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尼克松首席翻译傅立民、哈佛汉学家傅高义、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等10余位中美建交当事人的追访,钩沉当年所经历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深入展示出三十多年前这段伟大但又充满艰辛的真实历史,重现了那段历史中许多感人的细节,从独特视角回顾中美建交的特殊历程,进而在历史和法理的战略思维上,全面理解和解读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意义,阐释中国外交战略的历史根源。
李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现为《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先后出版过著作《往事不寂寞》《活在别人的历史里》《记忆的容颜》《走出历史的烟尘》《共和国记忆》等。
第一章 “信使”斯诺 / 1
(一)特殊任务 / 1
(二)松动的坚冰 / 5
(三)华沙通道 / 12
(四)暗流涌动 / 19
(五)轻剑与大锤 / 26
第二章 秘密筹备 / 37
(一)舆论造势 / 37
(二)乒乓外交 / 40
(三)锁定人选 / 48
(四)万事俱备 / 51
第三章 基辛格的“波罗行动” / 58
(一)“短兵相接”/ 58
(二)非凡使命 / 62
(三)秘密之旅 / 65
(四)棋逢对手 / 70
第四章 重返联合国 / 85
(一)“抬进联合国”/ 85
(二)总理壮行 / 93
(三)“来自太空的外星人”/ 98
(四)联合国的“中国日”/ 102
(五)联合国的意外 / 112
第五章 1972:跨过最辽阔海洋的握手 / 115
(一)“跨过太平洋的握手”/ 115
(二)走向合作 / 118
(三)意外的大礼 / 123
(四)被拒绝的总统 / 133
(五)打开窗口 / 138
(六)为了下一次相聚 / 142
第六章 独特的建交 / 151
(一)“小平风格”/ 151
(二)悬而未决 / 154
(三)峰回路转 / 158
(四)艰难的谈判 / 165
第七章 “邓小平旋风” / 174
(一)风雨中的起程 / 174
(二)华府四日 / 177
(三)魅力小平 / 182
(四)小平旋风 / 187
(五)科技之旅 / 189
【书摘】
“我们这一决定改变了世界。”
——卡特
“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
——邓小平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习近平
……
【前言】
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华盛顿时间12月15日晚9时),中、美双方同时发布联合公报,向世界宣告:“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意相互承认,并于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隔绝状态,由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与华盛顿同时打破坚冰,如果说源于1970年毛泽东邀请斯诺访华,那么到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历时8年多;如果以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计,则历时7年多。这之间,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从基辛格、尼克松到卡特,两国领导人为解决两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消除彼此文化与政治上的成见与隔阂,恢复彼此尊重、彼此不敌对的正常关系,可谓呕心沥血。
中美从打破坚冰到正式建交,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的伟大意义,正被全世界越来越深刻地解读与认识——它其实是冷战思维彻底终结的开端,它不仅意味着不同意识形态在互为尊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对话,和平共处;而且意味着不同意识形态在互为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取长补短,彼此获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恰是中美两个伟大国家之间所建立的这个彼此互相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推动了全球经济流通,推动了各国文化的深入交流。我们这个世界由此而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秩序,展现出一个崭新的面目。而中美关系的走向,也必将对未来的世界格局发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
35年弹指一挥间。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言:“中美两国已从当初的相对隔绝状态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与全球影响愈来愈凸显。35年的历史证明,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正逢中美建交35周年之际,有幸受黄山书社之邀,将我在2009年为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而为《三联生活周刊》所采访撰写的特别报道,扩充为《中美建交亲历记》这一书稿,在此感谢黄山书社的信任。由于本人水平所限,阙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李菁
读到这本书的开头,我立刻被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近乎散文的笔触,娓娓道来。他并没有直接切入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从一些日常的生活细节入手,比如那个时代的穿着打扮,当时的街头巷尾,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这种“写景”式的开篇,却巧妙地为接下来的故事铺垫了深厚的时代背景。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独有的那种压抑与期待交织的氛围。他描绘的那些人物,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外交官,还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我期待书中能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命运,展现出历史洪流中个人选择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作者似乎在强调,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这种视角,让我对即将展开的中美建交故事充满了好奇,因为我知道,这将是一场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博弈,更是无数人心血与情感的交织。
评分在浏览本书的章节摘要时,我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呈现历史事件。他会一边描述国内的热烈讨论和复杂心态,一边又描绘出国际舞台上风云变幻的局面。这种“内外呼应”的处理方式,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当时中美两国在建交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和各自考量。书名中的“亲历记”三个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相信,作者一定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部故事和决策过程。 我很好奇,在那些看似官方的声明和协议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谈判细节,多少曲折的沟通,多少甚至充满戏剧性的瞬间。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台下”的精彩,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在无数个细微之处被塑造出来的。这本书,似乎不止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智慧、勇气与妥协的精彩剧本。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而当我翻开它的扉页,一种浓郁的“时代感”扑面而来。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搜集那个年代的珍贵资料,无论是照片、信件,还是当时的报刊文章,都在他的笔下化作了生动的叙述。我尤其被其中一些描述所吸引,例如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中美两国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战略考量。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美建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两国决策者们如何在重重压力下,凭借智慧和勇气,最终实现历史性的握手。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次外交活动,更是对人类理性与和平力量的一次深刻的礼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柔和的米白色背景,点缀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两位伟人的剪影依稀可见,仿佛将人瞬间拉回那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年代。我拿到书时,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尽管我还未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的编排就透露出作者对叙事的精心打磨。那些章节标题,如同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悬念,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外交历程。我尤其对“冰山一角”和“破冰之旅”这类词汇印象深刻,它们似乎预示着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与艰辛探索。我相信,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搜集史料,梳理细节,力求为读者展现最真实、最生动的中美关系重塑过程。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两国决策者们如何在重重压力下,凭借智慧和勇气,最终实现历史性的握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次外交活动,更是对人类理性与和平力量的一次深刻的礼赞。
评分我刚刚翻阅了这本书的部分章节,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日期和事件,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历史瞬间“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他对某个谈判场景的描述,不仅仅是对话的记录,更是对当时气氛、人物微表情、甚至是细微的肢体语言的捕捉,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这种“细节控”的处理方式,让我对书中将要讲述的中美建交过程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重大的历史决策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历史的深处,去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氛围,去理解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决策者们,他们的思考、挣扎和最终的抉择。这本书,无疑是一扇了解历史真相的绝佳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