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柴静

气质柴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笑萱 著
图书标签:
  • 访谈录
  • 柴静
  • 深度报道
  • 人物传记
  • 媒体
  • 社会
  • 时事
  • 纪录片
  • 思想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62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50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字数:23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柴静并不是一个禀赋突出的女生,却靠着努力成为后天型女神!她是知女里站得最稳的一个,拥趸遍布音乐、出版、小说、导演、媒体等强势行业,而她的人文风格、悲悯路线,在当下文艺青年审美中具有*大公约数的特质。

内容简介

  她被众多网友封为“当代林徽因”“公知女神”,她也被传说是央视“最穷”的主持人。她就是柴静,淡定、优雅、知性、执着、爱心、自省和宽容等,每一个特质都让柴静更加富有魅力。让我们也去做这样一个女子吧,一个清淡如水、明媚如花、真诚坦荡、令人温暖的女子。


精彩书评

  她的心很热,像火柴一样蓬勃燃烧;她的眼很冷,像水流一样深邃宁静。她语言犀利,执着于对真相的探问;她情怀柔软,悲悯而且充满诚意。她的梦想只有四个字:我在现场。这就是一个“弱肩担道义”的女子——柴静!

  ——柴静荣获“首届中国职场女性榜样”奖颁奖词

目录

第一章 内敛,恬淡如菊心素如简

1. 光靠愤怒是走不远的// 002

2. 不执着于一分一秒的得失// 005

3. 凡事淡然,喜怒不形于色// 008

4. 金钱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011

5. 心安即是家// 014

6. 不要急,耐心等// 016

第二章 知性,藏在思想里的深刻

1. 在阅读中寻找自我 // 020

2. 内心细腻,注重细节// 023

3. 让表情与动作展现优雅// 026

4. 最佳的举止莫过于浑然天成// 029

5. 围巾风情——浑然一体小处有乾坤// 032

6. 朴素的着装散发淡雅气质// 035

第三章 坚定,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1. 小小的倔强// 040

2. 不拘泥于别人的人生模式// 042

3. 心怀梦想,把目光放在你想去的方向// 045

4. 不迎合,有自己的风格// 048

5. 相信自己的判断// 051

6. 坚定的做自己内心深处认可的事// 054

7. 在眼看没路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 057

第四章 独立,独立的思想弥足珍贵

1. 不做没有思想的乖乖女// 062

2. 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 065

3. 独立是只听真理的话// 067

4. 从不取悦谁:我不是要被人喜爱,我要被人尊重// 069

5. 不做应声虫,勇于陈述自己的意见// 072

6. 有自己的做事原则// 075

第五章 悲悯,给他人温暖给自己力量

1. 出发点是关心人,而不是出于其它目的 // 080

2. 即使徒劳无功,手也坚决为弱者举起// 083

3. 忠于内心真实的感受// 086

4. 谦逊、谨慎,不轻易发表看法// 089

5.宽容的基础是理解// 092

6. 对事苛刻,对人宽容// 095

7. 不要让同情心成为绊脚石// 098

8. 每个人都值得尊重// 100

第六章 担当,弱肩担道义谱写责任心

1. 做个有担当的女孩// 104

2. 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107

3. 人不独立才推卸责任// 110

4. 绝不敷衍文字和自己// 113

5. 做有正义感的记者// 116

6. 有勇气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119

7. 用行动诠释责任心// 122

第七章 涵养,采访是一场心灵的抵达

1. 不回避尖锐的问题// 126

2. 不失犀利,但态度更为平和// 129

3. 要疑问,而不是质疑// 132

4. 不要用敌意的方式去问,让它自然的呈现出来// 135

5. 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 138

6. 发自内心的倾听// 141

7. 保持客观,随意评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 144

第八章 坦荡,滤尽浮华不加修饰

1. 花了好多年才学会说平常话// 148

2. 我不想消费他人,我也不想被人消费// 151

3.从不逃避自己的软弱和失败// 154

4. 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 157

5. 放下头脑中独断的东西// 160

6. 批评别人前,要先扪心自问一下 // 163

7. 尊重是取得信任的前提// 166

第九章 真实,站在最接近真相的地方

1. 执著的力量// 170

2. 关键在于“我是否穷尽自己的心智”// 173

3. 要有笨拙的精神,不要不假思索// 176

4. 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 179

5. 寻找真相,而不被表面的迷雾欺骗// 182

6. 勇于捍卫自己的权利// 185

7. 自知,老老实实做自己能做的事// 188

8. 越真实,越能打动人// 191

第十章 大气,自己从小我中解放出来

1. 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196

2. 人只有在狂妄的时候才把自己当回事// 199

3. 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 202

4. 对毁誉不争不辩// 206

5. 尊重别人的观点// 209

6.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212

7. 放弃一部分自我主张,要为别人着想// 215

8. 忘我是最高境界// 218

第十一章 自省,不是橡皮擦而是生命的修改笔

1. “看见”自身的蒙昧// 222

2. 时常检讨自己的言行// 225

3. 在犯错中成长// 228

4. 与自己较劲,“逼近自我的极限”// 231

5. 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234

6. 勇于自省,永远任性// 237

第十二章 努力:不断寻找可以超越的未来

1. 聪明人要下笨功夫// 242

2. 没人有义务手把手教你,一切靠自己// 246

3. 工作中不怕吃苦,不怕付出// 248

4. 耕耘本身就是收获// 251

5. 十多年来认真干好一件事// 254

6. 为工作神魂颠倒是一件幸福的事// 257

精彩书摘

  不执着于一分一秒的得失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会遇到荆棘,也会邂逅鲜花,更会遭遇狂风暴雨,偶尔也会有艳阳高照的时候,但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果我们太过执着于一分一秒的得失,那么我们注定走不远。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曾说:“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喝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之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

  2009年,柴静参加首都女记者协会演讲大赛,发表了一场名为《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的著名演讲,其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老人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你,中国大地上这样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翻开柴静的人生履历,我们可以清醒地感悟到,她不拘泥于别人的人生模式,更不执着一分一秒的得失。1976年,柴静出生于山西晋南小城临汾一个的大宅子里。19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放弃了在别人看来既稳定又舒适的铁路局工作,去长沙当了一名电台主持。1998年,22岁的柴静,顺利地当上湖南台综艺部副主任,成了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但是她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达到顶峰,于是放弃了已经拥有的光环,辞职到北京广播学院埋头做起了学生。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前后数次放弃大好的前程,对此她表示自己从来不在意,“生命不是一张属于你的床铺,生命有时就在一瞬之间”。她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名校的支撑,只有一份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让她成为央视最著名的记者,公知女神。

  有人喜欢把人生比喻成一场马拉松,有时候起步快,跑赢了一步,有时候我们跌倒了,跑输了一步,但是暂时领先不代表大有希望,暂时落后也不代表没有机会,一步赢了不算赢,一步输了不算输,只有坚持到最后才叫赢,笑到最后才叫笑。

  真正的智者,真正有抱负、理想远大的人,不会计较一分一秒的得失,因为他们的眼光往往投向更远的地方。

  著名香水品牌雅诗兰黛在美国本土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在进军具有“时尚天堂”之称的法国时,却遭遇了滑铁卢。当时雅诗兰黛的香水摆上法国的化妆品柜台时,法国人根本连正眼都没有瞧一眼。倒是有一些爱占小便宜的法国小市民,喜欢在店里假装试用产品,趁机倒很多的香水在自己身上,然后不说一句话扬长而去,甚至还有些人会接二连三地来店里喷香水。渐渐的,店员们有些看不惯了,她们开始向雅诗兰黛抱怨,一定要想办法来制止这些贪便宜的人。

  但是,创始人雅诗兰黛却摇摇头说:“你们的这些想法都不对,我们不但不能张贴警示语,反而要尽量让这些人用香水,不要在乎她们占的那点小便宜。因为正是这些占小便宜的客人,会把香味带给真正的买家。”于是,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尽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雅诗兰黛却一直坚持着。后来,果真如她所料,店里的客人越来越多,那些最初贪小便宜的人不但买走了香水,还纷纷把它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很快雅诗兰黛在法国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终于顺利进军法国市场。

  雅诗兰黛之所以能够越走越远,靠的正是不执著于一分一秒的得失。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我们站在顶峰,有时候我们又跌落至谷底;有时候我们春风得意,有时候我们又失意颓废。纵观所有的一切,无非是两个字:“得”与“失”。如何正确地游走于得失之间,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可是认真一想,其实又很简单,无非又是两个字:“看淡”。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明白这两个字。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一旦和现实接轨,他们才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完美,有时候付出了一些东西,却不能得到回报;有时候明明已是自己的东西,却又无端失去……总之,生活中的点滴得失,让他愤怒、懊恼、牢骚满腹……于是他苦苦纠结于这些得失之中,郁郁寡欢,不可终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说,只有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台湾著名评论家李敖先生也说过,不患得患失的基础是:得固欣然,失亦可喜。可见,一个人的内心只有真正淡然了,才不会为世俗的得失荣辱所牵绊,所束缚。

  ……

前言/序言

  “柴小静勇于自省,永远任性”,这是同事送给她一副对联。10年前的她,目光冷冽,提问犀利,习惯于把采访当作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博弈。恩师陈虻曾毫不容情地指出:“柴静离一个伟大记者的标准,还差一点儿‘宽容’。”在经历过《新闻调查》《面对面》《看见》等节目10年的历练之后,她不断地自我反省,终于明白了陈虻口中的宽容。在新书《看见》中,她写下了自己对“宽容”的理解:“宽容不是道德,而是对事物的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现在,她褪去了年轻时的那份傲气和冷酷,变得更为谦逊、谨慎、宽厚,既不轻易发表看法,也不草率地下结论。


《迷雾中的灯塔: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度观察》 作者: 佚名(笔名:行者无疆) 出版社: 远方文化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集 页数: 780页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迷雾中的灯塔》并非一部简单的社会观察手记,它更像是一场穿越当代中国大地肌理的漫长而审慎的田野考察。本书以独特的“微观切片与宏观穿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描绘出在高速城市化、信息爆炸与传统价值观重塑的巨大熔炉中,普通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复杂面貌与现实生活的细微波动。 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复杂的复调乐章,它避免了单一视角的绝对化,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和深度访谈,搭建起一座连接个体经验与时代脉搏的桥梁。作者以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入微,深入到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那些在城乡结合部挣扎求存的“新市民”,那些在数字鸿沟中摸索的老年群体,以及那些在职业选择与家庭期望之间寻求平衡的青年一代。 第一部分:失重的边界——流动与定居的张力 此部分聚焦于大规模人口迁徙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与重塑。作者深入探访了长三角和珠三角腹地,记录了大量“候鸟式”劳动者的生活日常。这里描绘的不是冰冷的数据统计,而是具体的汗水、乡音的坚守、以及孩子在留守与随迁之间的“双重失落”。例如,书中详尽记载了一个浙江小镇的制鞋工厂主,如何在坚持本土化生产与融入全球供应链的矛盾中,艰难地维持着一个小王国的平衡;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一个从西部农村来到深圳的年轻电焊工,如何在“996”的节奏中,试图用他微薄的收入,在城市里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一份“未来感”。 本书尤其关注“公共空间”在流动人群中的异化。从城中村里共享的厨房,到地铁车厢里的沉默,作者探讨了当“邻里”的概念被通勤时间和租约所定义时,社会信任的基石是如何被悄然侵蚀或重建的。我们看到,在共同的焦虑之下,新的互助模式正在旧的熟人社会瓦解后萌芽。 第二部分:屏幕后的回响——信息时代的孤独与连接 在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的今天,本书将目光投向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交错点。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社交媒体的表面批判,而是深入研究了“算法推荐”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认知边界和情绪反应。 书中有一章专门剖析了“信息茧房”效应下,不同社会群体间认知差距的扩大。它通过对比一位偏远山区教师利用在线教育资源进行创新教学的案例,与一位城市白领在碎片化信息流中迷失于各种“速成学问”的现象,揭示了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并未必然带来智慧的增长。此外,本书还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探讨了集体情绪如何被快速放大,以及这种放大效应如何反作用于个体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三部分:时间感的错位——传统遗产与未来焦虑 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时间观念”的重塑。一方面,对传统节日、家族伦理的回归需求依然强烈;另一方面,以“内卷化”为代表的效率崇拜和对“三十五岁危机”的恐惧,构成了无形的精神枷锁。 本书通过对几代人生活轨迹的对比,展现了这种时间感的错位:老一辈对“稳定”的执着,与年轻一代对“可能性”的渴望之间的碰撞。作者走访了多个城市的老城区,记录下那些在拆迁阴影下坚守的老手艺人,他们的技艺代表着一种慢下来的美学,但同时也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残酷现实。在对比中,本书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追求加速度的时代,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又如何安放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生活意义”? 第四部分:公共叙事的幽暗处——制度与个体的博弈 本书的后半部分,更侧重于探讨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之间的张力。作者以客观、克制的笔触,描述了社会治理结构在应对复杂现实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局限。这里没有激烈的控诉,只有对制度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政策落地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细致追踪。 例如,书中对环保议题的追踪,不是停留在宏观数据上,而是深入到乡镇一级基层环保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他们如何在完成上级指标与应对当地产业利益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与斡旋。这种观察提供了一种更为立体和去意识形态化的视角,理解权力是如何在具体的空间中被诠释和执行的。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支点 《迷雾中的灯塔》的价值在于其拒绝给出简单的答案或预言。作者相信,当代中国社会如同一片广袤且多变的海域,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暗流与风暴。然而,真正的“灯塔”并非外在的宏伟建筑,而是深植于个体良知、社群互助以及对真相的持续探求之中的微弱光芒。 本书以其扎实的田野工作、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邃的思辨能力,为理解今日中国的复杂性提供了一把精妙的钥匙。它邀请读者放下预设的标签,重新审视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文本既具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温度。 2. 丰富的视觉材料: 附赠的地图集收录了作者在考察过程中绘制的区域变迁图,直观展示了社会空间的重构。 3. 非主流叙事: 聚焦于被主流媒体忽视的群体和议题,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多维度的独特视角。 4. 平衡的立场: 秉持审慎的观察态度,力求在赞美时代进步的同时,也坦诚地揭示其伴随的代价与困境。 推荐人群: 关注中国社会发展、城市变迁、身份认同研究的学者、政策制定者、新闻工作者,以及所有渴望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现实图景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在阅读《气质柴静》的过程中,我被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所裹挟。作者笔下的柴静,并非一个完美无瑕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也有闪光点的真实个体。她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愤怒,她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都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柴静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些她独自面对压力时的挣扎,那些她做出艰难抉择时的彷徨,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气质”并非流于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和底蕴。它是一种对世界的好奇,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清醒和勇气的态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成为一个更有力量、更有温度的人有了新的思考。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本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的书。

评分

翻开《气质柴静》,我以为会看到一本关于“如何成为像柴静一样有气质的女性”的教程,结果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位独立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成长轨迹和精神内核。作者的文笔极富感染力,她并没有刻意去歌颂或者批判,而是用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勾勒出柴静的生命图景。我看到了她在大众视野之外的默默付出,看到了她面对质疑和非议时的坚韧,更看到了她对社会问题那种不懈的追问和深刻的反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气质”并非源于华丽的辞藻或外在的装扮,而是来自于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真理的探索欲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在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面对困境时依然能够散发光芒的韧性。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审视和精神升华的过程,让我更加坚定地去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评分

我必须说,《气质柴静》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在此之前,我对柴静的印象更多停留在电视屏幕上,一个理性、干练的新闻工作者。但这本书,却展现了她身上更柔软、更具烟火气的一面。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拔高,而是将柴静置于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她的成长、她的选择、她的喜怒哀乐。那些关于她童年经历的片段,那些她早期在基层工作的点滴,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觉得她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和我一样,会经历迷茫、会感到无助,但又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书里对她参与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也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她作为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思考和担当。这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气质”并非天生,而是在经历中沉淀,在反思中升华。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柴静”,也让我更加思考,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如何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拿到《气质柴静》的时候,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只是因为对“柴静”这个名字充满好奇,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能挖掘出她怎样的“气质”。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柴静的生平事迹,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不仅仅是一位记者,更是一位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探索、思考、挣扎的个体。书里那些关于她采访的细节,那些她面对困境时的内心独白,那些她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与她一同感受那些复杂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她采访对象那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描绘,那种试图理解和沟通的努力,真的让人动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记者职业的艰辛与伟大,更看到了一个人在追求真相、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坚持与不易。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拥有”气质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在阅读中,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气质”的内涵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开阔了不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更加 nuanced 了。

评分

我很少会去主动阅读关于某个特定人物的书籍,但《气质柴静》完全打破了我的惯例。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八卦”或者“猎奇”上,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文的视角,去解读柴静身上那种难以言喻的“气质”。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又带着一股子温润,能够不动声色地将读者带入到柴静的世界中。我看到了她作为一名记者,在无数个深夜里,是如何一遍遍打磨采访稿,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专业。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描绘了她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一面,那些在公众视野之外的柔软瞬间,反而更显现出她人格的完整性。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气质”,其实是生命经历、独立思考和内在品格的综合体现,是无法被简单复制或模仿的。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装饰,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生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一本好书,可以深入的好好读读

评分

想了解柴静的小伙伴,这本书还不错哦!

评分

挺好的,价格便宜,物流挺快的,快递小哥很辛苦,大中午很热的天气还在派送,给力.

评分

季羡林作品精华本(精装版)

评分

第一次我看见才建这个看见难过的时候,我就深深的吸引着我,然后我就会去买他的书啊

评分

季羡林作品精华本(精装版)

评分

这个差评是给这本书的作者的,购买是因为喜欢柴静买的,可是书的内容却是借柴静的<看见>来点评的感觉,不是我想要的,从此以后超讨厌这个作者

评分

宝贝已经收到,快递哥很给力!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