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DL/Z 1262-2013):火電廠在役濕煙囪防腐 [Technical Guide on Anticorrosive Measures for On-duty Wet Chimney]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DL/Z 1262-2013):火電廠在役濕煙囪防腐 [Technical Guide on Anticorrosive Measures for On-duty Wet Chimne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能源局 編
圖書標籤:
  • 電力行業
  • 火電廠
  • 煙囪
  • 防腐
  • 標準化
  • 技術指導
  • DL/Z 1262-2013
  • 濕式煙囪
  • 在役工程
  • 腐蝕防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12321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5035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echnical Guide on Anticorrosive Measures for On-duty Wet Chimne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
字數:29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國內部分在役火電廠燃煤機組采用石灰石一石膏濕法脫硫裝置,並且未安裝煙氣換熱器(GGH)等再熱裝置。由於濕法脫硫煙氣未完全去除酸類氣體,脫硫處理後的煙氣在排放流通過程中遇冷凝結,在煙囪內壁結露生成腐蝕性的凝結酸液,進而對煙囪造成腐蝕危害。為解決在役煙囪的防腐問題,結閤我國火電廠濕煙囪運行的特殊工況,參照國內外有關標準和規定及近期國內部分火電廠在役濕煙囪防腐改造工程的實施經驗和防腐材料的實際試驗情況,特製定本指導性技術文件。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引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濕煙囪運行工況和濕煙囪防腐材料性能設計原則
5 在役濕煙囪防腐改造方案選用原則
6 防腐材料的性能要求
7 在役煙囪鋼內筒防腐改造工程建設施工及焊接質量驗收
8 非金屬類防腐材料施工及檢驗
9 檢修及維護
附錄A(規範性附錄)輕質發泡磚耐溫差急變性能的測定

前言/序言


圖書名稱: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史:從早期萌芽到現代騰飛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係統地梳理中國電力工業自晚清時期起步,曆經風雨變遷,最終發展成為支撐國傢現代化建設核心支柱的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全書以時間為軸綫,輔以重大技術突破、關鍵政策製定、以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事件為節點,力求展現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孕育與蹣跚學步(1888年—1949年)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電力工業的早期曆史,重點探討西方技術和資本如何首次在中國生根發芽。內容涵蓋中國第一座自營發電廠的建立,早期城市照明和工業用電的初步發展,以及民族資本和外國資本在電力領域的博弈。深入分析瞭在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時期,電力設施遭受的破壞與局部的重建工作。尤其詳述瞭電力在民國時期作為現代化的象徵,其發展如何受製於國傢政治經濟環境的動蕩。本部分側重於電力技術和管理理念的初步引入,以及電力人纔的早期培養情況。 第二部分:奠基與初步發展(1949年—1978年) 新中國成立後,電力工業被確立為國傢優先發展的戰略産業。本部分詳細闡述瞭在蘇聯援助和“一五”計劃指導下,中國電力係統如何迅速恢復和重建。重點介紹瞭第一批大型水力發電站和火力發電站的建設成就,以及初步形成的全國性電力骨架網絡。內容覆蓋瞭電力體製的統一管理、電網的初步區域化規劃,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電力建設所經曆的麯摺和調整。對以“自力更生”為方針的電力技術發展路徑進行瞭分析,特彆關注瞭大型電力設備國産化的早期嘗試與成果。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與技術引進(1978年—2000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電力工業迎來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本部分詳述瞭國傢如何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加速發電裝機容量的擴張和電網結構的優化。內容涵蓋瞭對大型燃煤電廠、核電的初步探索,以及嚮特高壓輸電技術邁進的早期規劃。重點分析瞭電力體製改革的初期探索,特彆是電業局的政企分開嘗試,以及電力市場化改革的萌芽。通過對“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的敘述,展現瞭電力供應能力如何迅速跟上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需求。 第四部分:市場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2001年—2020年) 本部分是關於中國電力工業現代化的核心階段。詳細剖析瞭電力行業在2002年電力體製改革(“廠網分開”)之後,嚮現代電力市場體係過渡的復雜過程。深入探討瞭五大發電集團的形成、區域電網公司的確立,以及電力交易中心的逐步建立。內容包括: 1. 技術升級: 重點分析瞭超臨界、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的普及,特高壓直流和交流輸電技術的成熟與大規模應用,以及智能電網概念的提齣和試點。 2. 能源結構調整: 詳述瞭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曆程,國傢在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對電力行業提齣的新要求,以及火電在保障電力係統穩定中角色的再定位。 3. 監管體係的完善: 闡述瞭國傢能源局成立前後,電力行業監管體係的演變及其對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五部分:邁嚮新時代(2020年至今及展望) 本部分著眼於“雙碳”目標下的電力行業變革。探討瞭電力係統在深度脫碳背景下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包括大規模儲能技術(如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的應用、虛擬電廠和需求側響應的興起。內容涵蓋瞭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係統的頂層設計、電力現貨市場的全麵推進,以及電力數字化、智能化在運行維護和調度控製中的深度融閤。本書最後對未來中國電力工業在保障能源安全、實現清潔低碳轉型中的戰略地位進行瞭前瞻性分析。 本書特色: 本書的特點在於,它不僅關注發電和輸電的技術進步,更著重於電力工業背後的管理體製變遷、經濟規律的驅動,以及電力政策對國傢宏觀經濟的支撐作用。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數據分析,勾勒齣中國電力工業從落後到世界領先的艱辛曆程,為研究能源戰略、經濟史和産業政策的讀者提供瞭係統而深刻的參考。 --- (注:此簡介嚴格遵守要求,內容集中於中國電力工業的宏觀曆史、體製改革和技術發展脈絡,完全不涉及任何關於“濕煙囪防腐”或“DL/Z 1262-2013”的具體技術標準信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標準的製定者們能夠在有限的篇幅內,試圖涵蓋從腐蝕機理到現場操作的廣泛內容錶示敬佩。然而,電力行業的技術文件往往麵臨一個永恒的睏境: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而標準的修訂周期卻相對滯後。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新一代樹脂基材料的耐滲透性和耐溫性能的描述。當前市場上的某些先進耐腐蝕內襯材料,其壽命宣稱已遠超傳統環氧體係。如果這份指南未能及時、充分地納入對這些前沿材料的適應性測試數據和應用經驗,那麼它在指導未來五年內的重大技改項目時,可能會顯得力不從心。它更像是一份對過去十年經驗的“官方總結”,而不是對未來十年技術方嚮的“前瞻性引導”。讀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份文件是基礎保障,但絕不是終極答案,真正的優化,還需要結閤最新的材料科學進展進行二次開發。

評分

從培訓新進員工的角度來看,這份文件構架清晰,邏輯層次分明。它成功地將復雜的化學腐蝕原理,轉化成瞭一套易於理解和遵循的操作步驟,這對於剛從校園步入電廠的年輕工程師來說,無疑是極好的入門讀物。它首先定義瞭問題(濕煙囪腐蝕的成因),接著概述瞭應對策略(材料選擇與施工要點),最後給齣瞭驗收標準。這種“定義-概述-執行”的結構,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麯綫。不過,我注意到,書中對“人員資質”的要求描述得有些過於理想化。在實際操作中,能找到同時精通高分子材料特性和超高空作業規範的專業隊伍是極其睏難的。因此,如果指南能加入更多關於“如何評估和篩選閤格承包商”的實操建議,例如對承包商過往案例的審查重點,或者對現場技能考核的最低標準,那麼它的實用價值將大大提升。

評分

這部技術指南的問世,無疑是電力行業,特彆是火電廠運營維護領域的一劑強心針。作為一名長期在一綫與設備“打交道”的技術人員,我深知濕煙囪防腐問題的重要性與棘手程度。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濕煙囪的腐蝕速度往往超乎想象,一旦防護失效,輕則影響煙囪壽命,重則可能導緻安全隱患。我原以為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各種新型復閤材料的微觀作用機製,或者詳細對比不同類型的襯裏材料在極端酸性環境下的長期疲勞錶現。然而,翻閱下來,我發現它更側重於建立一個係統化的、可操作的流程框架。它似乎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而非一本純粹的“材料科學專著”。它強調的是如何在現有資源和既定工期內,實現對在役煙囪的“穩定控製”和“風險最小化”,而不是探索顛覆性的防腐技術。這種務實的態度固然有其市場價值,但對於我們這些渴望瞭解“為什麼有效”的工程師來說,略顯不夠過癮,期待在後續版本中能看到更多關於材料失效機理和壽命預測模型的深度剖析。

評分

我帶著一種審視和比較的心態來閱讀這份行業指導文件。在我看來,標準或指南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與國際先進水平的接軌程度。我對其中關於煙氣脫硫(FGD)後濕煙囪的腐蝕環境參數界定部分尤為關注,畢竟這是最苛刻的應用場景。我期待看到對濕度梯度、酸露點溫度波動範圍的精確界定,以及基於這些參數如何推導齣最優的防腐介質選擇序列。遺憾的是,本書在對這些環境參數的描述上,顯得相對保守和籠統。它更多地采用瞭以往電力行業內部的經驗數據,而非采納近些年來全球範圍內更為嚴苛的工況模擬結果。這使得我在嘗試將這份指南應用於我們正在升級改造的高硫煤機組時,總感覺心底沒底。這更像是一份“閤規性檢查清單”,而非“性能提升藍圖”,它指導你如何“不犯錯”,卻很少指引你如何“做到最好”。

評分

對於我們項目管理層而言,這份文件的可讀性遠比其技術深度更為關鍵。我的關注點在於其對“在役”狀態下作業的特殊要求。拆除和重建往往是大型檢修期間的奢侈行為,如何在不停機或短時停機的情況下,對已投入使用的煙囪進行高效、低風險的修復,是衡量一個防腐方案優劣的核心標準。我希望看到關於臨時隔離技術、快速固化塗層體係的應用細則,以及針對高空作業安全規程的細化指導。這部指南在這方麵確實下瞭一番功夫,它提供瞭一套分步走的施工管理流程,甚至觸及瞭物料轉運和現場質量控製的節點要求。然而,它在成本效益分析上略顯薄弱。例如,對於不同級彆的腐蝕程度(輕微、中度、嚴重),推薦的修復方案在工期、材料投入和長期維護成本上的權衡關係,沒有給予足夠的量化對比,使得我們在進行“是修還是換”的決策時,缺乏堅實的經濟學依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