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恩格斯
  • 列宁
  • 书信
  • 历史文献
  • 政治理论
  • 思想史
  • 共产主义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文献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85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25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央编译局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9
字数:3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主要收录了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的同时代人的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相关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反映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

目录

罗兰特·丹尼尔斯致卡尔·马克思的九封信
译者前言
1.1851年2月8日致马克思
2.1851年2月28日致马克思
3.1851年3月25日致马克思
4.1851年4月5日致马克思
5.1851年4月12—13日致马克思
6.1851年4月24日致马克思
7.1851年4月26日致马克思
8.1851年5月25日致马克思
9.1851年6月1日致马克思

索菲娅·哈茨费尔特1864年10月1日致卡尔·马克思
索菲娅·哈茨费尔特1864年11月21日致卡尔·马克思
编辑部附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等人在《论住宅问题》写作时期写给恩格斯的一批未发表的书信
译者说明
1.威廉·李卜克内西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2.威廉·李卜克内西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3.威廉·李卜克内西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4.威廉·李卜克内西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5.阿道夫·赫普纳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6.威廉·李卜克内西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7.阿道夫·赫普纳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8.阿道夫·赫普纳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9.鲁道夫·宰弗特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0.威廉·李卜克内西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1.阿道夫·赫普纳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2.鲁道夫·宰弗特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3.威廉·李卜克内西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4.鲁道夫·宰弗特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5.威廉·李卜克内西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6.保尔·施土姆普弗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7.威廉·李卜克内西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威廉·李卜克内西给弗·恩格斯的二十三封信
1.1875年2月1日致恩格斯
2.1875年4月21日致恩格斯
3.1875年4月23日致恩格斯
4.1875年10月15日致恩格斯
5.1875年10月25日致恩格斯
6.1875年11月1日致恩格斯
……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
  正如各方人士向我要求的那样,拉萨尔在灵床上的照片应放在小册子前面,工人们渴望得到这种纪念品。其次,在小册子的后面谈到有关两个凶手的地方还有他们的照片。把三个人的照片都收入小册子,您认为这样做好吗?当然,如果您能告诉我您对这样做的想法,那他们一定会立即照办的。在照片下除了名字外还要有题词吗?用什么样的题词?或者在拉萨尔的照片下题上“从骨头里也要长出复仇者”,最近几个月他已经不由自主地预感到死亡,而且这种预感以一种最古怪的方式随时随地表现出来。他在最近的所有讲话中都谈到自己的毁灭并且引用上述那句话!或者就题上您的一封来信中使我最满意的那句话:
  “他在年轻得意时死去,像阿基里斯那样。”
  总之,如果应该或可能写题词的话,请您告诉我这个题词。
  另外那两张照片下面应该写什么呢?
  在那个寡廉鲜耻的娼妇的照片下面,也许应该写上拉萨尔在给她写的但她再也收不到的最后一封信中所说的话,在信里他对她大致已经心中有数。信里写道:“我的鲜血(或者我的命运——这封信不在我手头)要把你淹没,我要把你骂到死为止。”要不然写什么呢?
  ……
《革命的血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书信集萃与思想解读(第二辑)》 内容概述 本书是“革命的血脉”系列丛书的第二十七卷,作为第二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的延续,深入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间,以及他们与同时代革命者、理论家、工人领袖之间往来的书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严谨细致的研究与解读。它并非对前一辑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更加宏阔的视野、更加深入的视角,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挑战时,其思想的演进、策略的制定、理论的深化以及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 本卷内容严谨,结构清晰,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革命思想的孕育与传播——马克思与恩格斯通信精选及研究 此部分侧重于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早期革命者之间书信的梳理与解读。这些书信不仅是他们个人友谊和合作的生动记录,更是共产主义理论孕育、发展和传播的关键文献。 理论的早期萌芽与形成: 精选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以及早期流亡期间的书信。这些书信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如何从唯心主义和人道主义转向唯物史观,如何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例如,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细致地阐述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继承,以及他对当时德国社会经济状况的观察,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诞生的重要思想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与传播: 选取了与《共产党宣言》的起草、修改、发表及在欧洲各地工人组织中传播相关的通信。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导师在面对当时工人运动的复杂局面时,如何把握历史规律,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革命纲领,如何组织和指导工人阶级的斗争。例如,一些书信揭示了他们如何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代表进行沟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宣言的表述,以及他们对宣言在不同国家翻译和出版的关注。 经济学研究的艰辛与突破: 集中展示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与恩格斯就经济学理论的深入探讨。这些书信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思想演进过程的珍贵史料。读者可以看到马克思如何在繁重的经济分析中遇到的困难,恩格斯如何给予他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以及他们如何共同辨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例如,某些通信揭示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有机构成、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等核心概念的反复推敲和论证过程。 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与协调: 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如何通过通信,指导和协调第一国际的活动。这部分书信揭示了他们在组织工人运动、制定斗争策略、处理内部思想分歧等方面的智慧和艺术。例如,通过与不同国家工人组织的代表的书信往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根据各国国情,提出不同的革命道路建议,如何反对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影响。 第二部分:帝国主义时代与革命新篇章——列宁早期及革命时期的通信研究 本部分聚焦于列宁,通过其在俄国社会民主运动早期、帝国主义时代以及十月革命前后的通信,展现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俄国的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本土化: 选取了列宁早期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以及在国外领导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初期,与国内外的同志们往来的书信。这些书信反映了他如何学习、消化马克思主义,如何将其与俄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相结合,提出“革命民主主义”等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例如,与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等人的书信往来,是理解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早期分裂与联合的重要依据。 布尔什维克的形成与发展: 深入研究了列宁在组织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过程中的书信。这些通信清晰地勾勒出布尔什维克党在思想路线、组织建设、斗争策略上与孟什维克的分野,以及列宁如何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克服党内的动摇和妥协。例如,在《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等著作写作前后,列宁与党内同志的通信,为理解其关于党的建设、职业革命家组织等核心思想提供了生动例证。 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重点分析了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通信阐述其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这些书信反映了他如何敏锐地把握时代特征,如何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如何基于此理论提出“一国首先胜利”的革命道路。例如,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共产党人的通信,展现了他如何将反帝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结合。 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 详细研究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与党内中央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各苏维埃组织以及外国友人的通信。这些书信是理解十月革命准备、爆发和巩固时期的宝贵史料,展现了列宁在制定革命战略、部署武装起义、应对内外敌人、建立苏维埃政权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例如,关于“四月提纲”的讨论、关于夺取冬宫的部署、关于土地法令的起草等,都可见于其充满智慧的通信。 第三部分:思想的传承与对话——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跨时代研究 本部分超越了简单的书信汇编,而是从更具学术价值的视角,对三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之间的思想联系、理论继承与发展、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进行了深入研究。 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书信的交叉比对,研究了列宁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重点关注列宁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的新问题,例如关于国家、政党、革命道路等方面的创新。这部分研究将揭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一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贡献。 思想的对话与辩驳: 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间在面对特定历史事件和理论问题时,思想上的交流、碰撞甚至辩驳。例如,恩格斯晚年对法国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状况的担忧,以及列宁对这些观点的回应,都展现了理论斗争的复杂性。又如,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与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建立苏维埃政权过程中的实践,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文献学的考证与史料价值: 对本卷所收录的部分关键书信,进行了文献学上的考证,探讨其原始文本、翻译版本、传播过程等问题,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其史料价值。例如,某些书信可能存在不同版本,或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细微差异,本卷的研究将致力于还原其最真实的含义。 跨越时代的理论启示: 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通过这些书信所展现的革命精神、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以及他们作为革命导师所具备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念,对当代社会运动、理论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和深刻启示。 本书特点 史料的稀缺性与权威性: 本卷收录了大量首次公开或经过严格校订的珍贵书信原文,并附有权威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不仅是书信的汇编,更包含了一系列由资深学者撰写的深入研究文章,对书信内容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 思想的脉络与逻辑: 通过对书信及其研究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三位导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 学术的严谨与前沿: 本书的研究方法科学严谨,论证有力,代表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 可读性与启发性: 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本书的语言生动,叙述流畅,力求让广大读者,包括专业研究者和对历史思想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和启发。 结论 《革命的血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书信集萃与思想解读(第二辑)》是一部集史料价值、研究深度、思想启示于一体的学术巨著。它以书信这一鲜活的载体,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艰辛探索与伟大实践。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更能体会到革命导师们身上闪耀的真理之光与人格魅力,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智慧,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我本来以为会面对一堆生硬的史料,但《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生动和深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这个副标题,预示了其聚焦于具体通信的性质,而实际阅读下来,更是让我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书中对某几封书信的引述和解读,不仅仅是文字的罗列,更像是抽丝剥茧,揭示了这些思想巨匠在日常工作和斗争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侧面。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通过这些书信,我能够看到他们之间并非是板着面孔的理论辩论,而是充满了相互支持、相互质疑,甚至偶尔也有着一些个人化的情感流露。这种人性化的展现,使得宏大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可亲可近,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他们思想的形成是如何受到具体时代背景和人际互动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观察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的独特窗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重震撼,是它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性。以往阅读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常常会陷入对理论本身的分析,而忽略了理论家们在现实斗争中的具体实践和思想演变。然而,《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巧妙地将书信这种“第一手资料”置于研究的核心,并通过对这些书信的解读,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发展过程中那些不易为人所知的“关节”和“转折点”。例如,书中对一些来往书信的分析,就揭示了他们在某些重大历史事件面前,是如何通过讨论、辩论,最终达成一致,或者是在不同意见中发展出新的理论视角的。这是一种“由点及面”的研究方式,通过微观的书信细节,折射出宏观的思想脉络和历史走向。这种研究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动态性,让我不再将他们视为僵化的教条,而是鲜活的、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的革命者。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研究”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往我总认为,研究就是枯燥地翻阅古籍,或是机械地解读理论条文。《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则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所呈现的,是一种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学术探索。作者们不仅仅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更是在“激活”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这些书信的精细考证和深入剖析,他们将那些沉睡在历史文献中的思想火花重新点燃,并与当下的现实问题建立了有趣的连接。我读到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党内不同意见的论述时,深感即便在一百多年前,这些思想家就已经在思考着如此复杂而现实的政治组织问题。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伟大的头脑的交流。它鼓励我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现有的理论和现实。

评分

读到这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我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书信堆砌在一起,而是对这些书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和解读。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材料搜集上的严谨和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他们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试图去挖掘这些书信背后所蕴含的、在当时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对某几封信件的分析,能够让我们窥见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的真实思考过程,甚至是他们之间非正式的、充满个人情感的交流,这些都为理解他们的思想体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我尤其觉得,通过这些书信,我们更能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在他们身上的具体体现,他们并非高高在上地空谈理论,而是时刻关注着工人运动的进展、社会变革的动态,并通过书信与同志们进行及时的沟通和指导。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过程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坦白讲,在翻开《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2)》之前,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个标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陈旧、晦涩的文本。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清新而深刻的思想冲击。我惊叹于作者们在解读这些书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他们将看似零散的通信内容,编织成一条清晰、 coherent 的思想发展线索的能力。例如,书中对列宁在一战期间的一些书信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凝聚同志,如何坚持革命理想的。这种韧性和坚定,以及在理论上的不断突破,让我深受鼓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思想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