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棠行述长编(套装三册)

吴棠行述长编(套装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宏春 编
图书标签: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吴棠
  • 近现代史
  • 回忆录
  • 政治
  • 文化
  • 名人
  • 自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53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756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13
字数:18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杜宏春编著的《吴棠行述长编(上中下)(精)》根据中国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朱批奏折及台北故宫所藏《军机及宫中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档案馆藏《总理衙门档案》等原始资料,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及《望三益斋诗文钞》等典籍,以年谱资料长编的形式,详细叙述吴棠一生行事、交游、著述及其家人、同僚、师友的相关事件,再现道、咸、同、光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本书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边疆史及民族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目录

上册

前言
凡例
第一编求学应试时期
清嘉庆十八年——道光廿五年(1813--1845),1-33岁
第二编牧令司道时期
道光廿六年——同治元年(1846--1862),34-50岁
第三编漕运总督时期
同治二年——同治五年(1863--1866),51-54岁
中册
第四编闽浙总督时期
同治六年——同治七年(1867--1868),55-56岁
第五编四川总督时期
同治七年——同治十年(1868--1871),56-59岁
下册
第五编四川总督时期(续
同治十一年——光绪二年(1872一1876),60-64岁
附录
清史稿·吴棠传
清史列传·吴棠
参考文献
好的,这是一部包含历史、文化与人物传记的鸿篇巨著的简介: 《九州风云录:上古至近现代史纲要(套装五卷本)》 这部气势恢宏的五卷本巨著,旨在勾勒出中华文明自远古洪荒迄今,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的梳理,更是一部深入剖析社会结构、思想演变、经济制度变迁及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综合性历史研究。全书力求在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富可读性的历史画卷。 第一卷:太古遗风与王朝肇始(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公元前771年)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开篇追溯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群,如仰韶、河姆渡、红山等地的社会形态与精神信仰。详细考察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辨析神话传说与早期部落联盟的真实面貌。重点深入分析了夏朝的建立、早期国家形态的特征,以及“家天下”制度的确立。随后,笔锋转向商代的青铜文明、成熟的甲骨文体系及其神权政治。最后,通过对周初“封建”制度的细致解读,阐述了西周礼乐文明如何构建起早期中华政治伦理的基石,并剖析了“礼崩乐坏”的深层社会动因,为春秋战国的乱局埋下伏笔。本卷尤其重视出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与传世古籍的相互印证,力求还原早期历史的鲜活细节。 第二卷:诸侯争霸与思想熔炉(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此卷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轴心时代”。它不再将春秋战国视为简单的兼并战争史,而是将其定位为一次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期和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本卷对“百家争鸣”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比较。详细解读了儒家如何从一种政治伦理发展为治国方略,道家思想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开辟,法家如何适应中央集权的需求,以及墨家社会关怀的独特性。在政治军事方面,着重分析了秦的统一在制度设计上的创新性与残酷性,以及楚汉相争的内在逻辑。最为详尽的部分在于对汉代盛衰的剖析,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察举制、郡国并行制在帝国治理中的得失。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也有深入探讨。 第三卷:分裂与融合:士族的兴衰(公元220年—公元960年) 本书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重塑期”,是古典帝国模式向更具弹性的中古模式过渡的关键阶段。本卷首先剖析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危机与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及其异化。对“竹林七贤”等士人群体的精神状态、玄学思潮的兴起,做了细致的描摹,探讨了佛教在汉地扎根并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全过程。在政治军事上,着重探讨了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与文化交融,指出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文化结构的深刻改造。随后的隋唐部分,则着重研究了科举制度的完善对社会阶层流动的革命性影响,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完善的律令制度(尤其是《永徽律疏》),以及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侵蚀。晚唐五代的藩镇、宦官与节度使之间的复杂博弈,构成了本书对“分裂”的深入反思。 第四卷:重构与内敛:文治的巅峰(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 宋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时代”与“市民文化勃兴期”。本卷详细阐述了宋朝在军事上的弱势与经济、文化上的辉煌之间的悖论。对宋代理学的复兴及其对个体道德约束的强调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对比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商业革命的萌芽(如交子、飞钱的使用)以及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影响。在科技方面,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代的应用进行了史学梳理。进入元代,本卷重点分析了蒙古帝国如何以一个异质的统治集团,将欧亚大陆纳入一个空前的政治版图,以及元代对于后世地方治理的潜在影响。明初洪武朝对元朝制度的“去其糟粕,存其精髓”的改造,尤其是厂卫制度的设立,被视为对宋代文官制度过度集权的矫正与反向强化。本卷结尾详述了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为清军入关的背景提供了详尽的解释。 第五卷:集权巅峰与近代转型(公元1644年—20世纪初) 本书将清朝视为中国古代集权体制的最终形态。详细考察了康乾盛世的“摊丁入亩”等经济政策的正面效应及其潜在的社会僵化风险。着重探讨了雍正改革(如火耗归公、密折制度)如何将皇权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及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精神的钳制。在阐释“闭关锁国”的背景时,本卷引入了国际视角,分析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压力。最后,本卷将笔触聚焦于晚清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甲午战争对民族自信心的摧毁,以及从洋务派到维新派再到革命派的思想路径演变。重点剖析了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复杂性,最终以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为古典帝制时代的终结,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拉开了序幕。 全书语言凝练而不失文采,引证材料广泛,涵盖了正史、地方志、出土文献及重要思想家的原著,力求提供一部跨越数千年、体系完备的中华文明通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套书,就被其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书页的质感虽不是那种极尽奢华的昂贵纸张,却也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穿越时空,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作者在梳理史料时,表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和细致,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典籍,不仅进行了考证,还尝试用更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这对于我这样对这段历史并非专业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结构、官僚体系、经济状况的描绘,都力求还原真实的图景,而不是凭空捏造或片面强调。读到某处关于某个地方官员的升迁与跌落,虽只是寥寥数语,却能感受到背后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权力博弈,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人性中的一些东西似乎从未改变。同时,作者在叙述中也并非一味地罗列史实,而是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判断,使得文本更具深度和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着迷,例如对于某位人物的日常起居、言谈举止的细致刻画,虽然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之旅。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严谨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他引用的文献之广泛,考证之细致,足以让任何一位有求知欲的读者心生敬佩。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论断而停下来,去回溯他所引用的原文,去验证他推理的逻辑。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保证了书内容的客观真实,也极大地提升了其学术价值。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展现出了超凡的洞察力,能够从细微之处发掘出宏大的历史脉络。例如,对于某个时期某个地方的物价变动,他能从中分析出更深层的经济和政治原因,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分析能力。虽然书中不乏专业的术语和典故,但作者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进行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套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它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启发和视野的拓展。作者在叙述历史时,并非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着力于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长远影响。他善于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思考方式非常独特,他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挖掘出常人不易察觉的联系。书中对于一些政治斗争和权力运作的描写,也显得格外深刻和透彻,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并非简单地谴责或赞扬,而是试图去理解当时人物的处境和选择,这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温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性格的刻画,不仅仅是描绘他们的功绩,更深入地挖掘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动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这套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统治者的游戏,更是无数普通人生存和奋斗的舞台。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套书时,我曾担心其内容的枯燥和艰深。毕竟,历史长篇的写作,稍有不慎便会沦为堆砌史料的流水账。然而,这本书却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他善于抓住历史的关键节点,并从中提炼出引人深思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甚至产生了“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更是功力深厚,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情感的起伏,仿佛他们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争议的讨论,也显得尤为客观和理性,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叙述,让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数据和僵化的文字,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和智慧的结晶。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其格局之宏大和视野之广阔。作者似乎并非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人物,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更为壮丽的历史画卷。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间洪流之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历史的变迁。书中的叙事手法并非单调的线性讲述,而是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描绘,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时,作者会跳出主线,去探讨一些相关的社会现象或文化思潮,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生的背景和深层动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被传统史书忽略或轻描淡写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挖掘,给予了它们应有的关注和解读。这让我看到,历史并非只有“大人物”和“大事件”构成,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作者的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同时,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来颇有韵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