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八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八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名人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20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5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小传》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简要介绍了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一生。

目录

王文华(1888—1921)
王任叔(1901一1972)
王先谦(1842—1918)
王法勤(1870—1941)
王树枏(1851—1936)
包华国(1902—1963)
石建中(1913一1950)
石评梅(1902—1928)
皮宗敢(1912—1984)
左曙萍(1908—1984)
朱晖日(1893—1968)
成仿吾(1897—1984)
何贤(1908—1983)
宋蔼龄(1889—1973)
李平书(1854—1927)
李德全(1896—1972)
吴金鼎(1901—1947)
吴国桢(1903—1984)
周志道(1900—-1984)
周建人(1888—1984)
周鲠生(1889—1971)
林尹(1910—1983)
林黛(1934—1964)
林万生(1907—1976)
林翼中(1887—1984)
邵光(1919—1983)
邵百昌(1898—1981)
邵荃麟(1906—1971)
金兆梓(1889—1975)
侯德榜(1890—-1974)
柳无垢(1914—1963)
范玉书(1901—1983)
郁华(1884—1939)
徐祖诒(1895—1976)
徐调孚(1901—1981)
高君宇(1896—1925)
高惜冰(1894—1984)
高鹏云(1897—1977)
孙洪伊(1870—-1936)
孙殿起(1894—1958)
浦江清(1904—1957)
商衍鎏(1874—1963)
许崇清(1888—1969)
梁如浩(1863—1941)
梁敬锌(1892—1984)
张澜(1872—1955)
张其锃(1877—1927)
张善琨(1909—1957)
张静愚(1895—1984)
浚鸿勋(1894—1981)
庄前鼎(1902—1962)
陈武(1906—1983)
陈公亮(1912—1984)
陈炳煜(1868—1927)
陈启(1893—1984)
陈焕章(1881—1933)
陈梦家(1911—1966)
陈质平(1906—1984)
陈锦涛(1871—1939)
莫荣新(1853—1930)
郭筠(1843—1916)
郭绍虞(1893—1984)
汤芗铭(1887—1975)
温宗尧(1876—1946)
冯文炳(1901—1967)
曾今可(1902—1971)
曾举直(1894—1981)
黄仁霖(1901—1983)
黄及时(1902—1971)
黄永安(1897—1979)
黄锡铨(1852—1925)
杨士琦(1862—1918)
杨之华(1900—1973)
裴文中(1904—1982)
赵丹(1915—1980)
赵琛(1899—1969)
齐燕铭(1907—1978)
荣德生(1875—1952)
荫昌(1859—1928)
刘仙洲(1890—1975)
刘百闵(1899—1968)

精彩书摘

  《民国人物小传(第八册)》:
  二十八日,北军再挫上海讨袁军,二十九日,袁世凯任郑汝成为上海镇守使,李平书因曾助“松军”钮永建(惕生)通过防线,为领事团限令迁出,在迁出令颁布之前,李平书已秘密离沪赴日,至神户安排书画赛会;九月十二日,“二次奉命”结束。三年二月,袁通令停办地方自治,上海镇守使郑汝成立即派员接收市政府,改为沪南工程捐局。四年冬,袁氏密谋称帝,李平书潜返上海租界,参与讨袁之役。五年六月,袁氏去世,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李平书尝发两电,一请撤回北军,一请裁军使缺,俱不报;秋,值书画展览自遣。六年夏,迁居昆山新居。七年七月,当选为国会众议员。九年,设“多宝斋”古董铺于静安寺路,同年与李英石等创办沪闵南柘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十一年夏,乘车入京,出席国会会议,行前将“多宝斋”结束,时值第一次直奉之战起,留京两月而归。十二年二月一日(壬戌年十二月十六日),年七十,先是京沪同人以寿翁力谢称祝,佥醵金为纪念品,李平书曰:“余方编《且顽七十岁自叙》,将付中华书局排印,诸公爱我,盍助我印成此书,以为纪念可乎?”众皆称善,于是争赴书局投资,李平书又为书局酌定限制,每人至多十元,少则一元,凭收据取书,由张元济(菊生)、唐文治、(蔚芝)、史量才(家修)、韩国钧(紫石)等为之付梓,书用聚珍仿宋印出,线装四册,加以清世祖《劝善要言》一册,咸丰间杭州王孟英《潜斋简效方》(附潘泉孙《救急百方》)一册,凡六册,都为一函,由俞复(仲寰)题签,耿道冲撰序。
  ……
民国风云录:一部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 图书名称:《民国风云录:一部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或人物的浅尝辄止,而是一部力图全景式展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层面风云变幻的鸿篇巨著。它以史学研究的严谨性为基石,辅以文学叙事的生动笔触,旨在勾勒出那个充满剧变与矛盾的“民国时代”的真实面貌。 第一编:序幕与风暴的酝酿 (1912-1920年代初) 本书伊始,将时间回溯至辛亥革命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的年代。我们不专注于对帝制的简单否定,而是深入探讨共和理念在旧体制的废墟上如何艰难播种。 袁世凯的“洪宪”与北洋的裂痕: 详细分析了袁世凯称帝的政治逻辑及其失败的必然性。重点阐述了北洋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派系斗争(如直系、皖系)的根源,以及这些内耗如何为后续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书中会引用大量未曾公开或少有人问津的档案资料,揭示政坛幕后博弈的复杂性。 新文化的觉醒与冲击: 这一编将大量篇幅聚焦于“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解放浪潮。这不是简单的口号罗列,而是对“德先生”与“赛先生”如何渗透到知识分子群体、并与传统儒家思想发生激烈碰撞的细致描绘。从陈独秀、胡适到鲁迅,他们的论战不仅仅是笔墨之争,更是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性抉择。书中会侧重分析白话文运动对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南北政权的对峙与外交困境: 梳理了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尝试,以及南方护法运动的曲折历程。同时,也审视了北洋政府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窘迫地位,分析了巴黎和会前后,中国是如何在列强夹缝中努力争取国家主权的。 第二编:军阀的割据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1920年代中期) 第二编是本书核心部分之一,聚焦于中国政治力量的重组与统一的努力。 北洋的终结与直皖的决战: 详细剖析了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与皖系(段祺瑞)之间的三次主要冲突,特别是直皖战争的军事部署与政治后果。这一阶段的描述,将侧重于军事策略与地方实力派的结盟与背叛。 国共的合作与“联俄”的尝试: 深入探讨了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形成背景,分析了共产国际在国民党改组中的作用,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在矛盾与张力。书中会着重分析黄埔军校的创立,不仅是军事教育机构,更是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 国民革命的爆发与北伐的进军: 详尽叙述了国民革命的酝酿、爆发(包括省港大罢工等社会运动的侧面描写),以及北伐战争的军事进程。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线性叙事,本书将着重分析不同地域(如湖南、湖北、江浙)民众对北伐的不同反应,以及北伐军内部的复杂派系关系如何影响了战争的最终走向。 第三编: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黄金十年”的复杂性 (1927-1937)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的建设与挑战。 中央的整合与地方势力的收编: 分析了“宁汉合流”的政治妥协,蒋介石如何通过军事胜利和政治手腕,逐步将各派系(如桂系、西北军、东北军)纳入中央体系,以及“改组派”、“改组国民党”等内部改革运动的失败。 经济建设与社会转型: 详细考察了“黄金十年”的经济成就与局限。包括法币改革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如面粉业、纺织业)与外国资本的渗透之间的张力。书中将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现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乡村经济的持续困境。 文化与思想的“左右之争”: 探讨了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分化。一方面是新派的都市文化、电影业的兴起;另一方面,左翼文学思潮的蓬勃发展与政府的文化管制之间的猫鼠游戏。分析了京剧改革、新音乐的推广等文化现象背后的时代意涵。 对内剿共与对外交涉的困境: 对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审视,详细描绘了历次“剿共”战争的军事部署与付出的代价。同时,也分析了国民政府在处理中日关系,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外交政策的内部分歧与外部压力。 第四编:浴火与新生——抗战的艰辛历程 (1937-1945) 第四编集中于抗日战争这一决定民族命运的八年历程。 全面抗战的动员与战略转变: 分析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的惨烈教训,以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的战略调整——从阵地战转向空间持久战的决策逻辑。书中将详细描述后方民众的迁徙、工业的内迁,以及“大后方”社会的组织形态。 正面战场的关键战役群像: 不仅关注台儿庄、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还深入描绘了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局部胜利。重点分析了国军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的巨大劣势下,如何通过人海战术、坚壁清野等方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党派合作的现实与裂痕: 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质进行了冷静的分析,探讨了合作之下的摩擦与各自的发展轨迹。书中将呈现双方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上相互配合与制衡的复杂局面。 外交援助与国际支援: 详尽记录了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在欧美争取国际援助的努力,包括“飞虎队”的意义、驼峰航线的艰难,以及美国“租借法案”对中国抗战后期的决定性影响。 第五编:尾声:烽烟散尽后的新抉择 (1945-1949)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抗战胜利后的短暂和平与随之而来的全面内战。 战后接收的混乱与通货膨胀的灾难: 描绘了胜利后接收沦陷区的混乱局面,以及政府在处理巨额外债和战后重建中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如何迅速瓦解了民众对新政府的信心。 重庆谈判的博弈与决裂: 详细还原了重庆谈判的台前幕后,分析了双方在“军事存在”和“政治权力”上的核心分歧,以及最终未能达成共识的深层原因。 内战的展开与政权的更迭: 简要梳理了从东北战场、华北战场到淮海战役的军事走向,分析了国军在士气、指挥和政治动员上全面失势的结构性原因。 本书试图构建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充满张力的民国时代图景——一个在西方思潮与古老文化、军事威权与民主理想、外侮压力与内部动荡中艰难前行的国家。它不追求简单的褒贬,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 本书特色: 1. 档案文献的深度挖掘: 大量运用了最新的解密档案、私人信函及口述史料,力求突破传统叙事框架。 2. 社会史的切入点: 不仅关注庙堂之高,更关注大学教授、工厂工人、乡村教师等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3.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政治学、军事史、社会学和文化史的分析工具,提供一个立体的历史解读。 这部《民国风云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宏大叙事气魄,又不失细腻洞察力的民国历史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国人物小传(第八册)》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历史的全新理解。它打破了我以往对民国时期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在梳理这些人物传记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尝试去剖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多重动机,去展现他们在不同境遇下的挣扎与选择。我看到了有理想的革命者,也有心怀鬼胎的投机者;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也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普通人。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某个官员在收受贿赂时的心理斗争,某个知识分子在学问与生计之间的艰难权衡,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作者并没有对这些人物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将事实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更具历史价值和思想深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民国历史、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翻开这本《民国人物小传(第八册)》,感觉就像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里面的人物,虽说不再是课本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每一个都鲜活地跃然纸上,仿佛他们就在我耳边低语,讲述着那个跌宕起伏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摹,比如某个革命党人写信时的笔触,某个学者在书房里沉思的模样,又或者某位实业家在炮火中依然坚持视察工厂时的坚定眼神。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冰冷的历史人物瞬间有了温度,有了血肉。我能想象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抗争、奉献,又或许是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个体,构成了民国时期最真实、最动人的画卷。读完一章,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去思考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去感受历史留下的深刻烙印。对于渴望深入了解民国历史、体验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感受那些生命的光辉与黯淡。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微观”视角,却能折射出“宏观”的历史。我读《民国人物小传(第八册)》的时候,感觉就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一群人在民国的舞台上,演绎着属于他们的悲欢离合。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人有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真实的对话,让你自己去体会。我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那种彷徨、那种坚定、那种失落、那种希望,都写得非常细腻。尤其是一些夹杂在历史大事件中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虽然渺小,但他们的选择和坚持,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由少数伟人书写的,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共同谱写的。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或贬低任何一个人,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将这些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那个久远的年代。

评分

不得不说,《民国人物小传(第八册)》在人物选取上颇有独到之处。它不像某些传记类书籍那样,只关注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忽略,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普通人。我读到了为国家教育默默奉献的老教授,读到了在战乱年代坚持新闻事业的记者,还读到了那些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技术工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付出,汇聚成了那个时代前进的动力。作者的笔触朴实而有力,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煽情,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物的尊重与理解。我发现,很多时候,历史的伟大恰恰体现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他们的坚持、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英雄”的定义,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众生相,也让我们得以反思当下的生活,体会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

评分

一口气读完《民国人物小传(第八册)》,心中百感交集。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将这些民国人物拉近到读者身边,让我感觉他们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鲜活个体。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争论国家前途时的激昂辩论,能感受到他们在个人情感纠葛时的无奈与痛苦,更能体会到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勇气与挣扎。特别是对一些女性人物的刻画,我看到了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坚韧与智慧,她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抗争与成长。作者在处理这些情感线索时,并没有回避,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又深刻的方式呈现,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实,语言流畅,叙事清晰,引人入胜。我常常会被某一段描写所吸引,久久不能释怀,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