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沉迷于这本《宋代文人园林笔记汇编》,实在是让人心神俱往,悠然神往。这本书并非那种刻板的建筑图纸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的散文合集。那些宋代士大夫们在自家小天地里对一石一水的布局、对一草一木的取舍,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是对当下俗世的疏离和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借景”的描述,如何通过巧妙的院墙高低、窗棂开合,将远山近水纳入自家视野,这种将自然纳入胸怀的境界,令人拍案叫绝。阅读时,我常常会合上书卷,走到窗前,试着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自家的方寸之地,尝试在琐碎的日常中寻觅那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的恬淡。这书不只谈园林,它谈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解的东方智慧,读完后,感觉心里的浮躁都被洗涤干净了许多。
评分这本被朋友极力推荐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纲》真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著作。它的叙事线索清晰得像是沿着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前进,从早期壁画的粗犷神秘,到唐宋山水的雍容华贵,再到明清市民趣味的勃发,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考据,又不失文学的生动描摹。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意境”的探讨,不同流派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捕捉转瞬即逝的自然光影与心境波动,这远比单纯罗列技法要深刻得多。书中收录的大量高清图版,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即便是初涉艺术史的读者,也能在那些被放大后的细节中,感受到古人对于线条和色彩的极致掌控。翻阅时,我仿佛能闻到宣纸上的墨香,听到画笔在绢布上摩擦的细微声响,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让人对中华民族深厚的审美情趣肃然起敬。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晚清外交文书中的中外关系演变》抱有疑虑,以为它会是枯燥的官方文件堆砌。然而,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条约条款的机械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外交电报、公文往来,转化为一幅生动的晚清社会群像图。通过分析中方官员在不同情境下使用的措辞变化——从早期的“恭请”到后期的“申明正义”——读者能清晰地感知到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心态上那种痛苦而缓慢的觉醒过程。书中对不同驻外使节个体风格的侧写也十分精彩,有的谨慎圆滑,有的则刚烈执拗,这些“人”的因素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层次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外交史”还原成了有温度、有挣扎的“人物史”,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精英阶层肩负的沉重与无奈。
评分对于研究明清小说章回体结构的学者而言,手边必须常备的工具书无疑是这套《清代戏曲与说唱文学关系研究》。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其宏大的跨文体视野,它没有将戏曲和小说简单地视为两个独立的文本类型,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乃至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作者对《金瓶梅》与某些地方戏的母题相似性的分析尤为精妙,他通过细致的文本比对,揭示了民间说唱艺术如何成为主流文人小说进行题材再加工的“活水源头”。书中详尽的索引和注释系统,简直是考据者的福音,任何一个微小的引文来源都能被追溯到,保证了研究的严谨性。虽然内容偏向学术性,但对于理解清代大众文化传播的复杂网络,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且难以替代的视角,是做深入研究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评分最近读完的《敦煌写本中的唐代梵文残卷辑录与校释》让我感到震撼,这种对古代文献的敬畏之心,是当代研究者需要反复学习的。这并非一本大众读物,而是面向专业梵文学者和敦煌学研究人员的珍贵资料汇编。它将那些在博物馆尘封已久的、受损严重的写本进行高清影印,然后是极其细致的文字校勘和释义。我虽然不是专业的梵文阅读者,但光是看着那些历经千年风霜依然清晰可见的笔画,以及对照旁边的现代汉语翻译,就能体会到保护和整理这些边缘文献的巨大工程量。书中对于某些音译词在不同时期汉语音译风格变化的对比分析,极其专业,体现了作者对语言学和历史的深厚功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文化脉络,都建立在无数后人对残片断简的耐心重建之上,这是对历史最真挚的致敬。
评分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徐有贞诗文集主要有两个版本存世:其一,文渊 阁四库全书所收《武功集》五卷;其二,南京图书馆 藏清初钞本《天全翁集》五卷。本次整理即以此二本 为底本,两者叠合的作品则以《武功集》为底本,《 天全翁集》为校本。
评分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系列都非常好。
评分徐有贞诗文集主要有两个版本存世:其一,文渊 阁四库全书所收《武功集》五卷;其二,南京图书馆 藏清初钞本《天全翁集》五卷。本次整理即以此二本 为底本,两者叠合的作品则以《武功集》为底本,《 天全翁集》为校本。
评分《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徐有貞集(全二册)》介绍了,徐有贞 (1407-1472),原名珵,字元玉,明代吴县《今苏 州》人,官至兵部尚书、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 封武功伯。徐有贞在诗文书画诸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成 就,尤善书法,长於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神韵。弟 子吴宽、外孙祝允明均得其指教,为“吴门书派”的 中坚。
评分正版
评分这一系列很不错,值得购买收藏。
评分《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徐有貞集(全二册)》介绍了,徐有贞 (1407-1472),原名珵,字元玉,明代吴县《今苏 州》人,官至兵部尚书、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 封武功伯。徐有贞在诗文书画诸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成 就,尤善书法,长於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神韵。弟 子吴宽、外孙祝允明均得其指教,为“吴门书派”的 中坚。
评分徐有貞詩文集主要有兩個版本存世:其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武功集》五卷;其二,南京圖書館藏清初鈔本《天全翁集》五卷。本次整理即以此二本爲底本,兩者疊合的作品則以《武功集》爲底本,《天全翁集》爲校本。本次整理含附録五種:一,輯佚,含佚詩十八首、佚詞四首、佚文二十六篇,存目五則。二,行狀、墓誌四篇。三,史傳、史評二十篇。四,詩文書畫評十七則。五、交遊贈和及緬懷詩二十四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