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問題研究

印度民族問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伯樂 著
圖書標籤:
  • 印度
  • 民族問題
  • 民族衝突
  • 社會學
  • 政治學
  • 印度曆史
  • 少數民族
  • 種姓製度
  • 區域研究
  • 文化認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時事齣版社
ISBN:978780232874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513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9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印度民族問題研究》視角新穎,解讀深刻,在對印度民族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的同時,也分析瞭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有重要的參考藉鑒意義。

內容簡介

  印度是當今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傢,也是一個民族成分復雜、民族文化豐富多元的國傢。在印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民族問題始終是一個帶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關鍵問題。《印度民族問題研究》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解讀印度民族的劃分原則,考察印度現代民族的形成,對現今印度的民族狀況、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做全景式的描繪並就一些熱點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同時,本書還用專門的章節討論印度民族問題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作者簡介

  趙伯樂,男,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南亞問題、國際關係、曆史學、宗教文化與民族文化等。曆年主持完成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即“印度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轉型研究”、“印度的崛起及對世界格局和中國的影響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主持完成省教育廳項目1項;主編有《當代南亞國際關係》,發錶論文多篇。

目錄

緒論 / 1
上篇印度民族概況
第一章印度主要民族的曆史淵源 / 15
第一節印度民族的族源考察 / 15
第二節構成印度民族的經濟文化因素 / 22
第三節印度民族的形成 / 28
第二章英印時期的印度民族問題 / 39
第一節近代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與確立 / 39
第二節英印統治時期的印度民族矛盾 / 53
第三章當代印度民族的構成與分布 / 62
第一節國族、族群和分支:印度民族的構成框架 / 62
第二節主要族群及其分布 / 75
第三節其他族群的分布 / 99
第四節部落民 / 109
第四章印度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 / 120
第一節印度民族的社會結構 / 121
第二節印度民族經濟 / 135
第三節印度民族文化 / 146
中篇當代印度民族問題研究
第五章印度的民族政策與民族工作 / 183
第一節印度的民族理論 / 184
第二節印度的民族管理 / 193
第三節印度的民族政策 / 198
第六章印度民族熱點問題研究(一) / 203
第一節印度的教派民族主義 / 204
第二節種姓製度的演變與印度民族 / 229
第七章印度民族熱點問題研究(二) / 239
第一節印度民族的多元化——以印度東北部為例 / 239
第二節印度民族發展的不平衡——以錶列群體和
其他落後階級為例 / 257
第三節文化差異帶來的族群發展差異——以宗教
少數族群為例 / 275
第四節印度的民族矛盾與衝突——以恐怖主義
活動為例 / 289
第八章印度民族問題與國際關係 / 314
第一節印度的海外移民 / 314
第二節印度民族問題及其與鄰國的關係 / 325
第三節印度民族問題對地區國際關係的影響 / 332
下篇印度民族問題的啓示
第九章建設民族國傢的成果與經驗 / 345
第一節印度民族工作取得的成果 / 346
第二節印度民族工作任重而道遠 / 365
第十章簡短的總結:印度民族問題的啓示 / 374
主要參考文獻 / 382
後記 / 393

精彩書摘

  印度是當今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傢,也是一個民族成分復雜、民族文化豐富多元的國傢,在很多研究者眼中,“人種博物館”、“民族大熔爐”、“宗教博物館”、“語言博物館”等都被稱之為印度的鮮明標誌。正如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所指齣的那樣:“印度的多樣性是驚人的,這很明顯,它是擺在錶麵上,誰都看得見的。”[印]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著,齊文譯:《印度的發現》,世界知識齣版社1956年版,第63頁。許多西方學者在研究印度時,都對這個國度的極端多樣性印象深刻並花費瞭大量精力予以探討。Robert L�盚ardgrave,Jr�保琒tanley A�盞ochanek,India: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a Developing Nation,San Diego: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2000,p��13�敝泄�學者對印度所具有的這一基本特性給予瞭充分的重視,特彆是研究印度曆史、社會文化的學者更是如此,例如薛剋翹就使用瞭土地神奇、風光旖旎、民情淳樸、風俗奇異、文化多樣等詞語來描述印度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參看薛剋翹:《象步淩空:我看印度》,世界知識齣版社2010年版,第7頁。尚會鵬則用“具有無比多樣性和復雜性”這樣的詞匯來描述其文化傳統。尚會鵬:《印度文化傳統研究:比較文化的視野》,北京大學齣版社2004年版,第17頁。另一位中國學者邱永輝則把印度稱為“宗教博物館”,強調其所形成的博大、無所不包、多姿多彩的格局。邱永輝:《印度宗教多元文化》,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9年版,第35頁。這種多樣性從古到今一直深刻地影響著印度的曆史演進進程,而印度的民族問題又是這種多樣性最典型、最集中的反映。一方麵,印度的民族問題集種族、種姓、宗教、語言以及經濟、社會文化等等各種因素為一身,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綜閤性社會事象;另一方麵,它反過來又對社會的幾乎每一個領域都發揮著無法輕視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印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民族問題始終是一個帶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關鍵問題。
  從曆史的角度看,南亞次大陸地處南亞、中亞、東亞和東南亞交匯處,自古以來就成為各個人種族群和文化的融匯之地,“盡管有難以逾越的隘口和浩瀚的大海阻攔著進入印度的通路,但是早自舊石器時代就有小群的原始人類流入次大陸,後來人們就一直設法來到這裏”。A�盠�卑蛻襯分鞅啵�閔光沛等譯:《印度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9頁。這種人種大規模遷移的過程延續瞭數韆年,其中約在公元前2000年開始的雅利安人的遷入,公元7世紀之後信仰伊斯蘭教的多個民族的數次南下並建立政權,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長達200年左右的統治,就是這種過程的代錶性案例。在人種逐漸融閤的同時,各種文化也由接觸而交匯、由交匯而交融,逐漸形成集多樣和一體於一身的印度文化體係。可見,人種和文化的融閤成為在印度最終形成血緣關係多樣、文化傳統多元、生活習俗和群體心理及行為方式各異的諸多族群群體的最重要原因。此外,在長期的共處中,來自不同人種和文化傳統的人們又不斷地相互影響和融閤,在差異延續的同時又産生許多共同點,而在印度最終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之後,上述共性得到弘揚與發展,“印度人”的觀念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統一的印度國傢成為一個現實。
  緒論/ 00/\00\印度民族問題研究在研究者眼中,今天的印度社會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它那種極端多元化的特點,在民族問題上也不例外,其語言、宗教的多元性在地區之間呈現齣相當明顯的不同。尼赫魯在幾十年前就曾指齣:“西北的帕坦人和在極南的坦密耳人(今天人們稱他們為泰米爾人——引注)他們之間在外錶上就少有共同之點。他們的種族世係是不相同的,雖然他們或者有共同的血統關係;他們在相貌上、身材上、飲食上、衣服上,而且當然,還有在語言上,都是不相同的。……在剋什米爾,就使人想到喜馬拉雅山那邊的一些國傢。帕坦的民間舞蹈就特彆像俄國哈薩剋的舞蹈。雖然有這些種種的不同,但在帕坦人和坦密爾人身上都無疑地顯然具有印度的特徵。”[印]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著,齊文譯:《印度的發現》,世界知識齣版社1956年版,第63頁。他還堅持認為穆斯林問題是一個印度民族內部的問題,並認為穆斯林處於被經常侵犯的狀態,這種不正常的狀態實質上是對印度民族融閤的一種反動,並造成這個群體成員對未來的恐懼,需要采用堅持不懈的友好來加以化解。Sarvepalli Gopal,Jawaharlal Nehru:A Biography,Vol��3,1956-1964,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172�鋇�是他的這個良好願望在印度獨立過程中並沒有變為現實,印巴分治時期,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仍發生瞭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印度獨立的領袖聖雄甘地為呼籲兩大集團的團結殫精竭慮,最後壯誌未酬獻齣瞭生命,卻也沒能阻止這種教派的流血衝突。印度獨立之後,印度國內也不止一次陷入此類社會危機之中,剋什米爾地區的長期動亂、20世紀70年代锡剋教徒聚居地區發生的流血慘劇、印度東北部地區的長期動蕩等,都是比較典型的事例。自20世紀末以來,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潮的勃興以及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抬頭,使印度的民族問題更增添瞭新的復雜因素,不僅增大瞭國傢經濟快速、均衡發展的難度,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社會的穩定。
  盡管曾經有人堅持認為“從來沒有過一個印度的存在……沒有一個印度國傢,也沒有一個印度人民”,John Strachey,India,Its Administration and Progress,London:Macmillan,1988,p��5�鋇�在幾韆年中,各個社會群體始終共同生活在一塊相對固定的土地上,這塊土地很早就有瞭“印度”這樣的稱呼;始終存在著一種為廣大居民所認同的同一文化,這成為外人將其看為一個整體的重要紐帶,“印度是一個文明統一體(Civilizational Entity)的理念早在吠陀梵文宗教和文學經典中就已經形成並延綿久遠”。Francine R�盕rankel and Harry Harding,ed�保琓he India�睠hina Relationship Rivalry and Engagement,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p��18�鋇攪擻⒂⊥持問逼塚�印度最終完成瞭行政管理意義上的統一。“韆百萬印度兒女……萬眾一心,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擊敗瞭強大的殖民者,一個嶄新的自由印度由此誕生。”參看“普拉蒂巴·帕蒂爾總統在印度第64個獨立日前夕對全國的講話”,印度駐華大使館:《今日印度》,總第106期,第2頁。從此以後,印度的統一性得到彰顯,人們就是在討論印度的多樣性問題時,也是在統一性的前提下進行的。
  從1947年擺脫殖民統治之後,曆史上的印度次大陸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多個國傢,這就造成印度的許多民族問題並不單純是一個國內事務,而直接涉及到與相鄰國傢乃至整個地區的關係。在全球化趨勢推進的大背景下,世界民族問題的發展走嚮不可避免地影響和製約著印度民族問題的發展走嚮。當前,印度也和許多其他國傢一樣,麵臨著來自地區極端民族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挑戰,如何有效地消除國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族群間的發展不平衡,特彆是縮小經濟落後地區和落後群體與其他地區和群體的差距,成為印度政府應對挑戰時必須首先麵對的問題,因為這個看似比較單純的國內事務實際上也具有極為復雜的國際背景。而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當今世界人口最多、民族問題最為復雜的國傢之一,印度的民族發展狀況,以及其民族問題的新特點、新問題等都直接反映齣全球民族問題的現狀和趨勢,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和效果如何,特彆是探索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新途徑,尋求緩解民族矛盾,縮小乃至消除不同族群群體間在發展問題上的差異和不平等的有效方法,構建民族關係的新模式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印度民族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已遠遠超齣這個國傢的疆界…………
  ……

《印度民族問題研究》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對某一具體事件、某一特定族群或某一狹隘地理區域的民族主義現象進行孤立的剖析,而是旨在提供一個更宏觀、更具曆史縱深和理論深度的視角,來理解印度這一復雜多樣的南亞次大陸上,民族認同、民族主義思潮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政治動態的形成、演變及其內在邏輯。 導論:理解印度民族問題的復雜性 印度,這個擁有數韆年文明史、無數語言、宗教、種姓和地域差異的國傢,其“民族問題”並非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一個由多重維度交織而成的復雜集閤體。它既涉及不同族群(ethnic groups)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權利訴求與互動,也關乎國傢認同(national identity)在多元社會中的構建與維係。本書的核心在於,不將這些因素視為靜態的、孤立的現象,而是嘗試去揭示其動態的形成過程、內在的張力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當代印度社會的麵貌。 本書的起點,並非直接進入具體的民族衝突案例,而是先置身於一個理論的框架之中。我們將考察“民族”(nation)和“民族主義”(nationalism)在不同學術流派中的定義與理解,並重點關注那些對於理解印度情境尤為重要的理論視角。例如,我們將探討“前朝性民族主義”(primordial nationalism)的觀點,即認為民族認同是根植於血緣、語言、宗教等客觀要素的,與印度社會中長期存在的深層認同基礎相契閤。同時,我們也將深入分析“建構性民族主義”(constructivist nationalism)的理論,即強調民族認同是通過曆史敘事、政治動員和文化實踐等後天建構而成的。這兩種視角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互為補充,共同揭示印度民族認同的復雜起源。 此外,本書還將審視“族群性”(ethnicity)與“國傢”(state)之間的辯證關係。族群的界定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建構過程,而國傢權力在界定、承認、甚至壓製族群邊界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印度,聯邦製、憲法保障的少數民族權利、以及地方性的族群政治,都構成瞭這種復雜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書不會將民族問題簡單地歸結為族群之間的對抗,而是會關注國傢結構、政治製度如何塑造和迴應族群的訴求,以及族群動員又如何反作用於國傢治理。 曆史的織錦:從殖民到獨立,民族認同的孕育與塑造 本書的一個重要篇幅將聚焦於印度近代曆史的變遷,尤其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民族認同是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被重塑和強化的。殖民統治本身就催生瞭一種“他者”的對比,模糊的地域和文化界限在共同反抗外來壓迫的過程中,逐漸凝聚成一種初步的“印度”概念。我們將考察,殖民者為行政管理而進行的某些劃分,如何無意中固化瞭某些地域或文化群體,從而為後來的族群政治埋下伏筆。 同時,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僅要記錄甘地、尼赫魯等領導人的思想和實踐,更要深入分析民族主義運動內部的多樣性。例如,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作為一個爭取獨立的主要政治力量,其內部如何協調不同地域、宗教、語言和階層代錶的訴求?在爭取獨立的鬥爭中,是否存在對“印度性”的不同理解?例如,一些早期民族主義者對印度教文化傳統的強調,對非印度教社群構成瞭何種影響?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宗教在民族主義敘事中的復雜作用。印度是一個宗教多元的國傢,但印度教在人口和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使得宗教與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變得尤為敏感。我們將梳理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tva)的起源、發展及其在獨立運動中的角色,以及這種思潮如何與世俗民族主義(secular nationalism)之間産生張力。對“宗教社群”(religious communities)的界定、政治動員以及國傢對其的管理,都是理解印度民族問題的關鍵。 本書還將審視,在走嚮獨立的過程中,不同地區和族群的利益是如何被整閤或被邊緣化的。例如,在1947年印巴分治的巨大創傷背後,隱藏著多少關於“國傢邊界”、“族群歸屬”和“政治權力分配”的深層矛盾?這種分裂的記憶,又如何持續影響著印度的民族構成和政治生態? 現代的挑戰:權力、資源與族群政治 進入獨立後的印度,民族問題並沒有隨著殖民者的離去而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呈現。本書將深入分析,在獨立後的政治經濟發展進程中,民族問題如何與國傢權力、資源分配以及社會公平等議題緊密交織。 首先,本書將重點關注印度的聯邦製結構。聯邦製的設計旨在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然而,在實踐中,各邦的設立、語言政策的推行、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資源分配上的博弈,都深刻地影響著族群認同的強化和族群政治的演變。我們將考察,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央政府如何通過政策來管理或乾預地方性的族群問題,以及這種乾預又如何引發新的反彈。 其次,本書將探討經濟發展與民族問題的關聯。印度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傢,經濟不平等和資源分配不均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些經濟上的不平衡,常常會與既有的族群、種姓或地域差異相互疊加,從而激化矛盾。例如,某些經濟發展項目可能集中在特定區域,惠及特定族群,從而引發其他族群的“發展不公”的抱怨。本書將分析,經濟政策的製定和實施,如何在客觀上或主觀上影響族群之間的關係,以及族群政治如何反過來影響經濟政策的議程。 再者,本書將審視印度政治中的“族群選票”(ethnic vote bank)現象。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政治力量常常需要動員不同族群的支持。這種動員過程,一方麵可能促進族群權利的錶達和政治參與,另一方麵也可能加劇族群之間的對立,並將族群身份工具化。我們將分析,政黨如何利用族群議題來獲取政治利益,以及這種現象對印度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構成瞭何種挑戰。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少數民族權利的保障與實踐。印度憲法雖然規定瞭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麵臨著諸多挑戰。本書將通過案例分析,探討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化、宗教和政治代錶權等方麵的訴求,以及國傢在迴應這些訴求時的得失。 理論的深化:超越二元對立的視角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鼓勵讀者超越對印度民族問題的簡單化理解,例如將其視為純粹的“族群衝突”或“宗教戰爭”。我們將嘗試提供一種更具 nuanced(細緻入微)和更具洞察力的視角。 我們將深入分析“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在印度語境下的具體錶現。認同政治並非簡單的“我們”與“他們”的對抗,而是涉及到權力、資源、文化象徵和曆史敘事等多個層麵。我們將探討,在印度,認同政治是如何在不同層級(從村莊到國傢)展開的,以及它如何與階級、性彆等其他社會身份因素相互作用。 本書還將審視“國傢建設”(nation-building)在多元社會中的挑戰。一個成功的國傢建設,需要在多元的族群和文化背景下,構建一種共同的國傢認同,同時又不壓製和消滅原有的文化多樣性。我們將分析,印度在國傢建設的過程中,是如何試圖在“統一”與“多元”之間尋求平衡的,以及這種平衡的達成存在著哪些內在的張力。 最後,本書將呼籲一種跨學科的理解方式。對印度民族問題的研究,需要藉鑒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曆史學、經濟學乃至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工具和研究方法。通過這種跨學科的對話,我們可以更全麵地把握印度民族問題的復雜性,並為理解當代世界其他多元社會麵臨的類似挑戰,提供有益的啓示。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提供一個“解決”印度民族問題的萬能鑰匙,而是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和深入的分析,幫助理解印度民族問題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演變而來,又如何在當代社會中繼續發揮著深刻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復雜動態的深入剖析,我們希望能激發讀者對印度社會更深刻的理解,並對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民族認同與國傢構建的議題,進行更具批判性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實在是太新穎瞭,完全跳齣瞭我之前對印度社會固有的想象框架。它沒有沉溺於那些老生常談的種姓製度或宗教衝突的錶麵現象,而是深入剖析瞭權力結構如何在不同族群間微妙地流動與博弈。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於“次級身份構建”的論述,他巧妙地將後殖民理論與地方政治實踐相結閤,揭示瞭在國傢層麵民族主義話語強勢推行時,地方社群如何利用自身的曆史敘事和資源稟賦,重塑瞭自身的邊界與認同。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邦農業閤作社運動的個案分析,它清晰地展示瞭,即便是看似純粹的經濟組織,也必然承載著復雜的族群政治訴求,資源分配的競爭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精妙和復雜。這種對微觀動力的捕捉,讓原本宏大抽象的“印度問題”變得觸手可及,同時也更加令人不安,因為它揭示瞭看似平息的矛盾,實則隻是被壓入瞭更深的結構性暗流之中。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理解當代印度政治的復雜性有瞭一個更堅實、更具批判性的基礎。

評分

我必須承認,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冷靜而剋製的筆觸所震撼。它並沒有采取過度激烈的批判立場,但正是這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性,使得其結論更具穿透力。書中對“地方精英聯盟”在國傢政策執行中的“抵抗性適應”的分析,是我此前閱讀的其他同類著作中罕有觸及的深度。作者細緻地考察瞭不同邦的地方政黨機器如何巧妙地利用中央政府的意識形態語言,反過來為自身的派係利益服務,這是一種高超的政治生存藝術。尤其是在涉及資源(如水利、礦産開采權)分配的章節,作者並未將問題簡單歸咎於腐敗或低效,而是展示瞭一種復雜的“交易型治理”模式,即穩定與不平等往往是地方政治傢在不同利益集團間精心維持的動態平衡。這種對權力運作機製的深入洞察,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對印度單一國傢的分析,它為理解發展中國傢治理的普遍睏境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參考係。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妙,它仿佛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從宏觀到微觀的“隧道挖掘”。開篇宏大的曆史背景鋪陳,為後續對具體社會斷層的剖析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作者在探討語言政策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對文化心理的細膩捕捉。他沒有停留在“語言是身份的載體”這一老套論斷上,而是深入分析瞭雙語或多語環境下,不同語言的使用頻率和語境,如何潛移默化地構建瞭不同族群的“認知資本”和“社會信譽”。例如,對某大學招生錄取標準中對外語能力要求的分析,竟能摺射齣地方精英如何通過文化資本的設置,來維持代際優勢的傳承。這種將政策、語言學和代際流動性結閤的跨學科考察,使得全書的論述立體而飽滿,充滿瞭令人思考的張力。讀完後,我深切體會到,在看似單一的“印度”身份之下,潛藏著多少精妙且脆弱的平衡,而每一次平衡的打破,都意味著深層次的社會震動。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視野極其開闊,它成功地將原本分散在不同學科領域(如人類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論點融會貫通,形成瞭一個強有力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城市化進程中族群空間重構時所采用的視角。他拒絕瞭城市是“熔爐”或“衝突現場”的二元對立,轉而探討瞭資本的流動如何塑造瞭新的“功能性族群”——那些因共同的職業軌道和階層利益而被動聚閤在一起的群體,其內部張力有時甚至超過瞭傳統的宗教或語言分野。這種將經濟基礎與文化錶達緊密掛鈎的分析路徑,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當代印度城市社會不平等的理解。例如,書中對孟買非正規經濟部門中,不同外來移民群體在“中間人”角色上的微妙競爭分析,揭示瞭在全球化背景下,身份標簽如何被迅速商品化並應用於市場競爭中,這絕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建構。

評分

我對作者處理曆史材料的方式感到由衷的贊嘆,這哪裏是枯燥的學術梳理,簡直是一場精彩的偵探小說。書中對於英屬印度時期不同行政區劃變動對族群心理影響的描述,尤其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並未簡單羅列史實,而是通過檔案中那些被邊緣化的官員通信、地方報紙的社論等一手資料,重構瞭一個動態的曆史場景:即族群邊界是如何在殖民官僚的無心之舉中被“固化”和“神聖化”的。有一章專門講瞭二十世紀初一次看似無關緊要的土地丈量,是如何在數十年後演變成兩派係之間最尖銳的衝突導火索,這種深遠影響力的曆史迴響,被作者描繪得絲絲入扣。它挑戰瞭那種認為族群衝突是“古老宿怨”的簡單化理解,有力地證明瞭許多現代睏境,其實是特定曆史時刻下,權力技術與社會心理相互作用的産物。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跟隨一位高明的曆史學傢,一層層剝開時間留下的迷霧,去追溯那些看似偶然的決策如何塑造瞭今日的現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