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1世纪初,集成电路制造开始在中国大陆蓬勃发展。到如今,已经建成十几条8英寸线和多条12英寸的先进生产线。国家持续推出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近期,国务院在2014年6月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开始全方位地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全面发展。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地指定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未来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并对产业的创新予以支持和鼓励。2015年5月,国务院又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吹响了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的冲锋号。
吾辈何其幸甚,身处在这风起云涌的浪潮之巅。自当全力以赴,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竭智尽力。
笔者们在集成电路制造业从事质量与可靠性工作数十载,见证了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期间也有幸与很多国内外业界的先驱和专家,同堂议事、共襄盛举。甚幸!甚幸!
除了日常事务,笔者们仍时刻关注业界在质量与可靠性方面的最新发展以及动态,以拓展视野、持续学习,通过不断的思考、不同领域的融合与工程实践,将工作中的各种疑难杂症,转化为现实的突破与创新。十多年来,领导团队提交专利500多份,发表专业论文300余篇,成功验证数百个不同工艺。所以,着重于介绍“创新”是本书的第一个亮点。
这些实用的创新,虽然有相应文献可供查询,但是分布零散、缺乏系统性架构,无法很好地显现它们的参考价值。笔者们依多年累积的经验,将这些创新分成质量、可靠性与失效分析三大部分(领域),通过丰富的实用案例,巧妙地融合了这三大领域。这也是本书不同于现今市面上专业书籍的第二个亮点:“融合”。融合三大领域,融合工程与统计,融合理论与实际,更是融合创新与实践。笔者在本书中所做的系统性整理,也是多年工作的感悟,更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激起业界的共鸣,为中国集成电路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为更符合不同背景从业人员的需求,本书避免艰深理论的推导和公式的计算。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参考书后提供的详尽文献,获得所需资讯。本书在这个历史转折点推出,是希望大家在关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质量与可靠性对集成电路产业甚至对整个中国产业的重要性。毕竟,目前中国制造在质量与可靠性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大多数人,仍然只是把质量与可靠性挂在嘴边,而没能理解它们的精髓与必要性。所以,为了提升“中国制造”,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深入浅出的介绍,传播并强调质量与可靠性的重要。这是本书的第三个亮点:“浅显易懂”。
尽管我们大部分的创新是集中在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但这些质量与可靠性管理的方法和创新,是可以运用在其他领域的。比如,早期侦测的理念,在汽车制造、航天制造等高科技产业都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所以本书的第四个亮点是“通用”。
经过近两年时间,无数多个夜晚和周末的奋战,本书终于定稿。第1章是概述;第2章主要介绍质量管理与工程及其创新;第3章主要介绍可靠性管理与工程及其创新;第4章则主要是介绍失效分析。本书能够付梓出版,也离不开一些同事和朋友的大力帮忙。如李明博士在失效分析,何文文女士在质量管理,赵永先生在可靠性,康盛先生在数理统计,邓贵红女士在工艺质量控制,以及上官遨宇女士在进料检验方面提供的大量的技术资料。并且他们也都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对于本书的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读者、专家、先进、同业们不吝指正。
张启华
这是一本关于半导体制造的深度解读,它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的内在逻辑。 在阅读这本《半导体制造中的质量可靠性与创新》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科技的诞生与发展。作者用一种极其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剖析了半导体制造的核心环节。我被书中关于“质量可靠性”的细致讲解所折服,它不仅仅是遵循标准,更是一种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方位考量。从早期设计阶段的失效模式分析,到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控制和终检,再到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评估,每一个步骤都关乎着最终的成败。作者详细阐述了各种质量控制工具和方法,如SPC、DOE、FMEA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它们在保障芯片稳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而“创新”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半导体行业永不止步的动力源泉。书中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介绍,都充满了前瞻性。例如,对下一代存储技术的探索,对异构集成的解决方案,以及对人工智能在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都让我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科技的进步并非偶然,而是无数工程师、科学家辛勤耕耘、不断突破的结果。它让我对半导体产业的复杂性、精密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半导体制造书籍,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制造”的认知。 初读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作者以一种充满启发性的方式,将“半导体制造中的质量可靠性与创新”这些看似高冷的议题,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质量可靠性”的阐述所吸引,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背后凝聚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从材料的选择、提纯,到晶圆的生长、抛光,再到光刻机如同“神笔马良”般的精准投射,以及后续一系列的化学、物理处理,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挑战。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将复杂的工艺流程解释得清晰明了,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探到其精妙之处。而“创新”部分,更是让我眼界大开。书中描述的那些超越想象的制造技术,如原子层沉积、EUV光刻、纳米压印等等,都让我惊叹于人类在微观尺度上进行精细操控的能力。它不再是简单的“组装”,而是“创造”,是对物质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半导体制造不仅仅是工业生产,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科学,一种对极致的追求。它让我对那些默默付出、创造出我们生活必需品的工程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关于半导体制造的著作,简直是一本厚重的技术史诗,让我不禁感叹人类智慧的结晶。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制造工艺的流水线介绍,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征服微观世界的史诗。从早期锗管的萌芽,到硅基芯片的崛起,再到如今多层堆叠、三维结构的精进,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半导体技术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对“质量可靠性”的探讨,更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良品率问题,而是关乎到整个社会的运行,关乎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导致芯片失效的各种复杂因素,从材料的微观结构到环境的宏观影响,再到人为操作的细微偏差,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蝴蝶效应”的起点。而“创新”则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它如同点燃星辰的火种,驱动着整个行业不断突破边界。书中对前沿技术的描绘,如纳米级别的加工精度、量子效应的利用、柔性电子的发展等,都让我对未来科技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创新的无限热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半导体制造背后那股强大的驱动力,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以及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
评分一本关于半导体制造的书,让我对这个行业的复杂性和精密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扉页上赫然印着“半导体制造中的质量可靠性与创新”几个大字,这几个字也精准地概括了我在这本书中窥探到的精彩世界。我一直觉得半导体产业离我们很遥远,但这本书却如同拉近了距离的望远镜,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微小芯片背后的巨大工程。从最初的晶圆制造,到复杂的蚀刻、沉积、光刻等工艺,再到最终的封装和测试,作者用条理清晰的语言,辅以详实的图表和案例,将每一个环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被书中对“质量可靠性”的强调所打动。原来,一块小小的芯片,其背后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如此严谨而庞大,任何一个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产品的失败。书中所述的各种检测手段,如失效分析、应力测试、环境模拟等,都让我惊叹于人类在追求极致可靠性方面的智慧和毅力。而“创新”这个词,更是贯穿全书的亮点。从新材料的应用,到新工艺的开发,再到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融入,我看到了这个行业永不停歇的进步步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这些创新是如何在实际生产中落地生根,并最终推动着科技的革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科技的洗礼,让我对信息时代的基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有关半导体制造的著作,如同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这个神秘领域有了全方位的认知。 刚拿到这本书,我被其厚实的篇幅和密集的专业术语所震撼,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并非一本令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探索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将“半导体制造中的质量可靠性与创新”这些复杂的主题,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组成部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质量可靠性”的系统性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明白,一块小小的芯片,其背后是无数道严苛的质量关卡。从原材料的纯度控制,到光刻机纳米级的精度操作,再到封装过程中的防潮防静电,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作者通过生动的图示和详实的案例,展示了各种失效机制的产生和预防,让我对芯片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创新”的部分,则更是让人兴奋不已。书中对当前热门技术的探讨,如3D NAND、FinFET、Chiplet技术等,都充满了前沿性和启发性。作者还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技术,如量子计算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以及生物半导体的发展前景,都让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半导体制造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和复杂的流程,更蕴含着人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憧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