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

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光辉,张杰,曹建国,李洪波 著
图书标签:
  • 热轧
  • 带钢
  • 板形
  • 控制
  • 检测
  • 冶金
  • 钢铁
  • 制造
  • 工业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69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7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主要以2250mm和1700mm热连轧机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其他有代表性的先进热轧机,详细分析和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热连轧机板形控制和检测技术。《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热轧带钢的生产特点及生产工艺,第2章主要介绍板形控制和检测技术,第3章主要介绍SP定宽压力机调宽法研究,第4章主要介绍2250mm热连轧机辊形改进及板形调控特性研究,第5章主要介绍l’700mm热连轧机长行程窜辊宽幅无取向硅钢板形控制技术研究,第6章主要介绍热轧带钢平坦度的检测与处理系统,第7章主要介绍2250mm热轧平整机的板形调控特性和窜辊策略研究,第8章主要介绍2250mm热连轧机工作辊温度场及热辊形分析,第9章主要介绍热轧带钢横向温度不均匀分布研究,第10章主要介绍4200mm SmartCrown中厚板轧机辊形研究。
  《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适合轧钢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冶金机械及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

目录

1 热轧带钢的生产特点及生产工艺
1.1 热轧带钢的技术要求
1.2 热轧带钢的种类和用途
1.3 热轧带钢的生产特点
1.4 热连轧机的主要机型
1.4.1 轧机机型分类
1.4.2 常规热连轧生产线的轧机配置情况
1.4.3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轧机配置情况
1.5 热连轧机的工艺对比分析
1.5.1 常规热轧工艺
1.5.2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
1.5.3 中厚板坯连铸连轧工艺
1.5.4 三种热轧工艺的产品质量和工艺设备对比
1.5.5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与传统工艺的比较
1.6 2150mm热连轧机的主要工艺流程分析
1.7 典型热连轧机的轧制工艺参数
1.7.1 1700mm热连轧机
1.7.2 1880mm薄板坯连铸连轧机
1.7.3 2300mm热连轧机
1.7.4 三个机组的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对比
1.7.5 1810mm生产线典型轧制设备
1.8 先进热轧宽带钢生产技术
1.8.1 连铸坯热送工艺
1.8.2 蓄热式加热炉技术
1.8.3 板坯定宽侧压技术——定宽压力机
1.8.4 保温装置——保温罩和热卷箱
1.8.5 微张力有(无)套轧制
1.8.6 热轧工艺润滑技术
1.8.7 高速钢轧辊技术
1.8.8 在线磨辊技术
1.8.9 铁素体轧制技术
1.8.10 短流程生产方式
1.8.11 无头轧制
1.8.12 超薄带钢的轧制
1.8.13 自由规程轧制
1.8.14 智能化控制

2 板形控制和检测技术
2.1 板形的描述
2.1.1 横截面外形
2.1.2 平坦度
2.1.3 凸度与平坦度的转化
2.2 板形控制影响因素
2.3 板形控制和检测系统
2.4 凸度仪
2.5 平坦度仪
2.5.1 棒状光源法
2.5.2 激光三角法
2.5.3 光切法和截光法
2.5.4 直线型激光测量法
2.5.5 投影栅相位法
2.5.6 激光莫尔法
2.5.7 投影条纹法
2.5.8 棒状激光法
2.5.9 挡板遮光法
2.5.10 平坦度检测方法对比
2.6 板形控制主要手段
2.6.1 液压弯辊系统
2.6.2 液压窜辊系统
2.6.3 轧辊交叉技术
2.6.4 层流冷却系统
2.7 板形控制系统
2.7.1 板形预设定模型
2.7.2 板形闭环控制模型
2.8 热轧平坦度综合控制

3 SP定宽压力机调宽法研究
3.1 带钢宽度控制概述
3.1.1 立辊调宽法
3.1.2 SP定宽压力机调宽法
3.2 定宽压力机工作原理及性能
3.2.1 定宽压力机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3.2.2 定宽压力机的结构和性能特点
3.2.3 定宽压力机的运动学分析
3.3 定宽压力机的控制
3.3.1 定宽压力机的同步控制
3.3.2 定宽压力机的调宽轧制
3.4 调宽过程有限元模型
3.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2 板坯和模块运动简化
3.4.3 边界条件的确定
3.4.4 摩擦模型的建立
3.5 板坯调宽数值分析
3.5.1 长度方向的变形
3.5.2 宽度方向的变形
3.5.3 厚度方向的变形
3.5.4 等效应力
3.5.5 单元间正应力
3.5.6 单元间最大主应力

4 2250mm热连轧机辊形改进及板形调控特性研究
4.1 精轧CVC工作辊辊形研究
4.1.1 CVC工作辊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1.2 CVC辊形的设计及改进方法
4.1.3 辊形改进试验及效果
4.2 精轧CVR支持辊辊形研究
4.2.1 CVR支持辊辊形的设计
4.2.2 辊系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3 仿真参数的确定
4.2.4 CVR辊形的工作性能分析
4.2.5 工业试验及效果
4.3 粗轧支持辊辊形研究
4.3.1 辊形设计方案比较
4.3.2 新辊形的近似加工方法
4.3.3 粗轧R2机架支持辊实验
4.4 五次CVC辊形研究
4.5 2250mm热连轧机板形调控特性研究
4.5.1 凸度调节域
4.5.2 承载辊缝横向刚度
4.5.3 辊缝凸度

5 1700mm热连轧机长行程窜辊宽幅无取向硅钢板形控制技术研究
5.1 无取向硅钢轧制的辊形特点分析
5.1.1 带钢凸度控制与宽度的关系
5.1.2 工作辊*大磨损量与轧制单位块数的关系
5.1.3 工作辊磨损辊形变化
5.2 ASR窜辊策略的实现
5.3 工业轧制试验与应用

6 热轧带钢平坦度的检测与处理系统研究
6.1 热轧平坦度检测的复杂性
6.2 带钢激光平坦度仪检测原理及其系统测试
6.2.1 激光与CCD位移测量原理
6.2.2 平坦度仪的静态标定
6.2.3 平坦度仪测量误差的检测
6.3 *大检测厚度分析
6.4 平坦度检测系统的组成
6.4.1 摄像传感器CCD
6.4.2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6.4.3 高速缓存器FIFO
6.5 系统CCD信号采集与处理的工作原理
6.5.1 时钟及驱动电路
6.5.2 CCD传感器光采样
6.5.3 AD数据采集
6.5.4 FIFO数据缓存
6.5.5 DSP数据处理
6.6 数据采集与处理
6.6.1 数据采集
6.6.2 数据处理
6.7 激光平坦度仪总体结构和主操作界面
6.8 一种新的平坦度测量方法——激光角度位移法
6.8.1 激光角度位移法检测原理
6.8.2 系统设计
6.8.3 平坦度指标

7 2250mm热轧平整机的板形调控特性和窜辊策略研究
7.1 2250mm热轧平整机不均匀磨损及板形调控特性
7.1.1 平整机机型及工艺特点分析
7.1.2 工作辊磨损及其辊缝凸度分析
7.1.3 工作辊窜辊和弯辊特性分析
7.1.4 平整机板形综合调控特性分析
7.1.5 现场试验分析
7.2 2250mm热轧平整机窜辊策略的研究
7.2.1 热轧平整机轧辊的磨损问题
7.2.2 平整机窜辊策略的改进
7.2.3 现场试验

8 2250mm热连轧机工作辊温度场及热辊形分析
8.1 工作辊热辊形计算的理论基础
8.2 2250mm轧机的生产概况
8.3 2250mm轧机的热辊形表现
8.4 工作辊热辊形的仿真模型
8.4.1 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8.4.2 温度场的差分计算模型
8.4.3 温度场及热辊形的仿真过程
8.4.4 仿真参数
8.5 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和热辊形仿真分析
8.5.1 不同工作辊直径的影响
8.5.2 不同窜辊方式时的影响
8.5.3 不同带钢宽度的影响
8.5.4 不同轧辊材质的影响
8.5.5 不同温度变化的影响
8.5.6 轧制节奏的影响
8.5.7 水冷换热系数的影响
8.5.8 一个轧制单位内温度场和热辊形的变化

9 热轧带钢横向温度不均匀分布研究
9.1 带钢温度分布对带钢性能及板形的影响
9.1.1 带钢纵向温度分布的影响
9.1.2 带钢横向温度分布的影响
9.2 轧制过程仿真模型的建立
9.2.1 主要假设
9.2.2 轧制过程中轧件的温度变化
9.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9.2.4 初始及边界条件
9.2.5 带钢的物性参数
9.2.6 仿真模型的初步检验
9.3 热连轧带钢温度的测量
9.3.1 热轧温度检测装置
9.3.2 热连轧带钢温度的检测
9.3.3 1800mm热连轧机的工艺情况
9.4 热连轧带钢横向温度分布的测量分析
9.4.1 带钢横向温度分布规律描述
9.4.2 带钢温度分布规律
9.4.3 带钢横向温度与压下率的关系
9.4.4 带钢横向温度与带钢宽度的关系
9.4.5 带钢横向温度与终轧温度的关系
9.5 带钢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方法及调节手段
9.5.1 纵向温度控制方法及调节手段
9.5.2 横向温度控制方法及调节手段

10 4200mm SmartCrown中厚板轧机辊形研究
10.1 SmartCrown工作辊辊形
10.1.1 工作辊辊形设计
10.1.2 工作辊辊形参数分析
10.2 SmartCrown工作辊使用前后对比
10.3 辊系有限元模型建立
10.4 原辊形配置下的板形调控特性分析
10.5 SVR新辊形的设计
10.6 新辊形配置板形调控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工业革命的黎明:蒸汽机的发明与社会变革》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工业革命的开端,聚焦于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追溯了蒸汽机从早期粗糙的雏形到詹姆斯·瓦特对其进行革命性改进,最终成为驱动现代工业机器心脏的完整历程。 第一部分:孕育与萌芽——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18世纪中叶欧洲,特别是英国所面临的技术与社会困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动力方式(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手工工场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瓶颈日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更强大、更可靠动力源的探索变得迫切。书中将介绍当时科学研究的现状,诸如牛顿力学等理论的初步发展,以及炼金术、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为蒸汽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我们还将考察当时社会对新技术的态度,以及早期一些失败或不成熟的动力机械尝试,例如托马斯·萨维里的水泵和托马斯·纽科门的早期蒸汽机,它们虽然存在诸多缺陷,却为瓦特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二部分:革新与飞跃——瓦特与蒸汽机的诞生 本部分的核心是詹姆斯·瓦特的故事。作者将详细梳理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维修纽科门蒸汽机时,如何敏锐地洞察到其能量损耗巨大的根本原因——气缸在每次工作循环中都需要反复加热和冷却。瓦特在反复试验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离式冷凝器的革命性设想,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蒸汽机的效率。书中将详细阐述分离式冷凝器的原理,以及它如何显著减少燃料消耗,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同时,书中还将介绍瓦特后续的其他重要改进,例如他的“双作用”原理、行星齿轮传动机构以及调速器(飞轮)的应用,这些改进使得蒸汽机不仅动力强劲,而且运行平稳、易于控制。此外,本书还将涉及瓦特与马修·博尔顿等合作伙伴的商业合作,探讨了技术创新如何与资本结合,共同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第三部分:滚滚浓烟——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与工业革命 本部分将聚焦蒸汽机在各个工业部门的实际应用,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 矿业: 蒸汽机最先在矿井排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瓦特蒸汽机能够有效地将深水抽干,使得煤矿和其他矿藏的开采深度大大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基础的能源——煤炭。 纺织业: 蒸汽机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纺织业的面貌。它为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早期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纺纱效率,也催生了对织布机的动力需求。蒸汽机的出现使得工厂可以摆脱水力的限制,建立在煤炭资源丰富或交通便利的地区,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纺织工厂。 冶金业: 蒸汽机为高炉提供强大的风箱动力,使得冶炼铁的温度更高、效率更高,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生铁,为制造蒸汽机本身和其他机械设备提供了材料。 交通运输: 蒸汽机的应用也带来了交通运输的革命。蒸汽火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旅行时间和运输成本,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连接了更广阔的市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范围和交流方式。 第四部分:社会巨变——蒸汽机时代的阵痛与新生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本书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 城市化: 工厂的建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但也带来了居住拥挤、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等一系列“城市病”。 阶级分化: 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积累财富;无产阶级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面临着低工资、长工时、恶劣工作环境等诸多困境。 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被工厂制度取代,人们的工作时间由钟表而非自然规律来规定,工作内容变得机械化、重复化。家庭结构也发生变化,女性和儿童也大量进入工厂。 社会思想与政治运动: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激发了新的社会思想,例如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同时,工人阶级也开始组织起来,争取自身权益,各种工人运动和罢工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 煤炭的大量燃烧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工厂废水的排放也污染了河流。这标志着人类大规模干预自然环境的开始,也埋下了环境问题的伏笔。 结论: 本书旨在展现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核心驱动力的历史地位,及其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从技术的精巧设计到社会结构的剧烈调整,从经济模式的根本转变到人类思想的深刻反思,《工业革命的黎明》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形成过程,并反思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金属疲劳,偶然间看到了《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这本书。虽然我主攻的方向是材料的力学性能,但板形问题在金属加工过程中对材料的最终力学性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被这本书的深入程度深深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板形是什么,而是从微观层面剖析了导致板形缺陷的根本原因,例如材料本身的内在应力、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塑性变形以及冷却过程中的热应力耦合效应。书中关于“应力分布”和“塑性变形机制”的章节,用大量的公式和仿真结果来解释这些复杂现象,让我得以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板形控制的挑战。作者还详细阐述了各种板形缺陷的力学模型,比如“中心波浪”、“边缘波浪”、“翘曲”等,并分析了这些缺陷如何影响钢板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均匀性,进而可能引发早期疲劳断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检测技术”与“性能评估”相结合的部分。它介绍了如何通过高精度的板形检测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板形,并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反推出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状态,从而对钢板的疲劳寿命进行初步的预测。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实际案例,展示了不良板形如何导致产品在后续加工(如冲压、焊接)中出现变形或开裂,这为我理解板形控制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加工工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板形控制正是连接这一联系的关键环节。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材料疲劳研究中可能忽略的加工因素。

评分

我是一个对工程技术充满好奇心的非专业读者,但《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这本书却让我领略到了工业技术的神奇之处。虽然书名听起来很专业,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类比,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板形形成的原因”的阐述。作者将轧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加工机器”,而钢板就像一块“面团”。面团被滚轮(轧辊)压制,在压制的过程中,如果滚轮受力不均,或者面团本身有弹性,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形。作者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会产生“翘边”、“中心鼓”等现象,并将其归结为轧制力、轧辊形状、材料本身的应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书中还引用了很多实际生产中的例子,比如讲述了某个钢厂因为轧辊冷却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生产出的带钢板形不合格,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容易记住书中的知识点。我甚至学到了一些与板形控制相关的“术语”,比如“轧机窜动”、“轧辊弯曲”、“张力控制”等,并且能够理解它们在大致的生产流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公式和技术细节,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工业生产的大门,让我对那些看不见的“幕后英雄”——工程师们的工作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意外的发现!我本来只是想找点关于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书籍,却偶然翻到了《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一开始,我对“板形控制”这个概念有些模糊,觉得可能太专业了,自己会不会看不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工程技术以一种非常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板形问题的成因,从轧机设计、轧辊磨损到工艺参数的细微变动,都做了详尽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检测技术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例如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系统,如何精准地捕捉板形缺陷,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生产过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反馈控制”的章节,它解释了如何将检测到的板形信息实时反馈给轧制过程,从而进行动态调整,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废品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甚至在书中找到了关于不同钢种对板形影响的对比分析,比如碳钢、低合金钢和不锈钢在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典型板形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各种示意图、流程图和实际生产场景的照片,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学到了如何从板形曲线中解读出更多信息,比如“波浪形”可能与轧辊窜动有关,“翘边”又可能源于轧制力不均。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热轧带钢板形控制的奇妙世界。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让我对原本以为高不可攀的工业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对先进制造技术感兴趣的学习者,《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这本书让我领略到精密加工的魅力。我一直对“制造精度”这个概念很着迷,这本书则将这种精度要求具体化到了热轧带钢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书中对“轧辊的精度要求”的描述,让我惊叹于其对制造公差的严苛。从轧辊的材质选择、热处理工艺,到最后的磨削精度,每一个环节都对最终的板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微小变形的累积效应”的解释所打动,即便是微小的轧辊不平整或磨损,经过上千次、上万次的轧制,都会累积成显著的板形缺陷。这本书还介绍了“先进的检测设备”,例如高分辨率的激光扫描仪,它们能够以微米级的精度测量板形,这种精密的测量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我甚至学到了一些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理念,比如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测板形缺陷的发生,并提前进行干预。书中关于“数字孪生”的概念,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通过对板形形成过程的详细建模和仿真,让我能够感受到数字孪生技术的潜在应用价值。这本书让我对“精益制造”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减少浪费,更是追求极致的制造精度和产品质量。

评分

作为一名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教材。《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这本书可以说是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被书中关于“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深深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传感器(如激光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来实时采集板形数据,并通过PID控制器、模糊逻辑控制器甚至神经网络控制器等先进算法,来计算轧辊窜动量、轧辊弯曲量等参数,从而实现对板形的精确控制。书中列举了多种控制策略,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让我对不同控制方法的适用场景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应用感到兴奋,它能够提前预测系统的未来动态,并据此制定最优控制策略,这在复杂动态系统中尤为重要。此外,书中关于“数据驱动的板形优化”的内容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介绍了如何通过大量的生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建立板形预测模型,并识别影响板形的关键工艺参数,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这些先进的控制技术,显著提高热轧带钢的板形合格率,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板形控制的技术原理,更让我看到了自动化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巨大潜力。它让我对未来的智能制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信心。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对产品性能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环节。《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这本书,为我揭示了热轧带钢板形控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发现,板形问题远不止是外观上的瑕疵,它直接关系到钢板在后续加工和使用中的性能表现。书中对“板形缺陷的分类与量化”的介绍,让我明白了如何科学地定义和测量不同类型的板形问题,比如“波浪度”、“翘曲度”等,以及如何用量化的指标来评估板形的优劣。这为质量控制提供了客观依据。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检测技术的演进”的章节所吸引。从早期的机械式检测到如今的激光扫描、机器视觉,技术的进步是如何一步步提高检测的精度和效率,从而为板形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撑。书中还探讨了“检测数据在质量追溯中的应用”,如何通过记录生产过程中的板形数据,来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迅速定位到生产环节。我还了解到,板形控制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与整个供应链都息息相关。例如,原材料的质量、轧辊的制造精度,甚至下游用户的加工要求,都会对板形控制提出挑战。这本书让我对“质量控制”有了更宏观和系统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是预防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来持续改进。

评分

我是一名材料工程师,主要负责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在研发新材料的过程中,加工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热轧带钢的板形问题往往是影响材料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参考。书中关于“不同钢种板形特性的差异”的分析,让我对不同合金成分和微观组织如何影响钢板的塑性变形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书中提到高强度低合金钢在轧制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板形问题,因为它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更低的加工硬化率。这为我在设计新材料时,提供了关于轧制工艺的初步考量。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先进检测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涡流探伤等,如何用于检测钢板内部的缺陷,以及这些缺陷与板形之间的潜在联系。同时,书中关于“板形反馈控制系统”的介绍,也给我启发。如何通过集成化的检测和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我们在新材料开发中需要考虑的方向。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和详细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热轧带钢的生产过程,从而更好地将我的材料研发工作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钢铁行业从业者,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对于热轧带钢的板形问题深有体会。《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这本书,与其说是技术书籍,不如说是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的“宝典”。书里提到的很多问题,我们天天都在面对,但书中给出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却常常能让我们豁然开朗。比如,书中对“轧辊磨损”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深入到不同磨损模式(如局部磨损、圆锥磨损)如何影响轧制力分布,进而导致何种板形缺陷。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判断轧辊状况,及时进行调整或更换。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冷却过程”对板形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们都知道冷却很重要,但具体到每种冷却方式(如层流冷却、喷淋冷却)对板形产生的细微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冷却速度和均匀性来改善板形,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经验参数与理论模型结合”的章节。它并非一味强调理论,而是承认一线工程师的经验同样宝贵,并教我们如何将这些经验量化,融入到理论模型中,形成更可靠的控制策略。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故障诊断”的图谱,针对不同的板形缺陷,给出了可能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我们快速排除故障,恢复正常生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专业,但很多地方都结合了实际生产中的例子,读起来亲切而实用,让我们感到这本书真正是从我们工人的角度出发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比较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工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触及到了这个问题。虽然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技术性的,但板形控制的进步,直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节约。书中关于“减少废品率”的章节,让我了解到,良好的板形控制能够显著降低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从而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例如,一个板形不合格的钢板,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很可能报废,这就意味着从原材料到加工过程的所有能源投入都付诸东流。此外,书中关于“优化工艺参数”的论述,也暗示了能源效率的提升。通过更精准的控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损耗。我还了解到,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例如非接触式测量,本身也具有环保优势,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探讨“绿色制造”或“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技术进步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一个高效、精准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尊重和节约。这本书让我看到,在追求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环保理念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到体现。

评分

我是一名工业史爱好者,对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好奇。《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与检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热轧带钢行业在技术革新中的不断进步。书中追溯了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经验式调整,到如今高度自动化的智能控制。我了解到,早期在没有先进检测设备和控制理论的情况下,工程师们是如何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来解决板形问题的,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智慧。书中关于“关键技术突破”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每一次技术革新对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例如,PID控制算法的引入,如何显著提高了板形控制的精度;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如何实现了对板形缺陷的实时、准确检测。我尤其对书中对“技术革新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分析感兴趣。它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的探讨,更关注技术进步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提升,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工业技术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迭代的过程,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改进,都可能为整个行业带来质的飞跃。它也让我更加珍惜如今我们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