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46年的世界,几乎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悲观绝望的情绪,除饥饿和疾病,最令人们恐惧的是新的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可能要在曾经打败的德国的盟国间打响……
内容简介
1946年,冷战开始,世界分裂成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欧洲开始被铁幕有形地分成两半。虽然以色列要到两年后才建国,但正是由于在1946年做出的建立犹太人家园的决定,导致了此后宿命般的结果。
1946年,是印度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独立于世的年份,也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开始衰亡的一年。所有欧洲的帝国都在逐渐走向消亡,尽管帝国主义仍然会以不同形式存续于世。
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向着最后胜利发起冲击的一年,并最终使得中国以一个大国的姿态重新崛起。
《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的目的在于展现在1946年做出的那些决定——以及做出这些决定的人——是怎样塑造了我们当今的世界。
作者简介
维克多·塞巴斯蒂安,记者。
著有:
《十二天:1956年革命》(TWELVE DAYS: REVOLUTION 1956 ),Weidenfeld, 2006
《1989年革命》(REVOLUTION 1989: FALL OF THE SOVIET EMPIRE),W&N;, 2009。
目录
第一章 我厌倦了让苏联为所欲为
第二章 美国的世纪
第三章 俄国人:沙皇人
第四章 零点:关键时刻
第五章 奥地利忘记过去
第六章 来自冷战的间谍
第七章 紧缩的英国
第八章 莫斯科大剧院的表演
第九章 冷战宣言
第十章 退位危机
第十一章 奸淫掳掠
第十二章 “德国人有麻烦了”
第十三章 “只要回家”
第十四章 “中国这个怪泥滩”
第十五章 铁幕
第十六章 战争迷雾
第十七章 日薄西山的英印统治
第十八章 难民
第十九章 审判与错误
第二十章 希腊悲剧
第二十一章 幸存者
第二十二章 “犹太布尔什维克阴谋” —血祭诽谤
第二十三章 反恐战争
第二十四章 倾听世界 这是转折时刻
第二十五章 法兰西的荣耀—“心中的抵抗”
第二十六章 斯大林的土耳其空城计
第二十七章 血洗加尔各答
第二十八章 日丹诺夫恐怖
第二十九章 国王回归
第三十章 往老鼠洞里灌沙子
第三十一章 总命令—民主
第三十二章 大冰冻
尾声
致谢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九章 冷战宣言
在杜鲁门日记中,他将1946形容为“做决定的年份”;他现在开始采取一些措施,试图解决如何“不让苏联再为所欲为”的难题。在美国看来,从古琴科事件,伊朗争端的持续,对土耳其施压以求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获得一个军事基地,吞并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到现在的莫斯科大剧院讲话,这一切都标志着苏联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由于杜鲁门主政之前对外交政策了解甚少,现在他开始征求顾问意见,以坚定其决心。
人们常说,罗斯福在苏联人面前过于“软弱无力”,“很傻很天真”。但他知道与苏联肯定早晚会发生对抗。虽然他的首要任务是击败德国和日本以赢得这场战争,“然后”再着手对付苏联。在他去世之前,他开始表现得更为强硬。
1945年4月1日,罗斯福在去世前不到两周时给斯大林的最后一封电报中写道:
对在富有成效的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共同利益的发展,我无法向您隐瞒我的担忧……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决定,得到世界大多数人民的热烈拥护,正如其所见,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理解的基础,以保障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正由于这些希望和期待催生了我们的决定,而其成果也被密切关注。我们不应让他们感到失望。但迄今为止的缺乏进展令人沮丧……那些我们在会议上作出的政治决定……坦白说我不明白为何会变成这样……我还必须告诉您的是,我对您的政府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的冷漠态度还无法完全理解。
他接着说,苏联希望统治东欧,特别是波兰的意图是令人无法接受的,将导致美国人民认为“雅尔塔会议是失败的……对影响盟国军队团结的困难和危险,我们可能还要作更坏的打算。”在去世两天前给丘吉尔的最后的话中,罗斯福表示得更为明确:“我们需要尽可能仔细考虑斯大林态度背后的含义和我们下一步应当做什么。”那天他离开华盛顿去佛罗里达的棕榈泉,并在那里去世,他告诉一名信任的记者,《纽约时报》的安妮?麦考密克(Anne O’Hare McCormick):“斯大林不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或许他并不能掌控苏联政府。”
几天之前的3月24日,罗斯福与一位老朋友安娜?罗森博格?霍夫曼(Anna Rosenberg Hoffman)在纽约州北部的海德公园共进午餐。她回忆说:“他拿着一封电报,怒不可遏。他用拳头猛击轮椅的扶手,说“艾弗里尔?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是对的。我们不能与斯大林做交易。他对雅尔塔会议上的每一个承诺都出尔反尔。”身价千万的马球商人艾弗里尔?哈里曼是前驻莫斯科大使,已故总统的老朋友,现在则变成杜鲁门的了。他是一个脸色阴郁,惯于躲在幕后的权力掮客。哈里曼从其父铁路大亨E. H. 哈里曼(E. H. Harriman)那里继承了一大笔财富,在航运、银行和石油业都有大量资产。他原来同情苏联——直到自己到了那里并生活过一段时间,然后开始与苏联官员打交道。“任何谈判……总好像是要重复说两遍。”*
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哈里曼怀疑苏联对于未来的野心渐长。他在从莫斯科返回华盛顿的飞机上——他是最早拥有私人飞机的美国人之一——私下跟杜鲁门说应当强硬起来,并开始挑战苏联:
这些人自以为凭借武力就可为所欲为。他们以为在没有征求我们和其他国家意见的情况下,就可以其决定强行付诸实施。现在苏联的政策有诸多迹象表明,苏联正在成为肆意欺凌弱者的世界强盗,任何其感兴趣的地方都难逃此劫。要改变这一趋势,唯有改变我们的实际对苏政策……不是虚张声势而要坚定果决……的行动。苏联打算建立卫星国的计划对美国和全世界都是一个威胁。一旦苏联改变主意,欧洲可能面临遭受野蛮入侵。”
在政治上,哈里曼建议继续巩固和加强思想基础。斯大林在莫斯科大剧院发表演讲的两周后,美国国务院收到了堪称冷战史上最为核心的文件之一,所谓“长电报”。当古琴科丑闻愈演愈烈,白宫正在激烈讨论如何对付苏联时,驻莫斯科大使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被问及苏联的下一步行动。凯南自1934年开始对俄国及其历史进行了长时间的仔细研究,毫无疑问是美国国务院最重要的俄国问题专家。他发回一封5500字的电报(并非许多文献提到的8000字,但肯定是一封长电报),其分析结合历史背景,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凯南可能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外交官,如后来对其无比崇敬的历史学家兼外交家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所描述的:“冷战知识分子的官方代表”。傲慢自大、贵族气息、容易动怒的凯南对其同时代的政客总是颇为不屑:“那些华盛顿的国家领导人恐怕都不知道,也无法想象,在苏联占领地区的人们遭受的是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的统治”,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但他在长电报中还是提供了政客们所希望听到的东西。“实际上,克林姆林宫那些神经过敏的家伙看待世界事务的角度,还是基于俄国人传统和本能的不安定意识。从伊凡雷帝到斯大林的俄国统治者都宁愿“让其人民生活在黑暗中,而不必冒着接触光明的风险与西方联系”。甚至像彼得大帝那样的“西化派”也试图“限制与欧洲其他地区的接触;他们感兴趣的是西方的技术,而非政治思想。”
……
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