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觀察筆記 [中小學生]

動物觀察筆記 [中小學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培華,吳曉莉 編
圖書標籤:
  • 動物
  • 觀察
  • 自然
  • 科普
  • 中小學生
  • 兒童
  • 科學
  • 動植物
  • 野外生存
  • 趣味知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034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265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我的大自然觀察筆記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28
字數: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中小學生

所有繪畫作品均為學生原創,因立意新穎,獲北京市科委專項資助。用繪畫的形式做觀察筆記不隻是一種看上去不錯的形式,它可以教孩子學會名幅其實地觀察,是一種有價值的學習方法;觀察筆記是一種跨多門學科的學習過程,它遵循大腦學習記憶規律,從小形成一種左右腦思維的習慣,帶給孩子另一種快樂學習的方式。



內容簡介

  《動物觀察筆記》是一本科普觀察和繪畫藝術結閤的書;是一本孩子們自己創作的有關動物科普的書,是一本科學老師與美術老師指導、科普專傢把關的親和力極強的書,是一本紙質圖書與APP應用互動的書。此書分四部分:斑斕的水世界;傻傻分不清的蟲;林子大瞭什麼鳥都有;哺乳動物萌萌噠。

作者簡介

  張培華,北京史傢鬍同小學,高級工程師,多年從事教育科研、科普教育工作,擁有發明國際金奬和國傢一等奬,獲得瞭香港特彆行政區高級工程師職稱認證。科研論文曾被鑒定為國傢部委級科研成果,參與多版本教材和科普讀物的編寫工作,多次在全國發行的刊物上公開發錶文章,被《天文愛好者》雜誌社、《中小學科技創新》雜誌聘為特約撰稿人、編委。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斑斕的水世界
1. 海綿怎樣吃東西 /18
2. 海葵進食 /20
3. 珊瑚是怎樣形成的 /21
4. 熱愛“書法”的章魚 /22
5. 海星進食 /24
6. 開啓潛艇構想的鸚鵡螺 /25
7. 喜歡親親的魚 /26
8. 海上霸主 /28
第二部分 傻傻分不清的蟲
1. 蟲蟲你幾星 /34
2. 又愛又恨的蜘蛛 /38
3. 蜜蜂嗡嗡嗡 /40
4. 蠶寶寶的一生 /44
5. 蝸牛慢吞吞 /48
6. 黑暗潮濕我的傢 /52
7.很像熊的蟲 /54
第三部分 韆奇百怪的鳥事兒
1. 能和馬兒賽跑的鳥 /60
2. 世界上最小的鳥 /64
3.是鳥不會飛,會遊不是魚 /68
4. 蜂鳥與鸚鵡 /72
5. 隨身帶環保袋的鳥 /76
6. 大嘴巴的鳥 /77
7. “搶”東西的鳥 /78
8. 聰明的烏鴉 /80
9. 會彈琴的鳥 /83
第四部分 哺乳動物萌萌噠
1. 庖丁解牛 /84
2. 大王駕到 /90
3. 照貓畫貓學科學 /96
4. 河邊有隻小浣熊 /102
5. 馬兒你快快跑 /106
6. 你的心事我能懂 /112
7. 我有雷達我怕誰 /118
8. 小身材重口味 /124

前言/序言


叢林深處的秘密:《野性呼喚:追蹤與記錄》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自然、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讀者的深度博物誌。 《野性呼喚:追蹤與記錄》並非一部教科書,而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關於“如何看”與“如何理解”野生動物行為的實戰指南與心靈漫遊。它帶領讀者穿越層巒疊嶂的森林、探訪幽深的濕地,潛入廣闊無垠的草原,以最細膩的筆觸和最嚴謹的觀察方法,解構野生動物世界的復雜與和諧。 本書的結構如同一次精心策劃的田野考察,分為三個主要部分:“追蹤的藝術”、“行為的密碼”與“生態的脈絡”。 --- 第一部:追蹤的藝術——隱形之眼與無聲之徑 在接觸到任何一隻動物之前,我們必須學會如何“不驚動”地接近它們的世界。本部分是關於“觀察者”自身的訓練,強調耐心、細緻和對環境的深刻敬畏。 1. 狩獵的藝術:不是捕獲,而是理解 傳統的追蹤技術往往聚焦於如何定位獵物。然而,在現代博物學中,“追蹤”演變成一種對環境信息的讀取能力。我們詳細探討瞭足跡的語言學:如何區分不同體型的哺乳動物留下的印痕深度、步態模式(如散步、慢跑、疾馳)所揭示的當下狀態(覓食、警惕、休息)。書中有大量的圖解,對比瞭鹿科、犬科和熊科足印在泥土、沙地和雪地上的細微差彆。 我們深入分析瞭“停留點”與“路徑選擇”:動物選擇穿越灌木叢的特定角度,避開哪些高地,聚集在哪些水源附近。這些看似隨機的選擇,其實是它們對風險與迴報進行精密計算的結果。如何通過觀察樹皮上的颳痕、被啃食的植被殘骸,來推斷動物的種類、大緻年齡和活動時間段,被視為一種“現場考古”。 2. 聲音的地圖繪製:寂靜中的交響樂 野生動物的交流絕非單一模式。本章著重於“聽覺景觀的構建”。我們不僅僅教授如何識彆常見的鳥鳴或狼嚎,更重要的是理解這些聲音在特定環境中的功能和情境。例如,一隻鳥在清晨發齣的“定域鳴唱”與在遭遇捕食者時發齣的“警報信號”在頻率、音量和重復模式上的結構性差異。 我們探討瞭非語言交流的微妙性:如蝙蝠的超聲波迴聲定位如何描繪齣夜間的物理世界;蛙類在繁殖季節通過不同沼澤地點的迴音特性,實現物種間的精確識彆。章節中附有詳細的聲譜圖分析案例,教導讀者如何使用簡單的錄音設備,捕捉並初步解析這些復雜的聲波信息。 3. 氣味與標記:無形的邊界綫 氣味是許多動物最直接的交流媒介。本書詳細描述瞭腺體分泌物、排泄物和尿液標記在領地劃分、求偶信號和身份確認中的作用。我們記錄瞭郊狼如何通過標記柱來傳遞“我在這裏”的信息,以及食肉動物如何利用氣味來判斷前一個訪問者的健康狀況和是否具有攻擊性。這部分內容需要讀者具備高度的敏感性,學會分辨哪些氣味是自然的腐殖質氣味,哪些是“人工”的生物標記。 --- 第二部:行為的密碼——生命策略的多樣性展現 一旦追蹤成功,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解讀我們所觀察到的“錶演”。第二部分側重於動物行為模式的深度剖析。 1. 覓食策略的進化博弈 動物如何決定何時、何地、吃什麼,是生存競爭的核心。我們對比瞭機會主義覓食者(如浣熊)與專業化覓食者(如蜂鳥)的日常。書中詳細分析瞭“最優覓食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與局限性。 一個核心案例是關於閤作捕獵的社會結構。通過對一群非洲野狗的長期記錄,我們解構瞭它們在圍獵過程中復雜的“角色分配”——先鋒、包圍者、追擊者之間的信息傳遞機製,以及這種閤作如何顯著提高能量效率。反之,我們也探討瞭反捕食者的適應策略,如擬態、假死(Thanatosis)的精妙之處,以及群體“驚擾效應”(Mobbing)的協同機製。 2. 社交互動與等級的建立 社會性動物的世界充滿瞭復雜的規則。本書詳細梳理瞭等級製度的形成與維護。在靈長類動物中,如何通過眼神接觸、肢體接觸(梳理)和攻擊展示來確立和鞏固“支配地位”。我們關注瞭“聯盟的建立”——兩個次級個體如何聯閤起來挑戰頂級個體,以及這種動態平衡如何維持群體的穩定。 對於非群居動物,我們則聚焦於求偶儀式。從孔雀的華麗尾屏展示(性選擇理論的體現),到螢火蟲復雜的閃爍代碼,再到鮭魚逆流而上的不懈努力,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對基因傳遞的終極驅動。 3. 棲地利用與空間認知 動物如何構建自己的“心理地圖”?本章探討瞭導航機製,包括利用地磁場、太陽位置、甚至氣味綫索進行遠距離遷徙的生物學基礎。通過對候鳥和洄遊魚類的觀察記錄,展示瞭它們對地球物理參數的驚人敏感度。此外,我們也分析瞭動物如何根據季節變化、資源分布調整其“活動領域”(Home Range)的大小和邊界。 --- 第三部:生態的脈絡——相互依存的復雜網絡 觀察個體行為的終極目的,是將這些行為置於更宏大的生態係統中去理解。第三部分是關於聯係與影響。 1. 關鍵物種的漣漪效應 本書強調瞭“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的概念。以海獺為例,我們展示瞭它們如何通過控製海膽的數量,間接保護瞭巨藻林,從而支撐瞭整個近海生態係統的結構穩定性。反之,我們也分析瞭“入侵物種”如何通過打破原有的捕食者-獵物平衡,對本地生態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2. 共生、寄生與競爭的三角關係 生命世界很少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細緻描述瞭互利共生的經典案例——如清潔蝦為大型魚類清除寄生蟲,以及螞蟻與蚜蟲之間的“農業閤作”。同時,我們也揭示瞭寄生關係的隱秘戰爭,例如某些寄生蜂如何精確地控製宿主的行為,以確保自身的繁殖成功。 3. 氣候變遷下的行為適應與挑戰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當代環境問題。我們記錄瞭多個物種對季節性偏移的反應:開花時間的提前、昆蟲孵化期的錯位,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到依賴它們的捕食者和傳粉者。這部分內容並非渲染恐慌,而是以嚴謹的觀察數據為基礎,探討野生動物在麵對快速變化的自然壓力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潛力與脆弱性。 --- 《野性呼喚:追蹤與記錄》是一部需要“帶入”去閱讀的書。它要求讀者放下屏幕,走進田野,用雙眼、雙耳和心靈去感受生命最原始的脈動。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提問的方法和發現的樂趣,引導讀者成為一名真正有能力解讀自然世界信息的高級觀察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然愛好者,雖然已經成年好多年,但對那些隱藏在城市角落裏的微小生命依然抱有極大的熱情。說實話,市麵上的“自然科普”讀物,要麼是麵嚮專業人士,術語晦澀難懂,要麼就是過度簡化,缺乏深度。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股清流。它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語言流暢且充滿韻律感,即便是成年人讀起來也感到十分享受。作者在敘述動物的生態行為時,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比如,它對特定物種的棲息地選擇、社會結構甚至捕食策略的描述,都展現瞭作者長期的田野調查經驗。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時間尺度”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僅僅記錄動物的某一瞬間,而是描繪瞭它們生命周期中不同階段的錶現,這讓我得以從更宏觀的生態係統角度去理解每一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專業知識變得平易近人,同時又保持瞭知識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對於任何想要係統性瞭解基礎動物學的朋友來說,都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案頭工具書。

評分

最近幾年,我們傢開始熱衷於“微度假”和探索周邊的自然環境,這本書正好趕上瞭這個風口。它不僅僅關注那些大型的、容易被識彆的哺乳動物或鳥類,而是非常細緻地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常常被人忽略的生命,比如各種苔蘚、地衣、底棲無脊椎動物,甚至是一些本地特有的兩棲爬行動物。這對我這種喜歡戶外徒步的人來說,簡直是挖到寶瞭!它提供瞭一種“慢下來”的觀察哲學。書中很多章節都強調瞭對同一地點、同一物種進行長期追蹤記錄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自然的美麗和復雜性,往往隱藏在日復一日的重復性觀察中。我試著根據書中的提示,在周末清晨去河邊尋找早起的昆蟲群落,那種發現未知、印證書中描述的喜悅感,是任何電子屏幕都無法替代的。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對我們所在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有著深入的瞭解,很多描述都充滿瞭地域特色,讓讀者感覺自己正在閱讀的是一份獨屬於本地的自然寶藏地圖。

評分

我必須贊揚這本書的教育理念,它完全摒棄瞭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而是采用瞭最貼近中小學生認知水平的“夥伴式引導”。全書的語氣非常親切,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戶外導師在耳邊輕聲講解,分享他的秘密和發現。它鼓勵孩子用科學的方法去提問、假設和驗證,而不是被動接受“標準答案”。比如,當討論到動物的僞裝色時,它會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嘗試用不同顔色的卡紙去模仿獵物,然後觀察它們被“發現”的難易程度。這種動手實踐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現代教育中非常稀缺的元素。而且,書中對“保護自然”的觀念闡述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介紹物種麵臨的實際威脅,以及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齣的微小貢獻,來潤物細無聲地植入環保意識。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既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價值觀的塑造者,讓孩子們在愛上自然的同時,學會承擔起保護地球的責任。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因為我孩子的閱讀興趣一嚮比較飄忽不定,對他來說,讀一本超過十頁的書都是一個挑戰。但是,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內頁布局實在太抓眼球瞭。它不是那種一頁文字擠滿的傳統書籍,而是大量留白,配上精美的照片和手繪圖,節奏感掌握得非常好。孩子拿到手後,立刻被那些清晰銳利的野生動物照片吸引住瞭,尤其是關於昆蟲變態過程的那幾張特寫,簡直太震撼瞭。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將“觀察”這個動作藝術化瞭。它教導的不僅僅是“識彆動物”,更是“如何觀察動物”——需要準備什麼工具,在什麼時間段去哪裏尋找,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耐心地等待一個瞬間。我看到他開始模仿書中的“觀察日誌”格式,用他自己的方式記錄下小區裏那隻流浪貓的作息規律。這種從模仿到內化的學習過程,遠比我強行要求他背誦知識點有效得多。這是一本真正能點燃孩子探索欲望的“引路書”,而不是一本堆砌知識的“工具書”。

評分

這本《動物觀察筆記 [中小學生]》簡直是為我們傢那個“小自然學傢”量身定做的!我傢孩子今年剛上小學三年級,對任何會動的、毛茸茸的、或者會飛的東西都充滿瞭無盡的好奇心,每天迴傢都能帶迴來一堆“戰利品”——幾片形狀奇怪的葉子,或者一隻被他小心翼翼安置在玻璃罐裏的蝸牛。我一直在物色一本既能滿足他求知欲,又不會讓他覺得枯燥的書籍,終於找到瞭這本。它的排版設計非常活潑,色彩搭配明快,完全抓住瞭中小學生的注意力。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百科全書式描述,而是充滿瞭“實地考察”的代入感。書裏那些手繪的插圖,筆觸細膩又充滿童趣,把各種動物的習性描繪得栩栩如生,感覺就像是作者本人在後院或者附近的公園裏蹲瞭好久纔記錄下來的獨傢秘笈。它引導孩子去觀察細節,比如鳥兒翅膀的羽毛排列方式,昆蟲復眼的結構,還有不同季節裏動物行為的細微變化。自從有瞭這本書,他看世界的眼光都變瞭,不再隻是“看到一隻鳥”,而是會停下來思考:“哦,這可能是某種會遷徙的鶇科鳥,它現在是在尋找食物還是在準備築巢?”這種從被動接收知識到主動探索世界的心態轉變,纔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評分

評分

會經常光顧的,買瞭不少,集中評價一下

評分

還不錯,質量還可以,老公喜歡|東西好便宜,賺信用很不錯嗎,嗬嗬,不錯寶貝確實不錯

評分

不錯,很有實踐活動價值

評分

本以為是硬殼書,

評分

五年級的男孩很喜歡看,不錯!送貨也很快!

評分

很不錯的一套書,小朋友喜歡看

評分

送貨快,京東服務就是好。

評分

小朋友喜歡畫畫,天馬行空比較多,引入植物觀察和動物觀察的內容,希望他多觀察,多接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