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1 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
1.1.1 实际电路的功能和特点 (1)
1.1.2 电路模型及其意义 (2)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3)
1.2.1 电流及参考方向 (3)
1.2.2 电压及参考极性 (4)
1.2.3 电功率 (5)
1.3 基尔霍夫定律 (6)
1.3.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7)
1.3.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7)
1.4 电路的基本元件及方程 (8)
1.4.1 电阻元件 (8)
1.4.2 电容元件 (9)
1.4.3 电感元件 (11)
1.4.4 独立电压源 (13)
1.4.5 独立电流源 (14)
1.4.6 受控源 (15)
1.5 应用 (16)
1.5.1 电阻值的工程表示法 (16)
1.5.2 防电击接地电路模型 (17)
本章小结 (18)
名人轶事 (18)
综合练习题 (18)
第2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20)
2.1 电路的化简与等效 (20)
2.1.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0)
2.1.2 独立源的串联和并联 (22)
2.1.3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
其等效变换 (22)
2.2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
等效变换 (25)
2.3 等效电路及等效电阻 (27)
2.3.1 等效电路及等效电阻的概念 (27)
2.3.2 等效电阻的计算 (27)
2.4 电路的拓扑图及电路方程的独立性 (28)
2.4.1 网络图论的初步知识 (28)
2.4.2 KCL方程的独立性 (31)
2.4.3 KVL方程的独立性 (32)
2.5 支路法 (33)
2.6 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34)
2.6.1 网孔电流法 (34)
2.6.2 回路电流法 (36)
2.7 结点电压法 (38)
2.8 应用 (42)
2.8.1 万用表的原理 (42)
2.8.2 万用表的使用 (43)
本章小结 (44)
名人轶事 (44)
综合练习题 (45)
第3章 电路基本定理及应用 (47)
3.1 叠加定理和齐性定理 (47)
3.1.1 叠加定理 (47)
3.1.2 齐性定理 (49)
3.2 替代定理 (50)
3.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51)
3.3.1 戴维南定理 (51)
3.3.2 诺顿定理 (54)
3.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56)
3.5 特勒根定理 (58)
3.6 互易定理 (60)
3.7 对偶原理 (62)
3.8 应用―T形电阻网络数?模转换器 (63)
本章小结 (64)
名人轶事 (65)
综合练习题 (65)
第4章 动态电路 (66)
4.1 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换路定则 (66)
4.1.1 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 (66)
4.1.2 换路定则与初始值的确定 (66)
4.2 一阶电路的分析 (69)
4.2.1 RC和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9)
4.2.2 RC和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72)
4.2.3 全响应 (75)
4.2.4 三要素法 (76)
4.3 二阶电路的分析 (78)
4.3.1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8)
4.3.2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与
全响应 (82)
4.4 阶跃响应与冲激响应 (83)
4.4.1 阶跃函数与冲激函数 (83)
4.4.2 阶跃响应 (85)
4.4.3 冲激响应 (86)
4.5 应用 (89)
4.5.1 闪光灯实例电路 (89)
4.5.2 点火装置应用电路 (90)
本章小结 (90)
名人轶事 (91)
综合练习题 (91)
第5章 正弦稳态电路 (92)
5.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92)
5.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92)
5.1.2 正弦量的相位差与参考正弦量 (93)
5.1.3 正弦量的有效值 (93)
5.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94)
5.2.1 复数的表示形式及运算 (94)
5.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95)
5.3 基尔霍夫定律及元件方程的
相量形式 (98)
5.3.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98)
5.3.2 元件方程的相量形式 (99)
5.4 阻抗和导纳 (102)
5.4.1 阻抗的定义 (102)
5.4.2 导纳的定义 (104)
5.4.3 阻抗与导纳的关系及等效
阻抗 (104)
5.5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07)
5.5.1 相量法 (107)
5.5.2 相量图 (110)
5.6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112)
5.6.1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的定义 (112)
5.6.2 功率因数的提高 (114)
5.6.3 最大功率传输 (116)
5.7 应用 (118)
5.7.1 电磁系仪表 (118)
5.7.2 电动系仪表 (120)
本章小结 (122)
名人轶事 (123)
综合练习题 (123)
第6章 三相电路 (124)
6.1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124)
6.2 三相电路的连接 (126)
6.3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28)
6.4 不对称三相电路 (129)
6.5 三相电路的功率及测量 (132)
6.5.1 三相电路的功率 (132)
6.5.2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133)
6.6 应用――三相电路系统的用电
安全:保护接零 (136)
本章小结 (137)
名人轶事 (137)
综合练习题 (138)
第7章 耦合电感电路 (140)
7.1 磁耦合现象与互感 (140)
7.1.1 磁耦合现象 (140)
7.1.2 同名端与互感 (140)
7.1.3 耦合系数 (142)
7.2 含互感电路的分析 (143)
7.2.1 串/并联电路 (143)
7.2.2 去耦等效电路 (145)
7.2.3 含互感电路的分析 (146)
7.3 空心变压器 (147)
7.4 理想变压器 (150)
7.5 应用 (152)
7.5.1 钳形电流表 (152)
7.5.2 电力变压器中接线组
模式与命名 (152)
本章小结 (153)
名人轶事 (153)
综合练习题 (154)
第8章 非正弦周期信号及电路
的谐波分析 (156)
8.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 (156)
8.1.1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形式 (156)
8.1.2 对称性的应用 (158)
8.1.3 频谱图 (159)
8.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
平均功率 (160)
8.2.1 有效值 (160)
8.2.2 平均功率 (161)
8.3 电路的谐波分析 (162)
8.4 应用 (165)
8.4.1 频谱分析仪 (165)
8.4.2 对称Y-Y中NN‘的电压和
对称Y-Yn的中线电流 (165)
本章小结 (166)
名人轶事 (166)
综合练习题 (167)
第9章 频率响应与谐振电路 (168)
9.1 频率响应与RC滤波网络 (168)
9.1.1 网络函数与频率响应 (168)
9.1.2 RC滤波电路 (170)
9.2 串联谐振电路 (175)
9.2.1 RLC串联谐振 (175)
9.2.2 串联谐振的特点 (176)
9.2.3 电流谐振曲线 (177)
9.2.4 电压谐振曲线 (179)
9.3 并联谐振电路 (180)
9.3.1 GCL并联谐振 (181)
9.3.2 其他的并联谐振 (182)
9.4 应用―特斯拉线圈与人工闪电 (184)
本章小结 (184)
名人轶事 (185)
综合练习题 (185)
第10章 拉氏变换及其应用 (186)
10.1 拉氏变换的定义及性质 (186)
10.1.1 拉氏变换的定义及收敛域 (186)
10.1.2 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187)
10.1.3 周期函数的拉氏变换 (190)
10.2 拉氏逆变换 (191)
10.3 运算电路模型 (194)
10.3.1 电路元件的运算模型 (194)
10.3.2 基尔霍夫定律的运算形式 (196)
10.4 运算法 (197)
10.5 网络函数及零、极点分布对
响应的影响 (200)
10.5.1 网络函数与单位冲激响应 (200)
10.5.2 网络函数的零、极点与
时域响应 (201)
10.5.3 网络函数的零、极点与
频率响应 (204)
10.5.4 卷积 (205)
10.6 应用 (206)
本章小结 (207)
名人轶事 (208)
第11章 二端口网络及多端元件 (209)
11.1 二端口网络 (209)
11.1.1 网络参数与方程 (209)
11.1.2 等效电路 (213)
11.1.3 各组参数间的互换 (214)
11.1.4 互易和对称二端口 (215)
11.2 具有端接的二端口 (217)
11.2.1 策动点阻抗 (217)
11.2.2 转移函数 (218)
11.3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219)
11.3.1 连接方式 (219)
11.3.2 连接的有效性 (221)
11.4 含源二端口网络 (223)
11.4.1 端口伏安关系 (224)
11.4.2 等效电路 (225)
11.5 含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226)
11.5.1 多端元件 (226)
11.5.2 运算放大器电路模型 (227)
11.5.3 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的
分析 (228)
11.6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230)
11.6.1 回转器 (230)
11.6.2 负阻抗变换器 (232)
11.7 应用――误差补偿型积分电路 (233)
本章小结 (234)
名人轶事 (234)
第12章 非线性电路基础 (237)
12.1 非线性元件 (237)
12.1.1 非线性电阻 (237)
12.1.2 非线性电容 (238)
12.1.3 非线性电感 (239)
12.2 含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241)
12.2.1 含一个非线性元件的电路 (241)
12.2.2 非线性电阻的串、并联 (241)
12.2.3 分段线性化 (242)
12.2.4 小信号分析法 (244)
12.3 含二极管电路的分析 (246)
12.3.1 二极管 (246)
12.3.2 含理想二极管电路 (249)
12.4 应用――整流滤波电路 (250)
本章小结 (253)
名人轶事 (253)
第13章 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255)
13.1 电路拓扑矩阵及KCL、KVL
方程 (255)
13.1.1 关联矩阵 (255)
13.1.2 割集矩阵 (256)
13.1.3 回路矩阵 (257)
13.1.4 矩阵A、Bf和Qf的关系 (258)
13.1.5 关于独立变量 (258)
13.2 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260)
13.3 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262)
本章小结 (263)
名人轶事 (263)
附录A NI Multisim 11简介及
应用举例 (264)
A.1 NI Multisim 11简介 (264)
A.2 NI Multisim 11应用举例 (265)
附录B 电路分析模拟试卷 (269)
B.1 模拟试卷一 (269)
B.2 模拟试卷二 (272)
习题参考答案 (275)
参考文献 (287)
对于这本书,我的感受可以用“严谨而充满启发”来概括。它的内容组织非常有条理,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层层递进,将复杂的电路分析体系构建得清晰可见。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让你知道本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而结尾的总结则会将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加深你的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数学工具的应用讲解。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解释了这些数学工具在电路分析中的作用和意义,让你明白为什么需要这些工具,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它们。例如,在讲解拉普拉斯变换时,作者就将其与电路暂态响应联系起来,让你理解为什么要引入复频域分析。书中还包含了不少历史背景的介绍,比如某个重要理论的提出过程,或者某个关键公式的推导者,这些小插曲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也更容易激起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虽然书中也有一些习题需要较高的数学功底,但总体而言,它在难度控制上做得相当不错,能够满足不同水平读者的需求。我常常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某个概念产生疑问,但只要耐心翻阅,总能在这里找到令我满意的解答,甚至会从中发现一些自己从未思考过的角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引路人,指引我在电路分析的海洋中不断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就如同它所揭示的主题——电路分析,一样严谨而实在。翻开第一页,便被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所吸引,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用来打发时间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去啃食的硬骨头。我当初选择它,纯粹是出于课程需要,对它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只要能应付考试就好。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扎实得多。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理论,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讲起,一步一步构建起对电路的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定义和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设计非常巧妙,能够精准地揭示出该章节的核心知识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电路分析方法的讲解,比如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步骤分解得也十分细致,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反复练习后掌握这些方法。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习题,从简单的概念验证题到复杂的综合应用题,覆盖了各个难度等级,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非常有帮助。我常常在做完课后习题后,再回头翻阅书中的例题,对比自己的解题思路,总能发现一些新的理解角度,或者是一些自己忽略的细节。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它不是那种只讲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材。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际电路应用案例,例如各种通信设备、电源管理芯片、传感器接口电路等等,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在讲解每个分析方法时,作者都会给出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如何应用的指导,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遇到过一个实际电路设计的问题,当时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最后翻到这本书的某个章节,发现作者恰好讲解了一个类似的应用场景,并且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思路。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价值。书中的图表质量也非常高,很多电路图都非常清晰,标注也很规范,这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的电路结构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还专门辟出了章节来讲解一些常用的EDA工具的使用方法,虽然不是特别深入,但足以让我们对如何借助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和设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习电路分析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记忆,而是能够真正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是我最先注意到的地方。整个书的风格非常现代,配色也比较柔和,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枯燥。翻开目录,会发现章节的划分非常清晰,而且每一章的标题都很有引导性,能让你大致了解本章的内容重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概念的解释方式。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公式,而是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实际的应用场景出发,引入一个概念,然后再逐步深入到理论层面。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而且,书中的例题也做得相当出色,每个例题都围绕着该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展开,而且解题步骤非常详细,标注得也很清楚,特别是关键的运算和推理过程,都会有特别的提示。我有时候会尝试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再对照书中的答案和解析,这样既能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又能学习到更优的解题方法。另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不是考试的重点,但却能让你对相关领域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培养你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特别吃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对电路分析的理解能力。
评分这套书,我只能说,它成功地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尽管我每次拿起它都伴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它确实是电路分析领域的权威参考,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许多在其他教材中被一带而过的知识点,在这里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甚至引申出了相关的背景理论和发展历史,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电路理论根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也正是这份“详尽”,让它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术化,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或者说初学者而言,阅读门槛相当高。我记得我第一次尝试阅读它时,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但非常严肃的教授对话,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种理论,但很多时候,我还在试图理解他刚说完的那个概念,他就已经切换到了下一个话题。书中的公式推导严谨得令人发指,每一处推导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这在学术研究层面是好事,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知道“怎么用”,而不是“为什么是这样”,这种过于严谨的论证方式,有时反而会让人感到冗余和疲惫。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当你在某个电路问题上遇到了瓶颈,或者需要对某个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它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只是通往宝库的道路,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评分通俗易懂,纸质舒服
评分考研买的要用的。要好好看看,用用
评分通俗易懂,纸质舒服
评分采购送货很快,但是帮我取快递的小伙伴说盒子太脏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里面还不错,所以给个四星吧
评分考研买的要用的。要好好看看,用用
评分包装和书的纸质很好。讲得浅显易懂
评分请填写1-500个字
评分包装和书的纸质很好。讲得浅显易懂
评分包装和书的纸质很好。讲得浅显易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