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部长篇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家族——一个一百年前从大陆避祸逃到台湾定居、迄今已经繁衍了十代的农民家族——为原型,叙述了家族的近几代人从晚清至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几十年,在政权改变、经济转型、社会巨变之际,一路走来的故事。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因为两岸多年的敌对与隔绝,大家耳熟能详的一般是国共斗争史、战争史,并不了解海峡对岸民众的社会演变史、民间生活史、社会经济史以至殖民史。杨渡的作品则为大陆读者带来了鲜活的台湾农家生活全景。
内容简介
一个一百年前从大陆避祸逃到台湾定居的农民家族,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将给熟知海峡两岸国共斗争史,却不了解对岸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史的大陆读者,带来鲜活的全景式画面:
“弘农堂”三合院里祖先从大陆挑过海峡的“唐山石”,象征了家族的血缘根基;日语流利的三叔公“二战”后期被调往上海法院做通译,包裹着台湾被出卖和扭曲的历史;通灵的外公呈现着台湾民间信仰的奇观;奶奶和“稻田里的妈妈”是一个家族能够生存延续的保卫者;能创业、能闯祸的强韧父亲是台湾进入工业时代的弄潮儿;而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体验了时代的创痛,同时也领受了历史赐予的经验智慧,他描绘出台湾社会五光十色的世相,和几代人在时代变迁中磕磕绊绊、摸爬滚打、艰难奋斗的故事,不啻一部台湾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商业社会的演进史。
这部自传体小说不仅有起伏跌宕吸引人的情节,更展示了时代变迁中富于启示、引人深思的万千气象。作者企图用故事来显现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而那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场景,更是值得大陆读者们深思和借鉴。
作者简介
杨渡,台湾诗人、作家。1958年生于台湾台中农家,写过诗、散文,编过杂志。曾任《中时晚报》总主笔、《中国时报》副总主笔、辅仁大学讲师,主持过专题报导电视节目“台湾思想起”、“与世界共舞”等。2008年起,任“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筹办过《两岸汉字艺术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合办,已举办第五届),筹办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合作,进入第五年),举办两岸大学生书法交流展等十余项两岸文化活动。著作主要有:诗集《南方》、《刺客的歌:杨渡长诗选》,散文集《三两个朋友》、《飘流万里》,报告文学《民间的力量》等,传记《红云:严秀峰传》、《激动一九四五》、《简吉:台湾农民运动史诗》、《暗夜里的传灯人》及专著《日据时期台湾新剧运动》等十数种。
内页插图
目录
序曲
第一章:三合院
第二章:通灵人
第三章:农村的奋斗
第四章:铁工厂时代
第五章:青春俱乐部
第六章:夜路流亡
第七章:母亲的家园
第八章:温泉乡的吉他
第九章:告别的年代
第十章:真像一场眠梦
终曲
前言/序言
“短工业化时代”的哀歌:经济奇迹背后的困顿与艰辛
作者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说:“我深知自己想写的不是一本家族史,而是透过父母亲的故事,去呈现台湾社会从农村转型到工业社会,再到商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化历程。这个过程,欧洲国家是以四百多年的长时间跨度,始逐步完成社会之转型。但在台湾,却是以四十年时间,就加以完成。我称之为‘十倍速发展’。由于速度之极度扭曲,人们无法立即适应,遂产生各种悲剧。”
这正是这部作品特殊品质之所在,它不仅有起伏跌宕吸引人的情节,更展示了时代变迁中富于启示、引人深思的万千气象,正如本书序言作者、台湾学者赵刚所说,“杨渡编织出一个兼具深广度的社会、人文与历史的交响风景”,“一部生动的家族故事,却隐藏着社会经济史所难以勾画出来的隐密而惊人的线条……虽是一般意义上的小人物,但却在他力所能及之地,努力撑破体制与现实所加诸于他的种种限制,而这或许是众多关于台湾当代的工业化或发展叙事所无从着墨的一个重要侧面。”
赵刚进一步更精准地揭示出作品的价值:“在一个知识的、社会的意义上,它更是对台湾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的极其压缩的‘短工业化时代’的一个见证与一纸吊文,以他的父母亲为陀螺,画出小人物在时代的快速旋转中,在社会的坑坑洼洼中,颠扑冲撞的线条痕迹。因此,这本书的难得可贵恰恰在于它不只是私人或家族感情维度中的书写,而是以饱满的对亲人的感情为底气,努力张开对一个时代、对一群轰轰烈烈但却将被彻底遗忘的人群的认识与反省。而正由于所书写者是小人物,因此完全没有某些作家写大人物父亲所带着的浓浓翻案风,因为这样的小人物在历史上根本是无案可稽的。杨渡的写作救赎了他的父亲,更救赎了整整一代的小人物,使之免于被体制化的大官大腕才子佳人的历史书写所遗忘。”
现代化过程中的心灵漂泊
杨渡表示,这本书在台湾出版时,考虑到它可以更贴近土地的感觉,以“水田里的妈妈”为书名,以呈现一九七○年代初,妈妈从逃亡的水田中浮现泥泞的面容之际,命运决定性的一瞬。现在,三联书店的大陆版本则回复为最初拟定的“一百年漂泊”之名。这是由于,作者每每看到大陆春运期间几亿人迁徙于道途,就不禁想起以前春节时,自己拥挤在夜行列车返乡过年的感受,便明白这现代化过程的漂泊,绝对不只是台湾为然,而是大陆也正在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
杨渡在书中所描述的“十倍速发展”,从农村剧变至工业社会的历程,又岂是台湾所独有?一九八○年代之后,大陆走上劳力密集的加工出口型工业,急速发展起来,它所呈现的社会变迁之剧烈,与台湾当年十分相似。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杨渡慨叹:“这几亿从农村漂泊而出的生命,辗转于返乡道途之际,总是怀抱着善良的愿望,相信以后会回馈故里,做一点好事;然而,真正的现实可能是,城市化的必然,向农村扩散,我们的漂泊,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我们注定再没有一个永恒的家乡可以回归。”
而对大陆读者来说,当我们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杨渡的叙述,观照海峡对岸炎黄子孙们一百年的种种生活、奋斗、发展细节时,或许也会“深刻地感喟于一个潜在的问题:我们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又将如何安身立命?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并迎向未来?我们,又将如何被后人回忆与理解?”
《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 一、 时代的洪流与岛屿的命运 一百年,对于历史的长河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对于台湾这片土地,这百年却浓缩了无数跌宕起伏的篇章,写就了悲欢离合的史诗。《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并非一本简单的时间线梳理,它试图捕捉的是,在历史的巨浪中,这片岛屿如何承载、如何回应、如何塑造其独特的身份与命运。 故事的开端,我们要回溯到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一百年前的台湾,告别了帝国的统治,迎来了新的主人。这是一种全然陌生、却又深刻影响的转变。不同于平静的交接,这是一种融合与对抗,学习与抗拒,适应与挣扎的复杂过程。本书将从多个角度,细腻地描绘这段初期的碰撞。我们不是要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要深入到那些身处其中的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如何理解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们的语言、习俗、信仰,在这新的时代背景下,又经历了怎样的冲击与重塑?是学习新的语言,适应新的制度?还是在保留旧有文化的同时,寻找与新秩序共存的可能? 这一百年的漂泊,不仅仅是政治版图的更迭,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深刻洗礼。书中会呈现,新的教育体系如何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新的产业模式如何改变着土地的景观与人们的生计。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的浪潮,再到后来的全球化浪潮,台湾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不会止步于宏大的叙事,而是会深入到那些构成时代肌理的微观层面。例如,一家百年老店如何在这变迁中,传承与创新?一个偏远乡村,又如何应对工业化带来的冲击?一群知识分子,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寻求新的思想出路? 二、 身份的追寻与文化的熔炉 “我是谁?”这个问题,在台湾的百年历史中,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将深入探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如何演变。这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追寻。 首先,是历史留下的印记。从原住民的古老传说,到不同时期移民带来的语言、习俗、宗教,再到后来不同政权带来的文化影响,台湾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熔炉。本书将试图描绘,这些多元的文化元素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碰撞、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台湾文化。我们会看到,闽南语的韵味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客家人的坚韧如何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哲学中,原住民的古老歌谣如何与现代音乐产生奇妙的共鸣。 其次,是历史事件对身份认同的影响。经历过不同的统治,经历过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烙印。本书将呈现,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人们对于“我们是谁”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情感与政治立场。这是一种复杂而敏感的议题,需要细致入微的笔触去描绘。我们不会简单地将身份划分为某个群体,而是要展现,个体在集体认同中的挣扎与选择。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也为台湾的身份追寻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将关注,当代台湾的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等,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并以此来定义和传达属于台湾的独特价值。从一部描写地方生活的电影,到一本探讨历史记忆的小说,再到一首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音乐,这些都构成了台湾文化自信的基石。 三、 历史的遗痕与未来的展望 漂泊,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心灵上的追寻。《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将审视,历史的遗痕如何塑造了当下的台湾。这些遗痕,可以是具体的历史事件留下的伤痕,也可以是无形的文化基因的传承。 本书将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制度、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集体记忆,如何对今日的台湾社会产生影响。例如,过去殖民统治留下的基础设施,如何被后来的发展所利用?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社会思潮?本书会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和事件描写,来展现这些历史遗痕的深刻影响。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漂泊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并非一味地沉溺于历史的忧伤,更重要的是,它会展现台湾人民在漂泊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创新与活力。面对外部的挑战,面对内部的变迁,台湾社会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未来,将是《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所要呈现的最后一个重要面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台湾如何定位自己的未来?它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声音?它将如何面对新的挑战,例如科技的进步、气候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本书将通过对当下社会趋势的观察,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探讨,来为读者勾勒出台湾未来的发展图景。 最终,《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希望通过对过去一百年台湾历史的深度挖掘,引发读者对于“漂泊”、“身份”、“文化”和“未来”等议题的思考。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是关于生存,关于适应,关于创造,更是关于一种永不停息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台湾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变迁中寻找自我,如何在挑战中坚守信念,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自己独特篇章的生动写照。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这百年风雨,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理解这片土地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