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思想史手法研究艺术思潮,勾画表现主义艺术潮流的思想史图景,解析艺术对现代性世俗社会的反叛。
2.打破对纳粹德国的刻板认识。残暴的历史现象只是表象,表象之下涌动的是民族精神由来已久的推力,相比于纳粹政权这个带有历史偶然性的结果,民族精神本身要深刻得多。本书从文学艺术角度入手,解读表现主义艺术如何成为纳粹上台的推力。
德国学术第1辑《德国青年运动》获新浪历史2013年4月好书/都市快报2013年度好书50强
德国学术第2辑《危机时刻》获深圳读书月2014“年度十大好书”100本初选书目
《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是“德国学术”系列丛书的第三辑,全面呈现了前纳粹时期德国艺术思潮对历史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发生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种对世界的全新感受方式及生活触觉得以表达。艺术家汲取了强烈的时代危机意识,以尼采酒神式的审美精神,对抗自我标榜为资本主义的、机械论的、相对主义的时代,借此将现代人从内心的贫乏和苦难中解脱出来。作为一种激进的保守主义文化运动,表现主义是世俗化时代的哀歌,是对时代的否定,在这种否定中,产生出对一个祛魅的世界、一个分裂时代的洞察。表现主义者们期待,艺术将引领堕落的物质主义文化转向伟大的精神性新纪元。本书在详述这一运动的思想史图景之外,甄选翻译了该运动中的经典文献,深度还原思想史现场,带动读者对政治、艺术等永恒问题的反思。
读到《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这个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充满张力与表现力的画面: Kirchner笔下繁华都市中疏离而充满不安的人物,Nolde色彩浓烈、充满宗教情怀的圣经题材,Munch那标志性的尖叫。表现主义,在我看来,从来都不是一种温文尔雅的艺术,它是一种呐喊,一种在现代性进程中撕裂内心与现实的挣扎。而“政治化”这个词,更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德国,一战的创伤、魏玛共和国的动荡、纳粹主义的崛起,这些社会政治的巨浪,艺术家的创作怎能不受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表现主义艺术与当时德国政治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或许会揭示,那些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腐朽政权的批判,或是对某种理想乌托邦的憧憬?“审美”本身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它是否能够挑战既定的社会秩序,唤醒民众的意识,甚至激发反抗?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艺术在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塑造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表现主义作品在历史进程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是否曾被用作政治工具,或是在政治动荡时期成为艺术家自我疗愈和寻找身份认同的途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对我而言,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且迷人的学术领域的大门。德国表现主义,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突破传统、追求极致情感表达的艺术风格,它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在的精神能量是毋庸置疑的。而“政治化”的标签,则让这份艺术的解读上升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维度。我一直认为,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而表现主义尤甚。它诞生于一个剧烈变革、充满矛盾的时代,艺术家们内心积压的情感、对现实的焦虑和批判,很难不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议题产生共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框架,去审视表现主义艺术中的“政治性”。它会是如何体现的?是通过象征性的图像?还是通过直接的社会批判?抑或是艺术家个人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政治化”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是艺术家有意识的政治介入,还是观众或评论家对其作品进行政治解读的建构?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表现主义艺术是如何在审美追求的表象之下,巧妙地回应甚至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潮,并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一出现,就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对艺术史和政治哲学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审美”与“政治”之间的交织之处有着天然的好奇。德国表现主义,这个在二十世纪初风起云涌的艺术运动,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与政治的触角几乎是形影不离的。我一直在思考,那些扭曲的线条、激烈的色彩,以及画面中人物痛苦、挣扎的面孔,究竟是如何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而是深刻地反映并介入到当时的德国社会政治语境中的?它是否仅仅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异化的一种艺术回应,还是更进一步,成为了某种政治诉求的载体,甚至是动员的工具?这本书似乎试图从“审美”这个看似纯粹的领域出发,去剥开“政治化”的层层外衣,揭示表现主义作品背后潜藏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斗争,以及艺术家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份焦虑与反抗。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审美政治化”的?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政治宣传有何不同?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是自觉地将政治寓言融入作品,还是这种政治意味是后世解读的结果?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艺术是如何成为一面复杂而尖锐的镜子。
评分《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这个题目,直击了我一直以来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核心。德国表现主义,在我看来,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对社会疏离感的表达,它不是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美学追求,而是艺术家在混乱世界中的一种精神呐喊。因此,“政治化”这个词,与其说是一种附加的解读,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的属性。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界定“审美政治化”这个概念。它是否意味着艺术作品本身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场所,或是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试图影响社会政治进程?表现主义的那些扭曲、夸张的艺术手法,是否本身就带有一种颠覆性,能够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我猜想,本书会深入分析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和诱惑,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进行回应的。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模糊了艺术与政治界限的典范?还是说,这种“政治化”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艺术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所做出的无可避免的反应?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评分德国表现主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强烈的、不容忽视的气息。我一直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缩影,是艺术家们在激荡的二十世纪初,对周遭世界发出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吼叫。当看到《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个时代的德国,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战争的阴影笼罩,而表现主义艺术恰恰在这样的土壤中蓬勃生长,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宣泄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阐释“审美政治化”的?它是否意味着表现主义的某些作品,已经超越了纯粹的艺术范畴,而成为了某种政治宣言、社会批判,甚至是动员的媒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是如何将他们的艺术创作与政治议题相结合的。他们是否是有意识地将政治信息融入作品,还是说,艺术的内在力量本身就具有了政治的效应?更进一步,这本书会如何分析这种“审美政治化”现象的复杂性?它是否会揭示,艺术在政治权力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以及艺术家在面对政治压力时的选择与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现实之间,那段错综复杂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系。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