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片被时尚旅游者追捧的热土,却保留了更多的珍贵历史遗存: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中国50%以上的旧石器遗址;400多处*guo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寺院壁画和出土墓葬壁画25000平米以上; 在这里,可以与佛光寺1200年前的唐代菩萨对视,看600年前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上的元朝百态,沿着500年前的明代残长城前行…… 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还有古建、民居、手工作坊、地方戏、方言、面食……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原生态的面貌存在着。 它们是古中国精神和物质的碎片,蕴藏着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的密码。 没有人像作者刘勇这样花费数年时间走遍山西境内的传统文化遗存,把古中国洗尽铅华的扑捉之美细致地展现出来。 不一样的旅行视角,重新发现我们文明原乡的旅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深入走访山西、探访人文景观的记录。采用*一人称的讲述方式,以地域为中心,按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板块,以实际旅行线路为基础,介绍山西重要的文化景观、历史遗存和不为一般旅行者熟悉的人文风貌。文图结合,文笔细腻,亲切真实,*具深度人文旅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勇,北京人。历史学硕士,资深旅游媒体人。人文旅行家。有历史学的严谨功底,丰富的旅游业经验,热爱传统文化。历任旅游媒体编辑记者、编辑总监。倡导人文旅行,实践感悟历史、知行合一的旅行人生。近年来已走访山西四分之三县市区的人文景观,还在继续访古的路上。
精彩书评
在中国大地上,山西的位置十分独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很多 文章都曾描述过山西的大好河山。历史和地理在这里交汇,为我们保存下无数传统文化遗产,刘勇先生通过他的旅行,系统展现了这里的文明精华。文如其人。这本书稿看后让人感到对中华文明真挚的情感,客观而实在。细节更迷人,通过作者的记录,我们走到三晋的沟沟坎坎里,古建、壁画、古墓、遗址、非遗,看到了众多迷人的人文美景。 ——李栓科(地理学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我诚挚地赞许一位陌生学子。刘勇跑山西,连续数年痴心不改。晋省119个县区,他跑了90多个,有些地方不止跑了一趟,长治地区先后去了三次,犹叹不足。要问这是为什么?只因山西不一般。刘勇去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无一处像山西这样,让他魂牵梦绕,流连忘返。从山西探索中华民族的古远足迹,集中也真切,“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不是一句空泛广告,而是精辟的科学总结。刘勇说得对,“山西文史,气场犹在”,让我们一道坚定地行走下去。 ——赵瑜( 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序一 在旅行中发现文明
序二 为刘勇赞
自序 为什么是山西?
★第一篇 三晋之花——晋中
龙城锦绣 / 004
寻访老太原 / 004
东区闹市中的宗教圣地 / 006
龙城上风上水处 / 010
山环水抱晋之源 / 012
山水间的险地 / 022
奔向娘子关 / 022
吕梁山上 / 024
碛口石窑 / 024
登临北武当,凭吊于成龙 / 027
看不尽的大宅门 / 030
“新官府 ”和老宅院 / 030
寻找金太谷 / 034
晋商老家的技艺 / 040
一座宅院一段传奇 / 043
单车穿行平遥 / 048
双林镇国,平遥之魅 / 054
后土庙,介休琉璃大世界 / 057
★第二篇 长城内外——晋北
魏都风采 / 064
云冈永存 / 064
老城变迁 / 069
博大的佛国世界 / 075
佛光普照 / 075
台外幽兰 / 077
忻州,意外之美 / 085
一人独享崇福寺 / 089
为千年木塔祈祷 / 091
登北岳,访浑源州 / 093
雄关漫道 / 099
雁门关下代州城 / 099
天造地设广武古战场 / 100
河曲,星星点灯 / 104
老牛湾胜境 / 106
杀虎口,翠玉边塞 / 110
“堡连堡,二十五” / 113
★第三篇 文明的根——晋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124
去运城看盐池和关老爷 / 124
河山之间,永乐之地 / 126
窑洞打在地底下 / 130
鸣条岗上煮酒论英雄 / 132
蒲州三胜记 / 133
汾水岸边古意浓 / 136
龙门泛舟,万荣名楼 / 136
稷山,谷神家的宝贝窝 / 139
汾河湾里的新绛古城 / 145
神秘的金佛,信仰的力量 / 149
壶口彩虹,洪洞飞虹 / 150
尧都西北,元风看三台 / 154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 / 159
★第四篇 太行深处——晋东南
山那边凝固的历史 / 166
晋城泽州古迹寻踪 / 166
沁水流域古村行 / 170
高平,铸剑为犁 / 181
高山峡谷间,原生态访古之乐 / 184
上党梆子之夜 / 184
崇庆、法兴,唐宋遗珍 / 186
浊漳河谷黄金路 / 189
惊喜仙堂山 / 194
灵空山之夏 / 196
南涅水民间石刻宝库 / 198
后记 我的人文旅行梦 / 201
精彩书摘
在中国大地上,山西的位置十分独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很多 文章都曾描述过山西的大好河山。历史和地理在这里交汇,为我们保存下无数传统文化遗产,刘勇先生通过他的旅行,系统展现了这里的文明精华。文如其人。这本书稿看后让人感到对中华文明真挚的情感,客观而实在。细节更迷人,通过作者的记录,我们走到三晋的沟沟坎坎里,古建、壁画、古墓、遗址、非遗,看到了众多迷人的人文美景。 ——李栓科(地理学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我诚挚地赞许一位陌生学子。刘勇跑山西,连续数年痴心不改。晋省119个县区,他跑了90多个,有些地方不止跑了一趟,长治地区先后去了三次,犹叹不足。要问这是为什么?只因山西不一般。刘勇去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无一处像山西这样,让他魂牵梦绕,流连忘返。从山西探索中华民族的古远足迹,集中也真切,“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不是一句空泛广告,而是精辟的科学总结。刘勇说得对,“山西文史,气场犹在”,让我们一道坚定地行走下去。 ——赵瑜(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前言/序言
为什么是山西?
刘 勇
很多朋友知道我这些年“泡”在山西,经常这样问我。
确实,在当下如火如荼的自助游热潮中,有上千个理由可以把山西排除在外。不过,学业的背景和多年的职业经历,让我逐渐看清:山西,正是寻访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洼地”。
前些年我在山西旅行的时候,当地的环境污染、矿难事件接二连三,贪腐窝案全国瞩目,文物保护不力,山西俨然正被“妖魔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其实,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这只不过是几十年来的问题,和山西拥有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相比,不过是深海上的一层浮萍而已。
在一些表面乱象之下,山西的人文环境竟还保持着难得的原生态,让人惊叹的文化遗产遍地都是:
让人震撼的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内外两道长城环绕晋北,是明长城最密集的地区;
中国已知旧石器遗址总数的 50%以上;
已公布的 7批4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10%以上,全国第一;
其中有全国公认仅存的数座唐代木构建筑,是现存木建筑中最早的;
其中元代和元代以前的木建筑 400处以上、占全国总数80%以上,全国第一;
寺院壁画和出土墓葬壁画 25000平方米以上,全国第一;
……
此外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各地。
对这些数字不必烂熟于胸,当看到那些瑰丽的景象,产生一份民族归属感,为血脉中无法抹去的本源而自豪,就已足够。每当来到佛光寺东大殿这类早期建筑的脚下,我就会感到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气场。
说到山西的特色,很多人说是“土”。我想,应该再加上个修饰词——“土得掉渣儿”。那里有原生态的环境,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的这片黄土地上,古建、民居、手工作坊、地方戏、方言、面食……毫无雕琢地存在着。“土”是客观的,是民族的,也是传统文化的形象反映。这里说的“土”没有贬义,相反我觉得亲切,真实。
山西地域面积不大,传统文明遗迹遍及各地,在最密集的晋东南和晋南地区,县、乡甚至村里就有多处千年“国宝”。比如在稷山县马村,青龙寺元代壁画和宋金墓群戏曲主题砖雕墓这两处就相距不到 200米。
五台山、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是山西境内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在它们身边也有常被忽略的美景:以五台山外唐佛光寺、南禅寺为代表的台外古寺群;大同城里的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外长城沿线的密集古堡群;平遥城外双林寺 2000多尊彩塑、镇国寺万佛殿建筑和造像……观赏这些少人关注的国宝,我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游人几乎为零!很多地方都是“个人专场”,除我以外,再无访客。那一天中午在朔州崇福寺,去吃饭的管理员把我忘了,于是我幸福地被反锁在古寺里。
当下流行穿越剧,如果真要找穿越的感受,最简单的就是去山西。在这里,可以与佛光寺 1200年前的唐代菩萨对视;看600年前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上的元朝百态;沿着500年前的明代残长城前行;走进龙门寺,分属六个时代的殿宇并存至今;登上太行至尊王莽岭,穿过人工开凿的挂壁公路,时光机带我走向峡谷深处的石头村。
山西没有光鲜的外表,有时还显得过于朴素,如古建洗尽铅华的原木构件,质朴是让人最踏实的一种美。这就是古中国之美。
从黄河之滨蒲津铁牛到外长城脚下得胜古堡,从太行娘子关关隘到碛口石窑,穿越在山西的我,快乐、惊喜、感悟、幸福。这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精神上的穿越。有形和无形的遗产在这里交织,构成无尽的中华文化宝藏。
我看到了宝山一角,发觉还有更多迷人的秘境。在山西的旅行必须和淳朴的当地人民打成一片。背包的路上,我总能遇到各类好心人的帮助,人品爆发:在前往介休途中,长途车售票员主动帮我找车、偏关大卡车司机主动让我搭车去县城、长治出租车司机退车费,不胜
枚举。他们帮我认识了山西,也认识了自己。
有人说我是中了山西的“毒”,我说自己是“山西控”。其实这都是历史的机缘巧合:百年来,中华文明饱受劫难,人文景观几乎被摧残殆尽。而山西被历史的偶然性选中,成为最后的伊甸园。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被这片黄土地深深吸引,在这里寻找传统文明的精神和物质碎片,唤醒都市浮华背后尘封的文化记忆。
在山西的人文旅行,让我感到无穷的正能量,它属于山西,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如果有更多的人通过我的文字和图片,产生一份情愫,进而前往山西,了解祖先遗产,激活血脉深处的民族因子,产生对传统文明的热爱,那就是我最大的愿望。这份情感可能就是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的密码。
发现最美古中国:山西秘境 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走进那片被岁月打磨得愈发温润的土地——山西。这里,不仅仅是黄土高原上的一抹亮色,更是中华文明厚重底蕴的顽强载体。当“发现”二字遇上“最美古中国”,辅以“山西秘境”的点睛之笔,一幅幅古朴而壮丽的画卷便在脑海中徐徐展开。本书将带领读者,暂别都市的喧嚣,深入探索那些隐藏在历史烟尘中的山西之美,感受其无与伦比的古韵与传奇。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山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曾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孕育了辉煌的古代王朝,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承载着古老记忆的角落逐渐被遗忘,沦为鲜为人知的“秘境”。本书的初衷,便是唤醒这些沉睡的瑰宝,让它们的独特光芒再次闪耀。 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名胜古迹,而是试图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细致的史料考证,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与故事。每一座古城、每一处村落、每一块石碑、每一尊佛像,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被时光过滤的传奇。我们将穿梭于晋中盆地的古老村落,寻访那些依然保留着明清风貌的宅院,聆听老一辈人口中的乡音俚语,感受那份淳朴而坚韧的生活气息。那些历经风雨侵蚀的木雕、石刻,每一笔都镌刻着匠人的智慧与时代的印记,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以及普通人生生不息的坚守。 沿着黄河的脉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依山傍水的古老县城,它们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我们或许会发现,某座不起眼的关隘,正是当年晋国与楚国角逐的疆场;某个宁静的渡口,曾见证了多少水陆交通的繁荣。那些残存的城墙、古老的寺庙,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雄伟,却依旧散发着历史的余温,仿佛还能听到战鼓擂响、马蹄声碎的激昂。 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在历史进程中默默无闻,却对地方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贡献卓著的群体与事物。例如,那些隐匿于深山的古老宗祠,它们不仅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更是传统礼制、道德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活化石。我们将在宗祠的匾额、楹联中解读家族的荣耀与训诫,在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先辈的敬畏与传承。又或者,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技艺,从精湛的木版年画、粗犷的剪纸艺术,到炉火纯青的砖雕、石雕,这些手艺不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寄托,它们将朴素的生活美学融入了寻常百姓家。 我们相信,最美的古中国,不仅体现在宏伟的建筑和磅礴的历史叙事中,更体现在那些被时间和空间所珍藏的细节里。因此,本书将努力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清晨薄雾笼罩下的古村落,炊烟袅袅升起,唤醒沉睡的山峦;夕阳斜照在斑驳的古城墙上,为它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孩童们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回荡在历史的建筑之间;老人们在门前的老树下闲话家常,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岁月的智慧。这些鲜活的画面,构成了“最美古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注脚。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山西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从佛教的净土宗、禅宗,到道教的清静派、全真派,山西都是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播地。我们将探访那些千年古刹,它们或巍峨庄严,或清幽静谧,每一尊佛陀、每一幅壁画,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艺术价值。那些残存的壁画,色彩虽已暗淡,却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它们不仅是宗教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服饰、建筑的重要依据。我们还将深入探究道教名山,感受那份超凡脱俗的清净与玄妙,领悟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它独特的景观,也孕育了与众不同的文化。本书将适时穿插对这些自然风光的描绘,例如,那些隐藏在群山之中的绝美峡谷,它们或险峻壮丽,或秀美清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在这些自然奇观之中,常常伴随着古老的传说和人文的遗迹,它们共同构成了“山西秘境”不可复制的魅力。 我们还将试图还原那些曾经辉煌的古代商业文明。山西曾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晋商的足迹遍布海内外。本书将追寻晋商的商道,探访他们曾经的商号、票号,了解他们诚信经营、敢于冒险的传奇故事。那些古老的街市,虽然如今已不再是熙熙攘攘的商贸中心,但依然能从残存的建筑和店铺招牌中,感受到昔日的繁荣景象。 本书并非仅限于静态的描绘,而是力求在文字中注入生命力。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温度相结合。我们将讲述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坚持,他们如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与这片土地的深刻联系,都将成为本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发现最美古中国,山西秘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指南,它更是一次文化探索之旅,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一次对民族精神的寻根之旅。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这片土地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亲身感受那份被时光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有这样一片净土,它默默地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根基,它用它的古朴、它的厚重、它的美丽,向世界诉说着一个永恒的东方故事。 本书的编写过程,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自然的亲近,一次与灵魂的对话。我们相信,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也将踏上一段难忘的旅程,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最美古中国”,去感悟那些深藏在山西秘境中的,无与伦比的魅力。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