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平静隽永,画作奇崛新奇,文画结合充分展现文人雅趣,以现代风格传承古典、体味生命;
★冷冰川的作品从大自然提取灵感,通过人体与自然景物来诉说,其作品的形象和意境更多是出于自由的想象和虚构,不完全是生活的实录;
★作家沈胜衣专门从日记中整理出一份《丙戌二十四节气札记》,作为一年间精神生活的二十四个抽样留念;其中的花事部分,曾摘出收入《书房花木》,现结集于本书的是修订全文版,另包括了书文、交往、歌影、游记、足球等内容,岁月留痕,心得记屑。“节气书话”系列通过记录一年每一个节气的购书与藏书,兼之点评。文字延续古今的节气风情,反映从自然到书籍、再到个人内心的时光意蕴,书写一种传统文化中悠然的生活与心境之美,滋养生命;
★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来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感受,体验一种异样于前的愉快的感受。处于一册中的两个人,触发读者主观地去把它们“合”起来。这种趣味,启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引发更多的想象和问话。
《二十四:节气书画》是一本将中国传统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用现代的文字与画作呈现给读者的作品。精选冷冰川的二十四节气作品,除了描绘节气风物的黑白线条版画外还收录他近年的布上作品,配以沈胜衣在不同时期写的《丙戌二十四节气札记》和“节气书话”系列,传达出一种传统文化中悠然的生活与心境。一者以画, 一者以文,循着二十四个时间节点,各自探求历史与生命深处的精神面目,分头刻写似水年华消逝时光。
整本书的风格蕴藉、美丽,时尚。《二十四:节气书画》版式设计具有非常的现代感(包豪斯风),和内容在强烈的反差中形成和谐,令这本描绘传统文化的书拥有时尚的特质,在现有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图书中别具一格。
沈胜衣,广东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寄身于机关的一介书生。典型双子座,准自由作者,在各地报刊开过文史书评书话、中外文艺札记、植物散文随笔、电影与流行歌曲评介等方面十多个专栏,发表和结集文章近百万字,已出版《满堂花醉》、《你的红颜,我们的手》、《笔记》、《书房花木》、《行旅花木》。
冷冰川,著名插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6年毕业于荷兰国立米纳瓦设计艺术学院,现就读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艺术系绘画博士,作品入选92年法国秋季沙龙美术展,1989年获全国七届美展银质奖,1989年获全国“插图艺术”银质奖,1992年获首届优秀美术图书大展铜奖,1995年获中国首届装饰艺术“张光宇奖金”绘画一等奖,1997年获“巴塞罗那首届国际沙龙美术展”版画首奖,1994年出版《冷冰川的世界》,作品四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二等奖。
序
节气书话
一月 小寒大寒 书间暖意
二月 立春雨水 花开花落
三月 惊蛰春分 移花接木
四月 清明谷雨 无常缤纷
五月 立夏初夏 小满未满
六月 中年芒种 青春夏至
七月 小暑大暑 凭书避暑
八月 立秋善缘 处暑巧缘
九月 白露秋分 露水情分
十月 寒露暖流 霜降晴秋
十一月 立冬闲思 小雪留念
十二月 大雪无声 冬至掩卷
补篇: 一三一四节气得书选记
节气札记
丙戌二十四节气札记
附录
冰川的节气——背身与直面
冰川书录
宝刀在黑夜里鸣跃——记冷冰川绘张爱玲《小团圆》
后记
各说各画 敬授人时
十一月
立冬闲思
小雪留念
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 立冬代表季节的开始。可是, 此时却往往秋色晴好, 并无冬意。热带的台湾,陈冠学《大地的事》固然将立冬所在的十一月日记作为“晚秋篇”,就连节气发源地黄河地区的王晓平,在《白露为霜》中都因立冬却秋阳明媚而说: “ 总觉得祖宗们在设定节气时,带有立字的节气,都是太过提前。”
这是因为, 如韩湘玲等编著《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金盾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十一月第一版)介绍的,四季其实有三种划分方法: 一是天文四季, 分别以四立为起点; 二是气候四季, 以月份界定, 公历十二月至翌年二月为冬季, 依此类推; 三是农业四季, 依据的是各地平均气温。关于天文四季, 在古代一般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下, 季节用来代表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规律, 为了不误农时, 这四立还留出了农事活动前期的准备时间。—这就可解释, 为什么带立字的节气来临时,所指那个季节的天气却还未来。
这种现象以立冬最为明显, 岂但尚是秋光, 天气好得还有春意。早在第一部岁时节俗之书、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说, 立冬所在的农历十月, “ 天气和暖似春,故曰小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进而指出:“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时,盖因天气融和,百花间有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故曰小春。”历代词人如欧阳修、张炎、陈子龙等, 都专门写过小春题材的作品( 见蒋廷锡等编《岁时荟萃》) 。直到近代, 香港农村流传的农历各月风俗《月令歌》,也是唱“十月小春到”。
新近一次立冬,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七日, 就是那样的小春辰光, 阳台上红红白白的木芙蓉在清丽阳光中开得正好; 恰有如春书事, 收到网店订书十余种, 可分为三类:
一是之前介绍过的张春《此间的怦然—致二十四节气》与沈泓《春分冬至— 民间美术中的二十四节气》。前者,是近年节气摄影美图之风尚中最有名的一种,制成的这册明信片,封面繁花锦簇,传统喜庆;立冬一帧,所引古诗是白居易“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恰如那夜的欢喜怦然。后者则汇编了大量人文、科学知识,我在前文常有引用; 它还有一大特色, 是选配了作者收藏的众多民间美术品, 相得益彰, 更见民俗风情。立冬那夜,翻看到书中引一位无名氏的《七律·立冬》句云:“细碎时光能静好。”更是当时心醉闲情的写照了。—其时, 我已立意今年写这个节气书话系列, 故搜购二书作参考资料,恰好在节气日子收获。
第二类, 是满足自己几方面兴趣的闲书, 包括日本渊在宽十八世纪末绘的《古绘诗经名物》, 伯仲等编著《三国演义兵器图谱》, 杨耀文编的现当代文人专题散文集《烟趣雅谈》, 安歌的植物美文集《影树流花——我的草木姐妹》等。—即夜闲览,如安歌的一个题目,“有什么在我心里一过”。
三则是两本特别的书,曹文轩著、安武林评的《十一月》, 芬兰托芙· 扬松( T o v e J a n s s o n ) 著并绘、徐朴译的《十一月的姆咪谷》,都是儿童文学,之所以会买,因从去年年中起, 每月都收罗以相应月份为书名的书来做“月记”。这原是打算延续一整年的一种闲趣,然而,后来半途猝然中断,没能继续这场美事……
是的, 虽说是小春, 但其实确已准备入冬了, 那只是虚幻的春光。申赋渔《光阴》谈立冬, 谓冬神名字叫玄冥, 而庄子《大宗师》里说“ 玄冥闻之参寥” , 玄冥意为深远空寂, 玄冥之境是古人追求的去除贪欲、自满自足的忘我境界。“ 人们把冬神称为玄冥, 也许就是想用冬季的寒冷空寂来提醒我们, 来于自然, 归于自然,一切执着,皆是虚妄。”
再往前的立冬得书, 还有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七日,收到谷林先生寄来的其《书简三叠》, 上有“ 胜衣弟留念” 的签题。而当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小雪, 我则在本邑书肆自购该书赠友—因为其中有一“ 叠” 是写给我的, 从中可见出自己, 所以前前后后多次买过送人。当然, 这些温静的尺牍, 更见出写信者谷林翁的德行、修养、境界、情味,以及文字之美。有幸与老人通信十年,是我珍贵的福分, 老人已逝数载, 此书便是一份深重的留念。小雪, 指天气寒冷到已可雨凝为初雪了, 不复此前的和暖好天气,一如人事的骤变。林帝浣《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华侨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七月第一版) , 用与照片一般唯美的诗句记录画外音:
“那年的一场小雪/记得我们相遇时的狼狈/你对我莞尔一笑/ ……我们似乎已经消失在彼此的生命里/ 我很好/ 你好吗” 。另一幅也是小雪的, 则写道: “ 所以我旅行/是为了寻找那些曾经有你的消息/ 所以我旅行/是为了寄托一个永无终点的思念”。
然而,雪也是上天给大地的留念吧。在这样的寒天,读信, 看花—南国此时洋紫荆开得最盛, 从一九九五年小雪时节自行给小邑一条路命名为“ 紫荆长廊” , 到前年小雪的清晨、去年小雪兼感恩节的黄昏, 都在那里漫步看过沿路花树, 朝朝暮暮皆是花心的留念。一本私下精心制作的十二个月“ 花花心情笔记” ( 也可视为别致的月令书),就是从小雪“紫荆长廊”开始的……然则,有所消逝,有所虚幻,但也总有留下的念想、留存的纪念。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立冬曰:“ 冬, 终也, 万物收藏也。” 季节流转, 终结中却可珍藏一些东西, 几本书, 一沓信, 一个莞尔的笑容, 两排年年“雪”中盛开的艳红花树。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日;十月十一日补
……
序言
我按季节最朴素的概念创作,从来没有复杂过。从来,是说“ 自然” ( 经验、理性、人性的天然) 。“ 自然”是我最好的状态, 最简单、最近人情。只是我还不能随心到达“ 天然” 的高度, 我达不到那种高度。( 自然创作中性格就是想法, 想法就是热情; 热情逼真的时候,用上了土地、火焰的词汇; 但大多时候, 我却用了天然中徒劳的肉身。真实的事情很可能远离真情, 这是人心的劳烦,我到达的地方不是我想自然站立的地方。)
自然、季节、人心是我的元叙事。三十年来, 我像是只为一张画、一种朴素工作……天然不让人去想别的事。天然不可能去想别的事—舍身而来的都是我享受的创作主题,激情的稻草我也不弃;没有例外。幸运是,如此一执, 我不考虑“ 时代精神” 这一守恒—天然就算是热情地做着毁灭, 也帮助我如实地展现赤脚灵魂的样子。( “ 自然” 帮助我们的方式从来就是如实地展现它自己,亦如它在四季里留下的痕迹。)
天然的展现是一种无情的尺度。它有时就像是在赶自然死亡的时间。我无欺的时候都是用这种逼真,手握救命稻草。执着又多情的时候死亡有时赶上了生命。
艺术家不是赶时间的人。 再说创作里的好东西像四季草木、时间、良心一样,迟早自然会打开的。要像旧时的蝴蝶一样耐心。(老蝶知道心满意足时压根不需要表达。)
太复杂的东西我向来说不清。想想一个淳朴的心足够了。淳朴的心的淳朴的邀请,是胜衣与我的呈敬。
《二十四:节气书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旅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将这两者与二十四节气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书中每一幅书画作品,都仿佛是艺术家们与自然的对话,他们用笔墨捕捉了节气转换中最微妙、最动人的瞬间。我常常驻足于“立秋”的画作前,感受那凉爽的秋风,看到那渐渐泛黄的叶片,仿佛能听到秋天的第一声叹息。而“冬至”的画作,则以浓厚的笔墨,描绘出万物沉寂的景象,但画作中一抹暖色,又暗示着生命的韧性与来年的希望。文字部分的解读,同样精彩绝伦。作者用一种非常富有诗意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将每个节气的来龙去脉、天文特征、物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描绘得生动形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小雪”和“大雪”的对比解读,作者不仅描述了降雪的景象,更阐述了古人在这时节如何“藏”与“养”,如何调整饮食和生活起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的智慧。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词汇和诗歌的介绍,这些诗词歌赋,如同为画作注入了灵魂,让我从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和品味节气的韵味。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生命的珍视之情,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创造出如此富有诗意和智慧的文化。
评分《二十四:节气书画》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人与自然之间那种默契而又诗意的互动。我一直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颇感兴趣,而这本书,则以最直观、最艺术的方式,将这一理念呈现在我面前。书中挑选的书画作品,每一幅都仿佛是凝固了时间的诗篇,捕捉了节气转换中最动人的瞬间。我常常被画作中对光影、色彩和构图的运用所打动。例如,“雨水”一章的画作,淡淡的水墨晕染出朦胧的雨丝,几点嫩绿的芽孢破土而出,那种生命的萌动,那种对春的期盼,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大雪”一章的画作,则用厚重的笔触,描绘出银装素裹的世界,但画面中隐约可见的,却是那在严寒中孕育的生命力,以及人们对来年春天的希望。文字部分的解读,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深邃的文化空间。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节气名称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节气所代表的自然现象、农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信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小暑”和“大暑”的解读,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盛夏时节的酷热,但同时又强调了在酷热中隐藏的生机,以及人们如何在这时节调整生活,保持健康。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音乐和器乐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节气不仅仅是视觉和文字的体验,更是一种听觉和情感的共鸣。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我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文化体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人是如何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到每一个细微的节气之中,构建出一种独特而又和谐的文化。
评分这本书《二十四:节气书画》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其精美的外观和内容。我一直认为,我们对很多传统文化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体验和感悟。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二十四节气。书中对每个节气的书画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对自然规律的诗意解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取画作时的独具匠心,每幅画都紧密贴合了节气的核心特征。例如,在描绘“小满”时,画作中的麦田即将成熟,稻谷颗粒渐满,但尚未完全饱满,这种“未满”的状态,被画家以一种含蓄而又充满希望的方式呈现,恰恰点出了“小满”的寓意。而“大暑”的画作,则以浓墨重彩描绘了烈日炎炎,蝉鸣阵阵的景象,甚至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盛夏的炙热与活力。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节气的日期和物候,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节气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比如,在解读“立秋”时,文章不仅仅提到“秋风起,蝉声歇”,更引申出一种“收敛”与“沉淀”的人生哲理,提醒人们在收获的同时,也需要审视内省,为即将到来的严冬积蓄力量。这种将自然节律与人生智慧巧妙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读来感触良多。书中穿插的关于节气民俗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一些大概的节日习俗,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在不同节气,古人是如何通过祭祀、饮食、农事活动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如,在“芒种”时节,书中描绘了农人忙碌播种,祈求丰收的场景,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农谚和习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农耕文明的艰辛与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中国传统智慧的书。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美的语言和图画,引导我走进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评分自从我收到《二十四:节气书画》这本书,我就深深地被它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与之相关的节气谚语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书中每一幅精心挑选的书画作品,都仿佛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最真挚的礼赞。我特别喜欢“芒种”的画作,画面上农人忙碌的身影,金黄的麦浪,都传递出一种辛勤耕耘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而“处暑”的画作,则以淡雅的色彩,描绘出暑气渐消,秋意初现的景象,充满了清爽与宁静。文字部分的解读,同样是这本书的亮点。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每个节气的科学原理、物候变化以及古人的农事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小满”的阐述,作者不仅解释了“小满”的含义,更讲述了古人在这时节如何根据天象和物候来安排农事,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这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阐述方式,让我对古人的智慧佩服不已。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民俗活动的介绍,这些生动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乡村,亲身体验着节气带来的独特氛围。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更是“感受”到了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深刻烙印,以及其中蕴含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哲学。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便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节气文化。而《二十四:节气书画》这本书,恰恰以一种极其艺术化、极其深入的方式,将这份生命力展现了出来。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典雅大气的感觉,仿佛预示着书中的内容非同一般。翻开书页,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便扑面而来,每一幅都如同一个凝固的诗篇,将特定节气的意境、氛围和生命律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惊蛰”一节的处理,画作中,春雷滚滚,万物苏醒,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而笔墨的挥洒之间,仿佛还能听到那生命的呐喊。再比如“霜降”一节,画作以冷色调为主,但笔触中却透露出一种丰收后的喜悦和对冬日蛰伏的宁静等待,充满了哲思。文字部分的解读,同样精彩。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节气的日期和物候,而是用诗意的语言,将每个节气的由来、天文特征、物候变化以及古人的生活习俗,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谷雨”的阐释,作者不仅解释了“雨生百谷”的含义,更描绘了农人在这时节如何播种,如何祈求风调雨顺,这种对农耕文明的细致描绘,让我对祖先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养生的介绍,这些并非枯燥的医学知识,而是结合了传统哲学和生活经验,给出了一些贴合节气变化的养生建议,让我觉得非常实用。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更是“感受”到了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深刻烙印,以及其中蕴含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哲学。
评分拿到《二十四:节气书画》这本书,我便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节气是中国人与自然对话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而这本书,则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这份对话变得具体可感。书中每一页的书画作品,都凝聚了艺术家们对节气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取画作时的用心,并非简单地堆砌名家之作,而是根据每个节气的独特韵味,挑选最能传达其神韵的作品。例如,“清明”一章的画作,水墨淋漓,笔意轻灵,描绘的正是春雨过后,万物复苏,柳丝吐翠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而“寒露”的画作,则以更为沉静的笔触,勾勒出层林尽染,秋意渐浓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丰收后的宁静与安详。文字部分的解读同样精彩纷呈,它巧妙地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等信息融为一体,用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立冬”的解读,作者不仅解释了“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开始,更深入地阐述了古人在这时节如何“藏”与“养”,如何通过饮食调养身体,如何通过农事准备迎接严冬。这种将自然节律与生活智慧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谚语的解析,这些看似朴实的谚语,却蕴含着古人长久以来观察自然、总结经验的智慧。比如,“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句谚语立刻让我想象到在小满时节,如果天气突变,对即将成熟的麦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种细节的呈现,让节气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活体验。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爱的长者,用最温柔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与自然的深刻联结,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娓娓道来,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敬意。
评分《二十四:节气书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我一直认为,节气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浪漫,它将时间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了生活一种有规律的韵律美。书中每一幅精美的书画作品,都仿佛是凝固了时间的诗篇,捕捉了节气转换中最动人的瞬间。我常常沉醉于“清明”画作中,那生机勃勃的景象,那拂面而来的春风,让我感受到了万物复苏的喜悦。而“大暑”的画作,则以浓墨重彩描绘出盛夏的炽热,但画面中一抹绿意,却又传递出生命的力量和对夏日的热情。文字部分的解读,同样引人入胜。作者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每个节气的由来、天文特征、物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小暑”的阐述,作者不仅描述了夏日的炎热,更阐释了古人在这时节如何调整饮食和生活来适应气候,如何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这种将自然节律与人生智慧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传说和故事的介绍,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让节气文化变得更加鲜活有趣,也让我看到了节气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人是如何以一种极其诗意和智慧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此独特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文化。
评分《二十四:节气书画》这本书,如同一本穿越时空的画册,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生活。我一直认为,节气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浪漫,它将时间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了生活一种有规律的韵律美。书中每一幅精美的书画作品,都仿佛是凝固了时间的诗篇,捕捉了节气转换中最动人的瞬间。我常常沉醉于“春分”画作中,那生机勃勃的景象,那拂面而来的春风,让我感受到了万物复苏的喜悦。而“小暑”的画作,则以浓墨重彩描绘出盛夏的炽热,但画面中一抹绿意,却又传递出生命的力量和对夏日的热情。文字部分的解读,同样引人入胜。作者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每个节气的由来、天文特征、物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寒”的阐述,作者不仅描述了严冬的景象,更阐释了古人在这时节如何“藏”与“养”,如何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来积蓄力量,迎接春天的到来。这种将自然节律与人生智慧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传说和故事的介绍,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让节气文化变得更加鲜活有趣,也让我看到了节气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人是如何以一种极其诗意和智慧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此独特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文化。
评分我收到《二十四:节气书画》这本书,真的是如同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令”和“节气”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这些概念有些抽象,难以真正地体悟。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具象、非常有艺术感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的魅力展现在我面前。书中精心挑选的书画作品,每一幅都饱含深意,仿佛是大自然在四季轮回中的最佳注脚。我特别喜欢“立夏”的画作,画面上嫩绿的草地,盛开的野花,以及远处朦胧的山峦,都传递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夏日初临的暖意和活力。而“秋分”的画作,则以金黄的稻谷,成熟的果实,以及清朗的天空,描绘出丰收的喜悦和秋日的宁静,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和安详。文字部分的解读,也同样令人着迷。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每个节气的形成原因、天文景象、物候变化以及古人的生活方式,描述得清晰而又生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冬至”的阐释,作者不仅解释了“冬至”的标志性意义,更讲述了古人在这段“一年中最漫长的黑夜”里,如何通过祭祀、饮酒、围炉夜话来驱散寒冷,迎接希望。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美食的介绍,这些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食谱,让我看到了节气文化如何深入到人们的日常饮食之中,成为滋养生命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不仅看到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更体会到了它们所蕴含的“神”,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挚的喜爱。
评分这本《二十四:节气书画》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宝盒。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自然节律相关的部分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好奇与热爱。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的装帧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泛着淡淡墨香的纸页,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它们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将二十四节气的意境、韵味以及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通过笔墨丹青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或是春雨绵绵,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或是夏日炎炎,稻谷金黄的丰收喜悦;亦或是秋风萧瑟,红叶染霜的静谧深邃;更有冬日凛冽,瑞雪兆丰年的期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立春”的处理,那生涩的新芽,那破土而出的力量,被画家用极富张力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描绘出来,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最原始的呐喊。再看“白露”,画师巧妙地用淡墨勾勒出清晨的薄雾,几颗晶莹的露珠挂在草叶尖上,传递出一种清凉而又宁静的美感,让人不禁联想起那个时节,天高云淡,秋意渐浓的舒爽。书中的文字部分也同样出色,它并非枯燥的科普,而是用诗意的语言,将每个节气的由来、天文现象、物候变化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的田间地头,亲身体验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浪漫。例如,在解读“惊蛰”时,作者不仅解释了“惊蛰”的字面意思,还详细描述了此时节动物苏醒、雷声初响的景象,以及人们如何在这天地变化中调整作息,祈求风调雨顺。书中的插画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节气世界,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审视了自然,也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
评分——莫言
评分——徐则臣
评分尊敬的教授女士,
评分有趣
评分有趣
评分尊敬的教授女士,
评分★瓦尔泽的文字,机智而富有哲理,我深深佩服。
评分——《南德意志报》
评分——莫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