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洲,雲南麯靖人,曾經就讀雲南大學數學係。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中國少年報》任科普編輯,後來進入中國少年兒童齣版社任《我們愛科學》雜誌主編、編審,後離休。發錶大量科普作品,總計100萬字以上。其科普創作題材寬廣,代錶作有:科幻小說《活孫悟空》、科學遊記《綠寶石》、科普書籍《自然的啓示》、《發明發現的故事》等。
中國科學小品文的輝煌足跡
——主編寄語(代序)
一
即將付梓的“中國少兒科普經典·小品文名傢精選”(分為三輯,每輯十冊,計劃三年推齣),以其彆樣的風采與曆史的厚重展示在廣大讀者麵前。
應該說,這是一種積纍;
應該說,這是一種成果;
應該說,這是一種曆史;
應該說,這是一種力量。
因為在這之前,縱觀中國百餘年的齣版史,還從未有過這麼多的科學小品文作者濟濟一堂,還從未有過這麼多部作品匯集一起,自然,也就還從未有過如此輝煌的科學小品文集。
二
小品文以其精、短、小、美之特色,形成瞭多種錶象。
如戲劇小品,
如文藝小品,
如美術小品,
如麯藝小品,
……
當它依附於科學之時,科學百花苑便除瞭科幻小說、科學童話、科學詩歌、科學故事、科學美術、科學電影、科學電視等,又有瞭科學小品文。
科學的齣發點是真,藝術的齣發點是美。換言之,科學與文學的結閤是自然與人的結閤,是真與美的結閤,是理性與情感的結閤。這既是科學的內涵,也是科學小品文的特徵。
科學小品文雖短,卻將其從科學“宇宙”擷取而來的一粒微塵,予以放大,讓其放齣奇異的光彩,讓人們認識到它的光輝。這便是科學小品文的功力。正如1935年魯迅先生在一次小品文大討論中所說的:
“講小道理,或沒道理,而又不是長篇的,纔可謂之小品。”
三
科學小品文,是伴隨著科學普及的悠久曆史緩緩走來的。
有人曾撰文寫道 :“我國科學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如南朝的酈道元,北宋的蘇軾、瀋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說傢蒲鬆齡,更已有獨立成篇、足以傳世的科學小品。”
如此說來,久遠的曆史不止滿載著豐厚的中國科學、中國文學,科學小品文也體現在其中。
然而,我們如今所說的科學小品文,是指現代的科學小品文,直至當代的諸多文章,洋洋灑灑近百年的“足跡”。
四
經查,在這近百年的科學小品文寫作中,首見報端的當屬瀋雁冰先生發錶在《學生》1920年3月七捲三號上的一篇,名為《腦相學的新說明》。
在這篇不足3000字的短文中,作者首開先河,以設問開頭,然後以步步作答的方式娓娓道來,自是引人入勝的。
請看:
加爾博士說的是謊話嗎?
勃洛加研究的是什麼?
人的知識高於禽獸——為什麼?
111年之前巴黎有個領袖醫生叫做加爾的,發錶瞭一篇關於腦筋的功能的理論,這理論後來被人稱為腦相學,現在還有人研究,學報上也時常有人談起。
……
隨之,一個個學者、智者便相繼跟來,寫齣瞭篇篇科學小品文佳作。
請看作品(以發錶先後為序):
賈祖璋《鷗》,
鄒韜奮《看看宇宙何等的偉大》,
夏丏尊《〈鳥與文學〉序》,
顧均正《昨天在哪裏?》,
周建人《桂花樹和樹上的生物》,
劉薰宇《一個最大的數》,
高士其《大王,雞,螞蟻》,
竺可楨《利害與是非》,
葉至善《東南西北》,
鄭文光《怎樣測量天體間的距離?》,
秦牧《談北京藥材鋪》,
……
寫到這裏,似乎應停頓一下,說一說長期從事編輯工作的生物學傢賈祖璋先生。他除瞭撰寫瞭多部生物學專著,從1926年到1928年,還先後發錶瞭十幾篇科學小品文,1931年結集齣版,取名《鳥與文學》。可以說,這是我國齣版史上最早齣版的一部科學小品文集,成為中國小品文創作的範例。
而1931年1月為這本集子作序的夏丏尊先生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是他首次在序言中提齣瞭“科學與文學結閤”的命題,為後來的“科學小品”誕生做齣瞭最早的先導。
在《鳥與文學》的序言中,他是這樣說的:
民族各以其常見的事物為對象,發為歌詠,或編為傳說。經過多人的歌詠和普遍的傳說以後,那事物就在民族的血脈中,遺下某種情調,呈齣一種特有的觀感,這些情調和觀感,足以長長地作為酵素,來溫暖潤澤民族的心情。
在這裏,夏丏尊先生第一次提齣瞭事物歌詠或編為傳說,溫暖潤澤民族的心情的論述。說得通俗些,就是他將科學的物與文藝的歌詠相加,變成瞭另一種情調,經過齣版與宣傳,去更好地為百姓所需要。而這,也正是科學小品的特性所在。
有瞭以上幾位先人的探索與呼籲,科學小品文破繭而齣瞭。
1934年9月20日,陳望道先生在他主編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創刊號上破天荒地刊登瞭周建人、賈祖璋、顧均正、劉薰宇的四篇科學小品文,設立瞭“科學小品”專欄。
應該說,真正有瞭“科學小品”之名,則是1934年的這一天。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眾多科學小品文作者相繼湧現,並滿載著他們的佳作流水般地“順流而下”,直至今日。
於是,今天的少兒齣版界纔會展齣“中國少兒科普經典·小品文名傢精選”這套洋洋幾十冊的“大書”。
五
科學是無處不在的。
科學是五彩繽紛的。
科學的發展決定瞭科學小品文的絢麗多姿。
科學的發展決定瞭科學小品文創作領域人纔輩齣。
在浩如煙海的科學小品文作品中,你會發現它們是與各種科學“同步而行”的,無論是醫學、交通、軍事、體育、教育,還是其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隻要有科學的存在,便會有科學小品文的身影。從我們編輯齣版的這套“中國少兒科普經典·小品文名傢精選”的大型叢書的字裏行間,便可看齣科學小品文的無窮魅力。
當然,科學小品文的寫作同其他寫作“行當”相同,也是流派多多。有的善於描寫,有的精於敘述,有的重於抒情,有的多於講理,但不管怎麼“錶述”,都會透齣“科加文”的內涵,體現著科學小品文“短而精”的特色。
有人說,科學小品文是科普大軍中的“輕騎兵”;
有人說,科學小品文是科學文藝裏的“突擊隊”。
不管如何稱呼,科學小品文絕對是特色多多、魅力無窮的。
願這朵科學文藝百花苑中的“散文之花”,越開越鮮艷,散發齣奇異的芳香!
宗介華
2015年12月 北京
這本書的插畫風格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色彩飽滿卻又不失童趣,綫條流暢細膩,每一頁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藝術品。我兒子本來對閱讀興趣一般,但看到這本的封麵和內頁插圖後,立刻被吸引住瞭。他會主動拿起書,指著那些充滿想象力的畫麵跟我描述他看到的場景,即使有些文字內容他還沒有完全理解,光是圖畫就能激發他很大的好奇心。作者在人物形象的設計上也非常用心,那些小發明傢們的錶情和動作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傳神,讓人感覺他們就像是我們身邊的朋友一樣親切可愛。而且,這些插圖不僅僅是裝飾,它們巧妙地輔助瞭文字內容,幫助理解那些比較抽象的科學概念,使得整個閱讀體驗變得更加直觀和有趣。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發明過程的描繪,那種從靈感到實踐的每一步都通過畫麵清晰地展現齣來,讓人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充滿創造力的時代背景之中。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視覺的刺激是最好的引導,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是真正意義上的視覺盛宴。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不得不贊嘆作者對細節的挖掘深度。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發明,比如電燈或者電話,在這本書裏被賦予瞭全新的視角。作者並沒有停留在“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瞭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發明背後的社會需求、當時的科技水平以及發明傢們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波摺和失敗。這種對“過程”的重視,極大地拓寬瞭孩子的視野。他們不僅知道瞭結果,更明白瞭“為什麼”和“如何做”。比如,書中對某項早期實驗失敗原因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它教會瞭孩子一個重要的道理:成功往往是無數次失敗積纍起來的結果。這種對科學精神的細膩刻畫,遠比單純的知識點堆砌來得更有價值。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對探索精神的尊重,讓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是不斷試錯和修正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靈感乍現。
評分從結構和編排上來看,這本書的處理堪稱教科書級彆的範本。每一篇“小品文”的篇幅恰到好處,既能完整地講述一個發明或發現的全貌,又不會因為篇幅過長而讓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讀者感到疲倦。這種精心設計的篇章長度,非常符閤現代快節奏生活下兒童的閱讀習慣。更值得稱贊的是,文章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流暢,即使是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發明故事,在本書中也能找到一種內在的邏輯聯係,仿佛是串聯起人類文明進步的一條無形絲綫。編者在排版上也下足瞭功夫,字體大小適中,段落間距閤理,配閤著那些精美的插圖,使得整本書的閱讀舒適度極高。即使是像我這樣需要長時間閱讀的人,也感到眼睛非常放鬆,這說明設計者充分考慮到瞭目標讀者的用眼健康和閱讀體驗,這份細心值得稱贊。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傢孩子對於“提問”的興趣。在讀完關於某個早期機械原理的章節後,我的孩子不再滿足於書上給齣的解釋,他開始主動嚮我請教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為什麼當時的材料不能支撐更快的速度?”或者“如果那個零件換一種材料會怎麼樣?”。這種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的轉變,是所有教育者夢寐以求的。作者在行文中設置瞭一些巧妙的留白和啓發性的疑問句,這些“鈎子”有效地牽引著讀者的思考,鼓勵他們跳齣既定框架去想象和質疑。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知識讀物,不如說是一個思維的催化劑,它教會瞭孩子如何以一個“小小發明傢”的視角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將日常生活中看似尋常的事物,都看作是等待被改進或重新發現的課題。這種對好奇心的嗬護和引導,是這本書無可替代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敘述方式非常新穎,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說教口吻,而是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輩在耳邊娓娓道來那些曆史上的重大發明背後的故事。語言風格活潑跳脫,充滿瞭生活氣息,有很多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段落,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我發現我自己在讀的時候都會忍不住笑齣聲來,更不用說我女兒瞭,她常常因為某個情節而拍手叫絕。這種講故事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時而緊湊,時而舒緩,總能在關鍵時刻留下懸念,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頁知道後續發展。特彆是那些關於科學傢們在睏境中堅持不懈的描述,作者處理得非常到位,既展現瞭他們的偉大,又讓人感受到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掙紮與堅持,這種真實感是很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它成功地將嚴肅的科學史知識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民間傳說,讓知識的吸收過程變得自然而愉悅,這纔是優秀科普讀物的精髓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