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

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天玉 著
图书标签:
  • 不锈钢
  • 表面处理
  • 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腐蚀防护
  • 电化学
  • 抛光
  • 钝化
  • 表面工程
  • 工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6614
版次:2
商品编码:118921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不锈钢制品的生产管理人员、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参考,又可供表面处理技术人员阅读。
  1《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1版重印3次,一万五千多技术人员受益,反映了作者用心贴近实践、贴近技术人员的需求。
  2《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2版保持了风格,更新了知识,专门对不锈钢镀层(仿不锈钢制品)的技术及工艺金做了介绍。

内容简介

  《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全面地介绍了不锈钢处理的各种技术,包括除油、除氧化皮、抛光技术、电镀、化学镀技术、钝化技术以及化学着色、电化学着色技术、腐蚀刻蚀技术,第二版中还增加了钢铁材料上镀不锈钢镀层的技术。书中既有原理介绍,又有大量的实用配方和应用实例,还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不锈钢制品的生产管理人员、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参考,又可供表面处理技术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陈天玉,浙江瑞安人,高级工程师,电镀和表面技术专家。早年倡议并参加我国首部《电镀手册》的编写。另外,还编著有《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镀镍技术基础》、《光亮镀镍》、《镀镍合金》、《复合镀镍和特种镀镍》、《镀镍故障处理及实例》等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不锈钢表面预处理 1
1.1 概述 1
1.1.1 预处理的必要性 1
1.1.2 处理去除的污物 1
1.1.3 不锈钢制件预处理的步骤 1
1.1.4 不锈钢表面预处理方法 2
1.2 表面机械整平 2
1.2.1 磨光 2
1.2.2 抛光 3
1.3 除油 4
1.3.1 有机溶剂除油 4
1.3.2 化学除油 5
1.3.3 电化学除油 7
1.4 滚动光饰 9
1.4.1 滚筒滚光 9
1.4.2 离心滚光 10
1.4.3 离心盘擦光 11
1.4.4 旋转光饰 11
1.5 喷砂 12
1.5.1 喷砂原理 12
1.5.2 喷砂的用途 13
1.5.3 干喷砂工艺 13
1.5.4 湿喷砂 13
参考文献 14
第2章 不锈钢氧化皮的清除和酸洗 15
2.1 不锈钢氧化皮的清除 15
2.1.1 不锈钢氧化皮的结构 15
2.1.2 不锈钢氧化皮的清除 16
2.2 不锈钢的酸洗 19
2.3 不锈钢酸洗用缓蚀剂 23
2.3.1 使用缓蚀剂的必要性 23
2.3.2 水溶性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23
2.3.3 缓蚀剂的作用效率 23
2.3.4 BMAT缓蚀剂 25
2.3.5 BMAT缓蚀剂对抑制酸洗应力腐蚀的影响 27
2.4 不锈钢的中性电解除鳞 27
2.4.1 硫酸钠电解除鳞原理 27
2.4.2 硫酸钠电解除鳞的影响因素 28
2.4.3 不锈钢电解除鳞的工艺设备 29
2.4.4 电解除鳞技术安全与经济效益 30
2.5 不锈带钢的磨料水射流除鳞工艺 30
2.5.1 磨料水射流除鳞机理 30
2.5.2 磨料水射流除鳞工艺 31
2.5.3 除鳞结果与分析 32
2.5.4 磨料水射流的最佳工艺参数 33
2.6 不锈钢表面喷射玻璃丸处理 34
2.6.1 不锈钢表面的喷砂处理 34
2.6.2 不锈钢表面的喷玻璃丸处理 34
参考文献 35
第3章 不锈钢抛光 36
3.1 概论 36
3.1.1 抛光的实用性 36
3.1.2 金属电化学抛光的历史 36
3.1.3 金属化学与电化学抛光的特点 36
3.2 抛光对不锈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7
3.2.1 表层微观组织形貌 37
3.2.2 表面粗糙度和光亮度 37
3.2.3 表面显微硬度 39
3.2.4 表面耐蚀性 39
3.3 机械精细镜面抛光———乳化液抛光 39
3.3.1 常规机械抛光 39
3.3.2 乳化液机械抛光 40
3.3.3 ZH-1抛光乳化液 40
3.3.4 精细镜面机械抛光工艺过程 41
3.4 化学抛光 41
3.4.1 化学抛光溶液组成及中低温工艺条件 41
3.4.2 高温型不锈钢化学抛光液 49
3.4.3 不锈钢化学抛光溶液组成与高中温工艺条件 55
3.4.4 化学抛光溶液的添加剂 58
3.4.5 化学抛光典型工艺流程 59
3.5 电化学抛光 60
3.5.1 电化学抛光溶液的组成和工艺条件 60
3.5.2 电化学抛光溶液的组成和工艺条件对抛光的影响 62
3.5.3 电化学抛光溶液的配制 72
3.5.4 电化学抛光工艺流程 74
3.5.5 电化学抛光溶液的维护和工艺要求 75
3.5.6 电化学抛光用电源、设备和夹具 78
3.5.7 电化学抛光常见故障及可能原因 79
3.5.8 不锈钢电化学抛光溶液的分析 79

前言/序言


《精密不锈钢表面处理工艺详解》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精密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富有洞察力的技术指南。我们聚焦于当前工业界最前沿、最有效的不锈钢表面改性方法,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层层递进,力求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章:不锈钢材料与表面特性基础 本章首先回顾不锈钢的基本分类、微观结构及其对表面性能的影响。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牌号不锈钢(如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在耐腐蚀性、机械强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的差异,并阐述这些内在属性如何决定了其对不同表面处理方法的响应。随后,深入探讨不锈钢表面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如铬、镍、钼等元素的含量与分布)、晶界、点蚀坑、划痕等缺陷,以及这些表面特征对后续处理效果的关键作用。本章强调了理解基材特性是选择和优化表面处理工艺的前提。 第二章:不锈钢表面预处理技术 成功的表面处理离不开精良的预处理。本章系统梳理了各类不锈钢表面预处理技术。我们将详尽介绍: 机械抛光: 包括粗磨、精磨、拉丝、镜面抛光等不同工艺,分析不同磨料、抛光轮、抛光速度和压力对表面粗糙度、光泽度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着重讲解如何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实现从粗加工到高精度镜面表面的转变,以及如何有效去除机械加工产生的应力层和微缺陷。 化学清洗与脱脂: 重点介绍各类清洗剂(如碱性清洗剂、酸性清洗剂、溶剂型清洗剂、超声波清洗)的成分、作用机理、适用范围和操作规程。阐述如何有效去除油污、氧化皮、金属屑、指纹等污染物,保证表面清洁度,为后续处理创造良好条件。 酸洗与钝化: 详细解析不同酸洗液(如硝酸、氢氟酸混合酸)的配方、浓度、温度和处理时间对去除氧化皮、焊斑、嵌入物以及提高表面均匀性的影响。重点讲解钝化处理的原理,介绍常用的钝化剂(如硝酸、柠檬酸)及其浓度、温度、时间对形成致密、稳定钝化膜的作用。阐述钝化膜的成分、结构与性能,以及如何通过钝化增强不锈钢的耐腐蚀性。 第三章: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 PVD技术是实现高性能不锈钢表面功能化的核心方法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 磁控溅射(Magnetron Sputtering): 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包括靶材选择、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形成、离子轰击、薄膜沉积过程。重点讲解不同溅射气体(如氩气)、溅射功率、基材偏压、工作压力、沉积温度等工艺参数对薄膜厚度、致密性、附着力、硬度、内应力等性能的影响。 电弧离子镀(Arc Evaporation): 讲解其原理、优点(如高沉积速率、高致密性)和局限性。分析不同电弧电流、基材温度、气体流量等参数对薄膜形成的影响。 离子束辅助沉积(Ion Beam Assisted Deposition, IBAD): 介绍其如何在沉积过程中引入离子束,增强薄膜的致密性、硬度和附着力。 常见的PVD涂层材料及其应用: 重点介绍氮化钛(TiN)、碳氮化钛(TiCN)、氮化铝钛(AlTiN)、类金刚石碳(DLC)涂层等在不锈钢表面的制备及其优异的耐磨损、耐腐蚀、减摩、装饰等性能,并列举其在刀具、模具、医疗器械、手表、厨具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四章:化学气相沉积(CVD)与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 本章聚焦于CVD及其衍生技术在不锈钢表面处理中的应用: CVD原理与工艺: 详细阐述CVD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理、前驱体选择、反应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关键工艺参数。重点介绍如何通过CVD在不锈钢表面形成氮化物、碳化物、氧化物等功能性涂层。 PECVD技术: 解释等离子体如何降低反应温度,实现低温沉积,并提高涂层的致密性和均匀性。分析等离子体参数(如射频功率、频率、气体组分)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CVD/PECVD在不锈钢表面的典型应用: 介绍如硬质涂层(如TiC、ZrC)、抗氧化涂层、耐腐蚀涂层等的制备,以及它们在提升不锈钢制品使用寿命和功能性方面的优势。 第五章:电化学处理技术 电化学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解抛光: 详细介绍电解抛光的工作原理,包括电解液的选择(如磷酸、硫酸、铬酸混合液)、电流密度、电压、温度、抛光时间和电极间距等工艺参数。重点讲解电解抛光如何实现高效、均一的表面光亮化,并改善不锈钢的耐腐蚀性。 电镀与阳极氧化: 介绍在不锈钢表面进行电镀(如镀铬、镀镍)以增强硬度、耐磨性和装饰性的工艺。深入探讨不锈钢阳极氧化技术,介绍不同电解液和工艺条件下形成的氧化膜特性,以及其对耐腐蚀性、绝缘性和装饰性的影响。 电化学钝化: 进一步探讨电化学方法在强化不锈钢钝化膜方面的作用,分析其与化学钝化在效果和效率上的差异。 第六章:其他先进表面处理技术 本章将介绍一些新兴且具有潜力的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 激光表面处理: 包括激光熔覆、激光冲击强化、激光合金化等,重点分析激光参数(如功率、扫描速度、焦点位置)对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寿命等性能的影响。 等离子体处理: 介绍常压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等技术在不锈钢表面活化、改性、清洁方面的应用,以及其环保、高效的特点。 溶胶-凝胶(Sol-Gel)法: 讲解如何通过溶胶-凝胶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功能性薄膜,如疏水、亲水、抗菌涂层等。 纳米涂层技术: 介绍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在不锈钢表面构建高性能涂层,如超硬涂层、自修复涂层等。 第七章:表面处理工艺的优化与质量控制 本章强调了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工艺参数优化策略: 介绍实验设计(DOE)、响应面法等统计学方法在优化表面处理工艺参数中的应用,以获得最佳的表面性能。 表面性能表征方法: 详细介绍用于评价不锈钢表面处理效果的各种表征手段,包括: 形貌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 成分分析: 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结构分析: X射线衍射(XRD)。 硬度测试: 维氏硬度计、显微硬度计。 耐磨性测试: 摩擦磨损试验机。 耐腐蚀性测试: 盐雾试验、电化学阻抗谱(EIS)、极化曲线。 附着力测试: 划痕试验、附着力试验仪。 质量控制体系建立: 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流程,从原材料检验、过程监控到成品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八章:不锈钢表面处理的应用实例与发展趋势 本章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价值,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工业应用案例分析: 深入分析不锈钢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建筑装饰等行业中的典型表面处理解决方案。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绿色表面处理技术,如低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涂料、水性处理剂、节能工艺等,以及其在降低环境影响方面的作用。 智能化与自动化: 展望智能制造在不锈钢表面处理领域的应用,如自动化生产线、在线监测与反馈控制系统、大数据分析等。 新型功能化表面: 预测未来在超疏水、超亲水、抗菌、自清洁、能量收集等新型功能化不锈钢表面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不锈钢表面处理知识。我们相信,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各种表面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优化工艺、控制质量的关键技术,并能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工业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抛光”工艺的全面覆盖,并且细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我常常认为抛光只是一个简单的打磨过程,但《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详细介绍了机械抛光、化学抛光、电化学抛光等多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在机械抛光部分,作者不仅区分了不同磨料(如氧化铝、碳化硅、金刚石等)的粒度、形状和硬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还深入探讨了抛光轮的材质、转速、压力等工艺参数的优化。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还专门辟章节介绍了镜面抛光的技术要点,以及如何通过多道次、不同粒度磨料的配合,最终达到“镜面”效果。我曾尝试过在工作中实现高品质的镜面抛光,但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点亮了迷雾。书中关于抛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划痕、砂眼、麻点等缺陷的成因分析,以及相应的预防和修复措施,更是极具价值。它还提到了不同不锈钢表面状态(如热轧、冷轧)在抛光前的预处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牌号不锈钢(如304、316L、双相不锈钢)的特定抛光注意事项。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从“会抛光”提升到了“精通抛光”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路线图。

评分

翻开《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我立刻被其厚重感和精细的排版所吸引。第一眼看去,书名虽然直接点明了主题,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对各种处理工艺的简单罗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钝化”这一概念的详尽阐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钝化就是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的表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钝化机理,从铬原子与氧的反应动力学,到钝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如介质的浓度、温度、时间,甚至是对材料本身成分的微小差异的敏感性,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书中还穿插了大量来自实际生产一线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特定行业(例如医疗器械)对不锈钢钝化效果的严苛要求,以及在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比如钝化膜的均匀性、耐腐蚀性测试不达标等,并逐一提供了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的钝化处理方法时,不仅仅是给出操作步骤,更会追溯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化学钝化和电化学钝化在电位和反应路径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适用于哪些不锈钢牌号和应用场景。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不锈钢表面的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逻辑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层层递进,读起来既有学习的挑战性,又不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评分

本书对“防指纹”和“抗菌”等功能性表面处理技术的论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过去我可能认为不锈钢表面只要光滑、易清洁就足够了,但《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让我认识到,现代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已经朝着更智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防指纹”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通过涂覆特殊有机硅类涂层、纳米陶瓷涂层,甚至通过微观纹理设计来实现防指纹效果的原理。它解释了这些涂层如何降低表面能,使油污和指纹难以附着,同时又不影响不锈钢原有的光泽和手感。书中还提到了不同防指纹涂层的耐久性、耐磨损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而在“抗菌”方面,我了解到可以通过在不锈钢表面引入银离子、铜离子,或者通过特殊的表面改性技术,赋予不锈钢一定的抗菌性能。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抗菌机理,例如金属离子如何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或代谢过程。它还介绍了相关的抗菌性能测试方法,以及在食品接触、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这些功能性的表面处理技术,不仅提升了不锈钢产品的附加值,更重要的是,它们直接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和健康安全。

评分

《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在关于“表面缺陷的检测与分析”部分,无疑是一本实用的“侦探指南”。在实际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表面问题,比如划痕、凹坑、砂眼、色差、油污残留等。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反而将其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非破坏性检测技术,比如目视检查、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以及一些更高级的仪器分析方法,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等。作者通过大量图例,清晰地展示了各种典型表面缺陷的形态,并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从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加工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都给出了详尽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提供了针对不同缺陷的修复策略,比如如何通过精细抛光去除轻微划痕,如何通过局部化学处理来改善色差,以及如何通过改进清洗工艺来避免油污残留。这种“诊断-分析-修复”的完整流程,让我对如何应对不锈钢表面的各种疑难杂症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有效的工具。

评分

《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在介绍“电镀”和“PVD/CVD”等薄膜沉积技术时,展现了其专业性和前沿性。对于“电镀”部分,我不仅了解了常规的镀镍、镀铬、镀铜等工艺,还看到了书中对一些特殊电镀的应用,比如提高不锈钢的耐磨性、导电性或者装饰性。作者详细讲解了电镀液的组成、pH值、温度、电流密度等关键参数对镀层质量的影响,以及镀层附着力、均匀性、硬度等性能的测试方法。书中还讨论了电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针孔、起泡、脱层等缺陷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而对于“PVD”(物理气相沉积)和“CVD”(化学气相沉积)这两种更先进的薄膜沉积技术,书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我了解到,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在不锈钢表面形成超硬的、耐腐蚀的、具有特殊光学或电学性能的薄膜,比如氮化钛(TiN)、碳氮化钛(TiCN)、类金刚石薄膜(DLC)等。书中解释了不同PVD/CVD工艺(如溅射、蒸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工艺参数来获得不同成分、厚度和性能的薄膜。这让我看到了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在高端制造领域,如航空航天、电子器件、模具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这本书对“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让我看到了行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我了解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正朝着更环保、更高效、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书中提到了诸如超疏水/超亲水表面、自修复表面、智能变色表面等新型功能性表面的研究进展。例如,超疏水表面可以有效防止水垢和污渍的产生,而自修复表面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我修复微小的划痕,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书中还探讨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在不锈钢表面处理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模拟和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处理效率和产品质量。更令我兴奋的是,书中也关注到了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的趋势,并介绍了许多绿色、无污染的表面处理新工艺,比如采用环保型介质、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等。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不仅要追求性能的卓越,更要兼顾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评分

在阅读《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着色”工艺的深入解读深深吸引。通常我们想到不锈钢的颜色,可能就是它本身金属光泽的银白色。但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不锈钢表面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而且这些颜色并非简单的涂刷,而是通过精妙的化学或物理过程形成的。书中详细介绍了热氧化着色、电化学着色、离子沉积着色等几种主要方法的原理。以电化学着色为例,作者不仅解释了如何通过控制电解液的成分、电压、电流密度和处理时间来获得不同的颜色,还详细说明了颜色形成的微观机理,比如氧化膜厚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光的干涉和衍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列举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着色方法,以满足建筑装饰、厨具、餐具等不同领域对不锈钢外观的要求。它还提到了不同着色方法的耐候性、耐磨损性以及对材料本身的安全性影响。我曾对某些户外不锈钢构件的长期颜色稳定性感到担忧,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选择合适的表面封闭措施来提高着色层耐久性的方法,这对我日后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在美学和功能性上的无限可能。

评分

《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一书在讲解“拉丝”工艺时,展现了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原以为拉丝就是用砂带或砂纸在不锈钢表面划出直线纹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背后蕴含着大量的技术细节和工艺诀窍。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拉丝设备(如摇臂砂光机、自动拉丝机),不同拉丝材料(如砂带、尼龙轮、钢丝轮)的特性,以及它们的选择依据。更重要的是,作者详细解析了拉丝过程中纹理的形成机理,比如磨料在表面造成的微观犁削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拉丝方向、速度、压力和磨料粒度,来获得不同粗细、疏密和光泽度的拉丝效果。书中还针对不同不锈钢材质(如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的拉丝性能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工艺建议。我曾经在处理一些形状复杂工件的拉丝时,遇到过纹理不均匀、拉丝方向难以控制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调整工装、分段处理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难题的实用技巧。此外,书中对拉丝后表面清洁、防指纹处理等后续工序的介绍,也让我认识到,一个完美的拉丝表面,是多个工序协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

《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版)》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附录部分,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环节,它们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书中列出的参考文献,涵盖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行业标准、专利文献等,这些都是作者研究的坚实基础,也为我提供了进一步查找更详尽、更专业信息的入口。我可以通过这些参考文献,去追溯某些技术原理的起源,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发现一些尚未被广泛推广但潜力巨大的新技术。而附录部分,则通常包含一些实用性的信息,比如不锈钢常用牌号的性能对比、不同处理工艺的工艺参数表格、相关行业标准的名录等。这些信息对于我进行实际的工艺选择、参数设定和质量控制非常有帮助。例如,书中可能提供不同牌号不锈钢在酸洗、钝化、抛光等过程中的推荐工艺参数范围,以及国家或行业对不锈钢表面粗糙度、耐腐蚀性等性能的要求标准。这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信息,是我在工作中能够立即应用到的,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可以伴随我成长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对于“喷砂”和“蚀刻”这两种表面处理技术的阐述,可以说是我目前接触过的最为全面和深入的。在“喷砂”部分,我学到了不同喷砂介质(如玻璃砂、氧化铝砂、钢砂、核桃壳砂)的物理特性如何影响表面粗糙度和处理效果,以及如何根据不锈钢的牌号和最终用途来选择合适的喷砂参数,例如喷砂压力、距离、角度以及介质的流量。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喷砂效果的形成原理,比如雾面、哑光、粗砂面等,并给出了实现这些效果的具体操作指南。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喷砂后表面清洁、除油以及后续钝化处理的重视,这表明喷砂并非孤立的工序,而是整个表面处理体系中的一环。而在“蚀刻”部分,作者则带我领略了不锈钢表面艺术化的过程。我了解了化学蚀刻和电化学蚀刻的原理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掩膜(masking)来创造出各种图案、文字或纹理。书中不仅讲解了蚀刻液的成分配比、蚀刻时间和温度控制的重要性,还深入剖析了不同蚀刻深度和精度的控制方法。我曾经对某些精密不锈钢零件上的微小蚀刻图案感到好奇,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其背后的工艺奥秘,并提供了在设计和生产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评分

不错,下次还买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书还有没裁开的,哎

评分

比较有意思的一本书,又碰上了搞活动,感觉好划算

评分

内容很丰富,比第一版更新了很多。

评分

快递给力..................

评分

书不错,就是买了一堆书拆了好几单,有点郁闷

评分

买了别人的经验

评分

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