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宏杰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腐败
  • 反腐败
  • 政治史
  • 社会问题
  • 历史研究
  • 中国政治
  • 权力与腐败
  • 制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33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18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新著。公开出版之前,由罗辑思维发行3个月,销售达数万册。张宏杰以非常确切的历史史实和真实数据,对中国汉宋元明清等时期官员的工作生活状况、收入支出情况,以及国家制度设计等有关从政的方方面面作了全面的介绍,深刻剖析了中国官员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生存之道,是了解中国社会和官场生态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历史是连续的,今天的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上已经与传统社会面目全非,但是权力结构的基盘,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仅仅是投射这个权力结构的一个入口。逻辑思维罗振宇先生推介本书时说:《顽疾》这本书,点出了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分析自己身处的格局之网?二是如何自己建构一个良性之网?三是如何破出一个恶性网络?既享有其资源,又不同流合污。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曾先后就职于某金融机构及某大学。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百家讲坛》主讲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目录

自序:千年顽疾为何无良方 / 001
第一部分 最坏的结局,最好的样本:
清王朝的腐败与反腐败
第一章 大清王朝唯一不贪腐的衙门 // 003
第二章 “陋规”是一种制度性腐败 // 039
第三章 康熙应该对清代的制度性腐败负最大责任 // 057
第四章 雍正皇帝的“高薪养廉”改革 // 085
第五章 养廉银改革为什么失败了 // 101
第六章 由“中兴名臣”主导的最后一次裁撤陋规 // 117

第二部分 高薪未必养廉,但低薪一定腐败:
中国俸禄史的启示
第 七 章 汉代:为什么西汉清廉而东汉腐败 // 139
第 八 章 不给官员工资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 155
第 九 章 高度人性化的唐代俸禄制度 // 163
第 十 章 宋代“高薪养廉”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 // 169
第十一章 元朝俸禄制度的缺陷 // 187
第十二章 “官俸最薄”与“腐败最烈”的明代 // 191
第十三章 清代俸禄制度 // 205
第三部分 高贵的穷人:
荒诞制度下的官员真实生存状态
第十四章 窘迫的曾国藩:清代京官的生活水平 // 219
第十五章 曾国藩的小金库:清代地方官员的真实收入 // 241
第十六章 刘光第和那桐:晚清京官一穷一富的两个极端代表 // 251
尾声:反腐败是一连串的事情 //271

《文明的暗流:全球视野下的权力、金钱与治理变迁》 一、引言:看不见的权力之手 本书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永恒议题:权力与资源分配的内在张力,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种治理模式的演变与重塑。我们聚焦于“结构性困境”——即任何复杂组织体系在追求效率、合法性与公平性时,必然遭遇的内在矛盾。通过宏观的历史观察与微观的案例剖析,本书试图揭示,在不同的文明形态与技术背景下,精英阶层如何合法化其对资源的控制,普通民众如何争取权益,以及社会契约是如何在不断的博弈中被定义和修正的。 我们不将视野局限于单一国家或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现象,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文明的广袤图景: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契约到近现代欧洲的股份制公司崛起,从东亚的官僚选拔制度到拉丁美洲的“卡德纳斯主义”探索,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与微妙的地域差异。 二、权力的起源与合法化的多重面纱 权力并非仅仅是暴力或强制的体现,它更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建构。本书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权力合法性的几种核心来源及其历史演变: 1. 神圣授权与血缘传承: 在早期文明中,统治者的权威往往根植于宗教叙事或祖先崇拜。我们考察了古埃及法老制中“神权君授”的运作机制,以及封建欧洲“君权神授”如何通过教会的背书来巩固其世俗统治。这种合法性强调的是“天命”,是超越人力所能干预的秩序。 2. 军事征服与法律建构: 随着城邦和帝国的兴起,军事力量成为权力的直接后盾。然而,持久的统治需要法律的框架。本书深入分析了罗马法典如何将征服者的意志转化为普遍适用的规则,以及这种法律体系在后世不同政权中被如何继承、修改或颠覆的过程。法律成为规范权力边界的同时,也成为了巩固既得利益集团地位的有效工具。 3. 契约精神与主权让渡: 启蒙运动标志着权力合法性的重大转向,即从“神”转向“人”。洛克、卢梭等思想家的理论如何渗透进英美革命,最终形成了现代主权在民的观念。我们探讨了现代国家是如何通过定期选举、宪政设计以及公民权利的保障,来周期性地获取和更新其执政的“许可”。 三、经济基础与治理模式的互动 治理的有效性与经济结构紧密相连。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不同经济形态对政治组织的要求和塑造作用: 1. 农业文明中的资源控制: 在依赖灌溉和大规模劳动力调配的早期文明中,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是确保资源有效动员的关键。我们分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土地丈量制度的建立,如何同时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政治控制,以及地方士绅阶层在信息不对称下对中央权威的潜在挑战。 2. 商业革命与资本的权力化: 随着重商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兴起,金钱的力量开始挑战传统的土地贵族。本书考察了早期股份公司(如东印度公司)是如何在模糊的王室特许和国际贸易的边界上,形成一套超越国家主权的治理结构,并在殖民地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常常是破坏性的权力投射能力。 3. 工业化与社会阶层的重组: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新的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催生了工会运动、社会福利制度的初步建立。治理模式开始从单纯的“统治”转向复杂的“调节”与“再分配”,旨在缓解阶级冲突,确保资本积累的持续性。 四、全球化的浪潮与治理的失衡 进入近现代,治理的场域从民族国家内部扩展至全球体系。第三部分关注全球化进程中治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1. 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博弈: 国际法、条约体系和多边组织的建立,试图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建立秩序。然而,现实政治的逻辑依然主导着国际关系的走向。我们分析了冷战时期的两极对抗如何重塑了全球的意识形态边界,以及后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冲突如何不断考验既有的国际治理框架。 2. 技术革新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从电报、广播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地改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这对传统的政治动员、舆论控制和精英遴选机制构成了挑战。新兴的信息权力主体如何在既有权力结构中寻找立足点,以及它们如何重塑公民的认知空间,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 3. 发展中国家的治理困境: 对于许多在殖民体系下形成的现代国家而言,如何平衡内部的民族多样性、外部的经济依赖以及构建有效的国家能力,是持续的挑战。本书审视了后发展国家在借鉴西方治理模式时所遭遇的“水土不服”现象,以及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五、结论:持续的平衡与永恒的张力 《文明的暗流》最终认为,有效的治理并非一个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动态调整的平衡过程。权力、金钱与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永远处于一种永恒的、具有内在张力的互动之中。每一次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妥协或压制。理解这些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当前世界治理体系的脆弱性与韧性,并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寻求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社会组织之道。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去中心化、跨学科的视角,以审视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治理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被其中那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深深吸引。它没有陷入道德批判的窠臼,而是将腐败视为一种结构性矛盾的必然产物,一种权力运行的副产品。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对历史幽微之处的敏锐洞察。举例来说,书中对地方豪强与中央官僚体系之间复杂利益输送链条的分析,其细腻程度令人咋舌。它没有简单地将地方官员定性为“坏人”,而是深入探讨了在资源分配不均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这种“合谋”是如何自然形成并难以根除的。这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观察者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迫使我跳脱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制度设计的漏洞、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经济基础如何为腐败提供温床。对于任何想探究权力本质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破冰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叙事节奏的掌控和对关键历史人物群像的塑造。它不仅仅是一本宏大的通史叙述,更是一系列精彩的“微观历史”的集合。作者挑选的那些关键转折点上的腐败事件,处理得如同悬疑小说一般扣人心弦。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位以“廉洁”著称的大臣如何最终在权力斗争中以一种近乎悲剧性的方式“失足”的描绘。细节的堆砌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烘托出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和制度惯性面前的无力感。通过这些具体人物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制度的僵化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掉个体的初衷和理想。而且,作者的注释部分也做得极为详尽,许多旁征博引的文献资料,让读者有信心去追溯每一个论点的可靠性。这使得阅读过程既是享受故事,也是一次严谨的学术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在梳理庞大的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掌控力。我尤其欣赏它在时间跨度上的处理,并非简单地线性叙述,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朝代间具有相似性或显著差异性的案例。比如,它对比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在道德约束与制度建设上的张力,与明代中后期宦官集团对权力寻租的深度剖析,这种横向和纵向的交织,使得原本枯燥的史实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腐败的形态是如何随着中央集权工具的演变而自我迭代的。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深挖,比如对特定官职晋升路径中权力交织点的描摹,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扎实解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精妙的政治史研讨课,那些陈旧的年代不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成为了一个个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案例研究对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发生”的深刻洞见。

评分

从一个痴迷于社会变迁角度的读者来看,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反腐败”的努力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张力之中进行考察。它没有将反腐视为一系列孤立的政策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朝代更迭、阶层流动和社会期望值变化的晴雨表。例如,书中对民间舆论在不同时期对“清官”的期待变化进行了细致比对,显示出当社会贫富差距达到临界点时,对权力滥用的容忍度会急剧下降。这种将政治史与社会心理学巧妙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僵硬的年代纪事,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情绪起伏的有机体。它揭示了权力制约的有效性,往往不是取决于惩罚的严酷程度,而是取决于社会对正义的集体信念是否依然稳固。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韧性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功底和跨学科的视野令我叹服。它超越了传统史学界对“官员操守”的简单道德审视,而是引入了经济学和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来解构腐败行为的激励机制。比如,它对“俸禄不足与灰色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就非常具有说服力,它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财政压力如何系统性地催生出制度外的收入体系。作者在分析中大量运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将中国某些时期的权力结构与同期其他文明的治理困境进行对照,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证明了治理的难题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应对的策略却烙上了深刻的地域和文化印记。这种深度的、非教条化的分析,让这本书既适合专业研究者,也适合任何对国家治理和长期社会发展规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它提供的洞见是具有持久性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对历史事件的评判。

评分

好书……

评分

这个在我们大学图书馆看到的,感觉里面的内容发掘了贪腐背后的逻辑原因,观点独到而客观科学,引人深思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还没看内容。

评分

好,邮的快。

评分

?!!!!!!!!!!!!!!!!!!!!!!!!!!!!!!!!!

评分

帮别人买的,不错,很好

评分

社会存在以来,腐败与反腐是个从未间断的话题!作者以五千年中国封建王朝为例剖析腐败产生,发展,延续直至今日,为社会主义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评分

还没看,趁着六一八囤货

评分

值得好看,好好看,学习,这样才可以学习多点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