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以全新的角度论述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总结并深入研究推动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系统)进步和工程应用的主要关键技术,诸如先进总体设计与实现技术,目标探测、识别与隐身技术,综合导航、惯性导航及组合导航技术,精确制导与复合/融合制导技术,现代测控技术与动能杀伤(KKV)技术,现代数据分析与信息融合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链”通信技术,指挥控制与综合电子信息技术,复杂战场环境与信息对抗技术,地面、海上及空天试验技术,以及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等。《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是作者长期从事导航、制导与测控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成果总结,同时汲取了相关重要参考文献的营养,力求反映当今该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动态和新的技术学术水平。
《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主要作为航空、航天、航海、兵器、信息、仿真等领域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军事、军工院校相关学科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高新技术教材。
作者简介
刘兴堂,男,1942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硕士、空军级专家、文职将军。现任空军防空导弹精确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飞行力学及飞行试验分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仿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仿真应用分会理事、陕西省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1965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学士学位;1968年3月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1968~1982年在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从事飞机控制系统试飞和模拟研究,曾任专业组长、大型飞行模拟器工程和航空重点仿真实验室建设主管工程师;1982年特招入伍,在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从教至今,长期从事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及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期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并荣获“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出版专著、译著和大型工具书16部:《机动飞机实用空气动力学》、《飞机舵面的传动装置》、《物理量传感器》、《现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现代飞行模拟技术》、《空中飞行模拟器》、《精确制导、控制与仿真技术》、《导弹制导控制系统分析、设计与仿真》、《现代辨识工程》、《应用自适应控制》、《新俄汉科技综合词典》、《俄汉航空航天航海科技大词典》、《复杂系统建模理论、方法与技术》、《信息化战争与高技术兵器》、《精确制导武器与精确制导控制技术》及《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发表学术论文百篇以上。
周自全,男,1940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本科,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研究员,现任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试飞总师、中航某重点实验室主任、《飞行力学》杂志社社长;曾任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副院长、048工程专家组成员。1964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力学和控制专业获学士学位;1968年9月至今在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从事飞行试验与仿真研究。工作期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荣立部级以上一等功5次、二等功1次;被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航空金奖、航空工业杰出贡献奖等7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李为民,男,1964.年10月生,甘肃民勤人,博士、空军级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航空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现任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中国宇航学会无人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军事运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军事系统工程委员会委员。1983年7月空军导弹学院测控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5月电子科技大学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2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专业获博士学位。1983年执教以来,获国家科技成果进步奖1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防预研基金课题多项,荣获“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军队院校育才金奖;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孙德建,男,1965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市,硕士,现任空军航空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理事。1983年7月空军工程学院航空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6月吉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在空军航空大学任教至今,从事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教学与科研工作。工作期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何广军,男,1965年10月生,陕西宝鸡人,博士,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现任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控制与测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7月空军导弹学院控制与测试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3月空军导弹学院引信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4月~2002年4月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访问学者;2002年5月任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控制与测试教研室主任;2009年8月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导航、制导与测控专业获博士学位。工作期间,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主持和参与国家及军队科研项目15项,其中“863"项目2项、军队重点项目8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全军教学银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刘力,男,1972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博士。现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工程师,中校军衔。1994.年8月空军工程学院航空电子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8月~1999年8月在空军*一试验训练基地从事航空机务保障工作;1999年8月~2001年8月在空军航空兵某师从事航空机务保障工作;2004.年3月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4月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军事装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工作期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教材和工具书6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一般概念
1.1.1 导航概念
1.1.2 制导概念
1.1.3 测控概念
1.2 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及系统
1.2.1 导航技术及系统
1.2.2 制导技术及系统
1.2.3 测控技术及系统
1.2.4 综合技术及系统
1.3 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
1.3.1 引言
1.3.2 地面、空中、海上精确导航
1.3.3 高技术兵器精确制导
1.3.4 航天工程精确测控
1.4 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的关键技术
第2章 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
2.1 导航理论、方法与技术
2.1.1 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综述
2.1.2 无线电导航原理及应用
2.1.3 多普勒雷达导航原理及应用
2.1.4 惯性导航原理及应用
2.1.5 卫星定位导航原理及应用
2.1.6 天文导航原理及应用
2.1.7 地图匹配导航原理及应用
2.1.8 相对导航原理及应用
2.1.9 组合导航原理及应用
2.2 制导理论、方法与技术
2.2.1 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
2.2.2 自主式制导原理及应用
2.2.3 遥控制导原理及应用
2.2.4 寻的制导原理及应用
2.2.5 复合/融合制导原理及应用
2.2.6 数据链制导原理及应用
2.3 测控理论、方法与技术
2.3.1 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
2.3.2 测试原理及应用
2.3.3 控制原理及应用
2.3.4 测控原理及应用
2.4 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学科体系
2.4.1 引言
2.4.2 理论体系
2.4.3 方法体系
2.4.4 技术体系
2.4.5 应用体系
第3章 先进总体设计与实现技术
3.1 系统总体技术及设计过程
3.2 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及应用
3.2.1 多学科设计优化(MDO)技术的提出
3.2.2 MDO体系组成
3.2.3 MDO的主要关键技术
3.2.4 MDO技术应用实例
3.3 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与技术
3.4 智能优化设计技术及应用
3.4.1 问题提出
3.4.2 系统构成及功能
3.4.3 工程应用实例
3.5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及应用
3.5.1 引言
3.5.2 CAD系统及其组成
3.5.3 CAD技术及系统的应用
3.6 虚拟样机与虚拟设计技术及应用
3.6.1 引言
3.6.2 虚拟样机技术的关键技术
3.6.3 虚拟样机技术的工程应用
3.6.4 虚拟设计技术及工程应用
……
第4章 目标探测、识别与隐身技术
第5章 综合导航、惯性导航及组合导航
第6章 精确制导与复合/融合制导技术
第7章 现代测控技术与KKV技术
第8章 现代数据分析与信息融合技术
第9章 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链”通信技术
第10章 复杂战场环境与信息对抗技术
第11章 指挥控制与综合电子信息技术
第12章 地面、海上及空天试验技术
第13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是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之一,紧系国计民生和社会文明,直接推动着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并不断影响着现代战争形态演变和高技术兵器特别是军事航天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
理论和实践证明,导航、制导与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从一开始就是航空航天飞行器、海上(水下)航行体和先进武器装备发展的关键环节,也一直是应用高新技术最快、最多的领域。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信息化战争已成为反映该时代特征的全新基本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的最典型特点之一就是实现陆、海、空、天、信息一体化联合/协同作战,大量使用高技术兵器,实施基于效果的精确打击。防空、防天导弹武器及反导系统已成为国家和区域极为重要的防御力量。对此,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联合/协同作战效能和高技术兵器及反导系统的战技性能。
航天工程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尖端科技领域之一,从*一颗人造卫星飞向太空至今,虽然只过去了五十多年的时间,却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对现代科技、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军事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也必将对未来世界产生更加广阔而深远的影响。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从来就是航天工程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涉及航天工程方案论证、设计制造和使用运行等方面。
综上所述,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系统)在现代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的巨大作用,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推动该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虽然影响和推动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系统)进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本质因素可归为两大方面,即实现精确导航、制导与测控的信息化及智能化程度和保证被控对象(如航天器、飞机、导弹、舰船、鱼雷等)的机动性水平高低。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付出了艰辛努力和极大代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总结起来,这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先进总体设计与实现技术,目标探测、识别与隐身技术,综合导航、惯性导航及组合导航技术,精确制导与复合/融合制导技术,现代测控技术与KKV(动能杀伤)技术,现代数据分析与信息融合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链”通信技术,指挥控制与综合电子信息技术,复杂战场环境与信息对抗技术,地面、海上及空天试验技术,以及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等。
本书旨在从全新的角度论述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探讨和研究推动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系统)进步和工程应用的上述关键技术,使其成为该领域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以及高等院校、军事和军工院校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必备高技术知识教科书,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加速军队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
全书共分13章。第1章阐明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的一般概念,综述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及系统,从精确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及系统的需求角度,提出推动它们进步的主要关键技术;第2章论述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的理论基础,综述各类导航、制导与测控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提出并探讨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学科体系;第3章论述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系统的先进总体设计方法和工程实现,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虚拟设计、虚拟样机和并行设计工程等;第4章研究各类目标探测方法与技术,深入讨论目标识别技术和隐身技术;第5章在进一步论述惯性导航技术和系统的基础上,深人研究新型组合导航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第6章论述现代制导体制和精确制导技术,特别是复合/融合技术,讨论先进导引律设计与实现;第7章论述先进测控手段和控制策略及其应用,研究现代控制律设计与实现,并讨论超精确控制技术和KKV技术;第8章论述现代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及其在精确制导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算法及其在导航、制导、跟踪和识别等方面的应用;第9章论述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战术数据链技术,研究其结构、特点及其在导航、制导与测控中的典型应用;第10章论述现代战场的复杂性,研究导航、制导与测控系统应对现代复杂战场环境的各类信息对抗技术;第11章论述新军事变革中的指挥控制特点,讨论现代指挥控制方式及综合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第12章论述地面、海上及空天试验对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系统)进步的重大推动作用,研究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系统的典型试验设计与实现;第13章论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对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系统)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讨论导航、制导与测控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建模与仿真,以及虚拟环境和协同仿真技术的工程应用。
《星河轨迹:探索未知》 序言 自古以来,人类便仰望星空,渴望触及那遥不可及的宇宙。从最初的朴素观测,到如今精准计算的星际穿越,人类的探索步伐从未停歇。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的海洋,而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伴随着对未知世界的深深敬畏与无尽好奇。《星河轨迹:探索未知》正是这样一个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理解自身在其中位置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艰涩的技术手册,亦非冰冷的学术论文,而是一部饱含人文关怀与科学浪漫的史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一同见证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征程。 第一章:仰望与梦想——宇宙的召唤 本章将回溯人类对宇宙的早期认知与不懈追问。我们将从古代文明的观星习俗说起,讲述人类如何凭借肉眼观察,勾勒出星空的轮廓,理解昼夜交替、四季轮回。从巴比伦人对天体运行的精确记录,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宇宙结构的猜想,人类的智慧之光在黑暗的夜空中闪耀。我们将探讨宗教、哲学与科学在早期宇宙认知中的交织与碰撞,以及那些伟大的先驱者如何挑战传统观念,为科学的萌芽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人类对宇宙的“梦想”:地心说到日心说,从 Ptolemy 的天球模型到 Copernicus 的革命性突破,每一次观念的转变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视野的拓展。伽利略的望远镜,Kepler 的行星运动定律,Newton 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里程碑式的发现是如何一步步揭开宇宙面纱的?本章将以生动的故事和清晰的逻辑,展现人类从对宇宙的朴素想象,到对其运行规律产生初步理解的过程,为后续的探索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将强调,这份探索的动力,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寻。 第二章:工具的革新——目光穿越万水千山 想要探索宇宙,必须拥有超越自身局限的“眼睛”。本章将聚焦于人类在观测工具上的不懈追求与革命性进步。从最初的简易仪器,到精密的望远镜,再到如今能够抵达遥远星球的探测器,工具的革新直接推动了我们对宇宙认知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将详细介绍望远镜的发展史,从 Galileo 的折射望远镜,到 Newton 的反射望远镜,再到 Hale、Hubble 等巨型地面和空间望远镜。我们会解释不同类型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捕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不同电磁波谱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深入探讨空间望远镜的独特优势,它们如何摆脱地球大气层的干扰,获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图像,从而揭示宇宙的奥秘。 除了光学望远镜,本章还将介绍射电望远镜、引力波探测器等新兴观测手段。我们会阐述射电天文学如何打开了观测宇宙的新窗口,让我们能够“听到”宇宙的低语;引力波的探测又如何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极端宇宙事件的全新视角。本书将强调,这些观测工具的每一次飞跃,都如同一次“千里眼”的升级,让我们能够看得更远、更清晰,从而发现更多前所未有的宇宙现象。 第三章:解码宇宙——从星辰到星系 掌握了观测工具,人类便开始尝试“解码”宇宙。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宇宙的各个尺度,理解从微观的粒子到宏观的星系,宇宙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将从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讲起。通过讲解恒星的光谱分析、质量、温度等参数,我们能了解不同类型恒星的生命周期。我们将深入探讨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这是恒星发光发热的根本原因。从红巨星到白矮星,从超新星爆发到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恒星的生命史本身就是一部宇宙演化的缩影。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星系。我们将解释星系的分类,从旋涡星系、椭圆星系到不规则星系,以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我们将探讨星系形成的原因,以及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星系碰撞与并合。我们将介绍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如星系团、超星系团,以及宇宙中的“纤维状”结构,它们勾勒出了宇宙的宏伟版图。 本章还将触及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个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我们将解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测星系旋转速度、宇宙膨胀速率等现象,推断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尽管它们目前仍然无法被直接观测到。我们会探讨它们在宇宙构成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它们对宇宙演化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生命的探寻——宇宙中的孤寂与希望 宇宙如此浩瀚,生命是否是孤独的奇迹?本章将聚焦于宇宙生命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在这场宏大追问中的努力。 我们将从地球生命的起源开始,探讨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能量来源等。我们将介绍系外行星的探测技术,从凌星法到视向速度法,以及我们是如何发现越来越多的类地行星,它们有可能成为孕育生命的“第二个地球”。 本章将深入探讨行星宜居带的概念,以及不同类型恒星周围行星的宜居潜力。我们会讨论系外行星大气成分的分析,以及寻找生命标志物(如氧气、甲烷)的科学方法。我们将介绍 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宗旨与方法,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接收和发送信号,尝试与宇宙中的其他智慧生命建立联系。 同时,我们也会理性地看待寻找外星生命的挑战,包括距离的遥远、信号的微弱、生命形式的多样性等等。本章将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探讨生命在宇宙中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以及对未知生命体的想象与敬畏。我们将思考,如果真的发现地外生命,将对人类的哲学、科学和社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人类的足迹——从地球到星辰大海 除了观测,人类也在积极地将自身的足迹延伸至宇宙。本章将回顾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未来的展望。 我们将从早期的人造卫星,如 Sputnik 1,讲起,回顾美苏太空竞赛的激情岁月。我们将详细介绍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里程碑,如 Vostok 1 的首次载人飞行,Apollo 计划的月球登陆,以及国际空间站的长期驻留。我们将深入了解航天器在发射、轨道运行、对接、返回等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工程技术,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与工作。 本章还将重点介绍深空探测器,它们是如何穿越行星际空间,对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进行近距离观测的。我们将讲述 Voyager 号探测器飞越太阳系外围的壮丽旅程,Cassini 号探测器对土星及其卫星的深入研究,以及 Perseverance 号火星车对火星生命痕迹的搜寻。 展望未来,本章将探讨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以及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开发太空资源的构想。我们将讨论太空探索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它如何激发下一代人的科学热情。本书将强调,人类的太空探索,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生存空间和文明未来的深层考量。 结语:无尽的征途 《星河轨迹:探索未知》的最后一章,将是一个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展望。宇宙的奥秘如同深不见底的海洋,人类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我们将再次强调,科学的进步是人类认识宇宙的根本动力,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则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引擎。 本书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在阅读完后,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我们的星球,以更深刻的思考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的广袤与神秘,赋予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对自身渺小的警示。然而,正是这种渺小,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超越。 《星河轨迹:探索未知》所描绘的,是一幅人类智慧与勇气交织的宏伟画卷。从对星空的最初凝望,到如今跨越星际的梦想,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愿本书能够点燃读者对宇宙的探索热情,激励大家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这场波澜壮阔的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宇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