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度量衡的产生、发展、管理制度、单位量值、科学技术成就。包括以下内容和新的见解: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度量衡标准的确定,以及其科学性、实施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了全面的分析;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度量衡单位制作了梳理和考证;对古代货币与度量衡的关系作了考辨;对战国栗氏量与新嘉量的承传关系、科学技术成就作了比较性的研究;对北魏度量衡单位量值急剧增加的原因,从社会制度、历史发展等各方面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对十五等尺作了分析、考辨和订正;通过对唐宋文献资料的全面考证,重新审定了唐宋两代单位制与单位量值;对元代度量衡单位作了新的探索,补充了以往的空缺;阐述了清末与民国时期中国度量衡单位制与国际米制接轨与改制的过程。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研究度量衡史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度量衡史的途径
第三节 历代度量衡概况
第二章 历代度量衡单位简述
第一节 长度单位
一 分、寸、尺、丈、引长度单位制的形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咫、仞、寻、常、索、墨等单位的应用与消亡
三 幅、端、匹、两、版、堵、雉等古代专用测长单位
四 厘、毫、丝、秒、忽等小单位的应用与废置
第二节 地积单位
第三节 容量单位
一 秦汉时期建立的完备的容量单位制
二 先秦时期容量单位的分析与整理
第四节 重量单位
一 重量单位制的形成以及权衡制度的确立
二 复杂而混乱的先秦重量单位
三 古代文献中有关的重量单位
第三章 古代度量衡标准种种
第一节 取自然物之标准
一 取人体为标准
二 取谷物等为标准
第二节 假借人造物考证度量衡
一 以货币考度量衡
二 以周圭、壁等考度量衡
第三节 取自然现象为标准
一 黄钟本义
二 黄钟、累黍与度量衡的关系
三 古代取自然现象为度量衡标准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第四章 史前社会——度量衡的萌芽时期
第一节 数和量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早期的比较测量
第三节 私有制的产生和度量衡的萌芽时期
第四节 从原始的测量到度量衡的形成
第五章 夏商周度量衡单位、制度、器具初探
第一节 早期的量器
一 原始的量器——大地湾陶量
二 夏代藏于王府的度量衡器
三 商代记容陶大口尊
第二节 夏、商、周的尺度
一 商尺——目前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
二 吴承洛推证三代尺度之误
三 历代对夏、商、周尺度之探究
第三节 夏、商、周的地积单位亩、田、里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容量、重量单位
一 西周的记数和计量单位
二 西周的重量单位哥和匀
第六章 度量衡初步建立的夏商周时期
第一节 度量衡是划分土地、征收赋税的依据
第二节 度量衡是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
一 夏商两代手工业与有统一标准的测量
二 西周的手工业与度量衡
第三节 城廓、宫殿(宗庙)的建设必须有统一的度量衡
一 从考古发掘看商周王城及宫殿的规划与测量
二 文献中有关商周时期建筑格局与度量单位
第七章 商品交换以及官营商品经济下的度量衡
第一节 原始的商业形态与简单的测量
第二节 西周的关市和度量衡管理
一 重农抑商下的商业
二 “关市”的管理与度量衡器具的使用
三 从几件青铜器的刻铭上考证西周时期的商业形态及度量衡的使用
第八章 度量衡普遍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 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分工合作对度量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手工业的分工合作与度量衡
二 严格的检测制度要求度量衡作保障
三 栗氏量——度量衡史中的瑰宝
第二节 商业的扩展促进了度量衡的广泛使用
第三节 货币与度量衡
一 从贝币到金属铸造货币
二 货币中的重量单位川
三 称量货币——金钣
第九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概述
第一节 齐国的度量衡
一 齐国的容量
二 齐国的权衡
第二节 邹国的度量衡
第三节 楚国的度量衡
一 楚国的权衡
二 楚国的容量
第四节 三晋(魏、赵、韩)的度量衡
一 魏国的度量衡
二 赵国的度量衡
三 韩国的度量衡
第五节 东周的度量衡
一 东周的容量
二 东周的权衡
三 东周的尺度
第六节 燕国的度量衡
燕国的容量
第七节 中山国的度量衡
一 中山国的容量
二 中山国的权衡
第八节 秦国的度量衡
一 秦国的改革、变法与统一度量衡
二 秦国的容量
三 秦国的权衡
第九节 春秋战国度量衡小结
第十章 秦统一度量衡及其措施
第一节 统一的政令要求统一的度量衡
第二节 秦统一度量衡的各项措施
一 颁发统一度量衡的命令
二 沿用战国(秦)时度量衡法规、制度
三 制造和颁发大批度量衡器具
四 实行严格的检定制度
第三节 秦代度量衡单位及量值的考证
一 长度单位量值的确定
二 容量单位的分析
三 重量单位的分析
第四节 秦代度量衡的应用
一 俸禄和赋税制
二 商业与手工业
第十一章 度量衡的完备时期——两汉
第一节 从《汉书·律历志》看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
一 审度
二 嘉量
三 权衡
第二节 汉代尺度的考定
一 西汉尺度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二 新莽测长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三 东汉尺度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第三节 汉代容量的考定
一 西汉量器及单位置值的考定
二 新莽量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三 东汉量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第四节 汉代权衡器的考定
一 西汉权衡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二 新莽权衡器及单位置值的考定
三 东汉权衡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第五节 汉代度量衡的管理和使用
一 度量衡制度的溯源与度量衡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两汉时期
二 汉代量器的使用和管理
三 关于秦汉权衡器中天平(砝码)与杆秤(秤砣)的界定
四 关于大小石
第十二章 三国时期的度量衡
第一节 曹魏度量衡
第二节 蜀汉度量衡
第三节 东吴度量衡
第四节 三国度量衡小结
第十三章 两晋时期的度量衡
第一节 两晋的尺度
第二节 两晋的容量和权衡
第十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
第一节 南北朝的尺度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容量和权衡
第三节 南朝依“古”制与北朝量值急剧增长
一 南朝依“古”制
二 北朝量值增长与朝廷多次议定依“古”改制
第十五章 隋代的度量衡
第一节 隋统一度量衡
一 隋代的尺度
二 隋代的容量与权衡
三 隋代容量、重量单位量值的考定
第二节 隋代度量衡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考
第十六章 唐代的度量衡
第一节 唐代的度量衡单位量制
第二节 唐代的尺度
一 唐尺的种类及其应用
二 唐尺实物资料的研究
三 唐代尺度量值的研究
四 唐尺尺度值的考定
第三节 唐代的容量器制
一 唐代量器的应用
二 唐代量器实物资料的研究
三 唐代容量单位量值分析
第四节 唐代的权衡
一 唐代权衡器和大小制
二 衡制单位“钱”的始由
三 衡制单位“分”与“字”的分析
四 唐代衡重单位置值的考定
第五节 唐代度量衡管理
一 唐代度量衡行政管理措施
二 唐代度量衡的法制管理
……
第十七章 宋代的度量衡
第十八章 元代的度量衡
第十九章 明代的度量衡
第二十章 清代的度量衡
第二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度量衡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总跋
前言/序言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已是世所公认的事实。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干,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便是缀满枝头的奇花异果,为中国古代文明增添斑斓的色彩和浓郁的芳香,又为世界科学技术园地增添了盎然生机。这是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中外许多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之后,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蕴藏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之中,凝聚于物化了的、丰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诸多科学技术活动之中,需要下一番发掘、整理、研究的功夫,才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实面貌。为此,中国学者已经发表了数百种专著和万篇以上的论文,从不同学科领域和审视角度,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大量的、精到的阐述。国外学者亦有佳作问世,其中英国李约瑟(J.Needham)博士穷毕生精力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拟出7卷34册),日本薮内清教授主编的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著作,均为宏篇巨著。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包涵一系列层面: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弱点;科学家、发明家的聪明才智、优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学技术的内部结构与体系特征,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政策、教育与管理的优劣成败;中外科学技术的接触、交流与融合;中外科学技术的比较;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经验与教训,等等。总之,要回答下列一些问题:中国古代有过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其价值、作用与影响如何?又走过怎样的发展道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还要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展示一幅真实可靠、有血有肉、发人深思的历史画卷。
据我所知,编著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大型著作,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愿望与努力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致在这一方面显然落后于国外同行。不过,中国学者对祖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仅具有极大的热情与兴趣,而且是作为一项事业与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代代相承地进行着不懈的工作。他们从业余到专业,从少数人发展到数百人,从分散研究到有组织的活动,从个别学科到科学技术的各领域,逐次发展,日臻成熟,在资料积累、研究准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奠定了深厚而又广大的基础。
本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审时度势,正式提出了由中国学者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宏大计划,随即得到众多中国著名科学家的热情支持和大力推动,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筹划,1991年这项计划被正式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的重点课题,遂使中国学者的宿愿变为现实,指日可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能为此尽绵薄之力,感到十分荣幸。
远古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与宇宙观念的恢弘画卷 图书名称:远古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与宇宙观念的恢弘画卷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人类文明早期在天文观测、宇宙认知和时间计量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不是一部冰冷的科技史编年,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漫游,追溯古人如何仰望星空,试图理解自身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构建了早期世界图景的观测技术、哲学思辨和文化符号。 第一部分:天象的凝视——早期观测实践与工具的演进 古代文明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对天象的持续、系统的观察。本书将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玛雅以及中国(不涉及度量衡相关内容)的早期实践入手,探讨天文学如何从巫术和占卜中逐渐分离,发展成为一门精密的观测科学。 1. 观星台与地标:空间的固定与参照 我们将详述不同文化中用于观测天象的实体结构。例如,巨石阵的精确方位校准,它所揭示的对冬至和夏至的敏感度;美索不达米亚的“Ziggurat”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高耸的观测平台。重点将放在这些结构如何帮助早期天文学家固定地平线上的关键点,并追踪太阳、月亮以及可见行星的周年回归路径。我们会细致描绘古代观测者如何利用简单的垂直物(如日晷的晷针,但侧重其指示时间而非精确计量单位)或天然地标(如特定的山峰、河流拐角)来校准时间与空间。 2. 记录的载体:从泥板到竹简的知识传承 古代知识的保存是文明延续的关键。本书将详细考察不同文化记录天文现象所采用的载体:巴比伦泥板上刻录的精确月食和日食预测(侧重于现象的记录而非计算方法本身);古埃及莎草纸上对天体位置的粗略绘制;以及早期中国在竹简、甲骨上留下的对异常天象(如彗星、新星)的记录。我们关注这些记录的形态学,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记录者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层次。例如,对星象图(星图)的演变,从简单的星座划分到更为复杂的区域划分。 3. 视觉工具的初探:简易光学与目力极限 虽然古代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光学仪器,但人类对“看远”的需求从未停止。本书会探讨早期文明如何利用抛光金属或水晶(如天然形成的透镜或凸面镜)进行反射观察,以及这些技术在早期天象记录中的辅助作用,例如用于聚焦日光进行信号传递,或者在特定仪式中模拟光影效果。我们将重点放在纯粹的肉眼观测能力极限的探索,以及如何通过长时间、重复性的观察来克服人眼的局限性,识别行星的逆行现象。 第二部分:宇宙的构建——古代的宇宙模型与哲学根基 天文学观测的成果必须融入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之中。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不同古代文明如何构建他们的宇宙模型,以及这些模型背后的哲学、神学驱动力。 1. 地心说的多元面貌:从同心圆到层级结构 古代宇宙模型的核心是“地心说”,但其具体形态却千变万化。我们将对比分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体系的几何学精妙(不涉及复杂的数学推导,侧重其结构概念)、古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宇宙观中的多层天界,以及中国古代“浑天说”的球体概念。重点在于,这些模型如何解释天体的可见运动(特别是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周转),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天体的“品级”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 2. 天人合一与阴阳律动:古代东方宇宙观 重点解析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哲学——“天人感应”的观念如何影响了对天象的解释。星辰的运行被视为对人间事务的预兆或映照。我们将讨论早期的“五行”观念如何与天象结合,用以解释季节更替和自然界的变化,这些观念是文化认知而非纯粹的物理学描述。同时,对比分析古巴比伦的占星术传统,后者更侧重于个体命运与星体位置的直接关联。 3. 历法的诞生:周期、循环与时间哲学 历法是连接天空与地面的桥梁。本书将探讨古代社会为制定历法所做的艰苦努力,这些努力的核心在于识别和预测关键的周期——回归年、太阴月和朔望月。我们将审视不同文明如何试图协调这三者的矛盾,从而产生出具有文化意义的时间单位。例如,玛雅的“二八年历”与中国的干支纪年法,它们如何反映了对时间“循环性”的深刻理解,而非线性的进步观。 第三部分:宇宙的象征——神话、宗教与天体崇拜 在科学尚未完全分化之前,天体是神祇的居所,是文化叙事的中心。 1. 星辰的命名与神话谱系 我们将考察各大文明中星座、亮星和行星的命名起源,这些名称往往与创世神话、英雄事迹或神祇的属性紧密相关。例如,希腊神话体系如何将天体与奥林匹斯诸神联系起来;古埃及如何将天狼星的出现与尼罗河泛滥联系,并融入奥西里斯神话。这些命名体系不仅是记忆工具,更是文化身份的载体。 2. 祭祀与天体运行的同步 许多重大的宗教仪式和农业活动必须与特定的天象精确对齐。本书将分析古代祭祀活动如何被设计成微缩的宇宙模型,例如某些古代神庙的轴线对准特定的至点或出没点。通过对这些仪式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是如何试图通过模仿宇宙的秩序来维护人间的和谐稳定。 3. 宇宙的终结与再生:末世论的星辰预兆 许多古代文化中都存在关于宇宙终结的预言,这些预言往往与罕见或剧烈的星象事件(如日食、彗星)联系在一起。本书将探讨这些“不祥之兆”如何被解读,它们如何塑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焦虑和统治合法性。 结语:未竟的追问 《远古星辰的低语》试图勾勒出人类早期对宇宙的整体认知框架。这些知识体系虽然在科学精确性上无法与后世相比,但它们代表了人类心智试图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的最初、最深沉的渴望。通过理解古人的宇宙观,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自身文明精神图谱的根基。本书旨在向所有对人类思想史、文化史以及早期科学萌芽感兴趣的读者,展示那片星空下,古人未曾止息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