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大象出版社重磅推出的“名人家风丛书”之《勤业重群冠中西——严复与严氏家风》无疑可以带你领略一代翻译家、教育家的思想光芒。
本书围绕勤学勤思、敬业乐生、学贯中西、爱国奉公这一严氏子孙共同拥有和遵守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展开论述,逐层展示优良的家风对一个家族的影响,叙述层次清晰,使一个立体的严氏家族谱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与人生的思考。
作为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及其家族的经历是那个时代其所代表阶层的缩影。“传家以孝,为国维忠”,是阳岐严氏家族自严复这一代往下的排行。严氏一族以身践行着祖宗的谆谆教导,勤学勤思、敬业乐生、学贯中西、爱国奉公是严氏子孙共同拥有和遵守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打开《勤业重群冠中西——严复与严氏家风》,一代翻译家、教育家严复的平生与思想向我们徐徐走来,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严氏后辈的一举一动无不向我们展示着阳岐严氏家训的智慧和严氏子孙的热情。
内容简介
如果提起严复人们就会想起他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会想起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复旦公学,会想起《国闻报》《国闻汇编》……其个人魅力让人不禁要去探寻其家族的传承,从中找到能滋养自身的精神食粮。大象出版社重磅推出的“名人家风丛书”之《勤业重群冠中西——严复与严氏家风》无疑可以带你去领略一代翻译家、教育家的思想光芒。
本书围绕勤学勤思、敬业乐生、学贯中西、爱国奉公这一严氏子孙共同拥有和遵守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展开论述,逐层展示优良的家风对一个家族的影响,其叙述层次清晰,使一个立体的严氏家族谱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与人生的思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勤学敬业,学贯中西.
第一节.自强不息:寒门弟子的漫漫求学之路
第二节.先中后西:严家子女遵循的成长之路
第三节.勤勉好学,严谨治学
第四节.放手,另一种深沉的爱.
第五节.为学须有优游自得之趣
第六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七节.勇敢追梦吧,少年
第八节.细节决定成败
第九节.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二章 乐生宽和,敦亲睦族
第一节.乐生为要,健康第一
第二节.二妻一妾,忘年红颜.
第三节.中西交锋,婚约流产
第四节.兄友弟恭,缺一不可
第五节.提携族辈,互助繁荣
第六节.持守中道,宽待他人
第七节.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第八节.谨言慎行,低调做人
第三章 爱国奉公,己轻群重
第一节.仁心仁术,济世穷家
——舍己为人的严振先.
第二节.要留清白在人间
——宁死不做汉奸的严璩
第三节.侠肝义胆真性情
——刺杀袁世凯的严伯勋
第四节.一门忠烈卫海防
——严氏家族与中国海军的不解之缘
第五节.志虑忠纯,坦率直肠
——孤守故土的严琥
第六节.背井离乡,情牵两岸
——孤胆悲情的严侨
第七节.顽劣犹可,暴戾必除
——令一家人头痛的小弟严玷.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勤学敬业,学贯中西
第一节 自强不息:寒门弟子的漫漫求学之路
1866年是严复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严复12岁,年初刚刚娶妻成家,开启了从男孩儿向男人转变的历程。也许命运希望严复尽快成为一个更为成熟的男人,因此和他开了一个悲惨的玩笑。7月,福州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夺去了疼爱他的父亲的生命。
如果严父振先一直健在,也许严复会按部就班地遵循着传统世俗,努力通过科举博取功名,由此光宗耀祖,了此余生。1866年之前,在父亲的引导下,严复7岁入私塾,曾跟随胞叔厚甫等几位地方耆宿读书。严厚甫是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他采用《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为教育文本,教授方法不佳,而且惯常摆着一副冷面孔。幼小的严复并不喜欢这位老师。
后来,严振先因医术结识当地名儒黄少岩(字昌彝),便让儿子在11岁那年转而拜入黄少岩门下。黄夫子学术功底扎实,为学汉宋并重,又著有《闽方言》等书,课经之余,常常喜欢为学生讲述明代东林掌故。他教学极其认真严格,教学方法也别具一格。当时黄少岩与他人同住一屋,居于楼上,每遇楼下谢神演戏,便要求学生们更衣就寝,等戏剧散场,锣鼓声歇,又命学生们起床挑灯夜读。当时一些人抽鸦片,黄夫子亦有抽大烟以镇腰酸腿痛的习惯,面对学生也不避讳,常常一管烟枪在手,斜倚床榻,吞云吐雾。于是,在黄家常常可见这样的场景:幼年的严复端坐一把小椅子,贴近烟榻,在烟雾缭绕中聚精会神地聆听黄夫子讲述宋明学案。不知是不是受幼年时恩师的影响,严复成年后也有“烟霞癖”(指抽鸦片的癖好),而且烟瘾很大,戒之不得,此为题外话。只可惜,师生之间的缘分太浅。这位深得严复敬重和喜爱的老师,两年后便匆匆离开了人世,令严复哀恸不已。黄先生临终前,推荐其子黄孟侑继续担任严复的老师。严复得以在黄门继续学业,直至严父去世,家道中落,无力延师。但是,在黄门受业的两三年间,在黄少岩父子的调教下,天资聪颖的严复发奋读书,为之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
严父的离世不仅中断了严复在私塾的学业,而且打碎了严复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美梦,更使孤儿寡母的生活陷入窘境。迫于生计,一家人离开了苍霞洲的寓所,回到阳岐的祖屋。严复的叔父们同意腾出两间杂物房给其一家人居住。严复夫妇一间,其母亲和妹妹一间。据严复的孙女严停云在《吾祖严复的一生》一文中所言,严复实际是长房秉符公的孙子,理应住在正屋。当时也有一些亲戚朋友为之打抱不平,但是严复坚决不肯因自己的原因,而将已经居住在正屋的亲戚赶出去,只觉得有铺位能让一家人安歇,有书桌可以让自己读书写字便已足矣。
自此,严复一家便靠着母亲和妻子王氏的辛勤劳作,以缝纫、绣花所得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早餐有时只是几尾福州当地的鲭仔鱼(一种腌制的小咸鱼)。那些艰苦的年少往事,一直深深地埋在严复的心中。其晚年为周养庵的《篝灯纺织图》题诗时,情动而辞发:“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陟岗则无兄,同谷歌有妹。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上掩先人骸,下养儿女大。富贵生死间,饱阅亲知态。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五更寡妇哭,闻者隳心肺。”忧伤的记忆可见一斑。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其小小的脊梁承担着全家人的希望。母亲、妻子,以及两个年幼的妹妹,都指望着严复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上天还是很眷顾严复的,几个月后,严复的求学之路有了转机。
还是这一年的冬天,福州马尾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面向社会招生。学堂章程里规定的待遇令许多贫家子弟心动。学堂不仅免除学生所有伙食费,而且每月给予学生四两纹银的补贴。此外,每三个月的考试中,名列一等者,另给十元赏银。学生只要学满五年,毕业后便可在政府部门谋一份差使,由政府比照外国人支付薪酬。这种免费、奖励及推荐就业的政策,与今天有的职业院校为招徕学生而开出的优厚条件如出一辙。当时绝大多数家庭仍以科举为正途,对此类洋务事业不仅不甚了解,而且抱以怀疑、敌视的态度。但是,对于严复一家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一家人一商量,便决定给严复报名,但麻烦事又来了。
在严复幼年时代,即便是福州船政学堂这种几乎全部以贫家子弟为生源的新式学堂也要求报考者必须祖上清白且有绅商担保,否则不予考虑。这简直比今天报考研究生时需要专家推荐信的条件还要严苛。而严复只不过是出身贫微的一个穷小子,哪曾结交过什么官商?唯有胞叔严厚甫是在乡举人,在地方上颇有声望,但其性格孤僻,找他担保恐非易事。即使如此,母子二人也决定试一试。这个视新式学堂为异类的儒生果然坚决不肯为严复作保。有人说他是怕惹祸上身,因此才不顾侄子的生计和前途。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拥有同一血脉的族亲,尚不至于因胆怯而无情至此。毕竟在19世纪绝大多数文人的眼中,尤其是已经有了功名的文人眼中,考新式学堂属于步入歧途。也许,这位胞叔还是希望以科举正途引导严复。
无论如何,严厚甫决绝的态度使严复一家顿感悲怆。好不容易盼来的机会难道就这么放弃吗?此时,严氏族亲有人献计:既然你们和严厚甫乃三代直系,祖宗相同,不妨先瞒着他,自行填写他的功名经历,以及祖宗三代名讳、职业,再想法加盖他的私印。等学堂对保查询时,他也不好意思当着族人的面否认。这就像黑暗中的一线曙光,给予严复再次拼搏的勇气和希望。为了能够报考福州船政学堂,严复唯有放手一搏,铤而走险。但是,此事终被叔父察觉,使之怒火中烧。他不仅破口大骂,而且扬言要据实禀告学堂,退回担保,直至严复母子跪地恳求,他才勉强答应放过严复一马。至此,严复才真正具有了报考福州船政学堂的资格,真可谓一波三折。
不过,在入学考试及之后的求学之路中,严复可谓一路坦途。入学考试的题目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由当时正处于丁忧的主考官沈葆桢所出。念及刚刚过世的父亲和含辛茹苦的母亲,严复悲从中来,将深深的思念和感情化于笔端。文章一气呵成,感人肺腑,深得沈葆桢赞赏。严复也凭借此文拔得头筹,自此正式走上了学习“西学”的道路,成为一名驾驶专业的学堂生。
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的五年,是严复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变革的重要时期。在中国传统四民社会中,从旧学塾走出的传统士人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他们以诵儒经、熟八股为手段,以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为奋斗目标,而视“生、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为奇技淫巧之小慧。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旧文人知识结构的缺陷致使其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对中西二学的评价亦有失偏颇,进而盲目排外,拒绝新知。新式学堂则是孕育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的摇篮。虽然福州船政学堂也有“读经明理”的要求,但是主要以英国教育为蓝本,开设西学课程。所设置的英语、算术、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动静重(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语言和自然科学课程,以及航海训练等实践活动,为严复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学新知和西方文化的窗户,也为其日后出国留学打下了基础。
家有家训、家风,校有校规、校风。对于严复而言,母校的影响已经深入血液,成为他青春美好的记忆和思想精神的支柱。在严复晚年的回忆中,福州船政学堂是温暖的,记录着他青春岁月洒下的辛勤汗水。刚入学时,校舍尚未建成,学堂便借了城南定光寺的房舍作为教室。他清晰地记得,在古刹暮鼓声中,他曾漫步校园,手捧书册,如和尚念经般反反复复诵读英语。这份独处的宁静隔离了尘世的喧哗,洗涤着内心的浮躁,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时光荏苒,五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依靠勤奋扎实的求学态度,严复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福州船政学堂名副其实的优等生。1871年毕业后,严复与刘步蟾等同学被派往“建威”舰实习,随舰赴厦门、香港、槟榔屿、直隶湾、辽东半岛等地,学习测量太阳、星座的位置,驾驶军舰等技能。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远离故土的实习生活,使这个之前从未走出福州的青年第一次见识了外面的世界。
……
前言/序言
总 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古典原则的式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社主编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丛书”。
勤业重群冠中西:严复与严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勤业重群冠中西:严复与严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