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贛閩粵邊區地處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的邊陲地區。這裏,是中國傳統典型的丘陵山區農村社會,又較早經曆近代“資本主義”的衝擊。這裏,不但是20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共産黨領導蘇維埃革命的中心地區,而且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東南抗戰的大本營。
近代以來,贛閩粵邊區曆經市場、革命、戰爭等多重衝擊和洗刷。在時代的洗禮下,她經曆瞭怎樣的變動與轉型?這些變動與轉型給我們提供瞭哪些可資藉鑒的經驗和啓示?遊海華*的《市場革命戰爭(近代贛閩粵邊區的變動與轉型)》在梳理相關史實的基礎上,展現瞭作者多年的思考。
作者簡介
遊海華,曆史學博士。浙江工商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贛南師範學院中央蘇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入選2015年“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政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主要從事中共黨史、區域社會經濟史、三農問題研究。在《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黨的文獻》《當代中國史研究》《史學月刊》《抗日戰爭研究》等期刊上發錶論文60餘篇。齣版《重構與整閤——1934—1937年贛南閩西社會重建研究》《勞動力的流動與農村社會經濟變遷》等專著、閤著6部。榮獲省廳級以上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5項。主持省廳級以上課題9項。
目錄
第一章 緒言第一節 問題與思考第二節 研究地域的典型性與普遍性第三節 學術迴顧和研究思路第二章 市場變遷與地域社會經濟發展第一節 市場網絡的傳承與嬗變一 傳統商道的延伸二 公路交通網的崛起三 郵電通信網的興起四 信息傳遞的變遷五 結論第二節 農業的演進與轉型一 傳統農業的興衰嬗變二 農業新因素的誕生與成長三 結論第三節 尋烏農民經濟觀念的變遷一 就業觀念的市場化發展趨勢二 生産經營觀念和市場風險意識日趨成熟三 消費觀念的商品化和“西化”趨勢四 結論第三章 生態環境變化與中央蘇區革命第一節 社會生態環境變遷與中央蘇區革命的緣起一 市場變遷與社會經濟劇變二 市場變遷與地方社會轉型失控三 結論第二節 吉泰盆地的生態環境與東固革命的興起一 暴動前吉泰盆地的生態環境二 地方中共知識分子與東固革命第三節 “九打吉安”中的農民動員一 黨和紅軍的組織動員二 農民動員機製和策略三 結論第四章 戰爭與地域社會經濟變動第一節 國共爭戰對贛閩邊區社會經濟的影響一 戰爭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流動,人口性彆比例嚴重失衡二 持久的戰亂幾乎耗盡瞭邊區社會所積纍的財富三 戰爭打斷瞭邊區固有的經濟現代化進程第二節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贛閩粵邊區的人口運動一 中央蘇區勞力的從軍參戰運動二 蘇區革命時期贛閩邊區的遷逃難民三 國共“圍剿”與反“圍剿”戰爭中的三邊地區非正常死亡人口四 抗戰時期湧入三邊地區的難民五 40年代後半期外遷的三邊人口六 結論第三節 南京國民政府對贛閩邊區難民的救濟一 贛閩邊區戰爭難民概況與難民救濟的緣起二 贛閩邊區戰爭難民救濟概貌三 免政:特殊的戰爭難民救濟四 結論第四節 債權變革與贛閩邊區農村經濟發展秩序一 中央蘇區革命前後的債權變革二 債權變革對當地社會經濟秩序的影響三 結論和討論第五節 抗日戰爭時期贛閩粵邊區的第一次現代化浪潮一 現代交通通信網絡的初步形成二 贛閩粵邊區的第一次現代産業潮三 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初步轉型四 民眾國傢政治與民族意識的強化第五章 後中央蘇區時代贛閩邊區恢復與轉型第一節 市場與商業的復蘇一 市場與商業的恢復性成長二 市場與商業復蘇的原因第二節 農村經濟的恢復一 農村經濟復興方案及其籌辦二 贛閩邊區農村金融網絡的構建三 金融下鄉與資本扶助四 結論第三節 地方公産的處置一 問題的緣起和相關學術迴顧二 社會重構與祠堂寺廟公産處置規則的初步確定三 鄉村義務教育的創辦與地方公産處置規則的變更四 祠堂寺廟會社等公産的實際處置五 結論第四節 民眾的政治生存狀態一 三年遊擊戰爭初期贛閩邊區的民眾生存狀態二 從戰後處置看贛閩邊區的民眾生存狀態三 停止對抗的原蘇區軍民的實際生存狀態四 結論第五節 地方政府的現代化轉型一 以精簡機構、節省經費來衡量裁局改科是否閤適二 裁局改科是否提高瞭縣政府的行政效率三 以孫中山的地方自治理論來評價縣府的裁局改科是否恰當四 結論第六章結語第一節 市場之變遷與激勵第二節 革命之興起與動員第三節 戰爭之機遇與破壞第四節 戰後之迴歸與延續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前言/序言
unll
市場·革命·戰爭:近代贛閩粵邊區的變動與轉型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市場·革命·戰爭:近代贛閩粵邊區的變動與轉型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