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第15辑:文化传播与历史书写

新史学·第15辑:文化传播与历史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象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新史学
  • 文化传播
  • 历史书写
  • 文化史
  • 传播学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 史学研究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8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275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史学》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正式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CSSCI),与美国多家史学杂志合作,注重国外史学理论的发展,加强国内与国家间的交流。

内容简介

  《新史学·第十五辑:文化传播与历史书写》分为“专题研究”“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评论”“光启讲坛”“文献与史料”五个部分。其中“专题研究”主要论述了《旧约》希伯来语中“天”一词双数形式的来源及文化意义、中世纪欧洲贵族与农民的关系问题透视、埃及农民对战争的社会记忆等。“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则主要讲述了希腊历史写作、阿波罗、章学诚与马丁·海德格尔的时间历史与道等。另外,“光启讲坛”特别对“伊斯兰国”现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作者简介

  王刘纯,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编辑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国编辑学会理事,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出版学、中国书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书法通用教程》、《出版学思录》等书法、古典文学、出版专业的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陈恒,196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1993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孙道天先生门下学习希腊史,从此与希腊化研究结下了缘分。
  1996年毕业后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讲课之余情系希腊化研究。把硕士论文的一部分《关于希腊化时代的若干问题》投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发表。是为其第一篇学术论文,而且得到了认可,《新华文摘》(1997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7年第6期)等报刊做了全文转载,这更加激励其继续研究这一课题。
  1998年又到复旦大学历史系随张广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得到了导师的诸多鼓励与悉心指导。最终取得博士学位,不久又出版之,即《希腊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曾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

目录

专题研究
1 何谓“双天”
———论《旧约》希伯来语中“天”(???mayim)一词双数形式的来源及文化意义
白 钢
……
……………………………………………………………………………………
8 斯福得里亚斯事件与斯巴达城邦政治中的王权 ……………………………… 贾文言
21 罗贝尔伯爵的“宠物”狼
———中世纪欧洲贵族与农民的关系问题透视
……………………………………………………… [美]威廉·切斯特·乔丹  文
36 制造教皇权力
———11 世纪和12 世纪西欧的教权理论、教会法与教皇政府 ……………… 刘  林
45 埃及农民对战争的社会记忆 ……………………………… [埃及]雷姆·萨德  文
53 自由、精英与宪政:哈维·曼斯菲尔德的保守主义核心理念钩稽 ………… 朱  兵
71 16 世纪早期至17 世纪中叶葡萄牙海洋帝国的果阿—澳门—长崎贸易航线
………………………………………………………………………………… 顾卫民
89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与台湾的贸易 …………………………………… 李今芸
104  索尔·阿林斯基的“后院”组织与社会资本 ………………………………… 黎云意
113  为了“文明的利益”:美国与巴拿马运河(1903—1914 年) ………………… 刘义勇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130  论希腊历史写作 ……………………………………………… [德]维拉莫维兹  文
145  阿波罗 ………………………………………………………… [德]维拉莫维兹  文
157  时间、历史与道:章学诚与马丁·海德格尔 ………………………………… 王晴佳
180  希罗多德《历史》中“真实”的呈现:与“记忆”及“探究”模式的互动 ……… 何  珵
193  斯特拉博及其《地理学》 ……………………………………………………… 李铁匠
217 黎塞留的三种面相:一项历史编纂学的考察
……………………………………………………………… [英]约瑟夫·伯金  文
239 在社会启蒙与激进的秩序思想之间
———意识形态极端年代的欧洲社会之科学化
……………………………………………………………… [德]卢茨·拉斐尔  文
258  从全球史的视角来反思美国革命:迈克尔·朱克曼访谈录 ……………… 魏  涛
评论
272 两种文化回顾:1945 年以来英国大学的人文学科…………………………………
…………………………………………………………… [英]彼得·曼德勒   文
292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主席彼得·曼德勒在中国学术访问 …………………… 管洪亮
296  凿通埃及古今的艰难跋涉———读王海利教授著《埃及通史》 ……………… 娄  滔
光启讲坛
304 “伊斯兰国”(ISIS)现象探讨和研究四人谈…………………朱威烈 李伟建 黄民兴 王建平
文献与史料
331  描述匈人的最早文献 ………………………………………………………… 刘衍钢

精彩书摘

  时间、历史与道:章学诚与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年),被称为20 世纪欧洲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在他的一生当中对亚洲思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已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尽管这一点曾经被西方大多数海德格尔研究专家所忽略。这一点不仅可以通过海德格尔职业生涯初期曾阅读过有关道家和禅宗著作的德译本,而且亦可通过海德格尔晚年与中国、日本的学者频繁交往并时有合作所证明。依照萧师毅的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与海德格尔合作翻译老子的《道德经》。虽然这一计划在几个月之后没能够进展下去,但是海德格尔保有对亚洲智慧的兴趣,在宴请大多来自亚洲日本的客人时,还询问过有关亚洲思想中的概念问题。亚洲学者对海德格尔的哲学也回赠了同样的兴趣,帕克斯
  (Graham Parks)认为,早在1924 年,日本就出现了第一篇有关海德格尔哲学的实质性评论(Parkes in May: ix)。1939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就被翻译成日文,远早于英译本的翻译(1962)。海德格尔与中国的联系也非常早:除萧师毅之外, 20 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熊伟在20 世纪30 年代也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在熊伟的指导下,他的学生陈嘉映和王庆节共同把《存在与时间》翻译成了中文,现已销售5 万册。这一翻译激起了中国学者把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思想比较研究的热潮(参阅Parkes in May: vii-xiii)。②
  当西方与东方的学者在现有学术的激发下检讨亚洲思想对海德格尔的影响时,我并不想在这一主题下做另一个海德格尔与亚洲哲学的比较研究。相反,让我感兴趣的是,时间与历史在海德格尔哲学以及章学诚对道的解释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基础上,我将会继续检讨海德格尔与章学诚对时间和历史的发现与兴趣怎样帮助他们形成不同于他们前辈以及同时代人的解释学,检讨他们怎样获得了在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中西方现代观念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成就。换句话说,虽然我对章学诚与海德格尔在考虑时间与历史的问题时有着相同的观念与兴趣,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探讨他们对同时代学术风气的回应和挑战,并评价他们思想的历史意义。促使我进行这项研究是来自哲学的兴趣,但我的方法却是历史学的。我希冀我的研究能够对章学诚和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有新的认识,并对他们的著作产生跨学科的兴趣。
  首先,我将从探讨章学诚(1738—1801年)开始。在章学诚的时代,尤其在中国的江南地区,一种新的强调通过证据的获得来进行经典考证的学术风气逐渐在中国学术共同体中形成。他们对经典研究的经验主义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存在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中(参阅Elman)。虽然同时代有众多考证学家,但是章学诚批评了这一风气。从总体上对传统学术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本质的独特见解使得他成了中华帝国晚期最出众的理论家。他在清代学者中的独特地位并没有使他在生前名声大噪。但是,自20 世纪初期以来,一大批国际学者包括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中国的胡适和何炳松先生对章学诚都有研究专著出版,他们“挽救”了章学诚在历史上被遗忘的命运,发现了他在历史上综合清代学术的重要价值(见胡适,何炳松)。法国汉学家戴密微(Paul Demieville)先生把章学诚比作17 世纪意大利的维柯,美国学者大卫·倪德卫(David Nivison)先生为英语世界写了一本非常深刻的章学诚学术传记(参阅Demieville: 167-185; Nivison)。此外,中国非常有声望的学术思想史家余英时先生,集中在清代新儒家的变迁上考察了章学诚以及他同时代的戴震对中国学术思想的贡献(见余英时、仓修良、朱敬武)。
  上述著名学者的章学诚研究论著充分证明,章学诚为后人留下了超越现代学科界限的丰富而复杂的遗产。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对章学诚和海德格尔哲学中
  的时间和历史的观念的探讨将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章学诚对经典著作中时间以及时间性因素的思考;2.章学诚探讨中国传统中时间与永恒,或历史与道的关联及其他的意义;3.海德格尔早期写作《存在与时间》时发现时间与历史的线索以及亚洲对他的可能影响;4.比较视域下的马丁·海德格尔哲学中时间与历史,以及它们在形成重塑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方向的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中的重要性。最后,我将会做出一些初步的评论,总结章学诚与海德格尔对时间与历史问题的关注,促成他们对人类知性有了新的、不同视角的认识。
  ……

新史学·第16辑:历史的重塑与视域的拓展 引言:历史学的新探索与时代的回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历史研究的疆域与方法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信息革命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不断激发着史学家们对既有历史叙事的审视与重构。《新史学》辑刊作为推动当代史学前沿探索的重要平台,始终致力于展现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本辑《新史学·第16辑:历史的重塑与视域的拓展》,聚焦于如何在全球化与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重新理解历史的“书写”、“记忆”与“实践”。本辑旨在探讨新兴史料的运用、跨学科视角的引入,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宏大叙事”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构与重塑,力求呈现一幅更加复杂、立体且富有张力的当代史学图景。 --- 第一部分:历史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本部分侧重于方法论的革新与对既有历史框架的挑战,关注个体经验、边缘群体叙事在历史建构中的回归。 一、 口述史与非主流记忆的互证 历史并非仅仅是官方文献的堆砌。本部分收录的论文深入探讨了口述史料在填补档案空白、修正传统认知方面的巨大潜力。研究不再局限于“受害者叙事”的简单记录,而是转向如何将多重记忆进行交叉比对、辨识其内在的张力与立场,从而构建出更具韧性的历史认知。 案例研究:工厂记忆与工人阶级身份的变迁。 探讨了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如改革开放初期),工厂作为生活共同体与劳动主体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退休工人的深度访谈,还原了制度转型中个体命运的微观轨迹,揭示了宏大经济政策背后蕴含的情感和社会成本。 二、 历史地理学与空间叙事 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空间场域。《新史学·第16辑》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历史地理学的深度结合,不再将空间视为静止的背景,而是动态的塑造者。 空间重塑:城市更新中的历史遗迹与文化断裂。 分析了现代城市规划如何选择性地“抹除”或“重塑”历史街区的物质遗存,以及这种空间实践如何影响当代市民对自身历史根源的认同。重点考察了特定建筑语汇(如公共纪念碑、工业遗产)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象征意义转移。 三、 情感史学的新视野 情感史学不再仅仅关注“感受”本身,而是将其视为理解社会结构、政治动员和文化变迁的关键切入点。本辑的几篇研究将目光投向了被忽视的“群体情感”与“历史氛围”。 “集体焦虑”与“希望”的史学分析。 通过分析特定时期的报刊、文学作品及私人信函,研究了在社会剧烈转型期,特定人群(如知识分子、青年群体)所共享的集体心理状态。这有助于理解激进思潮为何能够迅速获得认同,以及对未来图景的集体想象如何反作用于现实行动。 --- 第二部分:跨学科对话与史料的拓展 本部分致力于打破历史学内部的专业壁垒,积极吸纳来自人类学、传播学、艺术史等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化的史料形态。 一、 物质文化研究与“物”的历史 在“后物质转向”的背景下,本辑强调对日常物品、技术工具、服饰器皿等物质载体的深度解读。这些“沉默的证人”往往比书面记录更忠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活方式与权力关系。 从工艺到权力:手工业品的符号学意义。 研究了清末民初进口瓷器或特定面料的流通路径与消费模式。揭示了跨区域贸易网络中,物质如何成为阶级区隔、文化模仿乃至民族主义表达的载体。 二、 数字人文与大数据时代的史学挑战 随着海量数字化史料的涌现,如何运用计算方法辅助人文研究成为重要议题。本部分探讨了将自然语言处理(NLP)应用于大规模古籍或档案文本分析的潜力与局限。 主题模型(Topic Modeling)在文人群体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了某一历史时期大量私人信件集或日记中,核心议题(如“家国”、“学问”、“仕途”)的频率变化与关联度,从而量化地描摹出知识场域的内在结构变迁,并讨论这种方法对传统史家细读文本的补充而非替代作用。 三、 传播学视角下的历史“再生产” 历史的生命力在于其持续的传播与再生产。本部分关注历史是如何通过大众媒介、影视、社交媒体等渠道被建构、挪用和消费的。 影视改编中的历史失真与意识形态重塑。 选取若干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分析其在情节设计、人物刻画中对官方历史叙事的采纳与偏离,以及这种大众传播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历史观。 ---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史与比较研究 面对全球史的宏大趋势,本辑坚持扎根于精微的区域研究,并通过精妙的比较研究,发掘不同文明、不同地域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一、 区域经济史的“微观基础” 本部分反对将经济史简化为纯粹的宏观数据统计,而是深入考察地方性制度、习俗与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方性商业网络与信贷体系的韧性。 以特定地域(如徽州或晋商的边缘分支)为例,考察了在中央集权与外部冲击下,地方性的互助网络和非正式信贷机制如何维系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二、 跨国界研究中的“连结史观” 连结史(Connected Histories)的视角被用于考察历史上跨越国界的人员、观念、疾病或技术流动。 “他者”的引入:近代亚洲城市中的外籍社群研究。 聚焦于特定港口城市(如上海、天津)的外国人社区,分析他们如何作为中介者,在经济、法律、文化领域扮演了关键角色,并探讨了本地社会如何“吸收”或“排斥”这些跨国行为体。 三、 历史记忆的国际比较 理解一个民族如何处理其历史创伤和辉煌,是进行和平学和身份政治研究的基础。本辑提供了几个关于历史记忆处理的跨国比较案例。 战争记忆的“双向观看”:东亚语境下的纪念碑政治。 比较了两个邻国在处理二战相关历史事件时,其官方纪念场所的选择、叙事侧重点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揭示了历史记忆如何被用作构建国家认同的工具,以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敏感性。 ---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探寻历史的深度 《新史学·第16辑:历史的重塑与视域的拓展》汇集了当前历史学界在理论创新、方法论革新及史料挖掘方面的重要成果。本辑清晰地表明,历史研究不再满足于对既有结论的复述,而是积极投身于对“历史何以成为现在”的复杂探寻之中。通过引入多维视角与跨界工具,本辑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历史学自身在当代语境下如何进行自我更新与批判性反思的广阔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集子的学术性非常强,它不适合那些只想获取快速历史知识的读者。其中一些章节大量引用了文化符号学和后殖民理论的框架来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史,理论密度相当高。我尤其对其中讨论“丝绸之路”贸易中,商品与符号(例如佛教造像的风格演变)如何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一种跨区域的“共享意义系统”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物物流动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意义如何在不同文明间“转译”的过程中发生意义的增殖和消解。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历史研究不再是孤立的“中国史”或“世界史”,而是一种流动的、相互影响的人类文明景观。读完后感觉思维的边界被拓宽了不少,仿佛重新接受了一次严谨的学术训练,对历史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

评分

翻开这本集子,首先被吸引的不是那些宏伟的历史结论,而是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论。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口述历史的文本化困境”的讨论,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献至上”的观念。作者通过对某个特定族群的迁移记忆进行田野调查和交叉比对,揭示了在历史的记录者和被记录者身份转换过程中,权力结构如何无形地重塑了叙事。这种反思性的历史写作,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手中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一手资料”。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冰冷的档案堆砌,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博弈的文化场域。整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向冷静的思辨,但其内核却蕴含着巨大的颠覆性力量。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学术背景,但一旦跟上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很多固有的历史认知藩篱正在被悄然打破。它更像是一本“如何思考历史”的教科书,而不是“历史是什么”的答案之书,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新史学”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稳的知识分子的气质,米黄色的纸张减少了视觉疲劳,使得长时间阅读也变得相对舒适。内容上,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非主流历史书写载体的关注。比如,有篇论文细致分析了清代江南地区民间戏本(传奇、杂剧)中对地方英雄人物的演绎,是如何与官方正史中的记载产生张力,甚至在某些时候,民间叙事的影响力远超官方定论。这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案例研究,更是一种对“谁有权定义历史”的深刻追问。作者通过对这些“低端”文化产品的细致爬梳,成功地搭建起了一条从民间口头传统到官方文人笔下的复杂传播链条。那种在繁琐的文献考据中挖掘出社会心理变迁的智力快感,是其他大众历史读物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它成功地将“高雅”的学术研究与“烟火气”的文化实践连接了起来。

评分

这本新史学系列的第十五辑,光是书名就能让人感觉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文化传播与历史书写”,这个命题本身就极具张力,让人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如何构建和理解过去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关于宋代城市中士人阶层对佛教经典的重新阐释和传播的论述,作者细致入微地梳理了手抄本的流传路径,以及不同地域的士人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地方色彩。那种“微观史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把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为无数个鲜活的个体行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走私”活动,那些看似沉寂的文本背后,涌动着多么热烈的人文交流与思想碰撞。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通史读物,更像是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历史肌理,展示给我们看,文化是如何像血液一样渗透到历史书写的每一个角落,并最终塑造了我们对“过去”的集体记忆。对于真正热爱历史细节、追求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场不容错过的智力探险。

评分

从整体的编纂来看,第十五辑在主题的聚合性上做得非常出色,不同作者虽然研究的地域和时间跨度不一,但都紧紧围绕“传播”与“书写”这个核心,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呼应。其中有一篇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西方学习“民族国家”概念后,如何将这一概念反向投射到古代历史叙事中,以期构建“连续的、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论证,颇具启发性。它清晰地展示了现代性如何“重写”了古代,使得历史书写不再是纯粹的“发现”,而更像是一种带着强烈现代目的性的“构建”。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是当下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对历史的建构性、文化的中介性以及知识生产的权力关系有深切关注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它提供的是理解历史的全新视角和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