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登高作业及防护器材技术要求 第3部分:升降型检修平台 [Specifications for Substation Ascending Operation and Protective Device Part 3: Lift Maintenance Platform]

变电站登高作业及防护器材技术要求 第3部分:升降型检修平台 [Specifications for Substation Ascending Operation and Protective Device Part 3: Lift Maintenance Platfor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变电站
  • 登高作业
  • 检修平台
  • 升降平台
  • 安全规范
  • 技术要求
  • 电力设备
  • 防护器材
  • 高空作业
  • 电气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9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6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1209.3-2014)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Substation Ascending Operation and Protective Device Part 3: Lift 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209《变电站登高作业及防护器材技术要求》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抱杆梯、梯具、梯台及过桥;
  ——第2部分:拆卸型检修平台;
  ——第3部分:升降型检修平台;
  ——第4部分:复合材料快装脚手架。
  本部分为DL/T 1209的第3部分。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5型式试验
6验收试验
7预防性试验
8检验规则
9包装、运输和保管

前言/序言


图书名称:变电站登高作业及防护器材技术要求 第3部分:升降型检修平台 内容摘要 本书籍《变电站登高作业及防护器材技术要求 第3部分:升降型检修平台》旨在为电力行业的变电站高处作业提供详尽的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本书聚焦于升降型检修平台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及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作业人员在执行变电站高空检修、维护、安装等任务时的安全与效率。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变电站高空作业安全管理经验与技术发展趋势,力求为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制造商、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文件。全书内容逻辑严谨,技术指标明确,是变电站高空作业安全管理与设备选型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阐述了变电站高处作业的特殊性与风险性,强调了规范化作业流程和使用专业防护器材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升降型检修平台在变电站作业环境中的应用背景、重要性及其在保障人员安全、提高作业效率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简要概述了本技术要求书的适用范围、规范依据以及结构框架。重点阐述了为何需要针对升降型检修平台制定专门的技术要求,以弥补现有通用安全规范在特定场景下的局限性。 第二章 术语和定义 本章系统梳理了本书所涉及的关键术语和专业定义,包括但不限于:升降平台、工作平台、立柱、支腿、控制系统、安全联锁装置、额定载荷、最大工作高度、平台尺寸、移动方式、防倾覆装置等。准确、清晰的术语定义为后续章节的技术描述和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确保行业内各方在理解技术要求时保持一致性。 第三章 总体技术要求 本章规定了升降型检修平台必须满足的通用性、基础性技术要求。这包括设计原则、制造工艺、材料选择、结构强度、防腐蚀处理等宏观要求。强调了平台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通用性设计理念。特别指出了平台在变电站复杂环境(如强电磁场、户外恶劣天气)下的适应性要求,如电磁兼容性、绝缘性能、抗风能力等。 第四章 平台结构与机械性能要求 本章是针对升降平台机械结构和运动性能的核心技术规范。 1. 结构设计: 详细规定了平台主体结构(如工作篮、立柱、回转机构等)的强度计算依据、连接方式、关键部件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要求。强调了结构件的应力分布均匀性和抗疲劳性能。 2. 提升与下降系统: 规定了液压系统、电动驱动系统或机械传动系统的技术参数,如额定提升速度、允许的载荷波动范围、精度要求。明确了系统应具备的过载保护、限位保护和紧急停止功能。 3. 支承与稳定系统: 详细阐述了用于保证平台在作业高度和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的技术要求,特别是针对不平整地面或斜坡上的作业工况,对支腿的伸展行程、接地面积、锁紧力矩以及防倾覆性能提出了量化指标。 第五章 电气与控制系统要求 本章专注于保障平台操作安全和系统可靠性的电气与控制要求。 1. 控制系统: 规定了有线控制和无线遥控的接口标准、信号传输可靠性、抗干扰能力。详细说明了操作箱的人机工程学设计要求和指示系统的清晰度与可靠性。 2. 安全联锁与监测: 这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平台必须具备多重安全联锁机制,例如:未完全展开支腿时禁止升降、超载时自动停止工作、平台倾斜角度超过设定值时报警并锁定。规定了关键传感器(如高度传感器、载荷传感器)的精度等级和故障诊断能力。 3. 电气安全: 鉴于变电站环境的特殊性,本章对平台的绝缘等级、接地保护、漏电保护、电磁兼容性(EMC)等方面提出了远高于一般工业设备的严格要求,以防止平台本身成为高压电位的传导路径。 第六章 平台作业安全装置与防护措施 本章详细规定了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必备安全装置。 1. 平台防护栏与通道: 规定了工作平台周围防护栏的最小高度、结构强度、栏杆间隙以及安全门或开口的设计要求,确保作业人员不会意外坠落。 2. 防坠落保护: 规定了当提升或下降系统发生故障时,平台应能依靠独立的机械或液压制动装置可靠地停止和支撑载荷的要求。 3. 人员保护: 规定了平台应配备的系绳点、工具挂钩等设施的设置位置和承载能力,以及平台内紧急救援通道的预留要求。 第七章 制造、检验与验收要求 本章是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流程规范。 1. 制造工艺控制: 对焊接质量、表面处理(涂层厚度、附着力)、零部件加工精度等提出了具体的工艺控制点和检验方法。 2. 出厂试验与检验: 详细列出了平台出厂前必须完成的各项试验项目,包括静态载荷试验、动态运行试验、极限工况模拟试验、安全装置功能验证等,并规定了各项试验的标准判定依据。 3. 验收标准: 明确了用户接收和投入使用前的最终验收标准,强调了随设备提供的全套技术文件(合格证、使用维护说明书、图纸、检测报告)的完整性要求。 第八章 使用、维护与报废管理 本章侧重于升降型检修平台投入使用后的全周期管理规范。 1. 操作规程: 制定了平台在不同变电站作业场景下的标准操作步骤,特别是针对带电作业环境下的安全操作规程。 2. 定期维护与检查: 规定了日常检查、月度检查、年度维护的检查内容、周期和记录要求。重点关注易损件的寿命预测和更换标准,以及安全装置的定期校准。 3. 故障诊断与应急处置: 提供了常见故障的快速判断方法和现场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迅速、安全地使平台恢复或停止工作。 4. 报废标准: 根据结构疲劳、关键部件老化、无法通过维修恢复到安全性能水平等情况,明确了平台应予报废的条件和程序,保证安全隐患不转移至后续使用周期。 附录 附录部分收录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引用列表、技术参数计算公式示例、平台安全检查表模板以及典型故障现象与处理流程图等辅助参考资料,便于用户快速查阅和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本书在“防护器材兼容性”这一块的论述感到有些不满意。升降平台的使用场景是多样的,它需要与操作人员穿戴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如安全带、能量吸收器、阻燃服等——形成一个协同防御体系。然而,本书在规定平台本身的安全保护装置时,着墨甚多,但在规定平台与外部PPE的连接点(Anchor Points)的力学性能、连接点的空间几何布局以及如何避免平台运动对操作人员安全绳索产生“二次碰撞”或“打结”的风险时,论述却显得非常肤浅。这反映出编撰者可能将平台本身的安全独立于人员的作业安全之外进行考量,这在现代高空作业安全理念中是不可接受的。一个优秀的规范应该强调系统集成性,即平台的设计必须主动兼容和增强操作人员的个体防护。例如,当平台在倾斜状态下运行时,平台上的安全栏杆高度是否仍能有效防止人员跌落?这些细节的缺失,使得我们无法完全信赖这本书提供的平台设计方案,能够应对所有复杂工况下的实际作业需求。缺乏对系统集成安全性的深入探讨,使得本书的价值受限于其对单一设备性能的描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言难尽。封面采用了一种非常老旧的、接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力行业技术手册的配色方案,深蓝色的底色配上暗黄色的字体,视觉冲击力极差,让人在众多现代化的技术标准中一眼就忽略掉它。更糟糕的是,内页的纸张选择过于光滑,反光严重,尤其是在室内灯光下阅读时,会给眼睛带来不小的负担。我本以为作为一本技术规范,内容会是严谨且结构清晰的,但实际体验下来,排版混乱的问题非常突出。章节之间的过渡生硬,图表的编号系统也显得有些随意,很多关键的尺寸标注和安全距离说明,居然是用非常小且模糊的字体印在角落里,这对于需要现场操作和核对数据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增加了阅读和执行的难度。而且,很多重要的规范参数,比如平台的承载能力极限、不同风速下的作业限制等,似乎只是罗列性的存在,缺乏足够的工程背景解释,让人难以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设计逻辑和工程考量。整体来说,作为一本行业标准用书,这本书在“用户体验”这个维度上,完全没有达到现代工业出版物的基本要求,更像是一个匆忙赶工的内部文件汇编,而非面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规范指南。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视觉设计和排版工艺上进行彻底的革新,否则,即使内容再精准,阅读起来也是一种折磨。

评分

从专业角度审视,这本书在技术深度上表现出明显的保守和滞后性。它似乎更侧重于对传统、成熟设备的描述,对于当前电力行业快速迭代的智能巡检和高空作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融入显得极其谨慎,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例如,在谈及对平台安全联锁系统的要求时,描述的仍是基于基础物理开关和简单的继电器逻辑,对于引入实时状态监测、远程诊断以及基于物联网(IoT)的安全数据上传功能,这本书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依靠本书进行设计的工程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对于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环境的特殊要求,比如电磁兼容性(EMC)防护等级的说明也过于笼统。一个在高压区使用的设备,其材料的绝缘特性、表面处理工艺的抗电晕能力,这些至关重要的细节,在书中只是简单提及了符合性要求,但缺乏具体的测试方法和验收标准细则。这种“点到为止”的描述,对于需要进行严格招投标和现场调试的工程师来说,是不够有力的支撑。我期待这本书能有更积极的姿态,吸纳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安全技术,真正成为引领未来变电站高空作业安全标准的基石,而不是停留在对既有规范的简单复述。

评分

关于章节内容的逻辑组织,我发现本书在“作业准备与环境评估”和“平台操作与维护”这两大板块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断层。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平台结构件的材料强度要求,以及如何进行月度检查,但对于如何在实际的、复杂的变电站现场,进行日常的“登站前”的风险辨识和作业许可证(Work Permit)流程,几乎没有提供操作性的指导。读者在读完机械参数后,突然被要求去理解复杂的行政审批流程,这种跳跃感非常强烈。理想的技术规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从“为什么安全”(理论基础)到“如何制造”(设计参数)再到“如何使用”(现场操作)和“如何确保持续安全”(维护与报废),这五个环节应该形成流畅的叙事流。这本书在“如何使用”这一关键环节的处理上显得软弱无力,缺乏足够的现场操作案例分析和“最坏情况预案”(Contingency Plan)。如果能增加更多基于真实事故案例的反思性章节,或者提供一些流程图来指导现场管理人员,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目前的状态,它更像是一本合格的“设计手册”,而非全面的“作业与防护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术语使用,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地域性或特定机构的行文烙印,这对于跨区域或国际合作的项目来说,构成了不小的理解障碍。书中大量使用了某些特定缩写词和地方性的工程俚语,这些词汇在标准的国家或国际工程文献中并不常见,初次接触的读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附录或通过上下文去推断其确切含义。更令人困惑的是,部分技术术语的中文翻译,在不同章节中似乎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工作载荷极限”和“有效载荷限制”这两个词在语境上指代同一概念,但书中却交替出现,这在严谨的技术规范中是绝对不应该发生的错误。这种内部标准的不统一性,极大地削弱了规范的权威性和通用性。它似乎更像是多个不同小组在不同时间点汇编而成的文本集合,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编进行全局的语言和术语统筹。如果这本书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全国通用的标准,那么它必须首先解决这种内部的语意混乱,采用清晰、统一且国际通用的技术语言,确保不同背景的工程师都能无歧义地理解每一条技术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