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了十五章内容:风暴及风致破坏的特性,设计风速和结构安全性预测,强风特征及湍流,基本钝体空气动力学,共振动力响应和等效静力风荷载分布,内压,强风及风荷载的实验室模拟,低矮建筑,高层建筑,大跨屋盖和露天运动场,塔、烟囱和桅杆,桥梁,输电线,其他结构物,风荷载规范和标准。
目录
译者序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风暴及风致破坏的特性1.1引言1.2与气象有关的问题1.3风暴的类型1.4风灾1.5风致残骸1.6风灾损失预测1.7总结1.8后续章节和附录参考文献第2章设计风速和结构安全性预测2.1引言2.2极值分析原理2.3极值风估计的极值I型分布2.4阈值法2.5风速母体分布2.6风荷载与结构安全性2.7总结参考文献第3章强风特征及湍流3.1引言3.2平均风速剖面3.3湍流3.4风速的地形修正3.5地形变化3.6其他资料3.7总结参考文献第4章钝体空气动力学基础4.1钝体周围的绕流4.2风压和风力系数4.3平板和墙4.4矩形柱4.5圆柱体4.6脉动风力和风压4.7总结参考文献第5章共振响应与等效静力风荷载分布5.1引言5.2共振响应的基本原理5.3随机振动或频谱方法5.4等效静力风荷载分布5.5气动弹性力5.6风荷载引起的疲劳5.7总结参考文献第6章内压6.1引言6.2迎风墙上开单个洞6.3迎风墙和背风墙开多个洞6.4名义上封闭的建筑物6.5内压的模拟6.6总结参考文献第7章强风及风荷载的实验室模拟7.1引言7.2风洞7.3自然风的模拟7.4结构风效应模拟7.5局部风压的测量7.6结构的整体荷载和响应的模拟7.7阻塞效应及其修正7.8计算风工程7.9总结参考文献第8章低矮建筑8.1引言8.2研究历史8.3低矮建筑风荷载的一般特性8.4坡屋盖建筑8.5多跨建筑8.6女儿墙对低矮建筑的影响8.7建筑长度的影响8.8内压8.9总结参考文献第9章高层建筑9.1引言9.2研究历史9.3高层建筑的绕流9.4覆层风压9.5整体荷载和动力响应9.6顺风向和横风向响应的组合9.7扭转荷载及响应9.8干扰效应9.9阻尼目录
结构风荷载9.10个案研究9.11总结参考文献第10章大跨度屋盖和体育场10.1引言10.2大跨度屋盖结构周围的流场10.3拱形屋盖和穹顶屋盖10.4等效静力风荷载分布10.5风洞试验10.6试验案例10.7总结参考文献第11章塔、烟囱和桅杆11.1引言11.2研究历史11.3塔截面的基本阻力系数11.4细长塔的顺风向动力响应11.5细长塔的横风向响应11.6冷却塔11.7拉线桅杆结构11.8风力发电塔11.9案例研究11.10总结参考文献第12章桥梁12.1引言12.2桥梁的基本风力系数12.3大跨度桥梁的动力响应特性12.4风洞试验技术12.5桥梁拉索的振动12.6案例研究12.7总结参考文献第13章输电线13.1引言13.2结构响应和风荷载计算13.3输电线系统的风险模型13.4总结参考文献第14章其他结构14.1引言14.2墙体和广告牌14.3开敞式屋盖和穹顶14.4建筑的附属物14.5天线14.6照明灯架和泛光源14.7工业综合体和海洋平台14.8总结参考文献第15章风荷载规范和标准15.1引言15.2总条款15.3基本风速或风压15.4风速修正因子15.5建筑物外压15.6建筑物内压15.7屋盖风压系数15.8其他形状和截面的力系数15.9动力响应计算15.10展望参考文献附录附录A术语附录B符号表附录C与风工程有关的概率分布C1引言C2基本定义C3母体分布C4极值分布C5其他概率分布参考文献附录D极值风气候——全球数据D1强风的强度等级系统D2各个国家和地区统计数据参考文献附录E结构固有频率的一些近似公式参考文献附录F等效静力荷载法在简单结构中的应用F1引言F2风压数据F3总升力和总阻力的等效静力荷载F4讨论F5结论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结构风荷载》第1版已经出版5年多了。在此期间,大幅增加的灾难性风暴对世界很多地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结构抗风设计的重要性日趋显著。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在美国南部沿海连续两年发生的前所未有的飓风季,更进一步强调了结构抗风设计的意义。 尽管第2版没有改变第1版各章节的主题,但几乎每一章及每一附录都有所修改。在过去的5年中,风工程研究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雷暴所致强风的重要性。尽管这方面的工作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本书第1版并没有包含这部分内容。本次再版在第1章和第3章中增加了龙卷风和下击暴流的内容,第5章增加了风致结构瞬态动力响应的内容,第7章增加了龙卷风和内压的风洞实验室模拟。 第8、9、11、12和14章也有所修改或增加,第10、13章未做任何改动,并重新编写了第15章“风荷载规范和标准”。由于第1版涉及的6个主要标准和规范中的4个都在过去5年间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其中美国规范ASCE��7还被修订了2次,因此完全重写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这一章很快又会滞后的。 附录D增加了16个国家或地区的极端风基本信息。在此,我对提供这些信息的人深表感谢。 有些大学采用本书的第1版作为研究生教材,感谢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第2版中,日本东京工艺大学的Matsui博士提供了图11.6,我的女儿Lucy和Julia提供了大部分新图和索引。感谢Integra软件服务有限公司高效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感谢Taylor&Francis;出版社对本书再版的支持,并满足了我的大多数要求。 第1版前言在过去的30~35年里,许多国家在结构风荷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该领域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中发表了几千篇论文。在许多国家,风荷载是结构设计的控制荷载。虽然这方面资料很多,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风工程工程师并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一,该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涉及概率与统计学、气象学、钝体流体力学和结构动力学,这对于那些擅长静力结构设计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个障碍。其二,大学的设计课程中有时会涉及风荷载的规范和设计标准,但除了大学本科最后一年或者研究生的课程外,一般不会安排风工程学科的内容。其三,像许多其他学科一样,风工程专家和学者所用的专业术语对于外行人来说也是个障碍。 本书是基于我在风工程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结构工程师编写的。同时也希望本书能应用于大学的高年级课程中。尽管这个学科中已有一些相关教材,但在本书中我尽力去弥补它们的不足之处: 给出了所有结构类型(不仅仅是建筑)的风荷载概述;包含了等效静力风荷载计算方法的细节(主要在第5章),这种处理脉动和动力风荷载的方法得到结构工程师的广泛认可,他们习惯于等效静力分析;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内压(详见第6章)。 本书给出了世界范围内的极端风速及设计风速的概况(附录D),这可能是首创的,但却是重要的一步,并且在以后需要进一步发展。如今的项目与设计者经常不在同一个国家,这种需求将随着国际贸易(包括工程服务)的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尽量少用数学方面的知识,把重点放在物理原理上,但有些章节(如第5章)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数学公式,希望这些数学公式没有掩盖其物理原理。在第一遍阅读时,读者可以跳过这些内容。 30多年里,这个领域许多杰出的学者和同行所做的工作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但大多数可在每章的参考文献中找到。他们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帮助:K.C.S.Kwok教授撰写了15��9节的大部分内容;John Ginger博士、Michael Syme、Ignatius Calderone 博士 和 Jannette Frandsen 博士校核了部分手稿;Heather Fordham、Paul Bowditch、Maryjeanne Watt 和 Harry Fricke 绘制了书中的图表;Shob Narayan 输入了准入信息,Elizabeth Gray协助整理了索引,对他们的帮助深表感谢!同时感谢E.F.and N.Spon 的工作人员耐心等待手稿的交付。 我非常希望收到读者建设性的评论和建议。 John D.Holmes澳大利亚 Menton
结构风荷载(翻译版 原书第2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结构风荷载(翻译版 原书第2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