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俄罗斯军事史 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俄罗斯军事史 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R.斯通 著,牛立伟 等 译
图书标签:
  • 俄罗斯军事史
  • 军事史
  • 世界军事史
  • 历史
  • 译著
  • 俄罗斯
  • 战争
  • 恐怖伊凡
  • 车臣战争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69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08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2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俄罗斯军事史 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讲述了俄罗斯军事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战争、会战和战斗,讲述了俄罗斯军事史中的另一半,即俄罗斯军队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又互利的关系。数百年来,俄罗斯军队对俄罗斯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过来,俄罗斯社会又决定了俄罗斯拥有什么样的军队。军队和社会离开彼此都不完整。俄罗斯军事史上,既有胜利,也有失败;既有推崇教育和人文发展的一面,也有为达到军事目的而不惜牺牲人命的一面。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俄罗斯军事史 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还探讨了四个重要主题:一是俄罗斯作为西方文化代表和非西方文化代表的模糊不清的定位。俄罗斯有其独特的、鲜明的、深刻的特征,从东西方的明确划分来理解其军事史是没有意义的。二是俄罗斯为摆脱社会、经济、科技而进行的斗争。与其他欧洲强国相比,俄罗斯许多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技术和技巧方面的落后容易弥补,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落后难以解决,武器落后与军事组织方式落后给军事方面带来的损失同样严重。三是俄罗斯社会军事化的必要性及军事化所带来的负担。俄罗斯是一个为备战而组织的社会,虽然备战的程度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战争对俄罗斯精英如何理解自己的国家以及个人在国家当中扮演的角色一直发挥着中心作用,军事化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带来了恐怖的后果,但俄罗斯只能如此,因为国家决策的依据不是国民幸福而是国家能否幸存。四是广阔空间和国家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俄罗斯的广阔疆域使战争具备了特色鲜明的模式。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俄罗斯军事史 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对认识和研究俄罗斯军事史、战争史、国家史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戴维·R.斯通,是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俄罗斯历史学副教授。他的处女作《锤子加步枪:1926-1933年苏联的军事化》,是美国历史书俱乐部精选的作品,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当年颁发的最佳处女作奖。凭借此书以及其他作品,他获得了美国斯拉夫研究促进委员会颁发的“舒尔曼奖”。他对俄罗斯和苏联军事史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关于俄罗斯和苏联军事史与外交史的文章,本书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目录

序言

第1章 莫斯科维的崛起
基辅罗斯的衰亡
俄罗斯领土的整合
“伊凡雷帝”统治下的莫斯科维
伊凡四世早期统治
利沃尼亚战争

第2章 混沌时期
鲍里斯·戈都诺夫
伪德米特里

第3章 罗曼诺夫王朝早期统治
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
斯摩棱斯克战争
十三年战争
拉辛起义
王朝危机

第4章 彼得大帝
彼得的军队
亚速会战
北方战争
波尔塔瓦
征战土耳其
北方战争的结束

第5章 后彼得时代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俄土战争(1735-1739)
伊丽莎白女王时期
七年战争

第6章 叶卡捷琳娜大帝
俄土战争(1768-1774)
第一次瓜分波兰
普加乔夫叛乱
俄土战争(1787-1792)

第7章 拿破仑战争
保罗一世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8章 镇压与失败
维也纳会议
十二月党人起义
帝国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塞瓦斯托波尔之困

第9章 改革与恢复
米留金改革
俄土战争(1877-1878)
帝国战争

第10章 俄日战争
源起
奉天
对马海战
俄日战争的后果

第11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月危机
1914年战役
1915年战役
1916年战役
崩溃

第12章 苏维埃实验
内战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军队
斯大林的革命和红军
肃反

第13章 伟大卫国战争
冬季战争
日益紧张的局势
巴巴罗萨计划
苏联抗战的演变
1942年战争
巴格拉季昂行动
游击战
大结局

第14章 苏维埃超级大国
冷战
赫鲁晓夫时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

第15章 新俄罗斯的诞生

推荐阅读
致谢

精彩书摘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俄罗斯军事史 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
  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包围莫斯科使局势再次陷入僵局。他无法攻下莫斯科杀死舒伊斯基;舒伊斯基也没能力将他打败。于是两个独立的政府出现了。在多年叛乱之后,南方局势完全失控;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占领了相对繁荣的北方,不断掠夺北方的资源;舒伊斯基控制着莫斯科和莫斯科维东部的一些领土,但是基本再无其他领土。莫斯科维的精英贵族阶层在多年的政治动荡之后,已经毫无原则可言。他们计算着眼前的利益,时而效忠舒伊斯基,时而效忠第二位伪德米特里,立场摇摆不定。
  舒伊斯基迫切地想要得到支援,而瑞典国王查理九世迫切地想阻止波兰影响力的扩张。1609年,斯科平一舒伊斯基作为谈判代表,和瑞典达成协议,于是瑞典人也被拉了进来。莫斯科维和瑞典结成反波兰同盟,同时放弃索要利沃尼亚。作为回报,1609年瑞典为舒伊斯基提供了5000名雇佣兵,第二年又增加了1万名。此外,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在莫斯科维北部的强索策略,特别是他使用波兰军队,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对,转而拥护舒伊斯基。一场以沃洛格达镇为中心的反对第二位伪德米特里的战斗席卷莫斯科维北部。1609年,斯科平一舒伊斯基率领着瑞典雇佣兵和莫斯科维人,开始有条不紊地从诺夫哥罗德向南推进,以缓解莫斯科的压力,同时进攻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在图希诺的基地。第二位伪德米特里无法抵挡舒伊斯基的猛攻,因为他发起的运动正在瓦解。支持他的波兰人、对舒伊斯基不满的俄罗斯贵族和哥萨克叛军没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彼此之间的仇恨堪比他们对舒伊斯基的仇恨。到1609年底,由于内讧和内部意见不合,第二位伪德米特里跑到了南部的卡卢加避难。1610年3月,斯科平一舒伊斯基凯旋,拯救了叔叔的政权,回到了莫斯科。
  舒伊斯基局势缓和的好日子转瞬即逝。瑞典的干预使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放下了所有虚伪,亲征莫斯科维,包围了鲍里斯·戈都诺夫不久前扩建的边境重镇斯摩棱斯克。那些与舒伊斯基反目成仇,但发现自己被第二位伪德米特里抛弃的俄罗斯贵族转而对西吉斯蒙德效忠,同意拥立西吉斯蒙德的儿子弗拉基斯拉夫为沙皇,条件是弗拉基斯拉夫皈依东正教。但只要舒伊斯基还是沙皇,还在莫斯科占据着皇位,这一切都是假设。但是,他的沙皇位置没能保多久。
  斯科平一舒伊斯基的军事和外交才能保住了舒伊斯基的皇位,但在1610年4月,斯科平一舒伊斯基病倒,不久便辞世。沙皇舒伊斯基剩余的支持者认为是他谋杀了自己的侄子,目的是除掉潜在的竞争对手,于是这些支持者也离开了他。外国雇佣军临阵脱逃,抛弃了莫斯科维人,向波兰人投诚,于是舒伊斯基的军队在克卢希诺被波兰军队干净利落地击败。舒伊斯基的瑞典盟友觉得留下来也没什么意义,于是也抛弃了他。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察觉到舒伊斯基的赢弱,于是在莫斯科以南重新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最后,反对舒伊斯基的大贵族们煽动莫斯科民众在1610年7月活捉了舒伊斯基,强迫他当了修道士(在莫斯科维的文化中,这样意味着他永远脱离了政治,而且这一步不可逆转)。舒伊斯基的政治生命走到了尽头。如果考虑到他欺骗、谋杀以及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历史,舒伊斯基如此轻易地逃脱真的是很幸运。莫斯科维命运多舛,然而局势却进一步恶化了:没有人站出来继任沙皇的位置。舒伊斯基那些所谓的瑞典盟友正在掠夺俄罗斯的领土,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就在莫斯科城外,波兰大军也正在向莫斯科城进军,在这个节骨眼上,莫斯科城内的大贵族们还要按照之前的约定让波兰国王之子弗拉基斯拉夫做沙皇。1610年9月,波兰军队进入莫斯科城,为弗拉基斯拉夫继任沙皇做准备,莫斯科维的大贵族们也宣誓对他效忠。为接管已成为空壳的莫斯科维,波兰军队开始进攻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再次组织起来的队伍。
  弗拉基斯拉夫和第二位伪德米特里都没有当上沙皇。1610年12月,第二位伪德米特里被他自己的保镖杀死,而弗拉基斯拉夫的父亲西吉斯蒙德明确表示,他自己想当莫斯科维的沙皇,沙皇必须是天主教徒。由于害怕天主教徒当上莫斯科维沙皇,团结在东正教周围、反对外国统治的全国性运动开始兴起。曾满怀热情地同戈都诺夫和舒伊斯基作斗争的哥萨克人也对波兰人的统治感到恐惧和不满。于是,外省的贵族和哥萨克人组建了一支军队,试图赶走占据莫斯科的波兰人,重建莫斯科维。1611年3月,莫斯科陷入战火之中,交战的双方是波兰占领者和愤怒的民众。莫斯科维的武装力量无法把波兰人从他们占据的莫斯科中心的要塞中赶出去。正如第二位伪德米特里的军队由于特权贵族和激进的哥萨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分崩离析,反对波兰人的运动因不同的利益和目标而走向分裂。1611年夏发生的一系列灾难性事件似乎让人失去了所有希望。被围困已久的边关重镇斯摩棱斯克城墙被破,最终于当年6月被波兰人迅速攻占。
  ……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俄罗斯军事史 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 一、 帝国崛起的熔炉:沙皇俄国的军事扩张与奠基(16世纪末 - 19世纪初) 本卷的序章,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探寻俄罗斯国家机器如何在一片尚显蛮荒的土地上,通过持续的军事征服与改革,逐步铸就其庞大的帝国雏形。从“恐怖伊凡”(伊凡四世)铁腕治国、推行军事改革,建立怯薛军(Streltsy)等早期常备军雏形,奠定中央集权的军事基础开始,我们将深入剖析其军事思想的萌芽与实践。 随后的罗曼诺夫王朝,特别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将是本部分浓墨重彩的篇章。彼得的雄心壮志不仅仅体现在建立新都与文化西化,更深刻地体现在对军队的彻底重塑。我们将在书中看到,他如何借鉴欧洲先进的军事技术与组织模式,废除落后的募役制,建立正规化的陆海军。从普尔塔瓦战役的辉煌胜利,到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艰辛历程,我们将详细呈现彼得大帝如何将俄国军队从一支地方武装,蜕变为一支足以与欧洲强国分庭抗礼的军事力量。 进入18世纪,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代,俄罗斯的军事扩张步伐并未停歇。黑海舰队的建立,与奥斯曼帝国的数次战争,标志着俄国势力向南推进,逐步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巩固了其在东欧的霸权地位。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俄罗斯军事思想的演进,以及其在对付不同类型敌人(如游牧民族、奥斯曼帝国)时所采取的策略。此外,我们还会触及俄国军队在镇压内部起义(如普加乔夫起义)中的作用,以及其军事组织在不同地域的适应性。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的烽火席卷欧洲,俄罗斯作为反法同盟的关键力量,参与了决定欧洲格局的几次重大战役。特别是1812年卫国战争,我们将详细分析库图佐夫元帅的战略决策,如何在广袤的国土、严酷的气候以及“焦土政策”的配合下,最终击溃拿破仑的“大军”。这场胜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俄罗斯在欧洲的国际地位,也深刻影响了其后续的军事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俄国陆军的编制、武器装备以及战术运用,并对其在军事思想上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评析。 二、 帝国转型的阵痛:19世纪改革与战争的挑战(19世纪中期 - 20世纪初)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暴露了其在军事技术、组织管理以及经济实力上的落后,也成为了推动改革的催化剂。本部分将聚焦于亚历山大二世时期进行的军事改革,包括废除农奴制对兵役制度的影响,义务兵役制的推行,以及新式武器装备的引进。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改革如何试图革新俄国军队,使其适应近代化战争的需求。 与此同时,俄国在中央亚细亚的扩张仍在继续,与英帝国的“大博弈”也在暗流涌动。本书将呈现俄军在征服中亚地区时所面临的地理、气候和人文挑战,以及其在军事行动中运用的不同策略。我们还会探讨俄国海军在远东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其与日本、中国等周边国家的海上摩擦,为即将到来的日俄战争埋下伏笔。 进入20世纪,世界正走向一场空前规模的冲突。俄国作为欧洲五强之一,其军事实力依然不容小觑。然而,沙皇俄国相对落后的工业基础,以及内部政治的动荡,为国家军事力量的现代化蒙上了阴影。我们将详细分析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军事部署、兵力构成以及战略设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是本部分的重头戏。我们将以严谨的史料为依据,深入剖析俄军在东线战场上的表现。从最初的突击,到后来的战略撤退,再到塔纳恩堡战役的惨败,我们将细致地复盘每一场关键战役的进程,分析俄军在战略战术、指挥协同、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我们也会考察战争对俄国社会和军队内部造成的巨大压力,为最终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提供军事层面的背景。 三、 红色旗帜下的新生:苏联的军事建设与两次世界大战(1917 - 1945)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宣告了红色政权的诞生。本部分将聚焦于苏维埃政权在内战时期如何建立起一支崭新的、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农红军。我们将探讨列夫·托洛茨基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红军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通过灵活的战术、强大的宣传动员能力以及严酷的纪律,最终战胜白匪军和外国干涉军。 随后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对军队的影响,以及红军在建立过程中所经历的意识形态塑造,都将是本部分考察的内容。此外,我们还会关注早期苏联军事理论的发展,以及其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初步探索。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斯大林主导了苏联军事力量的全面扩张与现代化。大规模的工业化为军事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对军队的“大清洗”则带来了令人扼腕的震荡,但也推动了新的军事人才的涌现。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苏联陆海空三军的建设情况,特别是坦克部队、空军以及海军的发展,以及其在西班牙内战、诺门罕战役中的实战检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尤其是苏德战争的残酷进程,将是本部分最为震撼的章节。我们将以全景式的视角,再现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从战争初期的措手不及、战略失误,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转折,再到库尔斯克战役的决胜,以及最终攻克柏林,我们将细致地描绘红军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巨大的牺牲。 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战役的胜负,更会深入剖析苏联军事工业的动员能力、战术创新(如“坦克集群”的运用)、政治委员制度的作用,以及其在长期战争中对战略思想的调整与发展。我们将考察红军如何克服了最初的技术与指挥劣势,最终成为击败纳粹德国的中流砥柱。 四、 冷战铁幕下的角力:苏联的全球战略与军事扩张(1945 - 1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以及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本部分将聚焦于战后苏联军事力量的转型与发展,以及其在全球战略中的军事布局。 在核武器时代,苏联的军事战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书将详细分析苏联的核战略,包括核武器的研发、部署,以及其与美国之间的“相互确保摧毁”理论的博弈。同时,我们将考察苏联常规军事力量的建设,包括其陆海空三军的规模、装备水平以及战备状态。 在冷战的舞台上,苏联在世界各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深入研究苏联军事援助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冲突中的作用,以及其与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代理人战争。同时,我们将关注苏联海军在突破“第一岛链”,走向远洋的历程,以及其与美国海军在战略海域的对抗。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苏联在军事科技领域的投入,包括航天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特种作战等方面的成就。我们将考察苏联军事思想在冷战时期的演进,特别是其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以及未来战争形态预测方面的探索。 五、 帝国余晖与新生的阵痛:苏联解体与车臣战争(1991 - 21世纪初) 1991年,庞大的苏联轰然解体,曾经的军事超级大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本部分将聚焦于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性事件对俄罗斯军事力量造成的巨大冲击。我们将分析苏联军队的裁撤、装备的分配,以及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建立初期所面临的混乱与挑战。 经济的衰退、军费的削减,以及部队的士气低落,都使得俄罗斯军队在90年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俄罗斯军队的内部问题,包括军纪废弛、腐败盛行,以及军事科研的停滞。 1994年爆发的第一次车臣战争,将是本部分的重头戏。我们将以详实的史料,还原这场让俄罗斯颜面扫地的冲突。从初期俄军的傲慢轻敌、战术失误,到格罗兹尼战役的惨败,再到车臣武装分子利用游击战术的有效抵抗,本书将细致地剖析这场战争的进程,分析俄军在军事指挥、情报侦察、兵力协同以及战场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尽管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遭遇重创,但俄罗斯并未因此放弃其在北高加索地区的军事存在。第二次车臣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俄罗斯对车臣问题的战略调整。本书将考察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吸取了第一次战争的教训,在军事策略、情报收集、以及与当地力量的互动上所做出的改变。我们将分析俄军在军事行动中如何逐步取得优势,并最终实现其战略目标。 最后,本书将对21世纪初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复苏与调整进行初步的审视。从普京上台后对军队的改革,到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与列装,再到在地区冲突中的军事运用,我们将对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初步的展望。 总结: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俄罗斯军事史 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是一部宏大而详实的军事史卷。它不仅仅是对俄罗斯漫长军事史的简单梳理,更是对一个国家如何通过军事力量塑造自身、扩张疆域、应对挑战,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深刻剖析。本书以严谨的史料、客观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关于俄罗斯军事力量兴衰变迁的壮丽画卷,为理解俄罗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颇为引人注目,金属质感的灰黑色背景,搭配着醒目的俄语字体和模糊的战车剪影,瞬间就勾勒出一种厚重而肃杀的历史氛围。翻开扉页,那份关于“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的说明,以及“俄罗斯军事史: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这个副标题,都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俄罗斯民族那种深邃而又充满韧性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他们军事力量的崛起与演变,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独特的东方智慧与西方勇气的融合。从早期沙皇的铁腕统治,到苏联时期的军事竞赛,再到近代车臣冲突的复杂纠葛,这漫长的跨度本身就足以构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比如彼得大帝改革军队的艰辛,苏沃洛夫那几乎战无不胜的战略战术,还有那些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士兵们如何用血肉之躯铸就防线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看似辉煌的胜利背后,俄罗斯军队的体制、装备、战术以及士气,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又受到了哪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恐怖伊凡”这个词,更是激发了我对俄罗斯早期军事扩张时期那种野蛮而又高效的征服手段的好奇心。总而言之,这本书承载了我太多关于俄罗斯民族精神和军事力量的疑问,期待它能给予我一个详尽而深刻的解答。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部全面梳理俄罗斯军事历史的巨著。我个人对俄罗斯的军事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他们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战役的描述,更能深入剖析俄罗斯军事力量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例如,地理因素对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影响,比如广阔的疆域、严酷的气候,以及与邻国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思想?我尤其期待关于苏联时期军事工业和军事科学的探讨,那段时期是俄罗斯军事力量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其军事技术创新和战略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对于“车臣战争”的分析,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客观地呈现这场复杂而残酷的冲突,分析其对俄罗斯国家安全、军事改革以及国际形象所带来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对俄罗斯军事力量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那就更具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恐怖伊凡”和“车臣战争”这两个时间节点,分别代表了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早期形态和近代挑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串联起这两个相隔数百年、性质截然不同的时期。是会着重分析俄罗斯军事制度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还是会探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独特军事问题?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关于俄罗斯海军发展的章节。作为一个陆地国家,俄罗斯却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强大的海军传统,其海军力量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从波罗的海舰队的崛起,到太平洋舰队的部署,再到现代战略核潜艇的研发,这些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另外,我也对书中对于俄罗斯军队在信息战、电子战等现代军事领域的发展有所期待,毕竟这在近年来的冲突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关于俄罗斯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以及军事理论的详细论述,那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初翻这本书,就被其开篇那气势磅礴的序言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勾勒出俄罗斯军事力量发展的宏观脉络,并将其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从地理环境的制约,到民族文化的特质,再到政治制度的演变,似乎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俄罗斯军队的形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车臣战争”这一部分的介绍很感兴趣。近几十年来,车臣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俄罗斯国家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本书能否剖析这场冲突的深层原因,以及俄罗斯军队在应对这场不对称战争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所采取的策略?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翔实的资料,比如解密的档案、亲历者的回忆等,来展现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它对俄罗斯军事思想和实践所带来的深刻反思。同时,我也想了解,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是如何重塑的?那些曾经的辉煌是否还能在现代战场上重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梳理历史,更在于它能否为我们理解当代俄罗斯的军事走向提供有力的支撑。

评分

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一直对世界各国的军事发展史情有独钟。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其军事力量的演进历程无疑是其中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之一。这本书的书名——《俄罗斯军事史: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精准地概括了它所涵盖的宏大时间跨度和核心内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军队在战略战术上的创新和演变。例如,在沙皇时代,他们是如何在高寒地带作战,并抵御外敌入侵的?在苏联时期,面对纳粹德国的铁蹄,他们的国防工业和军事战略又展现出怎样的威力?而到了近代的车臣战争,俄罗斯军队又如何面对游击战和恐怖主义的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分析其背后的军事思想,并揭示战争对俄罗斯社会和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军事史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国家战略以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深刻洞察。

评分

好!

评分

书纸不错,稍后详读。

评分

了解俄罗斯军事格局演变历史的学术专著

评分

了解俄罗斯军事格局演变历史的学术专著

评分

留起来慢慢看

评分

好!

评分

不错,正版,值得购买

评分

感觉还不错,下次还来购买。

评分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俄罗斯军事史 从恐怖伊凡到车臣战争》讲述了俄罗斯军事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战争、会战和战斗,讲述了俄罗斯军事史中的另一半,即俄罗斯军队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又互利的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