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 王献之法帖(二)

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 王献之法帖(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强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法帖
  • 王献之
  • 淳化阁帖
  • 书法临摹
  • 古代书法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 书法技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32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196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60
字数: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法作者 碑帖研究者
  

  “二王”的经典永远都是那么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你临或者不临,她永远在那里,她是一座高山,永远矗立在书法经典之巅。

  宋代至今年代久远,淳化阁帖祖本存世早已寥若辰星。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美国购回的四卷“阁帖”祖本,号称为“善本”,即使善本也是残本,更何况有人对其真伪存有不同意见。明万历年至今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肃府本存世已十分罕见,就连以富藏闻名的上海博物馆也不曾收藏全本。本套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一套五册,王羲之法帖三册、王献之法帖两册,出版底本采用的是民国年间日本影印的“清雅堂本”,此本拓工在编排上,我们对原帖进行了放大,并逐页配上了释文,更方便书法作者进行临摹和识读。另外,本书的出版,可以为阁帖研究者对各个版本淳化阁帖的拓本进行比对提供了一些帮助。

  所以说,这套书的出版,其价值是多方位的,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意义所在。

内容简介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早的一部书法丛帖。宋初,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作品,于淳化三年(992)摹勒刊刻。《淳化阁帖》共十卷,收录历代书法作者102人,计420帖,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历代翻刻本中影响广、传播久、声名重者莫过于“肃府本”。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楧为肃庄王,并赐宋本《阁帖》一部十卷以为传代之宝,秘藏内库,此部《淳化阁帖》即是“肃府本”刊刻之原始底本,可惜在清初宜告失传。

  《淳化阁帖》中第九、十卷为王献之法帖。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李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院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被人社厅首次批准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我虽学帖,然而不懂帖学,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说些与《淳化阁帖》沾边或不沾边的话。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当然会想到出版这样的书,对写字到底有没有意思的问题,于是想到两点。

  其一是对研究帖学有意义。帖学大抵是版本目录之学,各种帖目,其来龙去脉,其间优劣差互,错综复杂,要厘清,便真成一门大学问。前人得帖不易,考证也便精严,如某帖某字什么年代残泐到什么程度,一一记录在案,相与甲乙,更有胜人之想。帖贾故弄狡狯,裁割拼装,真真假假。名家题跋,或凭真才实学,或出一己之私,云里雾里,是非莫辨。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很多事情,就是好者好,恶者恶,从事者觉得有意思也便可以了。书法,甚至艺术,更甚至有些科学技术,也往往就是好事者打发时间中弄出来的,世界因其事物的多样性而美好,否则追根问柢,口体之奉外,还有什么意思呢?今世学者,往往过于功利,充斥坊间者,尽是教人升官发财之书,倒真需要有人鼓捣点闲散的玩艺儿,在面红耳热中透出一口气来。

  其二是对写字有意义。古人得到一件法帖不容易,即便不好的版本,也会珍若拱璧。然而现在不同了,历代藏之内府、史有定评,而且最伟大的作品,通过现代印刷术,顷刻便能化身亿万,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轻易就可以得到。有时候不免便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学王羲之、王献之,既然唐摹本具在,还需要在乎《淳化阁帖》?还需要在乎较完备的肃府本?赵子昂说过,得古刻数行,专心习之,便可名世。今人稍习书,架上无不琳琅满目,恨不能收尽古今法帖,然而也未必就能名世。这大概是人的天性,贪多务得,欲壑难填。比如吃饭,一菜一饭一汤,便能不饥不渴不缺微量元素,但世人无法阻挡饕餮盛宴、满汉全席。

  既然如此,这里的肃府本初拓,足可研玩、足可品味,也便值得推荐。

  ——孟会祥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不同于《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 王献之法帖(二)》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 --- 《中国书法史:魏晋风度与时代精神》 导读: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书法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着重剖析了自上古萌芽至近现代各个历史阶段,书法艺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哲学以及文人阶层的心性表达紧密相连。尤其侧重于魏晋南北朝这一书法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期,深入探讨了“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所开创的“二王一脉”如何确立了后世楷则,以及在那个动荡时代背景下,士人如何通过笔墨寄托“竹林七贤”式的洒脱与魏晋风度。 全书并非仅罗列碑帖、描摹风格,而是将书法置于广阔的文化史语境中考察。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中国人对“笔法”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其视为个人修养和道德完善的外化体现? 第一编:源流初探——秦汉的规范与隶变 本编追溯了汉字的起源及其书写形态的演变。首先,详细考证了甲骨文和金文作为权力与礼仪载体的双重属性。随后,重点分析了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书同文”政策的历史影响,以及小篆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全编的焦点在于隶书的“隶变”。这种形态的转变不仅是笔画的简化和结构的重塑,更是书写效率提升的社会需求与汉代基层官僚制度扩张的必然结果。我们通过对《乙瑛碑》、《曹全碑》等经典汉碑的详细摹写与释读,展示了隶书在波磔、蚕头燕尾中蕴含的古朴庄重之美,并探讨了隶书如何成为连接古籀文与今楷书的关键桥梁。对于汉代简牍(如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的笔法研究,更揭示了隶书在不同书写载体上的灵活应用与民间书风的勃发。 第二编:魏晋风骨——书法艺术的自觉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髓所在,深入剖析了书法艺术如何从实用技能转向纯粹的“写意”表达,即“书法自觉”的形成。 我们首先探讨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加剧,文人阶层避世隐逸的文化背景。正是在这种“崇玄谈道”的风气中,士人开始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魏晋风度”。书法,作为个体精神与学识的直接流露,成为衡量一个人气度、学养和性情的标尺。 重点研究了钟繇在楷书上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张芝、卫夫人等人在草书和用笔技法上的革新。随后,全书聚焦于这一时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人物——王羲之。我们不仅分析了他的“尽善尽美”的笔法结构(如《兰亭序》中所体现的圆润内含、遒劲外拓的完美平衡),更结合当时的玄学思想,阐释了“自然”、“中和”的审美观如何渗透到其用笔、结体乃至墨色的变化之中。对于王羲之书风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如何确立了此后一千多年行书和楷书的最高范式,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三编:南北对峙与风格的多元化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带来了政治、文化和艺术上的南北差异。本编对比研究了这一时期南北方书风的差异与融合。 在北方,受限于地域文化和石刻的媒介特性,书法呈现出雄健、方峻的特质。北魏时期的墓志、摩崖石刻(如《龙门二十品》)体现了质朴天真的生命力,以及楷书在过渡阶段的粗犷与拙朴,这为隋唐楷书的成熟奠定了雄浑的基础。 与此同时,南方则继续秉承“二王”的精微与秀逸。这一时期的书家,如羊欣、萧思话等,在笔法上精益求精,使得书风更趋于精巧。本编也分析了佛教石窟造像中的题记书法,探讨了宗教艺术对世俗书风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如何相互渗透、最终在隋唐时期形成统一的、气象万千的书法高峰。 第四编:超越时代——书法的哲学意涵 本书的收束部分,将视野提升至美学和哲学层面。我们探讨了历代书论大家,如卫夫人《笔阵图》、东晋人士关于“意在笔先”的论述,如何将书写行为上升为人格完善的实践。书法不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工具,而是“气”、“韵”、“性”的外化通道。通过分析历代书家在书论中反复强调的“骨气”、“血脉”等概念,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内在精神”的极致推崇,以及书法在构建儒家“君子之风”和道家“逍遥之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结语: 《中国书法史:魏晋风度与时代精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扎实史料支撑,又富有深刻文化洞察力的书法艺术全景图。它强调,理解一笔一画的背后,是特定时代的思想脉络与文人的内心世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古代碑帖打交道的学习者,我非常关注拓本的“可信度”和“清晰度”。这套“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在影印技术的应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往很多老拓本,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在墨色深浅、拓痕缺失等方面总有遗憾。然而,这本在保留了初拓本特有的苍茫感和边缘模糊感的同时,对于那些关键的笔锋收尾和提按转折处,都做了精细的处理,使得“提”、“按”、“顿”、“挫”的力度感跃然纸上。很多细微的涨墨现象都被忠实地记录下来,这对于我们去分析古代刻工和拓工的技术水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似乎在告诉我:看,这不是复刻的完美,而是历史的真实印记。这种对“真迹感”的追求,是衡量一本高水平法帖的关键标尺。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购入这套帖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精研“二王”之一王献之的书法精髓,尤其是在学习其变化和成熟阶段的笔法上。王献之的行书,那种中和之美,既有晋韵的灵动,又比其父王羲之多了一份雍容大度和洒脱,而这本“肃府本”的初拓特质,恰恰捕捉到了那种“未全化入神品”前的生动气息。我花了大量时间对比不同时期的拓本,肃府本特有的那种丰腴与遒劲并存的线条,对我个人的临摹练习有着极大的启发。它不是那种后期翻刻得过于光滑、失却了古意的版本,那些飞白处的笔断意连,渴笔的枯润变化,都展现了极其丰富的笔墨语言。对于想深入理解“魏晋风度”如何体现在笔端的人来说,这套帖子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原作参照点”。

评分

这本《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 王献之法帖(二)》的装帧和纸张选择简直是为书法爱好者量身定做,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场触觉和视觉的盛宴。纸张的厚度适中,带有恰到好处的纹理感,这对于欣赏古籍拓本的精微之处至关重要。装帧工艺也极其考究,线装的松紧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保证书页的平整,又不会让读者在翻阅时感到僵硬不适。特别是扉页和护封的设计,那种含蓄而典雅的风格,与王献之那飘逸洒脱的书风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光影下,那些细微的墨痕和皴擦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书圣的指尖。即便是印刷品,也尽量还原了初拓本的层次感和那种历史的沧桑,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足以看出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那份沉静的书卷气,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套法帖的排版布局处理得相当高明,它没有采取那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密集式排列,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空白,让观者能够专注于每一行、每一个字的结构和气韵。这种“计白当黑”的排版艺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你展开一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呼吸感,墨迹与纸张的留白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特别是针对某些结构复杂的字,编辑者似乎特意在相邻的篇幅上做了呼应和对比处理,使得读者在欣赏其局部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通篇的气脉贯通。这种对阅读节奏的把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避免了初学者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不知所措。比起那些单纯堆砌字体的图册,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设计,才是真正体现了对古帖的尊重。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能够将“肃府本”这一稀有且重要的版本付梓,本身就是一项功德。这些法帖不仅仅是王献之的字,它们更是宋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对“二王”推崇和研习过程的缩影。每一次拓印、每一次装裱,都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审美取向。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我们当下这个浮躁时代的一种无声的告诫——真正的美,需要沉下心来,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能显现出其厚重感。每一次当我合上它,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对传统艺术脉络的重新梳理。它让我们有幸能透过千年的尘埃,与那位潇洒的“小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老公说比实体店便宜多啦哈哈哈买对了

评分

非常好的书籍,信赖京东,又便宜又快速,超赞!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不錯!得認真臨摹練習才是!

评分

开本很大 原帖面放大了不少 用纸印刷都不错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笔画显得臃肿 质感不如文物出版社印的好些 活动价格还可以

评分

书确实是好!我书店里已经看到过啦,因为书店里价格太贵,还是京东便宜,实惠。

评分

开本很大 原帖面放大了不少 用纸印刷都不错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笔画显得臃肿 质感不如文物出版社印的好些 活动价格还可以

评分

开本很大 原帖面放大了不少 用纸印刷都不错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笔画显得臃肿 质感不如文物出版社印的好些 活动价格还可以

评分

不錯!得認真臨摹練習才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