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爆炸物理学(原书第3版 套装上下册)》总结概括了几十年来爆炸力学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综合应用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途径,全面系统地阐述炸药或爆炸物爆轰过程以及各种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冲爆炸作用过程涉及的基本问题,包括爆轰和冲击动力学基本理论,炸药爆轰性能,炸药转变为爆轰产物的机理、条件和各种物理一力学因素的影响,爆轰渡的传播,气体和燃气爆炸规律及参数,凝聚介质中爆炸波的传播,爆轰产物对物体和破片的驱动,圆柱壳的爆炸动态断裂,战斗部破片场的形成,聚能(射流、射弹)战斗部设计原理,爆炸中引起的电磁现象,爆炸加工原理,爆炸过程的模拟问题等,书中具有大量公式、参数和上千张图表,并附有很有参考价值的许多物性数据和详细的文献资料目录。
《爆炸物理学(原书第3版 套装上下册)》适宜作为爆炸力学的专业教材和深入钻研的指导资料,可供从事与含能材料爆炸或爆轰研究、应用及安全防护有关的高等学校院系、科研部门和工矿企业的研究生、教师和科技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爆炸物理学(上册)》:
译者前言
第三版序言
第1章 炸药的一般特性
1.1 炸药性态,爆炸转变型式
1.2 爆炸转变型式的性质
1.3 对炸药及其组成物的要求
1.4 炸药及其组成物的分类
1.5 爆炸装置的能量
第2章 气体动力学基本微分方程组
2.1 气体动力学方程组
2.2 运动微分方程组的积分
2.3 物态方程
第3章 气体一维等熵运动
3.1 气体一维等熵运动方程组的特解
3.2 气体动力学方程组的特征线
3.3 原先静止气体的单向飞散
3.4 产生冲击波的条件
3.5 气体动力学方程组的通解
第4章 冲击波的基本理论
4.1 基本关系式
4.2 平面正冲击波
4.3 斜冲击波
4.3.1 气体中的斜冲击波
4.3.2 凝聚介质中的斜冲击波
4.4 冲击波的声学理论
4.5 发生离解和电离过程的空气中的冲击波
第5章 爆轰波理论
5.1 爆轰现象,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5.2 自持爆轰波速度选择规则的根据
5.3 气体系统爆轰波参数的计算
5.4 凝聚炸药爆轰波参数的计算
5.5 凝聚炸药爆轰产物的物态方程和等熵线
5.5.1 用于凝聚炸药爆轰产物组成与性质的完全热力学描述的物态方程
5.5.2 凝聚炸药爆轰产物的物态方程和等熵线(不考虑爆炸产物的组成)
第6章 爆炸与爆轰过程的热化学和热力学
6.1 凝聚炸药爆炸的热效应,爆炸产物的组分和体积
6.2 计算CHNO炸药爆轰参数的快速方法
6.3 凝聚炸药爆轰产物平衡态参数和组成的热力学计算
6.3.1 爆轰参数计算方法
6.3.2 爆轰产物物态方程与CJ叫处平衡态爆轰参数的计算实例
6.3.3 低密度装药和燃料-空气混合物爆轰参数的计算
第7章 冲击波中炸药分解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基础
7.1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初步概念
7.2 凝聚炸药宏观均匀分解动力学的若干特点
7.3 弱冲击波作用下结构非均匀炸药热点式分解理论的基本原理
7.3.1 有效热点的浓度
7.3.2 热点式分解中表面燃烧的概念
7.3.3 燃烧理论的基本原理
7.3.4 获取冲击波中爆炸物分解的唯象宏观化学动力学信息和方程的方法
第8章 炸药对于外界作用的感度
8.1 初始刺激或引发性刺激
8.2 炸药对于热作用的感度
8.2.1 较弱的热作用,热自燃(热爆炸)
8.2.2 强烈的热作用,引燃
8.2.3 比较炸药对热载荷感度的若干实用方法
8.3 炸药对于机械作用的感度
8.3.1 机械作用下引发爆炸的条件
8.3.2 评估机械作用下炸药感度的标准方法的简短介绍
8.4 炸药对于冲击波作用的感度
8.4.1 引爆冲击波转变为爆轰的条件
8.4.2 估算炸药对冲击波引爆感度的基本方法,若干因素对冲击波感度的影响
8.5 爆轰通过不同介质的传递
8.5.1 爆轰通过空气的传递
8.5.2 爆轰通过固体介质的传递
8.5.3 爆轰在炮眼中的传递
8.6 高速小型撞击器和聚能射流作用下炸药装药的爆轰
8.6.1 作用上阈值特性的确定
8.6.2 超声速和亚声速聚能射流侵彻下引发炸药中爆轰及其他型式爆炸转变的特点
8.6.3 高速小型撞击器作用下充填于外壳内的炸药装药中爆炸过程的引发,加载作用下阈值参数的确定
8.7 爆轰波在具有拐角边界的炸药装药中的传播,爆轰逻辑元件
8.7.1 “死区”形状及其尺寸的确定
8.7.2 爆轰波阵面加速方程
8.7.3 描述爆轰波阵面形状演化的微分方程的推导
8.7.4 爆轰逻辑元件
第9章 爆轰的传播
9.1 爆轰在气态爆炸混合物中的传播
9.2 爆轰在凝聚炸药中的传播
9.2.1 凝聚炸药装药中爆轰传播的极限
9.2.2 有限直径炸药装药中爆轰的传播
9.3 研究爆轰过程的实验方法
9.3.1 爆轰波速度的测量
9.3.2 爆轰反应区参数和剖面的测量
9.3.3 爆轰产物温度的测量
9.4 含铝混合炸药的爆轰
9.5 凝聚炸药的欠压缩爆轰状态
9.6 分子凝聚炸药中爆轰波阵面的结构
第10章 炸药的做功能力(爆破能力)、猛度和抛射特性
10.1 评价炸药做功能力(爆破能力)的实验和计算方法
10.2 测定炸药猛度的方法
10.3 凝聚炸药抛射能力的估算
第11章 介质界面上冲击波的初始参数
11.1 爆轰产物出流产生的冲击波的初始参数
11.2 爆轰产物向某些介质中的飞散
11.3 空气冲击波从平面障碍物上的反射
11.4 固体碰撞中以及波从一个介质向另一介质渡越时产生的冲击波的初始参数
11.5 过压缩爆轰波的初始参数
第12章 空中爆炸
12.1 炸药装药爆炸时发生的基本物理现象
12.2 凝聚炸药装药的爆炸
12.2.1 空气冲击波的参数
12.2.2 炸药装药密度对空气冲击波参数的影响
12.3 点爆炸理论
12.3.1 自相似的强冲击波
12.3.2 考虑反压的点爆炸研究
12.3.3 强会聚冲击波
12.4 爆炸波的渐近形态
12.4.1 声学近似
12.4.2 短波理论
12.5 燃气爆炸
12.5.1 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的特点
12.5.2 低密度装药的爆轰参数
12.5.3 一维爆炸
12.5.4 轴对称形状装药的爆炸
12.5.5 装药燃烧产生的爆炸波
12.6 爆炸波与障碍物的相互作用
12.6.1 爆炸波从刚性表面的一维反射
12.6.2 爆炸波反射参数的近似什算
12.6.3 空气冲击波与工程设施的相互作用
12.7 空气冲击波的致伤特性
第13章 水中爆炸
13.1 凝聚炸药装药的爆炸
13.1.1 水中爆炸问题的提法
13.1.2 水中爆炸的实验研究
13.1.3 水中爆炸冲击波运动的理论研究
13.1.4 水中球面爆炸波形成问题的数值解
13.2 燃气装药在水中的爆炸
13.2.1 燃气装药水中爆炸问题的物理数学模型和算法
13.2.2 数值解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13.2.3 计算结果的拟台公式
13.3 冲击波与水域表面和底面的相互作用
13.3.1 水下爆炸时自由面对压力场的影响
13.3.2 冲击波从水域底部的反射
13.3.3 浅水中爆炸的压力场
13.4 水下爆炸的表面效应
13.4.1 空化和流体断裂的动力学强度
13.4.2 水冢的发展
13.4.3 喷溅水花及其流体动力学模型
第14章 岩土中爆炸
14.1 土壤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14.2 地下成洞爆炸的理论研究
14.2.1 塑性流体中的爆炸
14.2.2 塑性密实固体中的爆炸
14.2.3 地下成洞爆炸的综合理沦
14.3 土壤中爆炸波的数值模拟
14.3.1 爆炸波在非线性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14.3.2 具有体积粘性的多组分介质中的爆炸波
14.3.3 弹塑性物态方程在土壤中爆炸研究中的应用
14.4 抛掷爆炸
14.4.1 有界介质中的爆炸
14.4.2 用理想不可压缩流体模型计算弹坑
14.5 地下爆炸实验研究的若干结果
14.5.1 球面爆炸波的参数
14.5.2 抛掷坑
14.6 爆炸的地震效应
14.6.1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及其危险性的简要介绍
14.6.2 地震波的参数
……
《爆炸物理学(下册)》:
译者前言
第三版序言
第15章 爆轰产物对物体的抛射
15.1 爆轰波从固壁反射时爆炸冲量的确定
15.1.1 爆轰波阵面后爆炸产物状态参数的分布
15.1.2 爆轰波从固壁反射时的冲量
15.2 爆轰产物抛射的装药外壳速度和运动规律的确定
15.2.1 -维抛射时外壳最大速度的确定
15.2.2 爆炸产物抛射外壳的一维运动规律
15.3 爆轰产物对平板的一维抛射
15.4 密实金属颗粒的高速发射
15.5 爆轰产物对轴对称壳体的抛射
15.6 爆炸产物抛射的空间(三维)问题
第16章 爆炸装置的破片作用
16.1 金属外壳膨胀及破坏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得到的破片分布谱
16.1.1 外壳运动的光学和X射线闪光照相研究
16.1.2 爆室试验和挡板试验
16.1.3 自然破片的基本特点
16.1.4 破片金相图的研究
16.2 壳体膨胀和断裂过程的理论模型
16.2.1 不可压缩刚塑性壳体的一维膨胀
16.2.2 可压缩弹塑性壳体的一维膨胀
16.2.3 壳体断裂模型
16.3 圆柱壳碎裂的基本关系式
16.3.1 断裂和破片形成中的尺度效应,量纲分析
16.3.2 壳体的断裂半径
16.3.3 壳体碎裂特性参数的关系式,环周分裂数
16.3.4 关于破片总数的关系式
16.3.5 破片分布的预测
16.4 破片的统计分布
16.4.1 破片的空间一质量分布
16.4.2 破片统计学的普遍关系式
16.4.3 破片分布的基本统计模型
16.5 标准破片圆柱壳
16.5.1 标准破片圆柱壳的主要类型和参数
16.5.2 标准破片圆柱壳静爆过程的数值模拟
16.5.3 标准破片圆柱壳的实验数据
16.5.4 利用标准破片圆柱壳研究破片形成中的尺度效应
16.6 破片作用
16.6.1 自然碎裂破片形状的模型和参数
16.6.2 破片弹道学
16.6.3 破片与靶板相互作用机制的分类
16.6.4 极限侵彻靶板厚度和极限侵彻速度
16.6.5 估计破片作用的判据
第17章 聚能
17.1 概述
17.1.1 聚能概念和聚能装药
17.1.2 发展历史简述
17.1.3 聚能射流形成机制,可能的聚能状态
17.1.4 聚能射流对靶板的侵彻
17.2 聚能射流理论
17.2.1 不可压缩流体的射流理论
17.2.2 聚能射流形成的理论
17.2.3 射流形成的临界条件
17.2.4 聚能射流侵彻靶板的理论
17.2.5 靶板孔洞直径的确定
17.3 各种材料聚能射流的运动和断裂
17.4 聚能射流和杵杆的材料结构状态
17.5 聚能装药动作过程的计算
17.5.1 计算聚能射流参数的数值方法
17.5.2 带有高圆锥形药型罩的聚能装药动作参数的工程计算方法
17.5.3 半球形和球缺形药型罩聚能装药动作过程参数计算的特点
……
第18章 凝聚炸药爆炸中的电磁现象
第19章 固体材料的爆炸力学基础
第20章 爆炸过程的模拟
第21章 材料爆炸加工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俄罗斯联邦以包曼命名的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MFTY)知名学者集体撰写的爆轰物理和爆炸力学专业领域的名著。196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其初版中译本(A.鲍姆主编),是当时我国国防科技人员进入该领域的基本参考书之一。1975年斯坦纽科维奇主编该书的第二版(无中译本),对大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写和补充。俄罗斯物理数学文献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由奥尔连科主编、十五名学者撰写的第三版,只保留了原书的个别基础章节,其内容和篇幅经过了全面改写、扩充和提升,可以认为是一本全新的书。作者们精心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学者的大量科研成就,使本书成为当前国际上最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爆炸力学专著,可以作为爆炸力学工作者案头常备的基本参考书。
在历史上,苏联科学院H。B。泽尔道维奇院士首先提出了爆轰的ZND模型,朗道院士建立了爆轰产物物态方程的研究基础。在爆炸力学对于武器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应用中,俄罗斯学者长期进行大量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做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本书阐述的关于爆炸力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及经验,以及综合应用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三种研究途径的成功实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研讨,
本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爆轰物理基础(第1章-第11章),阐述化学炸药爆轰的物理模型、爆轰引发的化学动力学、爆轰波传播和相互作用、炸药感度和做功能力、含铝炸药的爆炸转变等。第二部分为炸药爆炸效应和爆炸装置设计原理(第12章-第17章、第21章),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包括空气(以及燃料一空气炸药)、水和岩土中的爆炸效应研究,爆轰驱动和高速发射,各种常规战斗部和民用爆炸加工装置工作原理和设计技术的详细论述,许多内容是其他同类书籍中不多见的,第三部分有关固体材料冲击动力学和一些爆炸研究专门问题(第18章一第20章和各附录,以及散见于其他各章的有关内容),提供了爆炸研究中必然涉及的连续介质动力学基础知识和数据,具有必要的理论深度,这也是目前有些专业书籍阐述得不够到位的地方。由于本书的性质所限,一些当代的或者十分专门的研究结果涉及较少(如爆轰研究的最新进展(DSD理论,分子动力学计算等)、动态断裂力学、高速碰撞和深度侵彻、特种战斗部技术和结构动力响应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专著,
本书译稿由胡海波、周之奎作了细心校对,陶洁贞承担了繁重的打字和修图工作,赵同虎、舒远杰、陈海坤、卢琳龙、钱晓梅和其他同志也做出了贡献。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流体物理所刘仓理、山东省科技厅国际交流合作处吕鹤和科学出版社钱俊先生的宝贵支持。译者谨向他们以及关心本译著的专业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译者翻译俄文技术文献经验不足,若干专业词汇缺少规范译名,书中译述不当或者疏漏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一本名为《爆炸物理学(原书第3版 套装上下册)》之外的、在物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其他图书。 --- 聚焦前沿:现代物理学图景中的关键里程碑 导读: 在二十世纪以来的物理学发展长河中,有许多著作如同灯塔般,指引着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的经典文本时,总能发现一些绕不开的标志性作品。这些著作不仅是理论的系统阐述,更是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以下介绍的几部书籍,恰好构成了理解现代物理学不同领域(从经典力学、电动力学到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它们与某些特定领域的专著(如爆炸物理学)并存,共同描绘了当代物理学的全貌。 --- 第一部分:经典基础与理论的严谨性 《经典力学分析方法》(Analytical Mechanics) 这部著作是研究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基石。它超越了牛顿力学的初级表述,深入探讨了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变分原理的深刻挖掘。它从达朗贝尔原理出发,系统地推导了欧拉-拉格朗日方程。作者精妙地将几何观念引入动力学,通过相空间的概念,为理解保守系统和非保守系统的演化提供了统一的数学框架。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正则变换、泊松括号以及哈密顿-雅可比方程的详尽阐述。它不仅是学习经典动力学的教材,更是理解后续量子力学中算符代数结构的重要铺垫。通过对摄动论在经典系统中的应用,本书展示了如何处理复杂系统的近似解,这在实际工程和天体物理计算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对于任何想深入掌握物理学基础的读者而言,此书提供的严谨性和数学深度是无与伦比的。 《电磁学原理》(Principles of Electrodynamics) 作为描述电荷与磁场相互作用的权威文本,该书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数学形式和物理内涵进行了透彻的解析。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的叙述清晰且逻辑缜密,将静电学、静磁学、感应现象以及电磁波的传播统一在四个核心方程之下。重点在于处理非均匀介质中的场分布问题,以及利用格林函数求解复杂的边界值问题。其中,关于电磁波在导体内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特别是色散和吸收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书的后半部分集中于相对论性电磁学,引入了四维张量,展示了电磁场如何自然地融入狭义相对论的框架。读者将通过本书领悟到,电磁学不仅是电路和光学的基础,更是现代信息技术和高能物理相互作用的根源。 --- 第二部分:量子世界的革命与深化 《量子力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通往现代量子理论的权威桥梁。它避免了早期教材中过于折衷的处理方式,直接从薛定谔方程的波动力学或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入手,逐步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的结构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波函数、概率解释、以及动量和位置的算符表述。它对角动量理论的论述尤其出色,详细推导了球谐函数和斯佩克特理论,并对自旋角动量进行了严谨的代数处理。书中对微扰理论(无论是定态还是含时的)的讲解细致入微,是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如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的关键工具。此外,对全同粒子统计(费米子和玻色子)的区分和应用,为理解凝聚态物理和核物理奠定了基础。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量子力学基本假设的坚定捍卫,以及在数学上展现出的优雅性。 《量子场论基础》(Foundations of Quantum Field Theory) 一旦掌握了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下一步便是进入量子场论(QFT)的领域。这部著作是衔接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的关键枢纽。 核心内容聚焦: QFT将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相结合,将粒子视为场的激发态。本书从经典场论的拉格朗日密度出发,利用正则量子化方法,导出了自由场的量子化过程,清晰地展示了粒子的产生与湮灭算符的物理意义。书中对费曼图和微扰论的系统介绍,使用户能够理解计算粒子散射截面和衰变率的过程。特别地,对真空的理解——从经典的零点能量到量子涨落的复杂结构——是本书的亮点。虽然涉及高深的数学工具,但作者努力保持概念的清晰性,使得读者能够逐步掌握规范场论的基本思想。 --- 第三部分:凝聚态与复杂系统的宏大视野 《统计物理学:从微观到宏观》(Statistical Physics: From Microscopic to Macroscopic) 统计物理学是连接微观粒子行为与宏观可观测量的桥梁,是理解材料科学、热力学和复杂系统的核心学科。 核心内容聚焦: 此书的叙事逻辑是从微系综、宏系综的构建开始,阐述了热力学定律的统计力学起源。它不仅涵盖了理想气体和黑体辐射的经典案例,更侧重于处理多体系统的相互作用。对玻尔兹曼分布、费米-狄拉克分布和玻色-爱因斯坦分布的对比分析,是理解不同性质物质(如金属、半导体和超流体)的关键。书中对相变理论的探讨尤为深入,引入了朗道的平均场理论和重整化群的概念,展示了如何通过尺度变换来研究临界现象的普适性。这种从微观粒子行为推导出宏观集体现象的分析能力,是现代物理学家不可或缺的技能。 --- 结语 上述几部著作,无论是在经典力学的严谨性、电动力学的统一性、量子力学的革命性,还是统计物理学的普适性上,都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它们代表了人类理解自然界不同尺度和复杂性层级时所依赖的理论框架。每部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丰富了物理学研究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