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靠聪慧稳守一统江山,靠进取立下“十全武功”。乾隆能文善武,风流倜傥,他登上帝位后,凭借着年少的锐气和卓越的才能,改革了经济和政治制度,成功地稳固了自已的政权,将大清推向繁荣。但是,他同样也是康乾盛世的终结者,他的焚书囚儒、强权专制、好大喜功、铺张奢靡,为后世所讥议。全书客观真实,诉说了这位享誉古今的传奇人物,是一本鲜活、启迪人智慧的乾隆帝传记。
海报:
清高宗乾隆姓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是清朝版图的奠基人。他是雍正帝第四子。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即位,改年号乾隆。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无疾而终,终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六十年的稳定统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过了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时代。乾隆末年,清朝开始由盛转衰。
第一章 钦定皇储
第二章 弘历亲政
第三章 十全武功
第四章 乾隆盛世
第五章 盛世危机
第六章 风流天子
乾隆皇帝是中华帝国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也是最不幸的皇帝。在中华帝国历史上,他把大清帝国带上了顶峰,也是帝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黄金时代;在世界的历史上,乾隆统治的帝国已经穷途末路,死后仅仅50余年,曾经傲视世界的中华帝国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古老的华夏民族饱受苦难。用英国人的话说,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不过
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的老舰长”。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是康熙钦定的第二代接班人,这是他最大的幸运。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得急病死后,乾隆毫无悬念地登上了大清帝国的宝座,开始了其长达60年的皇帝生涯,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乾隆自诩为十全武功,虽然有夸张可笑之处,但他在平定叛乱和安
定边疆方面的确有可称道之处。
刚刚即位,乾隆即以号称知兵的张广泗经略苗疆,镇压苗民起义。1753年,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第二年,阿睦尔撒纳又率部众内附。乾隆亲自接见,详询准噶尔内部情况,决定于第二年春两路出兵伊犁。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不久,归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又聚众叛乱,乾隆随即派军征讨,准噶尔部割据势力乃告平定。1757年至1759年,乾隆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之乱,随即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军政,建立起军府统治。下置参赞大臣,分统天山南北路。于南疆各城置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管理一城之事。并垦荒屯田,移民入疆,陆续建置州县以管民事。明代以后长期割据的新疆从此牢牢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1791年,乾隆授福康安为将军,率兵入藏击退尼泊尔侵略。次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集民政、财政、军政、外交大权于驻藏大臣之手。同时规定金瓶掣签之制,大活佛之继承也处于清政府监督之下。从此西藏政局方趋稳定,而中央对西藏之政令也得以贯彻执行。对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各土司统治地区,乾隆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经过两次金川之役,川西南地区也实行改土归流。
乾隆十分重视文化事业,提倡汉学,编纂大量图书。在他统治期间,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乾隆在位60年,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乾隆在位时期,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不断进行试探,北方沙皇俄国也虎视眈眈。出于自卫需要,乾隆采取限制贸易,减少接触政策。只留广州一通商口岸外,其他海口一律禁止贸易。乾隆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提出的各项有损中国主权之要求。对沙俄也坚持原订条约之规定,多次断绝恰克图贸易以抑制其非法行动。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在国力强盛时虽可保全于一时,但却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之潮流,日渐落后。可以说,封建时代的中华帝国死于乾隆之手。乾隆继位时的清王朝已经过康熙、雍正两代70余年的治理,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再经乾隆前期的励精图治,清王朝到达强盛的顶点,中华帝国在封建制度的末尾出现了回光返照一般的百年繁荣。但乾隆为人重奢靡,追求奢华,尤其是6次南巡,挥霍无度。在他的带领下,统治阶级贪污腐败,索赔兼并,致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不断爆发起义。波及数省、长达10年的白莲教大起义,就爆发在乾隆朝的晚年。这种种矛盾累计着、制约着、打击着清朝的统治地位。或许,这位“十全”老人真的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
乾隆朝是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转衰的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乾隆皇帝,既展现了其掌握国家大权、维护统一、适应社会前进潮流的巨大智慧,也有其愚黯阻碍历史发展的罪过。
红钊
2014年10月20日
这本书的名字叫《清高宗乾隆传》,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是一部厚重、严谨的历史巨著。我一直对清朝的历史,尤其是乾隆盛世充满好奇。乾隆皇帝,这个在位时间最长的中国皇帝,他的功过是非,他的文治武功,他的个人生活,总让人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的书名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直接点明了主题,这让我对作者的意图有了初步的判断——大概是一部力求客观、深入剖析乾隆皇帝的传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乾隆帝在位期间,大清帝国是如何达到鼎盛,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孕育着衰落的种子。那些关于他的宏伟工程,比如《四库全书》的编纂,他对疆域的拓展,以及他所倡导的文化政策,都应该会被详细解读。同时,作为帝王,他的个人情感、性格特质,以及他对臣下的态度,也同样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勾勒出一个立体、多维的乾隆形象,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帝王,而非仅仅是历史教科书上的符号。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辉煌而复杂的时代的大门,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去,去细细品味。
评分《清高宗乾隆传》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朴实无华却又底蕴深厚的感觉。我通常偏爱那种不哗众取宠,而是脚踏实地,以史实说话的传记。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乾隆皇帝的复杂性。他既有励精图治的一面,也有巡游奢靡的一面;既有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也有文字狱的严酷统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一个更加 nuanced 的乾隆,而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作者是如何在史料的海洋中,提炼出最精髓的部分,为读者构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乾隆时期社会生活的描绘。一个帝国的强大,离不开其背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生疾苦,或者阶级矛盾?这些细节的补充,往往能让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让一段历史的解读更加生动。我想,作者一定对清朝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才能写出这样一本以皇帝为核心的传记。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全景图,以及乾隆皇帝在这个时代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清高宗乾隆传》这个书名,简洁有力,直击人心。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塑造者。乾隆皇帝,无疑是承载了太多历史重量的人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生平记述,而是能够揭示乾隆皇帝在思想、文化、政治上的独特之处。他如何平衡满汉文化,如何处理内部的政治派系,如何应对外部的世界变化,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对乾隆皇帝的“治道”进行深度剖析,理解他为何能在位六十年而不倒,甚至将大清推向另一个高峰。同时,我也想知道,在光鲜亮丽的“盛世”之下,是否存在着一些作者能够发现的,关于统治的另一面?比如,对社会公平的保障,对民生的改善,是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皇帝的传记,更是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转型期的一个绝佳窗口。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皇帝。
评分这本《清高宗乾隆传》的书名,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向历史致敬的邀请函。我平时就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著作,而乾隆皇帝,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存在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乾隆皇帝的统治哲学,理解他为何能締造一个持续繁荣的帝国。那些关于“康乾盛世”的传说,我想在这本书里能找到更真实的答案。是什么样的制度设计,什么样的治国理念,使得大清王朝在那个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里应该会详细阐述乾隆帝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好奇的是,在繁荣的表象之下,是否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危机?作者是否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潜藏的隐患,并进行有力的分析?此外,乾隆皇帝作为一个人,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他对佛教的虔诚,以及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汉满文化的融合,这些都应该会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展现。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位帝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他的功绩,还有他的局限和选择。
评分读到《清高宗乾隆传》这个书名,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求真务实的期待。市面上关于乾隆的著作不乏其数,但能真正触及灵魂、洞察深度的,却少之又少。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抛开那些猎奇的稗官野史,而是基于扎实的史学研究,为读者呈现一个严谨、可信的乾隆形象。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的?这些扩张真的为大清带来了长久的福祉,还是为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书中对乾隆皇帝的艺术成就、文学修养的评价,我想也应该会有深入的探讨。毕竟,他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诗词和书法作品,这些是他个人情怀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我希望作者能够将这些艺术成就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乾隆皇帝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帝国晚期的一种精神特质,一种在辉煌中透出的某种不安与焦虑。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去理解一个帝王,一个王朝,以及那个时代的复杂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