罗先生函寄与丁先生,请其向罗先生直接索取,因恐前信或不达,故特附陈,希并转告梧梓先生为感。弟在港愁闷不堪,病仍时发,以贫故,不能常常就医服药,祇得与内子少略就诊服药。职此之故,病亦未能全愈,因医药之功或施或辍也。惟港大职务较少,略原有暇写稿,近成唐代政治史略一小书,约七八万言,并考证杂文数篇,因检对原文及钞誊不便之故,尚未得完全写一清稿。然必须于暑假钞毕也,知关注并以附闻。北大研究所同人,除足下外尚有来川者否?史语所同人均乞代致意。那廉君先生前代转寄函均一一收到,不及专复,并祈代达。匆此,敬叩
  撰安。
  ……

前言/序言


书信集:历史的回响与人性的温度 《书信集》并非一本普通的合集,它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思想、情感、挣扎与喜悦,都凝聚在那些或娟秀或遒劲的笔触之间。这本集子收录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书信,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人文画卷,展现了历史进程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人类情感的共通与永恒。 一、 历史的剪影: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踪迹 书信,作为一种最直接、最 personal 的交流方式,承载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更记录了时代变迁的烙印。在《书信集》中,我们可以读到革命年代热血青年写给家人的告别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理想的执着与对亲人的不舍,那种慷慨赴死的决心与深沉的儿女情长交织,让人动容。有战火纷飞时期前线将士寄给爱人的平安问候,字句朴实却饱含深情,每一个“我很好”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那些对家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在炮火硝烟中显得尤为珍贵。 同时,我们也能够从某些书信中,窥见社会变革的微光。一位在特殊时期辗转迁徙的知识分子,在信中细致地描绘着生活的艰辛,对学术的热爱如何支撑着他度过难关,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字字句句都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无奈与坚韧。另一封来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普通劳动者写给政府的感谢信,朴素的语言中流露出对新生活的喜悦,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这便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 《书信集》中的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有温度的个体叙事。通过这些书信,我们不再是站在历史的外部旁观者,而是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当时人们的困境与希望。它们是官方史料之外的补充,是历史洪流中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注脚。 二、 人性的温度:爱、思念、哲思与困境 抛开历史的宏大叙事,《书信集》最触动人心的,是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真实的人性。这里有赤裸裸的爱意,年轻情侣间羞涩而炽热的告白,他们描绘着初见的怦然心动,对未来的共同规划,那些细微的情感描绘,仿佛能让读者也回想起自己年少时青涩的爱恋。父母写给远方子女的信,充满了无尽的牵挂与关怀,叮嘱注意身体,询问生活琐事,字里行间都是最朴实的爱,那是一种不求回报、恒久不变的情感。 思念,也是贯穿许多书信的主题。异乡游子写给家人的书信,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童年回忆的眷恋。或许只是家乡的一片叶子,一碗家常菜,都能勾起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这种跨越空间的思念,是人类情感最普世的表达。 哲思与困境,也在某些信件中得到深刻的体现。一位年迈的哲学家写给学生的信,探讨生命的意义,对宇宙的奥秘进行思考,字句间流露出洞察世事的智慧与对未知的好奇。而另一些信件,则记录了人们在人生低谷时的挣扎与求索。面对病痛、失落、迷茫,人们用文字倾诉内心的痛苦,寻求慰藉,也在这过程中展现出惊人的勇气与韧性。这些关于困境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人类在逆境中的脆弱,也看到了他们不屈的灵魂。 三、 情感的共鸣:跨越时空的连接 《书信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不同时代的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我们读到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写给远方女儿的信,关心她的婚姻,叮嘱她为人妻为人母的道理,我们会发现,即便时代变迁,母爱的本质从未改变。当我们读到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作家写给故友的书信,回忆起往昔的岁月,抒发对祖国文化的眷恋,我们会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乡愁。 这些书信,让我们有机会以一种近乎窥视的方式,进入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它们让我们意识到,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拥有不同的经历,但我们依然拥有共同的情感,对爱、对家、对梦想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温暖。 四、 文学的美学:笔尖下的诗意与韵味 除了内容,《书信集》在文字本身上也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即使是日常的问候,也往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文风和审美情趣。有的信件语言朴素,直抒胸臆,却饱含真挚的情感;有的信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充满了文学的韵味。 例如,一位才子写给心仪之人的情书,字句间巧妙地化用典故,描绘出细腻的情感,仿佛能闻到墨香,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一位文人写给友人关于读书心得的信,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即使是商业信函,也可能在措辞、布局上体现出当时的书写习惯和礼仪。 这些文字,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流淌,是那个时代语言风格的缩影。通过阅读这些书信,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和人性,还能欣赏到文字本身的美学魅力,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独特的表达方式。 五、 价值与意义:唤醒记忆,传承情感 《书信集》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被遗忘的记忆,传承了宝贵的情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速食文化盛行,手写书信的温度似乎渐行渐远。这本集子,恰恰提醒我们,文字的力量,情感的深度,并不因时代的更迭而衰减。 它是一份历史的见证,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过去,反思我们的现在,展望我们的未来。它是一面人性的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内心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悲喜。它更是一份情感的传承,让我们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与温暖,激励我们更好地生活。 《书信集》或许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悬念迭起的叙事结构,但它以其最朴实、最真挚的方式,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回响,触摸到人性的温度,找到跨越时空的连接。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每一封信,都是一段故事,一次对话,一次心灵的触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拿起《書信集》之前,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这不过是一些故纸堆里的文字。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信件的语言质朴而有力,没有丝毫的浮夸和做作。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情感的细腻描摹,那些爱恋,那些友情,那些亲情,都如涓涓细流般在字里行间流淌,温暖而动人。我能感受到写信人当时的情绪起伏,时而欣喜若狂,时而忧愁满怀,时而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我会被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所打动,比如对一次偶然相遇的描绘,对一句无心之语的回忆,这些都展现了写信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书信”这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传递情感,传递温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情感的独特视角,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

《書信集》就像一本打开的时间胶囊,里面盛满了过去的点滴时光。我曾以为写信是件很正式的事情,但这本书中的信件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一面。它们有的像日常的絮语,有的像心底的倾诉,有的甚至充满了戏谑和调侃。我被其中那些鲜活的细节所吸引,比如对食材的细致描写,对风景的生动描绘,以及对朋友间细微互动的情感捕捉。这些零散的片段,却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像,让我仿佛能看到写信人那生动的表情,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让我尤其感动的是,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期,信件中也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如今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无数个真挚的情感所组成的。我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看到了他们面对生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实和美好。

评分

《書信集》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对历史的了解。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教科书,只是这本书是用最真挚的情感写成的。信件的内容,从对学问的探讨,到对艺术的欣赏,再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都展现了写信人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食粮,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困境的论述,它们没有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充满了实践性的指导,让人读来既感到鼓舞,又充满力量。我也会被其中一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描写所打动,比如对美食的赞美,对自然的赞叹,对友谊的珍视,这些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值得珍惜。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平凡的生活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当下和未来的书,它教会我如何以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评分

初读《書信集》,以为它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的文学作品。然而,事实远非如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不疾不徐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信件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对时局的担忧,到对个人前程的规划,再到对亲人的叮咛嘱咐,无一不显露出写信人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些充满生活智慧的段落。比如,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勤俭持家,甚至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小挫折,都充满了朴实而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并非来自什么深奥的哲学理论,而是源于生活本身的磨砺和感悟。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描写,比如信中对儿女的思念,对朋友的关心,对故乡的眷恋,这些情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依然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读完之后,我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番人生的洗礼。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这本《書信集》如同一扇扇尘封的窗,推开之后,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混合着旧日时光的芬芳。我原本是怀着一丝好奇的心情翻开它的,想着或许能窥见一些历史的片段,或是文人雅士笔下的风花雪月。然而,书页翻动之间,我却被一种更贴近人心的情感所触动。信件的字里行间,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也没有刻意为之的雕琢,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流淌。那些熟悉的问候,那些日常的琐碎,那些对远方亲友的思念,都仿佛还在纸张上温热着。我仿佛能听到写信人轻轻叹息的声音,看到他们笔尖在纸上滑动时眉宇间的专注。特别是那些关于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如收成的好坏,邻里间的趣事,甚至是对天气变化的细腻感受,都让我觉得异常亲切。这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命的痕迹,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常常会想象写信时的场景,或许是某个微雨的午后,或许是某个静谧的夜晚,写信人坐在灯下,用他(她)的笔,将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倾泻而出。读着这些信,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那种纯粹而直接的情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动人的文字,往往不是多么华丽的辞藻,而是那份发自肺腑的真诚。

评分

陈寅恪先生的书!!!!绝对值得一看,这本书信集对我们了解真实的陈寅恪先生绝对大有好处。另外这似乎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版本哎!

评分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评分

陈寅恪先生的书!!!!绝对值得一看,这本书信集对我们了解真实的陈寅恪先生绝对大有好处。另外这似乎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版本哎!

评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致敬大师!

评分

陈寅恪的书,要好好看。

评分

书还不错,大师经典,需要好好研读

评分

陈寅恪先生的书!!!!绝对值得一看,这本书信集对我们了解真实的陈寅恪先生绝对大有好处。另外这似乎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版本哎!

评分

倒是很想知道大师书信方面会写些什么东西啊,哈哈哈哈

评分

挺不错的,系列图书,屯书慢慢看,还是可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